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4-16 19:12:2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教學設計方案集合9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我們應該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設計方案集合9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設計意圖:

            對于托班的幼兒來說,認識各種各樣的顏色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設計在這節課時,想到了,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小朋友體驗游戲的樂趣,并且從游戲這種邊玩邊學的過程中認識了紅色和綠色。

            活動目標:

            1、認識紅色、綠色。

            2、能在活動中找到與之對應的顏色,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引入,形式引入: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師出示一個袋子,請幼兒摸球,當摸到第一個紅球的時候認識紅色。當摸到第二個紅球的時候,教師放慢語速讓幼兒加深印象認識紅色。當摸到第三個球的時候,讓幼兒面對其他小朋友說出自己拿了一個什么顏色的球(認識綠色球的方法和紅色的方法一樣)

            二、游戲:送球寶寶回家師:“小朋友有家嗎?我們的球寶寶也有家。”出示房子。

            師:“這是什么?是什么顏色的房子?”告訴幼兒紅色房子是紅球寶寶的家,綠色房子是綠球寶寶的家,我們一起送球寶寶回家吧""師:紅房子是誰的家?綠房子是誰的家?

            三、尋找相應的顏色,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1、游戲“小圓寶寶找媽媽”。

            先請幼兒說說身上小圓的顏色,然后根據教師出示的大圓顏色按照教師口令玩游戲。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們和顏色寶寶一起來做個游戲師:小朋友們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顏色的小圓寶寶。

            師:老師拿出紅顏色的寶寶說:“紅顏色小圓寶寶學小兔跳到媽媽身邊”, 老師拿出綠顏色的寶寶說:“綠顏色寶寶學小鳥飛到媽媽身邊”小朋友們記住了嗎?記住了我們就開始啦。

            四、聽音樂,和瓶子寶寶跳舞

            師: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搖一搖,它就會變顏色哦!

            師:我們和瓶子寶寶一起跳舞吧!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我們教室里面也有許多的紅色和綠色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帶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領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美。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跟隨著作者,訪問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種親切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這篇課文,一起去體味那山雨的無窮韻味吧!

            2、板書課題:山雨。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解決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劃出優美的句子。

            3、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簡單地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

            (雨起、雨中、雨后。)

            4、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在這里他觀察到了什么?又傾聽到了什么呢?找到有關的句子劃下來。

            三、精讀感悟

            1、他觀察到了什么?又傾聽到了什么呢?

            (先是聽見山雨的聲音,接著看到山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

            2、我們先隨著作者去感悟山雨的音韻美。找出寫山雨聲音的句子,讀一讀,劃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沙啦啦,沙啦啦──

            ⑵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象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⑶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

            (作者把巖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

            ⑷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灑落的雨絲比作“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

            3、山雨動聽的音樂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而它的綠更是難以忘卻的美。讀讀這些寫雨色彩的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

            (這里實寫雨的色彩──綠,給人清新的感覺。)

            ⑵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是作者對雨色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讀。

            四、小結

            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作必要的語言積累,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本文通過具體事例表達思想情感的寫作手法。

            3、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意圖:語言積累和語感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故確立第一個教學目標。“生命”這個話題相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還很抽象,故作者刪繁就簡,從具體、細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學生認識。故確立了第二個教學目標。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珍愛生命。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對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評價,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故確立目標三。)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作者由具體現象表達思想情感的寫作手法。

            2、教學難點:體驗作者的生命意識,我們應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設備。

            (沒有條件的地區可準備錄音機、磁帶(輕音樂)、放像機、錄像帶(森林大火的場面)、投影儀、投影片。)

            【設計思路】

            1、新課標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的素質、能力,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根據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參與才能有審美活動,因此,本文應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

            2、“生命”是個深奧的話題,要讓初一學生真正理解它會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通過朗讀,對課文中具體生命現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最能引起他們共鳴的語言,深入課文內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懷,或許可領悟生命的可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畫面,教師講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個蟻穴被大火團團圍住,里面成千上萬的螞蟻為了活命,緊緊抱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蟻球,滾向火海,隨著劈哩啪啦的聲音,外層的螞蟻紛紛死去,蟻球也越來越小,但它們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滾動,直到變成一個小球,但終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邊親眼目睹,你會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螞蟻,你會選擇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為了生命的延續,螞蟻不惜代價,世間萬物為了不辜負上蒼賦予的生命,都在頑強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觸摸著自己的心跳,走進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貴。

            (設計意圖:有聲有色的畫面,導語的設計,渲染了氛圍,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激起學生的熱情,觸動了他們對生命開始思索的情懷,進而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的學習,為實施以下的教學環節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指名學生朗讀課本,讀時以適合本課的輕音樂相配。同時要求大家思考:

            1、請用一個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對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語句對你最有啟迪或感觸?

            (設計意圖:音樂是最好的催化劑,在它的熏陶下,通過朗讀,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這也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情感的一條有效的途徑。用簡潔的比喻句概括,可培養學生提煉、概括語言的能力。)

            三、賞讀課文,感悟生命

            1、師:同學們,剛才在朗讀后,大家談了自己對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沒有在文章中告訴我們她對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他們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文章的最后兩節,并指名學生示范朗讀,然后齊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因此,朗讀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重要手段,讓他們讀中感悟。學生有了心得,朗讀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摯。)

            2、作者的這些對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發的?具體在哪些語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發思考。在文章的1、2、3節。學生體會朗讀時的感情、語調,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讀1~3節。

            (設計意圖:初一的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讓學生體會作者由小事引發深刻思考的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

            3、小組討論:三個事例為什么這樣排列?它們蘊含的意思側重點有什么不同?從作者對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學生小組討論時,教師巡回指導:三個事例內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淺;學生談感悟時應鼓勵他們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學生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在這師生的互動中,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產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訓練了口語的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難點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課標明確了語文具有人文性,教師應適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成他們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可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4、如果時間允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自己還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拓展練習,加深感悟

            學完文章,我們感覺到,只要我們細心的觀察生活中的種種生命現象,用心靈去體驗它們對生命的珍視、渴望,我們就會從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你在生活中還見到哪些類似的現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這篇文章的結構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發思考,請你就生活中見到的其他類似的生命現象,寫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寫現象,再寫感悟,字數100字左右。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這道寫作訓練題,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從中得到新的體會與認識,達到一堂課的目的: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五、課堂小結,歸結板書

            今天,我們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車,經歷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聲了,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獲嗎?

            (學生回答,歸結板書)

            同學們說得很好,只要我們能珍惜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頑強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們一定能見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資料鏈接】

            杏林子,本名劉俠,女作家,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但她忍著病痛,寫了四十多個劇本和許多散文。

            【作業設計意圖】

            課外閱讀田彩虹的《生命的問句》,這是一篇與課文的思想主題相近的文章,讓學生閱讀訓練,拓展延伸課堂的內容,有利于新課教學目標的鞏固。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找出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因為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是對該命題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對命題理解能力是我們今后研究數學必備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學科能力的基礎.

            難點: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因為理解和掌握一個命題,一定要分清它的題設和結論,所以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有些命題的題設和結論不明顯.例如,“對頂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沒有寫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題,學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題設,哪是結論,又沒有一個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題設和結論是教學的一個難點.

            (二)教學建議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或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結合學生熟悉的事例,來理解命題的概念、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并能判斷一些簡單命題的真假.

            2、命題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雖然高中階段我們還要學習,但對于程度好的A層學生還要理解:

            (1)假命題可分為兩類情況:

            ①題設只有一種情形,并且結論是錯誤的,例如,“1+3=7”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

            ②題設有多種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種情形的結論是錯誤的.例如,“內錯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這個命題的題設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兩個內錯角都等于90°,這時兩直線平行;第二種情形是兩個內錯角不都等于90°,這時兩直線不平行.整體說來,這是錯誤的命題.

            (2)是否是命題:

            命題的定義包括兩層涵義:①命題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句子;②這個句子必須對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斷.即命題是判斷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語法上,這樣的句子叫做陳述句,它由“題設+結論”構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陳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過直線AB外一點作該直線的平行線.”疑問句“∠A是否等于∠B?”感嘆句“竟然得到5>9的結果!”以上三個句子都不是命題.

            (3)命題的組成

            每個命題都是由題設、結論兩部分組成.題設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命題常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這種形式的命題中,用“如果”開始的部分是題設,用“那么”開始的部分是結論.

            有些命題,沒有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題設和結論不明顯.對于這樣的命題,要經過分折才能找出題設和結論,也可以將它們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題的題設(條件)部分,有時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題的結論部分,有時也可用“求證……”或“則……”等形式表述.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命題、真命題、假命題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學生理解幾何命題的組成,能夠區分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兩部分,并能將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會判斷一些命題的真假.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

            教學過程設計

            一、分析語句,理解命題

            1.教師讓學生隨意說一句完整的話,每個小組可以派一名同學說,如:

            (1)我是中國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飯了嗎?

            (4)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5)畫一個45°的角。

            (6)平角與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斷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學生答:(1),(2),(4),(6)。

            3.教師給出命題的概念,并舉例。

            命題:判斷一件事情中,每句話都判斷什么事情.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每組再選一個同學說.(不要讓說過的再說)

            如:的句子,叫做命題,分析(3),(5)為什么不是命題.

            教師分析以上命題

            (1)對頂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條射線把一個角分成兩個相等的角,這條射線一定是這個角的平分線。

            (4)如果a>0,b>0,那么a+b>0。

            (5)當a>0時,|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銳角。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有意說出以下兩個例子,并問這是不是命題。

            (7)a>0,b>0,a+b=0。

            (8)2與3的和是4。

            有些學生可能給與否定,這時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回憶命題的定義,加以肯定,先不要給出假命題的概念,而是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命題的構成,改寫命題的形式。

            例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命題的構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條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條件下所得的結論.已知事項為“題設”,由已知推出的事項為“結論”。

            (2)改寫命題的形式。

            由于題設是條件,可以寫成“如果……”的形式,結論寫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命題可以改寫成“如果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請同學們將下列命題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對頂角相等。

            如果兩個角是對頂角,那么它們相等。

            ②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如果兩條直線平行,那么內錯角相等。

            ③等角的補角相等。

            如果兩個角是等角,那么它們的補角相等。(注意不僅僅限于兩個角,如果多個角相等,它們的補角也相等。)

            以上三個命題的改寫由學生進行,對(2)要更改為“如果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那么內錯角相等。”

            提示學生注意:題設的條件要全面、準確.如果條件不止一個時,要一一列出。

            如:兩條直線相交,有一個角是直角,則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可改寫為:

            “如果兩條直線相交,而且有一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二、分析命題,理解真、假命題

            1.讓學生分析兩個命題的不同之處。

            (l)若a>0,b>0,則a+b>0

            (2)若a>0,b>0,則a+b<0

            相同之處:都是命題.為什么?都是對a>0,b>0時,a+b的和的正負,做出判斷,都有題設和結論。

            不同之處:(1)中的結論是正確的,(2)中的結論是錯誤的。

            教師及時指出:同學們發現了命題的兩種情況。結論是正確的或結論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就有了對命題的一種分類:真命題和假命題。

            2.給出真、假命題定義

            真命題:如果題設成立,那么結論一定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真命題。

            假命題:如果題設成立,結論不成立,這樣的命題都是錯誤的命題,叫做假命題。

            注意:

            (1)真命題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個例外,如命題:“a≥0,b>0,則ab>0”。顯然當a=0時,ab>0不成立,所以該題是假命題,不是真命題。

            (2)假命題中“結論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證結論總是正確”,如:“a的倒數一定是”,顯然當a=0時命題不正確,所以也是假命題。

            (3)注意命題與假命題的區別.如:“延長直線AB”.這本身不是命題.也更不是假命題。

            (4)命題是一個判斷,判斷的結果就有對錯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題,強調真假命題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題。

            3.運用概念,判斷真假命題。

            例請判斷以下命題的真假。

            (1)若ab>0,則a>0,b>0。

            (2)兩條直線相交,只有一個交點。

            (3)如果n是整數,那么2n是偶數。

            (4)如果兩個角不是對頂角,那么它們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命題,(2)(3)(5)是真命題.

            4.介紹一個不辨真偽的命題.

            “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們可以舉出很多數字,說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而且至今沒有人舉出一個反例,但也沒有一個人能證明它對一切大于4的偶數正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已證明了“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與兩個質數之積的和”.即已經證明了“1+2”,離“1+1”只差“一步之遙”.所以這個命題的真假還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樣辨別一個命題的真假。

            (l)實際生活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數學中判定一個命題是真命題,要經過證明。

            (3)要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即可。

            三、總結

            師生共同回憶本節的學習內容。

            1.什么叫命題?真命題?假命題?

            2.命題是由哪兩部分構成的?

            3.怎樣將命題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會判斷真假命題.

            教師提示應注意的問題:

            1.命題與真、假命題的關系。

            2.抓住命題的兩部分構成,判斷一些語句是否為命題。

            3.命題中的題設條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寫“如果”時應寫全面。

            4.判斷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而判斷真命題,數學問題要經過證明。

            四、作業

            1.選用課本習題。

            2.以下供參選用。

            (1)指出下列語句中的命題.

            ①我愛祖國。

            ②直線沒有端點。

            ③作∠AOB的平分線OE。

            ④兩條直線平行,一定沒有交點。

            ⑤能被5整除的數,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數不能被2整除。

            ⑦學習幾何不難。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命題。

            ①若a=b,則a2=b2。

            ②連結A,B兩點,得到線段AB。

            ③不是正數,就不會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將下列命題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兩條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②若a2=b2,則a=b。

            ③同號兩數相加,符號不變。

            ④偶數都能被2整除。

            ⑤兩個單項式的和是多項式。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二、學示引導

            (一)教師教法

            教學本課,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可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二)學生學法

            自學、自悟、討論、交流。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

            3.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二)難點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三)解決辦法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多媒體,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2.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討論、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9課。板書課題:19 黃河象。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或請教同學和老師。(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1)拿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可由學生提出,其他學生幫助,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課文的主要內容可先由一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學習生字詞

            1.讀帶有生詞的句子,將生詞多讀幾遍。

            2.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指名讀并加以理解。

            3.指導書寫。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學寫生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4)媒體演示,進一步體會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5)朗讀體會特點。

            (6)小結并被書。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閱讀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聲地說一說。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機進行板書朗讀指導。

            板書: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指導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練讀,然后以行或組分段讀,舉行朗讀比賽,然后讓學生評議。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并相機板書。

            板書: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關于假想的根據,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4)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并對照板書,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練習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四)暢談收獲

            可以談寫法,可以談啟發,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小語課本第七冊第十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這一喜人景象,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麗,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感悟“瑞雪豐年”的豐富內涵。

            3.滲透按一定順序觀察、有條理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精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學難點:

            理解“好一幅北國寒冬瑞雪豐年的圖畫”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趣導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輕聲課文,把字音讀正確、語句讀通順。

            學習生字新詞。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極目遠眺

            粉妝玉砌 萬籟俱寂 瑞雪

            小結:通過查詞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自學】

            默讀課文,邊默讀邊想:這場雪是什么樣的?畫出有關的句子。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場雪下得怎樣?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重點指導朗讀、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黃昏時分,風停了,那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地從半空中降落下來。”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風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飄將下來。

            (通過換詞比較,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

            師生合作讀整段。

            (滲透下雪是有順序的,應該按順序描寫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極目遠眺,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看近處,那些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

            “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在清晨的陽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過看圖、換詞、比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麗。在反復地誦讀中,學會積累好詞佳句。)

            小結:通過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義。

            四、拓展延伸,抒發情感。

            運用查找的資料說說這場雪的好處。

            介紹時代背景。

            品讀“啊!好一幅北國寒冬瑞雪豐年的圖畫!”

            小結:通過課外資料的延伸,更進一步地體會“瑞雪”的深刻含義。

            五、布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讀讀他的作品,如《秋色賦》等。

            板書設計:

            大 紛紛揚揚

            瑞雪圖 美 粉妝玉砌 希望

            應時豐年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積累語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積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積累的好句、段。)

            3.聽寫生字新詞。

            二、再讀課文,體會寫法。

            1.為課文描繪的圖景加上小標題。

            2.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 通過嘗味、說味、畫味活動,啟發幼兒發揮想象,大膽地運用語言及不同的線、形、色大膽構圖表達自己的感受。

            2、 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準備:

            1、 各種味道的食品,如:奶塘、檸檬、苦瓜、辣味牛肉干、黃連、姜糖、穿心涼糖、話梅糖、酸梅糖、秀逗糖等等。

            2、 活動室布置成演播廳場景。

            3、 畫紙、水彩筆、油畫棒、水粉顏料、棉簽等作畫工具。

            4、 作畫時用的輕松的音樂磁帶和游戲結束時用的激昂的音樂磁帶各一盒。

            教學過程:

            一、幼兒進入演播廳,自由結伴分別入座紅、黃、藍隊 師:小朋友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猜一猜,畫一畫”節目的演播現場。我是主持人小樊姐姐,首先讓我來介紹一下我們的來賓:這是紅隊,歡迎你們!這是黃隊,歡迎你們!這是藍隊,歡迎你們!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一個環節“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幼兒:ye!)

            二、嘗嘗味道,說說味道、猜猜味道

            1、 師:今天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要請你們來猜味道,你們知道都有哪些味道嗎?(幼兒回答) “我這兒有一個百寶箱,里面就裝著各種味道,現在我要請幾位小朋友上來到百寶箱麗嘗味道,等你嘗好了味道就告訴大家你的感受,但是你不能直接說出你吃的是什么東西,是什么味道的,而是要告訴大家你的感受是什么樣的,你會想到什么事情,猜對的小朋友所在的隊就可以加上100分!

            2、 教師啟發性示范。

            3、 幼兒進行游戲。

            4、 教師小結各隊得分情況。

            下面我們就進行第二個環節“我畫,我畫,我畫畫畫“(幼兒:ye)

            三、嘗嘗味道,想想味道,畫畫味道

            1、 師“每個小朋友拿一個小紙包,打開細細品嘗,然后合上眼睛慢慢體驗是什么味道,再想想怎樣用畫來表達,用筆畫出來。

            2、 幼兒結合自己的感受畫味道,教師巡回啟發指導。

            3、 啟發幼兒抓住自己的感覺,大膽發揮想象,大幼兒都上來介紹自己的畫。

            3、 幼兒互相觀摩、交流、評價誰畫的味道最生動最有趣。 師“現在每個人手上都有兩顆愛心,一顆代表100分,你可以把愛心送給你認為畫得最有趣的最好的畫。“

            4、 請嘉賓加分并點評。

            五、在音樂聲中結束

            師:現在分數出來了,紅隊---分,黃隊---分,藍隊---分,今天的冠軍隊是—隊,讓我們一起來祝賀他們。 把味道畫出來真有趣,我們回家后再嘗嘗別的味道,然后再把它畫出來,好嗎?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謝謝大家的參加,再見!

            課后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更多的味道,并嘗試用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2、 嘗試著畫其他感覺,如聲音、冷、熱等。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成語,感受祖國語言的多姿多彩。

            2.讀背名人名句,養成搜集、運用名人名句的習慣。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習作集,并能有所創造地進行設計、美化。增強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寫作的自信心。

            4.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

            5.自主閱讀,旁批讀中的感受,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感悟語言描寫在刻畫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1搜集名聯。

            2搜集、整理自己喜歡或同學認為精彩的習作。

            3搜集、閱讀描寫運動會的習作。

            教學時間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1.讀成語,不懂的借助工具書了解其意思。

            2.這些成語中帶點字的意思有什么特點?

            3.試著運用這些成語。

            二、語海拾貝

            1.讀名聯,重在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名言名句,不必逐個講解,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師生交流釋疑。

            2.熟讀成誦,積累名言。

            3.交流自己積累的名聯。

            三、互動平臺

            1.師:本單元的4篇課文充滿著智慧,給我們的人生很多啟迪,你學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啟發?四人小組交流。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讀后受到的啟發,同一篇課文讓學生補充說一說受到的不同的啟發。

            4.師總結: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與時間賽跑,與人合作、資源共享,希望同學們把受到的啟發落實到行動上,老師期待著你們的成果!

            四、綜合性學習

            1.設計習作集封面。

            (1)根據搜集的習作,給習作集確定一個主題,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2)小組交流如何設計一個美觀、大方、有創意的習作集封面,組長記錄設計方案。

            (3)全班交流設計方案,根據小組交流的方案自選喜歡的動手制作習作集封面。

            (4)小組合作,討論互助。

            2.展示習作集封面。

            3.評選最佳習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習作集,觀摩學習。

            五、習作百花園

            1.激發興趣,明確要求。

            (1)激發學生習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學校舉行的運動會的畫面,教師配上熱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動的氣氛感染學生,產生寫作的愿望。

            (2)讓學生自己閱讀習作要求,教師相機點撥,幫助理清習作要點。

            2.引導學生選擇習作素材:選擇運動會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場景在小組里說一說。

            3.全班交流:各小組推薦講得最好的同學在班上講一講,以啟發思路。

            4.教師提供描寫運動會比賽場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賞,集體評議,進一步明確寫作要求。

            5.自主習作,鼓勵創新。

            6.同學之間相互修改習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賞析寫得好的文章,激勵表揚。習作批閱完后,選出在選材、語言等方面較好的習作,供大家評議,再點評、總結、表揚。

            六、自主閱讀園地

            1.自主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2.抽學生說一說閱讀要求,教師總結強化、明確要求。

            3.自讀文章,旁批讀中的感悟,特別關注文章的語言描寫突出了人物哪些特點。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說說故事中的人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7.選擇你喜歡的方式,積累好詞佳句,可以背誦、摘抄等。

            8.拓展:課外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本人有一些心得體會,現匯報如下: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為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全與對應的思想” 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基于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為表里、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系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

            3、應用數學的意識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致,盡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二、課程設置

            1、高中數學課程分為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部分

            其確定的原則是:滿足未來公民的基本數學需求、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數學準備。選修課程內容確定的原則是: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對未來發展的需求,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獲得較高數學素養奠定基礎。

            2、設置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文化內容

            高中數學課程設置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文化內容,他們是貫穿了整個高中數學 課程的重要內容,不單獨設置,而是滲透在每個模塊或專題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和善于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模塊的邏輯順序

            必修課程是選修課程的基礎,學校應在保證必修課程,選修系列1、2開設的基礎上,開設其他系列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選擇需求,并積極開發、利用校外課程資源。教師也應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個人發展計劃。

            三、內容標準

            高中課程的內容是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數、數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證打好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強調了這些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實際應用,而不在技巧與難度上做過高的要求。此外,基礎內容還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統計初步等內容。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本人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為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

          【教學設計方案集合9篇】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5篇02-12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集合九篇02-05

          教學設計方案02-28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5篇03-07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五篇03-06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四篇02-16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八篇02-05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4篇02-03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集合五篇01-27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6篇01-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亚洲一级大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