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10 16:01:0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項羽之死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

            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鑒賞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高一上學期學過一篇節選自《史記》的文章——《鴻門宴》,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塑造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項羽,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大家思考: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用成語概括)

            驍勇善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項羽之死》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記敘了楚漢戰爭中的最后一戰——垓下之圍的全過程以及項羽生命的最后時刻。上一節課,我們對文章進行了文字疏通,這節課我們將跟隨司馬遷的筆觸繼續勾畫、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項羽形象。

            二、根據故事情節,將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圍。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東城快戰。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烏江自刎。

            三、了解多維透視法

            多維透視法,即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

            四、運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被圍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現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寶馬的訣別,顯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戰、曾號令天下,現如今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人生的境遇變化之快,讓他始料未及。此時最能表現他這種復雜心境的動詞是什么?“泣”,極其傳神地寫出了項羽內心難以言表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淚、最后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在“東城快戰”中,司馬遷圍繞“項羽”一共寫了三個事件:潰圍南出、誤信田父、三戰三勝。

            (1)潰圍南出,“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而“漢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兵力反差極大,透視出項羽的身處絕境。

            (2)誤信田父,田父為何故意給項羽指錯路?

            補充資料:《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元年,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戰后,項羽因疑秦降卒思歸,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漢元年,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漢三年四月,項羽大破漢軍,殺漢卒十余萬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馬遷委婉地表達了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戰中的“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的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你從中看到項羽是怎樣的人?仿佛看到一個英姿颯爽、驍勇善戰、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為什么在文中項羽又數次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復雜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認失敗,那才可怕。這句話暗示了項羽的自負和不醒悟,他從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暗含著司馬遷的批評態度。

            那你認為是什么造成了項羽的失敗?(語文教案 )性格缺陷:優柔寡斷,匹夫之勇,殘暴兇狠;政治錯誤:不懂籠絡人心;軍事失敗:分封天下,養虎為患;命運的捉弄:鴻門宴錯失良機,誤信田父走錯路。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項羽在烏江邊拒渡、賜馬、贈頭,表現了他的哪些性格特點?表現了他知恥重義、視死如歸的性格。在烏江岸邊,亭長勸項羽趕快登船,來日尚可東山再起,項羽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賜馬給亭長又表現了他心地仁善。項羽進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殺之后身受重傷,此時看到了背楚投漢的故人呂馬童,于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這個情節再次表現了項羽的視死如歸。

            五、總結歸納項羽的'性格特征

            坦誠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恥重義 視死如歸 剛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謀 多愁善感 優柔寡斷 自矜功伐 婦人之仁

            六、討論:項羽能不死嗎

            結論:項羽必須死。

            1、性格悲劇

            性格決定命運。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2、歷史悲劇

            (1)軍事力量垓下之戰前,項羽的十萬大軍受到三十萬漢聯軍的長期圍困,而漢軍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軍隊受到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滅,楚霸王已經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基礎與條件,正所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項羽力能拔山也無濟于事。

            (2)政治形勢。漢王劉邦進入關中后,廢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而楚霸王卻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與深謀遠略。

            (3)起義的環境與條件。即使他能過江回到家鄉,形勢也與起義前大相徑庭。當時之所以能夠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是因為強秦剛滅六國,人心不穩,而又焚書坑儒,修筑長城,實施酷刑厲法,傷民過多過重,可以說是,所以,不管是陳勝吳廣也好,還是劉邦項羽也好,只要義旗一豎,便如星星之火,綿延不絕。而經過連年戰亂后,人心思定,當時已經不再具備項羽東山再起的政治環境。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4)生存機會。劉邦從安天下的角度出發,不會給項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過江,漢軍也會繼續追殺,不除掉這個眼中釘,劉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從以后除掉韓信、英布等做法看,項羽也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機會和可能性。

            七、評價: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了,我們還能稱其為英雄嗎

            1、李清照:為項羽大唱贊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杰,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后退,寧肯一死,死得好!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易中天: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涌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3、王立群:項羽雖然最后失敗,但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

            八、課后作業

            假如項羽被活捉,寫一段項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動。字數:300字左右。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高中二年級

            3、所屬模塊:選修

            【學情分析】

            本文選自司馬遷《史記》,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因此,本課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放在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單元教學目標: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本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分析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鑒賞。

            教學難點: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導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1、掌握生字詞;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是褒是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蒲松齡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講了兩個人,項羽和勾踐。

            (項羽)巨鹿之戰:驍勇善戰,勇冠三軍,成為天下英雄

            鴻門宴:剛愎自用,坐失良機,埋下悲劇種子

            二、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主要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 烏江自刎

            三、文本研讀

            (方法點撥)

            1。欣賞垓下之圍(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齊讀第一段,A、欣賞細節描寫展現的“驚—起—飲—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復雜心境;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復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作用;(播放音頻)

            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 (學生范讀)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2、欣賞東城快戰(突出“叱”字——勇猛自負)

            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段。A。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斗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愿為諸君快戰”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B。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瞋目、叱之”動作神態的細節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

            3、欣賞烏江自刎(突出“笑”字——知恥重義)

            學生分角色朗讀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總結歸納:項羽是一個多情善感、極度自負、知恥重義、心地仁善、勇武豪氣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品味細節、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四、詩文有別

            烏江

            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同樣是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但詩歌與散文創造形象的手段卻大不相同。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文區別:一、散文刻畫手法具體,詩歌則是跳躍、省略,留給讀者自己品嘗的空間。二、散文更注重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化,而詩歌較偏向意象化,讀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賞、學習部分描寫形象的語段,學以致用。

            六、作業

            寫一段文字,通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手法刻畫人物。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

            2、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全面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

            在《史記》這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西楚霸王項羽是最為悲壯的英雄。和舜一樣是“重瞳子”的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卻最終自刎烏江,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一生,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今天,我們一同走進《項羽之死》,走進項羽人生的最后階段,走進項羽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豐富項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二、教師朗誦全文,學生跟讀。

            (有感情地朗誦,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迷惑。

            3、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三、學生小組合作,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教師補充答疑。

            (一)確認課文注解的重點詞句

            (二)教師補充講解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板書:

            疏通文意: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文言句式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項羽之死原文及翻譯01-06

          《楊修之死》課件設計05-03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人教版)12-16

          飛蛾之死隨筆07-13

          我眼中的項羽04-18

          愛狗之死作文03-04

          哲理故事:蜥蜴之死04-15

          關于項羽的歷史故事04-27

          有關項羽的歷史典故04-11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03-1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州十八禁免费不卡在线视颖 |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一区 | 先锋在线资源日本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一区漫画 |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在线播放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