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20 03:37:1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古詩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篇)

            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作者在詩句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代詩人羅隱以《蜂》為題寫了一首詩,贊美了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的品質,那在這一首詩中,還會不會蘊涵著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簡介詩人。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了解生字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讀、齊讀古詩。

            三、學生質疑,初步感悟

            1、結合教學掛圖、注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質疑,同學之間互相答疑。師作點撥講解。

            (1)“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寫出了無論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們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終日勞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詩人以一個問句寫出對勞動人民終日勞碌卻常被剝削的同情,以及對剝削階級的.憤慨之情。

            3、指導朗讀。

            4、嘗試背誦古詩。

            四、小結

            這首詩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這樣寫比直接接效果會更好。學了這課后,你們也可以將這一表現手法運動到自己的寫話中去。

            古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況;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背誦本詩。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歷史的高度認識曹操,理解曹操的“憂”的內涵,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三、教學難點

            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比興手法表達感情的技巧。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導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他曾經在三足鼎立的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盡管人們對他的評價不盡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梟雄”之別,但不爭的事實是——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尤其他是一個大氣磅礴,慷慨激昂的詩人。大家在初中學過曹操的什么詩?哪些詩句曾經深深地震撼過你?

            2、比較鑒賞

            請學生觀看《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剪輯,同時給學生布置兩個思考練習。(1)剪輯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與課本上的《短歌行》有幾處不同?

            (2)剪輯當中的曹操留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問題預設:①首先從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義。

            ②接著討論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達效果。

            ③最后明確兩個文本所表現出來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說明:教師要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適時引導。如:“掇”和“輟”分別是什么意思?“掇”和“輟”分別造成了什么表達效果,從中我們又可以體會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別討論完兩個文本的三組不同之處后再對曹操的心境進行全面的總結概括。教師應引導學生要結合文本用準確而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達到既提高學生文本解讀能力又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4、深入探討

            教師引導問題預設: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已經大體感受到了曹操的“憂思”,現在結合原詩進一步明確:①曹操有哪些“憂思”?②曹操是如何解憂的呢?

            換角度思考并討論:從賢才們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體會他們看到這首詩的感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涵和魅力。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著重品味曹操禮待賢才的詩句,體會曹操良苦用心,以達到培養學生結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結: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鑒賞,學生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明白曹操在詩中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求賢之心,也表明了對賢才的禮待,更表現著一種感人的力量。可以說,這首詩本身就是在為求賢做著努力。

            5、總結提升

            (1)探討詩歌的感情基調

            請學生結合誦讀自由發表看法,教師作有效引導,但不限制學生的答案,鼓勵個性化的解讀。

            閱讀參考:慷慨激昂。

            6、個性解讀

            此環節設計意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豐富對本詩的理解,提高他們對詩歌的品評鑒賞能力。

            古詩教學設計3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絕句》這首詩。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引導同學們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由此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9古詩兩首

            (二)自學《絕句》

            1.讀題、解題,作者簡介。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這首詩是唐朝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甫寫的,當時唐朝開始衰敗,又發生叛亂,詩人歷盡艱辛才輾轉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間草堂,詩中描寫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麗的景色。

            2.教師范讀。

            強調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學字詞,理解詞語,教師檢查,學生質疑。

            黃鸝:一種小鳥,也叫黃鶯,叫聲很好聽。

            白鷺(lù):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細長,吃小魚,小蝦。

            東吳(wú):古時候的東吳,就是今天江浙一帶。

            鳴:這里指鳥叫。

            翠柳:綠色的柳樹。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嶺: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這時是虛指。“千秋雪”指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萬里:指非常遙遠,不是實指。

            4.檢查自學詩意情況,想像畫面。

            (1)指名讀詩句。

            (2)練說每句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一對黃鵬在歡唱,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鷺從溪上飛起,向遠處天空飛去。遠處,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樣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戶里一樣。門外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觀看彩圖,誦讀全詩,想像畫面。)

            (整首詩描繪了草堂附近明媚秀麗的景色。)

            5.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1)指導朗讀。

            我們要以歡快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讀詩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快慢。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

            兩個/黃鵬//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干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抒發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三)體會寫法

            詩人為什么能描繪出這么美的畫面呢?他運用了什么方法?你們想知道嗎?齊讀全詩,仔細體會。

            (教師總結:古詩是四個不相連屬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圖畫,短短四句寫景,有層次,有遠近,聲情并茂。而且黃翠白綠,眾彩繽紛,形象鮮明活潑,分而不散,從而充分表現了詩人恬靜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質樸,對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樂美。)

            (四)背誦全詩,體會美感

            (五)布置作業

            1.練說詩意。

            2.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絕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交代學習方法

            1.給學生演示《早發白帝城》音樂鑒賞的視頻資料。

            2.交代學習方法。

            (1)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五讀法”來學習古詩。什么叫“五讀法”?又該怎樣運用“五讀法”來學習古詩呢?

            (2)出示“五讀法”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知大意;三讀精,解詞義;四讀會,達意境;五會讀,有感情。

            (三)指導學習《早發白帝城》

            1.揭題,解題。

            (1)“發”在這里的讀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發)

            (2)讀了這個題目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學習這首詩時就會解決我們的疑問。

            (3)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學生按照“五讀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①正字:朝(zhāo)還(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結構),辭(左右結構),猿(左右結構)

            (2)二讀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辭:辭別、離開。

            還: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輕舟:輕快的小船。

            萬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讀精,解詞義。

            通讀全詩,根據每句詩所寫的內容,給詩分層。每層寫了什么內容?

            (這首詩分兩層意思來寫,第一層告訴我們詩人出發的時間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第二層寫長江兩岸的景色。)

            ①指名讀第一、二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時間離開白帝城出發的?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詩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從“朝”和“彩云間”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當詩人離開白帝城時,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間”一詞,除了寫出時間,還寫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點?(很高)

            教師講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講在“彩云間”。

            ③從白帝城到江陵有多遠?詩人乘船走了多長時間?從詩歌的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從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遠,詩人乘船只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江陵了。)

            詩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虛指,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說明船開得很快。

            ④小結:這兩行詩,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讀時,除了要把順水行船速度極快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表達詩人的心情同飛舟一樣輕快。

            ⑤指導朗讀。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⑥第二層是寫長江兩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來寫。

            (抓住“猿聲”和“萬重山”來寫。)

            ⑦作者為什么要寫“猿聲”和“萬重山”?

            明確:當年長江三峽,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猿猴的叫聲常常會在深山峽谷中引起回聲,一聲接一聲,聲聲不斷地傳播開去。李白乘船順水而下時,在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這里用猿猴的啼叫聲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輕快和沿途景色的壯麗。

            ⑧指導朗讀(注意把“快”的意思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每句的意思。(分組討論,指名說)

            (早晨,作者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遠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一聲接一聲還沒停下來,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1)學生邊看《早發白帝城》的影碟,邊聽師范讀古詩。

            (2)談話: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當年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貴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白帝城的地方,忽然傳來皇帝要釋放他的命令,你們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樣?(十分高興)

            李白在釋放后寫了這首詩,不但描寫了長江兩岸雄偉壯麗的景色,而且表達了自己經過艱難歲月之后,被釋放的喜悅心情。

            (3)為什么說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①順水行船(客觀);②心情愉快,急切盼歸(主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再讀這首詩,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讀李白和杜甫的詩,然后利用隊會時間開一個班級詩會,看誰知道得多,理解得準確。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步驟 怎樣設計古詩教學12-22

          古詩教學設計08-06

          古詩出塞教學設計06-01

          古詩教學設計思路10-18

          古詩教學設計案例10-19

          古詩《風》的教學設計02-27

          古詩教學設計思路03-16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03-16

          古詩教學游戲設計03-17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10-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另类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 | 亚洲国内自拍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