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類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04 21:46:05 曉鳳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糖類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糖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糖類教學設計(精選11篇)

            糖類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糖類的組成和分類

            2、使學生掌握葡萄糖的結構簡式和重要性質,了解其在人體內的儲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義。

            3、使學生了解淀粉在人體內的水解吸收過程和纖維素的生理功能。

            【教學重點】

            葡萄糖、淀粉的性質和生理功能。

            【教學難點】

            葡萄糖的結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綠葉的事業吧,她總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印度詩人:泰戈爾)詩人為何對“綠葉”情有獨鐘?

            【講解】綠葉利用了廉價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為神奇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通過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們每天攝取的熱能中大約75%來自糖類。

            【介紹】含糖食物與含糖量。閱讀教材P4表1-1

            【設問】“什么是糖?

            【閱讀】學生閱讀教材P4 資料卡片。

            【板書】1、糖的概念:

            糖類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數糖符合通式Cn(H2O)m,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這個通式且符合這個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類:

            【設疑】葡萄糖是怎樣供給能量的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葡萄糖晶體并做葡萄糖溶解實驗。

            【講授】 1、物理性質:白色晶體,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實驗測得:葡萄糖分子量為180,含C、H、O三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講授】葡萄糖分子式為:C6H12O6

            【設問】葡萄糖具有什么結構呢?

            含有氧原子,說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團呢?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演示實驗】實驗1-1,葡萄糖的`銀鏡反應。

            【結論】 葡萄糖分子結構中含-CHO

            【講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質外,我們還發現它具有下列性質:

            (1)1mol該未知物與5mol乙酸完全反應生成酯。

            (2)1mol該未知物與1molH2加成反應時,被還原成直鏈己六醇

            【討論】葡萄糖具有什么結構?

            【講授】2、結構簡式:

            【設問】由葡萄糖的結構可以預測葡萄糖有哪些化學性質?

            【討論】具有醇和醛的性質。

            【講授】3、化學性質:

            (1)銀鏡反應:

            (2)體內氧化:

            【提問】人生病不能正常飲食時,醫生一般會注射葡萄糖水溶液這是為什么?

            【講述】1g的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約15.6KJ的熱量。注射葡萄糖可迅速補充營養。

            【教材閱讀】學生閱讀教材P5.回答問題:葡萄糖在人體內如儲存和被氧化?

            【講述】①儲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臟、肌肉等組織合成糖元而儲存起來。需要時糖元轉化為葡萄糖氧化釋放出能量。

            ②氧化:

            【總結】本節課講授了糖的定義及分類,同時講授了葡萄糖的結構及性質。

            【作業】

            1、結合P6科學視野,走訪當地醫院相關科室的醫生,了解對糖尿病如何進行檢測?

            2、閱讀P6資料卡片,并查閱有關蔗糖、麥芽糖的書籍或網站,了解它們的性質。

            【板書設計】

            第一章 關注營養平衡

            第一節 生命的基礎能源——糖類

            一、糖的定義及分類

            1、糖的概念:

            2、糖的分類:

            二、葡萄糖

            1、物理性質:白色晶體,能溶于水,有甜味。

            2、結構簡式:

            3、化學性質:

            (1)銀鏡反應:

            (2)體內氧化:

            ①儲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臟、肌肉等組織合成糖元而儲存起來。需要時糖元轉化為葡萄糖氧化釋放出能量。

            ②氧化:

            糖類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能一: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知能二: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知能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C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舉例、多媒體演示、教材中的插圖,分析比較三類多糖的異同,學會分析比較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2)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是比較容易的一節。主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怎樣深刻記住相關的內容。

            三、教學設想

            通過學生活動“討論已知的糖類、脂質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實例展示,讓學生探討、教師引導歸納:糖類共分為三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質共分為三類,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

            在制定分組討論方案時,對于現實生活中所遇見的糖類和脂質種類舉例,可讓學生展開廣泛的探討。訓練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小組根據舉出來的事例,找出事件的原因,通過:討論→歸納→得出結果。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糖類的種類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教學難點:多糖的種類及其結構、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五、教學方法

            列表比較:利用分類比較,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實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教材知識源于生活實際;

            媒體展示:通過媒體展示,提高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知識面。

            六、課前準備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從相關網站收集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制作課件;指導學生回顧初中相關知識,在前幾節內容的基礎上,對養分的類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理解不同食物供給養分的不同點。

            七、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設置問題情景,激趣導入:

            創設情景一:同學們是否有不吃早餐或早餐沒吃飽的經歷,如果有在上午第四節課時會有何感受。

            創設情景二:多媒體展示家庭一般的食譜,討論這些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樣嗎。

            那些食物能盡快補充能量呢。

            思考討論

            踴躍發言:很餓,頭暈,沒感覺……

            1.切身體會現實情況,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人人爭做課堂的主人。初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團隊合作意識。

            細胞中的糖類

            通過與同學們一起解答上面的問題,得出結論: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糖類的概念:關于碳水化合物名稱的起源,可舉例說明;哪些糖類不是“碳水化合物”,舉例說明概念的發展。

            了解糖類的分類依據,把握糖類的分類、分布及功能:

            單糖:不能再分的糖。常見單糖(主要類型:五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并利用多媒體展示它們的分子式)及分布、功能(著重強調葡萄糖是細胞活動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質、五碳糖構成核酸)。

            二糖:水解時能夠形成兩分子單糖的糖。媒體展示“圖2—11-幾種二糖的組成示意圖”,指導學生分析,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幾種主要的二糖及它們的組成和水解產物。

            多糖:水解時可形成3個及3個以上單糖的糖。

            主要是淀粉、糖原、纖維素等多糖的分布(存在生物及部分)和作用。

            指導學生完成糖類的分類、分布及功能一覽表(見板書設計)。

            預習思考:

            1.糖類都甜嗎。

            甜的物質都是糖嗎。

            2.日常生活中都接觸到哪些糖。

            如何分類。

            3.結合教材,試列舉糖的主要類型、分布與功能。

            1.通過談話、討論、學生發表是否贊成的意見,形成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初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團隊合作意識。

            細胞中的脂質

            創設情景三:

            人如果攝食太多的糖會怎么樣呢?

            發胖其實是人的脂肪過多.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那么脂肪又有何作用呢。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組成脂質的化學元素主要是什么。

            2.常見的脂質有哪些。它們各有何作用。

            3.在人和動物體內,脂肪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

            4.在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含脂肪較高的植物有哪些。脂肪主要在這些植物的什么器官。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對照屏幕展示問題逐一解決(教師適當給予提示)。

            同時指出脂肪是脂質的一種.閱讀書本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脂肪與脂質的關系

            2.脂質的.分類、分布、溶解性及功能

            結合學生討論,指導學生完成:脂質的分類、分布、組成元素、溶解性及功能一覽表(見板書設計)。

            總結:脂肪不等于脂質,脂肪只是脂質的一種,依據脂質的功能可分為儲存脂類、結構脂類和功能脂類,依據化學本質可分為脂肪、磷脂和固醇類。

            學生回答

            發胖…

            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對脂肪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同學閱讀

            討論

            1.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完全放開課堂,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習完全由被動變成主動。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進一步鞏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蛋白質、核酸、糖類和脂肪幾類有機物有那些共有特點。

            這些小單位以什么相連。形成形式是怎樣的。(都含C、H、O元素,都由小單位連接而成;每一個單體都是以若干個碳原子的連接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大分子形成的基本方式都是脫水縮合。)

            2.如何理解“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和“沒有碳,就沒有生命”兩句話。

            (有機物是生物的基本元素,碳是構成有機物的基本元素,同是,碳原子的結構也是其作為有機物基本元素的基礎。)

            結合碳原子的結構,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

            1.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復習與鞏固已學知識,同時為下一知識點做鋪墊.

            小結

            主要從組成、分類(分類依據)、分布、功能幾方面進行。

            屏顯:劉翔110米跨欄圖片。

            結束語:生命在于運動。

            1.識記并在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

            2.欣賞圖片,產生共鳴。熱愛運動,熱愛生命。

            練習

            介紹本節的主要題型及解答的基本方法。

            課后練習

            八、板書(或媒體展示)

            糖類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淀粉在人體內的水解吸收過程和纖維素的生理功能。

            【教學重點】

            淀粉的性質和生理功能。

            【教學難點】

            淀粉的性質和生理功能。

            【教學過程】

            【復習】糖的分類,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了解了葡萄糖能夠給人體提供能量,但是,日常生活中能量通常是通過攝入多糖類物質來提供的',如淀粉,淀粉又是如何給人體提供能量的呢?

            【講授】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提問】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較豐富的淀粉?

            【回答】米飯、饅頭、紅薯等。

            【設問】米飯沒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為什么?

            【閱讀教材】P6-P7

            【講述】淀粉是一種多糖,屬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雖然屬糖類,但它本身沒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麥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講授】淀粉在體內的水解過程:

            【補充實驗】碘遇淀粉變藍實驗。

            【置疑】如何用實驗的方法判斷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設計】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方案評價】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討論評價。

            【參考方案】

            【實驗】選擇最佳方案后進行小組實驗,進行實驗探究。

            【講授】纖維素有什么生理功能

            【展示】含纖維素的植物的畫面。

            【講述】纖維素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構成植物細胞的基礎物質。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纖維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纖維素的多少不同。

            纖維素是白色、沒有氣味和味道的纖維狀結構的物質,是一種多糖。水解的最終產物是葡萄糖。

            【講授】

            【展示】牛、羊或馬等草食動物吃草的畫面。

            【提問】草中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什么?為什么牛、羊、馬等動物能以草為生?

            【閱讀】學生閱讀教材P9

            【講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纖維素,牛、羊、馬等草食性動物能分泌出使纖維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纖維素最終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體內氧化為這些動物提供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總結】本節課講授了淀粉和纖維素的消化過程及對人體的功能。

            【作業】配套練習卷

            【板書設計】

            三、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1、淀粉在體內的水解過程:

            2、如何判斷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四、纖維素的生理功能

            1、物理性質

            2、纖維素的水解

            3、對人體的功能

            糖類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糖類的組成、種類、來源,及對生命活動的作用。

            (2)學會用碘水(或碘酒)檢驗淀粉,學會用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檢驗葡萄糖。

            (3)知道糖類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知道淀粉或纖維素與葡萄糖之間的相互轉化。

            (4)知道油脂的組成,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見的油脂。知道油脂對生命活動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行閱讀,掌握資料收集與討論的學習方法,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及觀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食品營養的關注意識,養成合理膳食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糖類、油脂的化學元素組成及其在人體內的變化和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難點】

            葡萄糖的'檢驗方法及淀粉的檢驗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

            [教師]近幾年微商行業迅速崛起,同學們都知道微商吧?

            [學生]笑嘻嘻的議論并回答。

            [教師]據統計,近幾年微商們賣的減肥產品非常暢銷。現在有些女中學生,為了趕潮流,在青春期就刻意減肥,有的已造成嚴重貧血和營養不良。

            [提問]大家如何看待減肥這件事呢?

            [學生]回答提問,自由發揮。

            [教師]提出科學合理減肥的觀點,講述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并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1。糖類

            [教師]指導學生自行閱讀課本并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糖類有哪些?

            (2)糖類的組成元素有什么?

            (3)糖類對人體的作用是什么?

            (4)糖類的消化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閱讀課本,并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那么,如何檢驗食物中含有葡萄糖或淀粉呢?

            [演示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ml10%NaOH溶液,滴加4~5滴5%CuSO4溶液,混合均勻,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再加入幾滴10%葡萄糖溶液,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片刻后出現磚紅色沉淀。

            [學生實驗]在有少量面粉的蒸發皿上滴加2至3滴碘水,淀粉遇單質碘顯藍色。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觀察歸納出葡萄糖和淀粉的檢驗方法。

            2。油脂

            [教師]指導學生自行閱讀課本并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油脂有哪些?

            (2)油脂主要含哪些元素?

            (3)油脂對人體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并回答:

            (1)有的來自于植物的種子,有的來自于動物的組織器官。通常人們將室溫下呈液態的脂肪為油(植物油),室溫下呈固態的脂肪為脂(動物油)。常見油脂包括:豆油、花生油、菜油、豬油、牛油等。

            (2)油脂的主要成分里含碳、氫、氧等元素。

            (3)油脂在人體內經過酶的作用,部分經過氧化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被人體吸收供代謝需要。

            (三)鞏固提高

            自行網上搜集、閱讀食物釀酒的資料。

            (四)小結、作業

            略。

            糖類教學設計 5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此實驗在過渡教材中是一個驗證性實驗,而在課標教材中是一個重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探究性實驗,這是教材中第一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探究的實驗,所以上好該實驗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設計理念

            課標教材把此實驗安排在學習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知識內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各類有機物奠定感性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由于實驗內容的設置上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對檢測結果的預期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為以后各章節的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本實驗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實驗,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特定的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相應的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簡述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據所選實驗材料設計實驗并做出預期實驗結果。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嚴謹認真、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按照實驗操作規則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力目標: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和淀粉。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難點: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種類和使用方法多,課堂容量大。

            突破:面對全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儀器準備和學生的情感、知識準備;課堂上發揮小組長的協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三、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樂于并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實驗的內容與日常飲食有關,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極易產生學習興趣,設置不同層次的探究,以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但材料試劑多,規范操作細節多,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法學法

            教法:組織、引導者,注意生成性問題的再探究。

            學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

            五、教學程序

            六、教學反思

            本節實驗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為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維度,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側重科學方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為重點,在實驗操作中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協助作用,管理調控課堂,分工合作,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發現,試劑用量的差異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推斷,實驗中要掌握統一恰當的標準。另外,開展探究性實驗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對實驗結果也需要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和預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七、板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實驗原理

            還原糖+斐林試劑→(水域加熱)磚紅色沉淀

            脂肪+蘇丹Ⅳ→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淀粉+碘液→藍色

            2.實驗材料

            未知組織樣液(蘋果汁、馬鈴薯勻漿、蛋清組織樣液、花生種子勻漿)

            3.實驗程序

            (1)分組實驗,對未知樣液進行鑒定

            (2)填寫實驗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4)評價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飲料與木糖醇飲料所含還原糖有差別嗎?

            (2)米粉和奶粉的營養成分有什么主要區別?

            糖類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運用結構與功能觀,認識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2.運用辯證思維,正確看待糖類的功能。

            3.能夠根據糖類的種類和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能為合理膳食,提出建議。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難點:糖類的功能。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教師提問:不吃早飯,容易得低血糖,怎么緩解低血糖呢?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追問激疑:葡萄糖是糖類的一種,糖類究竟具有哪些種類和功能呢?

            導入課題——《細胞中的糖類》。

            (二)新課教學

            1.糖類的元素組成

            教師提問:糖類經常被稱為“碳水化合物”,大家能說一下糖類的'元素組成是什么嗎?

            (C、H、O)

            2.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教師提問: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糖類有哪些?

            (葡萄糖、蔗糖、淀粉。)

            教師講解:這些糖類有的是單糖、有的是二糖、有的是多糖。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單糖的相關知識。教師提問:什么是單糖?常見的單糖有哪些?

            (不能水解的糖類就是單糖。常見的單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

            教師追問:葡萄糖的化學式如何書寫?為什么常被形容為“生命的燃料”?

            (C6H12O6;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質。)

            教師提問:由兩分子單糖脫水縮合而成的糖叫二糖,而二糖必須水解成單糖才能被細胞吸收,生活中常見的二糖有哪些?化學式如何書寫?

            (大多數水果和蔬菜含有蔗糖;發芽的小麥等谷粒中含有麥芽糖;C12H22O11)

            教師補充:人和動物乳汁中有含量豐富的乳糖,也屬于二糖。

            教師提問:生物體內的糖類絕大多數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構成多糖的基本單位都是葡萄糖分子。多糖的化學式如何書寫?有哪些種類?

            ((C6H10O5)n;淀粉、糖原、纖維素等。)

            組織學生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常見的多糖在生物體中的分布位置及作用。

            (淀粉是植物體內的儲能物質,玉米、小麥、水稻的種子中含有豐富的淀粉,還大量存在于馬鈴薯等植物變態的莖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實中;糖原是人和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主要分布在人和動物的肝臟和肌肉中,人和動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時,糖原便分解產生葡萄糖及時補充;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還可組成植物莖稈和枝葉中的纖維。)

            (三)鞏固提高

            組織學生思考哪些單糖、二糖和多糖是植物或動物特有的。

            (動物特有: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特有:果糖、蔗糖、淀粉、纖維素。)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五)布置作業

            課下思考二糖水解后的單糖種類是否一致。

            四、板書設計

            糖類教學設計 7

            學情分析:

            因為前面已經用一節課學習了細胞中的糖類,而且上一節課剛剛做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這個實驗。學生的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而且學生對于脂肪這個話題還是挺感興趣的。

            教學策略:

            復習導入,鞏固上一節的內容,同時讓學生把前后的內容聯系起來。

            講授新課

            一、細胞中的脂質: 生活例子,引入話題;列表歸納,自主探究;共同,歸納;發散思維,關注生活

            二、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鏈為骨架 回顧,深化認知

            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把“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課的實驗結果的照片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回顧實驗。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實驗,鞏固復習,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還可以直接過渡引出脂質這部分的新內容,加深新舊知識的聯系} 師:我們知道花生子葉含有豐富的脂肪,而脂肪是脂質中的'一種。那么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脂質這種有機化合物,看看通過學習它,我們又會揭開生命的什么奧秘呢?

            講授新課(新課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細胞中的脂質,二是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一、細胞中的脂質

            1、 生活例子,引入話題

            {設計意圖:在大屏幕上展示這么與軟骨病有關的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 19世紀,工廠里許多工人的孩子得了軟骨病,這種物質主要來源于陽光,陽光作用于皮膚后人體才能產生這種物質。舍拜爾德愛帕姆在1890年寫了這么一段話:“那里沒有陽光,環境遭透了,到處都是軟骨病的受害者。”上述案例中指的這種物質是什么?

            2、 列表歸納,自主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可以讓學生了解和知道脂質的種類和功能,對脂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3、 共同,歸納 在此環節中邀請兩位學生上黑板把他們的知識結構圖畫出來,師生們共同,引導學生完善圖表,然后根據表格的內容逐一分析解決書本上旁欄的問題。

            4、 發散思維,關注生活 學生們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關于脂質的疑惑,或者是他們對這方面內容的了解。老師也給予一定的知識拓展。例如肥胖癥,膽結石,脂質體,動脈粥樣硬化等等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也存在著一定的疑惑,渴望得到解答,同時還可以觸發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二、生物大分子以炭鏈為骨架

            5、回顧,深化認知

            請三位學生上黑板,把蛋白質,核酸,多糖的組成單位寫出來,同時還要求寫結構通式,然后再把氨基酸,核苷酸的分子結構式和多肽鏈,蛋白質,DNA平面結構圖、RNA平面結構圖在幻燈片上展示出來,然后共同出“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利用初中已學過的化學知識,對“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進行分析。

            6、 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在PPT上投影兩道05、06年的高考選擇題,還有一道有關有機化合物的綜合題 。 讓學生了解高考題的深淺度,克服對高考的恐懼心理,同時對有機物有一個系統的鞏固區分。

            糖類教學設計 8

            目的要求:

            1、 使學生了解糖類的組成和分類、

            2、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的結構簡式和重要性質,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3、 使學生了解果糖的'性質和它在結構上跟葡萄糖的差別、

            教學重點:

            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教學方法:

            引導和啟發和實驗驗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質屬于糖?

            【學生討論】

            【講解】 糖類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經用一個通式來表示: Cn(H2O)m;這是因為在最初發現的糖類都是有C、H、O三種元素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個數比恰好是2:1、當時就誤認為糖是由碳和水組成的化合物、 現在還一直在沿用這種叫法,

            通式并不反映結構: H和O 并不是以結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應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 乙酸 乳酸等

            【設問】 如何給糖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呢?

            【板書】 糖類: 從結構上看,它一般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們的物質、

            【板書】 糖的分類: 單糖 低聚糖 多糖

            【過渡】 在單糖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 下面我們有重點的學習葡萄糖以及簡單了解其它單糖、

            【板書】

            一 、 葡萄糖

            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物理性質: 白色晶體 溶于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簡式: CH2O (30)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O

            或CH2OH(CHOH)4CHO (CHOH)4

            CH2OH

            化學性質:

            還原反應:氧化反應: 與新制Cu(OH)2作用銀鏡反應

            CH2OH-(CHOH)4-CHO + 2[Ag(NH3)2]+ 2OH-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Cu2O + H2O

            與氧氣反應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酯化反應: 與乙酸 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導】 讓學生學會寫復雜的反應方程式、

            制法: 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劑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用途

            營養物質: C6H12O6 (s)+ 6O2(g) 6CO2(g) + 6H2O(l) + 2804kJ

            醫療 糖果 制鏡和熱水瓶膽鍍銀

            二 、 果糖

            分子式: C6H12O6 (與葡萄糖同分異構) 式量180

            存在水果 蜂蜜 比蔗糖甜

            純凈的果糖是白色晶體,通常是粘稠的液體,易溶于水、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羥基酮)

            化學性質: 可以發生銀鏡反應!

            三 、 核糖

            CH2OH-CHOH-CHOH-CHOH-CHO (核糖)

            CH2OH-CHOH-CHOH-CH2-CHO (脫氧核糖)

            糖類教學設計 9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糖類的組成、主要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葡萄糖的檢驗、淀粉水解及其產物的檢驗等實驗,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探究法學習糖類的性質

            2、聯系實際了解葡萄糖、淀粉在人體中所起的作用

            三、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教程

            2、了解食品中的甜味劑的種類,增加判斷能力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有一位書呆子在家看書,媽媽讓他去超市買一點糖。當他高高興興地回到家,媽媽發現他拎了一大包東西,一袋生粉、一包白糖、一卷棉花,媽媽驚訝地問?你買這些東西干什么?這些都是糖啊!請問,他講得對嗎?討論1口語中的糖與理論上的糖有什么差別?

            為什么人們曾把這些糖類化合物稱為“碳水化合物”?

            問題1能否說符合Cn(H2O)m的物質一定是糖?

            實驗一、觀察葡萄糖蔗糖淀粉纖維素的顏色和狀態。

            實驗1分別取少量糖放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溶解性。填表。

            討論2葡萄糖和淀粉是如何檢驗的?(回憶生物課中糖的檢驗和氯氣檢驗用的試紙)

            實驗二、

            (1)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2毫升10%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銅溶液,得到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加熱,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注意:氫氧化銅懸濁液加葡萄糖后顏色變化:

            氫氧化鈉溶液用量。

            (2)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2毫升2%的硝酸銀溶液,振蕩試管,同時2%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得澄清的銀氨溶液),再加入1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在溫水浴里加熱3~5分鐘,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注意:加入試劑用量與表達。

            (3)向實驗1所得的淀粉溶液中,再加入2滴碘水,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4)向大試管中加入4毫升淀粉溶液,再加入1毫升硫酸溶液,加熱4~5分鐘。得到溶液冷卻后分裝在兩支試管中。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滴碘水;另一支試管中加入3毫升氫氧化鈉中和,再加入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至沸騰。

            問題2實驗(4)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問題3酸在淀粉水解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3為什么檢驗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時,要先用氫氧化鈉中和?

            幾種糖的相互關系:類別

            葡萄糖:單糖

            蔗糖:C12H22O11二糖

            麥芽糖C12H22O11C12H22O11+2H2O→2C6H12O6二糖

            淀粉(C6H10O5)n

            纖維素(C6H10O5)n(C6H10O5)n+nH2O→nC6H12O6多糖

            同分異構體蔗糖、麥芽糖

            討論4以淀粉M=500000纖維素M=2000000說明其各自n值

            兩者是同分異構體嗎?

            糖的存在和制備:(學生看書解決下列問題)

            葡萄糖的存在、制備、用途:

            利用葡萄糖來補充營養的原理:

            課堂反饋

            現在農民收割以后,很多人都在田里把秸桿火燒,這樣既造成空氣的污染,又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甚至造成公路的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幫助考慮一下如何能夠合理的利用?

            ①制沼氣

            ②制葡萄糖

            ③制酒精

            ④造紙

            ⑤動物飼料

            以162噸含纖維素80%的秸桿為原料理論上可制備96%的酒精多少噸

            知識拓展:

            添加到食品中的甜味劑:

            糖精、安賽蜜、阿斯巴甜

            糖類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和水解反應特點,并會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結論,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在化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分析,準確描述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和水解反應。

            【難點】知道糖類、油脂、蛋白質的水解產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馬鈴薯中存在的糖類是哪一種?

            【學生回答】多糖淀粉。

            【引導】其實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測得馬鈴薯中到底是淀粉還是葡萄糖,這就涉及到了淀粉和葡萄糖的特征反應。除了特征反應,還具有怎樣的性質呢?這節課就來探究這些營養物質的性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教師引導】借助實驗,探究總結蛋白質和糖類的相關特性反應。

            【學生實驗】

            實驗1:觀察葡萄糖樣品,取約2g葡萄糖固體加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至沸騰,觀察并記錄現象;

            實驗2:將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者面包上,觀察并記錄現象;

            實驗3:取一小塊雞皮,置蒸發皿中,滴加3~5滴濃硝酸,在酒精燈上微熱,觀察并記錄現象。

            【教師提問】三組實驗分別具有哪些現象?并且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葡萄糖在堿性加熱的條件下,能夠與新制的氫氧化銅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常溫下,碘酒能使淀粉變藍;硝酸可以使蛋白質變黃,稱為蛋白質的顏色反應。

            【教師補充】葡萄糖在堿性加熱的條件下也能夠和銀氨溶液反應析出銀,上述兩種反應都能檢驗葡萄糖;蛋白質也可以通過燒焦時的特殊氣味來鑒別。這些都是糖類及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教師講解】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尿液中的含糖量高,主要是葡萄糖成分,醫院根據葡萄糖的特性反應制作儀器以及相關實質可以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監測。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演示實驗】取1 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 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氫氧化鈉溶液調溶液pH至堿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備的Cu(OH)2,加熱3~5 min,觀察記錄并解釋現象。

            【教師提問】實驗過程的現象是怎樣呢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滴加稀硫酸加熱時,無明顯現象,調pH加入新制的Cu(OH)2后,試管內出現磚紅色沉淀。在酸性條件下,蔗糖發生水解生成葡萄糖。

            【教師補充】雙糖、多糖在稀酸的催化下,最終水解為葡萄糖或果糖。對應化學方程式為:

            【視頻呈現】油脂和蛋白質在一定條件下的水解反應。

            【學生總結】油脂在酸或堿的催化條件下可以水解。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為甘油、高級脂肪酸;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為甘油、高級脂肪酸鹽。

            【教師補充】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稱為皂化反應,工業生產中常用此反應來制取肥皂。

            【學生總結】蛋白質在酶等催化劑作用下也可以水解,生成氨基酸。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詳細解釋我們咀嚼饅頭后有甜味的原因。

            【解析】饅頭的主要成分為淀粉,饅頭進入口腔后經過咀嚼切碎并且通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水解成單糖,單糖具有甜味。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布置作業:試著寫出油脂和蛋白質在一定條件下的水解反應方程式。

            四、板書設計

            糖類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糖類、油脂、蛋白質組成的特點。

            2、了解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3、通過從實驗現象到性質的推理,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4、通過對糖類和蛋白質特征反應的探究過程,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難點】

            葡萄糖與弱氧化劑氫氧化銅的反應。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食物,同學們知道食物中有哪些成分嗎?

            【學生回答】糖、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

            【引出新課】這些都是重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我們常吃的糖和蛋白質有什么樣的奧秘。

            環節二:新課講授

            【PPT展示】糖類、油脂和蛋白質代表物的化學組成。

            【提出問題】根據表3—3,分析單糖、雙糖、多糖在元素組成和分子式上各有什么特點?

            【分組回答】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完全相同,但分子內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們互為同分異構體。蔗糖和麥芽糖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也互為同分異構體。但淀粉、纖維素由于組成分子n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稱為同分異構體。

            【提出問題】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麥芽糖分別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卻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因為結構不同,結構決定性質。

            【教師過渡】根據結構不同,引起了不同的糖類有不同的性質,前人根據這些物質的不同性質找到了一些特征反應,通過現象的不同可以驗證這些物質的存在,因此特征反應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葡萄糖在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應用,是最重要的一種糖類,它有怎樣的特征反應呢?

            【學生實驗】取2g葡萄糖固體加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充分溶解,加入新制氫氧化銅,加熱至沸騰,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在溶解的葡萄糖中加入新制氫氧化銅加熱至沸騰后,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出現磚紅色沉淀。

            【視頻展示】葡萄糖的銀鏡實驗。

            【教師總結】葡萄糖在堿性、加熱的條件下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還能與銀氨溶液反應析出銀,這些方法可以檢驗葡萄糖。

            【提出問題】生活中的很多食物都含有大量淀粉,因此淀粉的來源很廣泛,我們可以直接用淀粉含量高的土豆進行實驗,看看淀粉有哪些特征反應。請大家將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觀察有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實驗】將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土豆變藍了。

            【教師總結】在常溫下,淀粉遇碘變藍。這是淀粉的特征反應

            【提出問題】蛋白質主要存在于酶、肌肉、毛發中,因此課堂上我們用雞皮來觀察蛋白質的.特征反應。請大家取一小塊雞皮,置于蒸發皿中,滴加3—5滴濃硝酸,在酒精燈上微熱,觀察雞皮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實驗】觀察并記錄現象。

            【學生回答】雞皮變黃了。說明濃硝酸可以使蛋白質變黃。

            【教師總結】濃硝酸可以使蛋白質變黃,稱為蛋白質的顏色反應,常用來鑒別部分蛋白質。蛋白質也可以通過其燒焦時的特殊氣味進行鑒別。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引導】請舉出生活中你見到過的關于鑒別蛋白質的實例。

            【學生回答】用電吹風吹頭發的時候,頭發不小心卷進去會聞到一股燒焦羽毛的味道,所以頭發也含有蛋白質。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搜集其他的糖類和油脂有什么特征反應,都有哪些應用。

          【糖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09-13

          細胞中的糖類說課稿(通用6篇)01-08

          關于糖類蛋白質的教案10-26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春曉教學設計 《春曉》教學設計02-02

          《軍神》教學設計軍神 教學設計05-31

          教學教學設計09-30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9-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人成色4444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 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 | 日韩精品一品道精品在线观看 | 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 一区二区三区殴美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