《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時間:2024-03-15 09:41:37 藹媚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精選9篇)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構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第一部分內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伦⑨屩兄攸c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钡氖吕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2)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2、能力目標:

           。1)、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2)、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3、德育目標:

            (1)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

           。2)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文意的理解;孟子論辯技巧

            教學方法

            直譯、辨才討論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當中的一章。這篇文章充分顯示了孟子的辯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膾炙人口的篇章。這是發生在戰國時代的“華山論劍”,同學們預習過本文,最后誰獲得了論戰的勝利?(孟子)

            孟子要說服齊宣王放棄霸業,以王道統一天下,難度是很大的。因為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本來就是諸侯之間爭戰不息、兼并不已的時期,而齊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敗魏軍,殺龐涓,俘魏太子申,韓、趙、魏的國君都朝齊于博望。此時的齊國,已是東方的強國。齊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稱霸于諸侯。而孟子是這一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張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對兼并戰爭,用王道來統一天下。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實際上是行不通的,連司馬遷都說孟子“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但是,就在這種困難的論辯中,孟子居然能夠取勝,使齊宣王心悅誠服,說出“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話來,實在是不容易的。孟子論辯的勝利,顯然得力于他的能言善辯。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孟子的“制勝絕招”。

            課文解讀:

            一、誦讀“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無已,則王乎?”(譯)

            問:齊宣王首先發招,他詢問的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沒聽說過?孟子為何不接招?(TS:齊宣王問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權勢進行統治,而孟子要宣揚的是王道,主張仁義治天下,回答則與自己主張相違,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實就虛。)

            討論:孟子說:“如果非要談,那么還是說說王道吧!贝搜砸怀,可能帶來兩個結果:一是齊王不感興趣,談話結束;二是齊王勉強聽聞,但是興趣不濃。你想故事會怎樣發展下去?(既然故事要發展,齊王當然要繼續聽下去,只是注意――齊王興趣不濃。那么孟子要達到說服的目的,該怎么辦呢?當務之急是引起齊王興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縱,引人入彀。)

            二、“德如何”……“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1、譯:“德如何,則可以王矣?”……曰“可。”(“如何”倒裝;王;莫之能御;乎哉)

            本來齊宣王是心不在焉,隨口問“怎樣的道德修養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來卻逐漸感興趣,問“像我這樣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撫人民嗎”。孟子是用什么來吸引齊宣王的.?(“莫之能御”暗合了齊宣王稱霸之大欲,正所謂“欲擒故縱”齊宣王就感興趣了,主動問道:“何由知吾可也?”(憑什么知道我可以?賓語前置)這就中了孟子的計了。

            2、師范讀“臣聞之”……“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譯。(牛何之;若無罪而就死地;不識有諸;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問: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 為什么孟子要為齊宣王找借口?

            TS: 孟子的第二步必須替齊宣王找到“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才能使自己的論辯得以進行。于是他舉了齊宣王“不忍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事例,并斷言“是心足以王”。其實齊宣王做的這件事既可以解釋為有不忍之心,又可以看做是“愛(吝嗇)”。孟子故意指出“百姓皆以王為愛”,使齊宣王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緊接著又替他開脫,說這就是“仁術”,只不過“見牛未見羊也”。這一擒一縱,使齊宣王再也不能心不在焉了。齊宣王如果沒有前一次受窘的“笑”,就不會有后邊的“說(悅)”。孟子欲擒故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齊宣王“心有戚戚”,問道:“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至此,孟子又獲一勝,將對話納入了自己的軌道。這招叫做“聲東擊西”。當然,這也僅僅是建立起對話的基礎,真的要使想立霸業、已行霸道的齊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張,并非易事。

            3、讀“有復于王者曰”……“王請度之”方式:兩人一組,一人讀,一人譯。

            關鍵句翻譯:“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問:此段主要在講述什么道理?(不為與不能的區別,從而告訴齊宣王不推恩為不為而非不能。

            王問的是不忍之心與王道的關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問,他為什么要告訴齊宣王不為與不能的區別呢?因為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齊宣王雖然對王道開始感興趣,但是對于行仁政實際是有畏難心理的,孟子首先讓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到,打消他的顧慮,為他具體闡述仁政措施做好準備。

            齊讀“挾太山以超北海”段,完成背誦。

            第二課時

            齊讀課文第一部分。上節課我們分析了孟子的三大絕招:避實就虛、欲擒故縱、聲東擊西,至此,齊宣王已經處于論戰的下風了。但是孟子的目的是不是就達到了呢?

            一、讀“抑王興甲兵”……“猶緣木而求魚也”兩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譯

            難點:為肥甘不足于口與;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讀此段,明顯感覺談話曾經中斷,所以孟子才再辟話題,由此我們可以猜到一定是孟子闡述了“不為與不能”的道理后齊宣王沒有明確的反應。齊宣王為什么沒有明確的反應呢?是因為他心中行霸道的大欲。孟子猜到了王的心思,他要想取得進一步的勝利該怎么做呢?當然就是要讓宣王意識到行霸道的危害。所以,孟子故意說“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簡直絕妙之極,問題當中已然擺出危害,卻又問:“快于心與?”答案自然又是“否”,這樣就逼出了齊宣王的“大欲”,使論辯直搗齊宣王欲行霸道的要害。

            在王笑而不言的情況下,孟子又問“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彩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明知故問的方法本來就很巧妙,再加上連續五句排比,簡直咄咄逼人,迫使齊宣王回答“吾不為是”,使論題迅速集中到稱霸的“大欲”上來,為下面的論辯又打開閘門。此段過招,孟子使用的是“激將法”

            而孟子如知己般說出齊宣王的大欲之后,卻突然斷言“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對齊宣王來說無疑當頭棒喝,而文勢亦如懸崖墜石,陡轉直下。

            試想,齊宣王聽到這樣的論斷可能會有什么反應?(惱羞成怒,暴跳如雷大出意外,虛心請教\不以為然)第一三種反應都不可能帶來后來的談話,而齊宣王這個人在《孟子》一書中是比較老實的,對孟子也是比較尊重的,孟子了解他,所以才敢這么說,而齊宣王也老老實實地請教:“(事情)象這樣嚴重嗎?”

            二、讀“殆有甚焉”……“孰能御之”引導翻譯,難點為“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一段,直譯。

            用緣木求魚作比喻,說明求大欲必有后災;鄒與楚戰做類比,說明齊國要與天下對抗,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陳述霸道的危害。接著,“今王發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連用五句排比,又替齊宣王形象地勾畫出“反其本”行仁政之后所能達到的目標,妙語連珠,齊宣王怎能不躍躍欲試呢?所以,齊宣王主動坦然:“我糊涂,不能到達這樣的境界。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志愿,明白地教我。我雖然不夠聰慧,請讓我試一試!闭勗捴链,孟子真正可以將自己的仁政措施和盤托出了。

            三、齊讀最后一段。學生譯。

            首先指出物質生活是向善的基礎,因而提出“制民之產”,即讓百姓滿足溫飽需求,具體措施是房前屋后,栽樹種桑;家禽牲口,按時飼養;不違農時,按時耕作。

            其次提出了“謹庠序之教”,重視道德禮儀的教化。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提出了仁政措施。這些措施,配以排比對稱句式,極言其利,描繪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讓齊宣王沉浸在王道樂土的美好想像中,并以此收尾,為對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此招數,可謂是“排山倒海”。

            再讀此段。

            第三課時

            四、辨才小結:

            (一)巧答妙問,預伏迭出。

            (二)設喻類推,事理昭然。

           。ㄈ┡疟蠕侁,氣勢充沛。

            讀孟子的論辯之文,既可以獲得認識的深化,又可以咀嚼出語言的醇香,可謂是妙不可言,希望同學們能夠反復閱讀,領略其魅力精華。

            作業:課后練習二三,完成背誦“挾太山以超北海”和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總體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思維發展與提升: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學習孟子為政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會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1、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

            2、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孟子》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文章。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能舉出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派別嗎?其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對于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對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誰能說說孟子的有關情況。

            二、關于孟子

            1、孟子其人(略)

            2.《孟子》其書(略)

            3、孟子思想

           、傩员旧。(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诿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鄹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代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巴醯馈笔侨寮姨岢龅囊匀柿x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教師和學生分別讀問話和答話,其他學生默讀。

            2.分男女兩組分別讀問話和答話。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兩個重點內容要掌握:一是重點的文言字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這也是今天的作業(分類歸納)。一是文章要表達的觀點,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具體到孟子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觀點,他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孟子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齊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論辯藝術。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我們大家也很實用。

            二、串講課文:(列出基本層次)

            三、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

            齊宣王——畏難孟子——解決

            1.畏難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悅誠服

            2.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說理:“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3.大欲—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與:“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緣木求魚的比喻,齊宣王的迷夢被擊碎。(先破后立)

            四、語言特點

            一篇好的`文章,決不能只有思想,而沒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飾。語言的運用就特別強調修飾的功夫。為了把自己的思想準確、恰當、得體地傳達出來,課文使用了較多的語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達達到了完美的程度。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辭格的運用和適當的神態描寫。

            1、比喻:比喻這種修辭格,是文學語言的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將使文章既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

            ①“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②“挾太山以超北!迸c“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

            ③“天下可運于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今天習用的成語,它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有人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數量達159處之多。漢趙岐《孟子題詞》說:“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笨芍^說到了點子上。

            2.排比

            排比的運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參差錯落之美,又聲調鏗鏘,富于音樂性,在內容上既對文章進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強感情,使文章氣勢盛壯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則能使文采斐然,行而遠矣。

           、偃纭叭粍t一羽之不舉……為不用恩焉”,這一組排比句,以不可辯駁的氣勢說明“不能”是有別于“不為”的。它的淺顯易懂,還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簡御繁地把難懂的道理輕松自然地講得清楚明白。

           、凇盀榉矢什蛔阌诳谂c……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這一組排比句,則是不厭其煩地故意揣度,既擴充了文章的內容,又使齊宣王為生活奢侈而自感慚愧,并進而去檢點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又迫使齊宣王朝著王天下的方向邁進。

            ③“今王發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這一組排比句,從“仕者”“耕者”“商賈”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個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發政施仁”的好處,在齊宣王面前顯示了巨大的誘惑力,展開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麗遠景。

           、堋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個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不但加強了思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3.適當的神態描寫

            孟子引導齊宣王說出“大欲”時,齊宣王“笑而不言”,這一筆寫出齊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

            五、作業

            學生歸納文言知識。

            六、板書

            提出并明確話題(王道—霸道)——實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不忍之心

            齊宣王未能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推恩天下

            反面論述“霸道”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推行仁政

            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制民之產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

            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其中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

            二、背景介紹:

            《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

            三、作者簡介:

            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思想主張:

           、傩员旧疲ǚ踩硕伎梢詾閳蛩矗

           、诿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輨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四、分析課文:

            第一部分:

            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保民而王

            3、具體第一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由對話的開始幾句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齊宣王想談的'兩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晉文公定亂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時的霸主。

            可見他喜歡的想談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張的王道是兩個對立的主張。

            霸道——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義治理天下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由此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完全對立的,而且對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齊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來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孟子用一句托詞“我沒聽說過”輕巧的轉換了話題,既不得罪齊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預設話題“王道”上來了。

            我們來分析孟子引入話題的方法:(掌握對方心里,因勢利導)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北荛_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欲擒故縱、縮短距離)

            孟子從宣王“以羊易!币皇驴隙ㄐ跤胁蝗讨,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以其自身行為證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難事,讓宣王樹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著孟子以“百姓皆以為愛也”一句使齊宣王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緊接著又替他開脫,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與之作對比,表現出自己很了解宣王,從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宣王辯解,進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張:(乘虛而入由近及遠)

            ⑴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區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齊王說出“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的話來。

            ⑵孟子從齊宣王來分析:(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分析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1.眼見那牛驚慌顫抖的樣子,不忍殺它。

            2.沒有見到羊受驚的樣子,故以羊換牛。

            明確指出這足以說明他有仁慈憐憫之心。最后點明“以羊易牛”一事與行仁政的共通點:都有憐憫仁愛之心;都有不忍見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殺害之心。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礎。這也就解決了齊王缺乏信心的問題。既然有信心去做了,那么齊宣王應該怎么去做呢?來看第三層。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齊桓王已經承認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勢舉出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說明齊桓王只恩及禽獸,卻功不至于百姓,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勸說齊宣王應把“不忍”之心,擴展至恩及百姓,統一天下的事業上去。這也就明確指出了齊宣王其實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沒有做到位而已。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

            推恩

            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舉斯心加諸彼,把恩惠推廣開去。

            明確提出推恩后的結果:

            1、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無敵。

            2、推恩可以使天下運于掌上。

            3、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

            4、不推恩則無以保妻子。

            這樣就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

            1、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心里?

            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這就要分析齊宣王當時的語言和動作。

            2、我們就要分析為什么“王笑而不言”?(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1)齊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有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

           。3)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鄒與楚之戰來比喻小不敵大,從而說明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政施仁”。

            這一部分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危害。最終讓齊宣王認識到:必須行王道。

            3、提出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

            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庇纱耍覀兛梢钥匆娒献印爸孛瘛、“貴民”的思想。

           、拧爸泼裰a”。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為國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會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啤爸斺孕蛑獭敝匾暯逃。讓老百姓懂得禮儀,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特別注重教化,注重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養。

            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

            第三部分,分析孟子的論辯藝術:

            分析文章的三個波折

            第一個波折:孟子想向齊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藍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齊宣王的怕難心理。齊宣王認為王天下很難,而霸天下則比較容易,所以,他說“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針對齊宣王的這一認識,孟子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钡氖,別具眼光地指出齊宣王不是吝嗇,而是有不忍之心,而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再說,孟子的這一番言說,也讓人聽得順耳。所以,齊宣王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地與孟子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來了。

            第二個波折: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說:“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孟子針對這種思想上的疑難,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進行說理。這就是“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為長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真去做罷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理想學說鋪平了道路。

            第三個波折: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倒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這是孟子必須認識到并掃清的障礙,否則,王天下的大道理還是不能讓齊宣王聽到心里去的。所謂能破才能立,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從兩人一開始的談話中就始終沒有敢忘記齊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地襯托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迷夢。

            文章中的這三個波折,呈現出迂回曲折的特點,千回百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這都是由齊宣王認識上的曲折決定的,課文的這種準確的記錄,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藝術水平,這是理解上的難點,更是理解上的樂點。

            附板書設計:

            齊王——霸道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孟子——王道

            齊王——急切求教兩廂情愿其樂融融孟子——自然舉措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薄皭邸薄暗馈钡戎攸c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倒裝句);

            3、培養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

            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

            實物投影。

            五、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解題: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三、研讀課文1——14節

           。ㄒ唬⿲W生朗讀課文1——14節;

           。ǘ┲该麑W生翻譯課文;

            (三)學生質疑;

           。ㄋ模┙處燑c撥歸納:

            1、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四、作業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齊桓晉文之事》(第2課時);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節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詞語;

            2、翻譯重要的句子;

            3、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4、培養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復習鞏固第一課時內容

            1、重點詞語;

            2、重點句子(倒裝句);

            3、句子翻譯;

            二、疏通15—35節大意;

            1、學生自行翻譯;

            2、學生質疑;

            三、問題討論:

            1、教師提議并引領學生把齊宣王所有的問題都挑選出來,對其進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線索,反觀孟子的理論論述過程。

            ——從齊宣王的問題變化可以看到他的關注點的變化,由此可見,孟子的誘導重點不斷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

            ——(1)齊宣王問“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聞也”回避了這個問題。這并不是有意說謊,而是采用了避實就虛的戰術,他在設法給自己將要講的內容鋪設道路。

           。3)后文,“無以,則王乎”抓住齊宣王的關注點,化被動為主動,引導齊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國了。

            板書: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保民而王”(迂回論戰、棄異求同)

            3、詩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饼R宣王說這是“夫子之謂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氣焉!笨磥恚R宣王對孟子比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樣達到這種效果的?

            ——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游說的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就是仁愛的表現,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板書: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縱、縮短距離)

            4、等到齊宣王發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問題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講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話了。但這里又有一個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鈞”“輿薪”等比喻,這是為什么?

            ——(1)這是因為齊宣王心理上以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種畏難情緒不解決,空談推

            恩、制產還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又以“挾泰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諭,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齊宣王的畏難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愛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較容易了嗎

            (3)“推恩足以保四!,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書: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動——“推恩”(乘虛而入由近及遠)

            5、“王笑而不言”,為什么?孟子是如何讓宣王去“大欲”的?

            ——(1)齊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有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

           。3)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小不敵大、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板書:

            第四部分:只有實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發政施仁”“制民之產”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書: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產”

            四、課堂總結:

            全篇的主旨:說明

            王天下的關鍵,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于制民之產。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及《孟子》,體悟孟子主張及現實意義。

            2.積累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熟練翻譯課文。

            3.梳理孟子闡述觀點的思路,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言現象,熟練翻譯本文,體會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維發展與提升: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有關孟子的名言名句?(學生自由說)

            比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些句子體現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看看在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揚自己的思想的。

            二、預習檢測

            1.讀準下列漢字的讀音

            王(wànɡ)胡龁(hé)便嬖(piánbì)

            觳(hú)觫(sù)褊(biǎn)

            惡(wū)挾(xié)度(duó)

            蒞(lì)惛(hūn)盍(hé)

            畜(xù)贍(shàn)豚(tún)

            彘(zhì)庠(xiánɡ)序頒(bān)

            2.積累文化常識

            豚:小豬。彘:大豬。

            輿薪:一車薪柴。

            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釁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

            中祭神求福,叫釁鐘。

            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

            住宅。古時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三、作家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曾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被尊為儒家的第二號圣人——“亞圣”。

            孟子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時開始周游列國。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宣揚“仁政”“王道”始終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鄉,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凡人都可以為堯舜,每個國君都可以成為圣王。他宣傳仁政,抨擊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反對發動不義戰爭以及剝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與事。這種強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會變革中時代精神的體現。孟子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也有有所不為的操守,他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為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

            《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的氣概,充分反映了戰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

            《孟子》散文善運用比喻。有人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個比喻,可見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說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進行論辯,不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勝;而且顯得簡潔、明白,更有說服力。

            四、寫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五、自讀課文

            1.聽朗讀,熟悉課文內容,掃清文字障礙,注意停頓,做到準確、流利地誦讀課文。

            2.生自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師提示:用紅筆標畫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難解的字詞句,借助工具書和手中的材料,分類整理文言現象。

           。ㄐ〗M分工,制作文言基礎知識卡片)

            3.小組成果展示:(展示文言基礎知識卡片)

            一詞多義:道

           、俅倌嶂綗o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诓蛔銥橥馊说酪玻ㄕf,講)

           、鄣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道義、道理)

           、苋沃氐肋h(路,道路)

            通假字:

           、贌o以,則王乎(以通“已”,止)

            ②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樣)

           、苌w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菅捎腥嗜嗽谖,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

           、薹疟傩俺,無不為已(已通“矣”,確定語氣)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嗵煜轮财渚呓杂皭逵谕。(愬通“訴”)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

           、俟释贫髯阋员K暮

           。ū#菏箘佑梅,使……安定)

            ②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

           。ㄎ#菏箘佑梅,使……受到危害)

           、塾偻恋兀爻,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ǔ菏箘佑梅,使……來朝)

           、芤砸环,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服:使動用法,使……服從)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罔:通“網”名作動,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詞類活用:名作動

            無以,則王矣。

            王:名作動,統一天下,王道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動,稱王

            特殊句式: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

            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

            王見之,曰:“牛何之?”(賓語前置)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不為者與不能者何以異(賓語前置)

            夫子之謂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說的就是……)

            六、新知講解

            1.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

            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的?

            明確:

            (1)發端——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對答——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追問——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對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問——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對答——曰:“可。”霸道——王道

           。2)因勢利導,措辭委婉,層層遞進,論點明確:

            “以羊易!笔吕隙R宣王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條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為愛”——為齊宣王辯解,進入談話情境。

            “牛羊何擇焉”——為百姓辯解

            取譬設喻——不能與不為(比喻)

            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具體措施

            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的游說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說法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這無疑是給齊宣王歌功頌德,于是輕易地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齊宣王本來因為事情并不光彩還在自嘲,經孟子這樣一解釋,當然不由得連連對他稱贊,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面對這一情況,孟子又是怎樣使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

            明確:孟子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使齊宣王說出心中想法,再解釋齊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逼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笥钟谩熬壞厩篝~”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再以鄒楚之戰類比以一齊而戰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政施仁”。

            這一部分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危害。最終讓齊宣王認識到:必須行王道。

            一篇凡八設喻,一時山海人物無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攜,可謂極行文之樂事矣。

            ——王介山《孟子讀法附記》

            3.具體措施: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結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體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

            4.學生再讀課文,整合思路

            第一步:轉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七、寫作技巧:

            1.列舉多種例證:事例、設例、語例。

            2.采用生動的比喻,使道理具體化。

            ①“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喻意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

            ②“挾太山以超北!迸c“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邸疤煜驴蛇\于掌”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緣木求魚”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3.用正反對比突出事理。

            4.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

            5.因勢利導,措辭委婉。層層遞進,論點明確。

            6.類比推理。

            八、合作探究

            孟子政治理論里面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你認為這種理想在當時能實現嗎?為什么?

            明確: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

            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會,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霸道”之風盛行的社會,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

            九、拓展提高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使百姓生活安定來實行王道,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小孩。

            3.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用這樣的作為,來求取那所想要的東西,好像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啊。

            十、課堂總結

            孟子把孔子側重于道德修養的“仁”,發展為他的政治論“仁政”,主張行王道,制民產,省刑薄賦,申孝悌之義。他又提出“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他還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這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的意義。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學習孟子的對話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對話第一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問霸道——孟子引導“王道”。

            2.孟子策略

            避開霸道引入正題。

            3.本段重點:孟子為何撒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

            孟子撒了謊。孔子曾多次與弟子談論齊桓、晉文,論及齊桓公就有4次,論及晉文公有1次,論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睹献印分幸捕嗵幱涗浟嗣献雨P于齊桓、晉文事的言論。孟子“說謊”的原因或許有三。

            其一,孔子的大一統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鬃踊谒幍臅r代,稱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維護諸夏之團結與中國之穩定。

            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

            第二層次:商湯,周文、周武——仁義的賢君。

            第三層次:齊桓、晉文(晉文又次于齊桓)——尊王攘夷但驕傲的諸侯。

            第四層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聽指揮的諸侯。

            第五層次及以下:其他諸侯——都是目無天子的垃圾。

            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認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湯和文武,他們的特點是國家權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義上又是事實上的領袖。齊桓、晉文雖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為諸侯,勢力過大難免驕橫,《春秋》中有幾處記載了齊桓、晉文對周天子不敬。孔子覺得他們尊王攘夷的功績值得肯定,但這種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齊桓、晉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現

            其二,孟子的撥亂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時代,諸侯紛紛稱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微不足道。當時各諸侯王向往桓文稱霸,想的已不是團結諸夏,維護中國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致使征戰連綿,民不聊生。齊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稱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國則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悅誠服地歸順。所以孟子不但不稱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論為可恥。

            因此,孔孟談“齊桓、晉文事”時,也是采用“拿來主義”,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華,剔出“霸道”的糟粕。

            二、對話第二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齊王問保民——孟子問“以羊易!薄蹩隙ㄊ聦崱献犹岢觥皭叟c不忍”——齊王解釋——孟子問“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仁術即不忍”。

            2.孟子策略

            肯定善心取得信任。

            3.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以羊易!。

            4.本段重點:“以羊易!敝械娜省

            這部分孟子挖掘了齊宣王身上具備的行王道的潛質——仁心。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仁,心之德,愛之理也。”儒家講愛,不同于佛教講的慈悲、墨家的兼愛、基督教的博愛,而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分別是親親、仁民、愛物。《孟子集注》卷十三第四十六章講“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的解釋物是“禽獸草木”,愛是“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意思就是,君子對于禽獸草木這樣人類以外的動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長時令,有節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對待人一樣對待它們。人的本能是最愛自己的親人,其次是其他人類,再其次是動植物。齊王能夠表現出對牛對動物的愛,這一種愛就是愛物,愛物的心是可以上升為仁心的,一個愛物的人是可以成長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說“是心足以王矣”,有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這種成長是要修煉的,齊宣王就不能算是一個仁君,因為他“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給禽獸,卻不能給百姓恩惠,能有對物的愛卻沒有對百姓的仁。齊宣王肯定親親,如今又做到了愛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

            三、對話第三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悅再問王道——孟子以比喻設問——王否定——孟子提出“不為與不能”——王問不為與不能之異——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問“快心”。

            2.孟子策略

            巧設比喻指出問題。

            3.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一羽之不舉、輿薪之不見”比喻“百姓之不見!薄

            對比論證:恩足以及禽獸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挾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為長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引用論證:《詩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本段重點:如何將愛物、親親升華為仁民。

            本部分重點解釋愛物的齊宣王不能愛民的原因,是他沒有“推恩”的意識。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應該施于人。親親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愛天下人的父親,但你應該將感情降低一點,給予別人的父親略少一點的愛,這樣就夠了。

            齊宣王能做到卻不做,還找借口說做不到。

            四、對話第四階段

            1.對話過程

            王提出“求大欲”——孟子問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問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錯誤——王問理由——孟子警告有災——王問原因——孟子以鄒楚之戰發問——孟子再提“發政施仁”。

            2.孟子策略

            步步緊逼陳述利弊。

            3.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緣木求魚。

            類比論證:鄒人與楚人戰——齊國以一服八。

            假設論證:今王發政施仁……

            4.本段重點: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論依據。

            這一部分解釋了為何齊宣王有愛物的仁心,卻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為他想靠武力強取天下。孟子說你這是緣木求魚。你以為用武力奪取天下就能獲得萬民擁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應該是獲得萬民擁戴的人才能統一天下。

            農業時代的國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人口越多,勞力越多,產品越多,稅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農業時代的國家要發展就需要擴大人口,而擴大人口一般就兩條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奪別國人口。通過戰爭來擴大土地、掠奪人口的方式會使得天下各國陷入無限戰爭中,最終使得天下總人口下降。搶來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們,他們也無法安心生產、繁衍,反而可能會流亡到別的國家,或者成為本國的不穩定因素。

            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條路:以仁政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從而吸引外來人口。國君要愛百姓,要分土地給百姓,要不影響百姓生產。慢慢的別國的百姓就會主動來投奔,商人會主動來經商,人才會主動來做官?傊,國君不能只想著利己,不能肆意壓迫、剝削、殘害百姓,要把重視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視為國家發展的根本。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

            五、對話第五階段

            1.對話過程

            王三問王道——孟子提出“恒產恒心”、“制民之產”和“驅而之善”。

            2.孟子策略

            正反對比有理有據。

            3.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明君制民之產VS今也制民之產。

            4.本段重點: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措施

            孟子在這一部分具體闡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

            孟子認為國君應該規定每個國民的土地面積,使國民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穩定工作的人就會有穩定的生活,有了穩定生活的人就會有穩定的思想,有穩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導他向善,人民向善則國家發展。反之,沒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穩定,這些思想不穩定的人機會成為流民。流民為了生存,或是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被法律懲罰,或是會流亡到別的國家。無論哪一種都會導致國家損失人口。這就是“有恒產者有恒心”,然后“驅而之善”的邏輯順序。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無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本國的失業率,因為失業人口會變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那么應該分多少土地給國民呢?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边@段文字所描繪的就是西周的“井田制”。把一塊田劃成“井”字,八家各分均等的一百畝,種出來的收成歸自己(也要交稅);中間的一百畝是公田,由八家輪流耕種,種出來的收成歸國家。孟子認為井田制能保證所有國民有均等的田產,國家也有穩定的稅收,能避免因土地兼并而產生流民,也可以給外國來投奔的流民分配土地。要注意的是,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權是屬于國家的,農民擁有穩定的占有、使用、經營國有土地的權力,從而對抗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

            農民有了土地后,孟子還有指導生產經營的較為具體的方針。第一項是蠶桑紡織業,在五畝的宅園中種桑養蠶,經營得好,50歲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項是家畜飼養業,如果適時地經營好這項事業,70歲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項是農業耕作,如果國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奪農時,農民把百畝之田種好就可以使八口之家“無饑”。如果這三項生產事業都經營好,一戶農民就可過上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國家就會興旺。

            課文節選到這里。其實后文還有關于改革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的論述?梢哉f,孟子雖然是儒家,但他心中是有完整的建設小農經濟模式的設想。

            六、提煉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

            單看這一篇,孟子向齊宣王系統闡述了“行王道”的步驟:

            1.君王“愛物”,就具備“不忍之心”,就具備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質。

            2.君王“親親”,就應該“推恩于民”。

            3.“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產”。

            4.“制民之產”可以使百姓有“恒產”,有“恒產”的百姓就有“恒心”。

            5.等百姓有了“恒心”,君王就能“驅而之善”。

            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

           。ㄒ陨现皇恰洱R桓晉文之事》一章的內容,《孟子》一書的其他章節還有更多的理念和措施)

           。ò菸覟閹煟蝗讨摹贫饔诿瘛泼裰a→恒產恒心→驅而之善→保民→王道。

            七、歸納孟子對話技巧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問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國主張?此剖峭醯奶釂柾苿恿藢υ挘鋵嵆说谝粏,王其他的提問都是在孟子的誘導下問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拋出設問,引導王的思維,使王認識到問題,認同孟子的思想。

            1.善于通過表揚來獲取對方信任。

            2.善于用過提問來引導對方思維。

            3.善于通過比喻來闡述抽象道理。

            八、課后思考

            1.齊宣王雖然被孟子說服了,但并沒有實施孟子的主張,也沒有給孟子一官半職,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覺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齊宣王不執行呢?

            預設:忽視了惡劣的國際形勢,各國混戰,沒有國家會給齊國閉門發展的機會;高估了小農經濟的效果,對影響生產的各種風險缺乏預估,對人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劣根性認識不足;最重要的是,誤以為愛動物的人就會愛同類,對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認識不足。有些人喜歡動物,但對同類的人卻很殘忍,隨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為。

            2.從梁惠王、到齊宣王,凡是和孟子對話的君王都會被孟子說服。如果你是君王,要如何應對才能不被孟子占據主動?只能在語言交際層面想辦法,不能利用王的權力。

            預設:不聽孟子講故事;盡量不要提問;避免回答問題。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8

            教材分析:

            《齊桓晉文之事》為必修五第四單元“以天下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而且在論證的過程中又富有邏輯的力量。學習時,須用心體會。 學情分析:

            本文篇幅較長,說理迂回,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但是,在單元三中學生剛學的《逍遙游》與本文同屬先秦諸子散文。晨練四中古文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中愛民的思想,又與本文大有相通之處。再加上本學期學生剛在歷史課文中學過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對學生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有效積累王、保等重點文言實詞,之、以等重點文言虛詞;能正確識別文中的倒裝句等特殊句式;能準確翻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學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3、學生能總結并鑒賞本文中孟子善于設喻、迂回曲折、層層深入的的論辯特色。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3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宣揚“仁政”,但是始終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視諸侯,決不茍同, 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堯舜)

            ②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③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二、一讀通讀課文,落實字音

            胡龁

            釁鐘

            觳觫

            褊小

            庖廚 忖度

            輿薪

            百鈞 便嬖 蒞中國 商賈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頒白 無以,則王乎?

            彼惡知之?

            三、疏通課文,分層明意 問:劃分層次,梳理大意。

            (在劃分段落,總結段意的過程中,強調重點實虛詞和句式,掃除文字障礙。) 第一部分(開頭至“無以,則王乎?”) 入題。孟子把與齊宣王的對話轉到“行王道”上來。

            第二部分(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主要說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礎,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點明齊宣王沒有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第四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钡狡) 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四、作業

            整理重點實、虛詞和句式。

            第二課時

            一、鑒賞本文的論辨藝術: 問題設置:

            在孟子的引導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齊宣王側耳恭聽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學說。從本文中,你學到哪些論辯的技巧呢?(或者:你認為什么是孟子成功說服齊宣王的原因?) 明確:

            1、避實就虛、求同存異的話題轉換。

            在先秦時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則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齊宣王于談話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顯而易見,齊宣王有稱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無道齊桓之事??無以,則王乎?”這樣一段立場鮮明的回答,不僅表明了對霸道的態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了王道,成功地為下文能向這位君主游說自己的“王道”學說打下了基礎。

            2、化解敵意、縮短距離的心理戰。

            大凡高妙的游說者,首先要準確把握對方的心理,化解對方的敵意,掌握主動,然后再尋找時機,一舉攻克對方。孟子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讓齊宣王產生反感。他把話題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從正面談王道,而用“以羊易!钡氖吕隙R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了行王道的基本條件。這樣通過發掘對方長處,給予對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贊中講道理,就化解了敵意,緩和了氣氛,縮短了他與齊宣王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他自己及其“王道”學說能被齊宣王接受掃除了障礙。

            3、取譬設喻、逐層推進的啟發術。 孟子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列是非。要講道理,先舉事例、打比方,使對方有所啟發,然后再逐層推進,從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質。如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見輿薪”比喻齊宣王不施“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讓齊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就如當頭棒喝,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取譬設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對后代散文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明知故問、欲擒故縱的“圍剿”戰。

            要使齊宣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楚之戰來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這使原來高高在上問詢的齊宣王不得不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惛"的話來,齊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徹底地被圍而剿之了。

            總之,孟子憑著自己高超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牽著齊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則形成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讓人嘆為觀止。

            二、鞏固與拓展

            課本87頁學習活動之文本品讀2第一組問題。 (也可選擇88頁寫作平臺中的相關內容)

            三、作業

            1、背誦最后一段。

            2、同步練習冊。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9

            授課內容:

            《齊桓晉文之事》(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分析課文的論辯層次,培養學生分析文章層次的能力。擴展文言文段的閱讀理解,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教學難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輔助用具

            ppt課件

            教學方法

            討論、分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以此導入授課內容

            二、教師提示

            論辯最講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臨的對象不同一般,要談論的話題也不同一般,嚴肅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會讓齊宣王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昏,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這番話來的。那么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呢?

            三、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形成互動;最終達成共識。

            【明確】

            第一步:轉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四、組織學生閱讀、翻譯下列短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煟íz官)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炔恢,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五、師生共同歸納在上述兩文中表現的孟子論辯的共同點

            引而不發迂回曲折

            步步為營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邏輯嚴謹

            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業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對話中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揣摸對方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寫作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01-10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01-10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教案09-08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09-16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和翻譯08-02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以及譯文賞析10-12

          《齊桓晉文之事》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必修下)05-31

          《齊桓下拜受胙》文言文譯文及鑒賞03-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不卡 | 午夜色福利久久免费 |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