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0-11-10 16:46:1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五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能無誤進行,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基礎知識點】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角度:運用多中人稱,講述中國登山隊員的壯舉。

            主要教學步驟:

            1、速讀全文,要求學生讀出情節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2、瀏覽課文,要求學生讀出層次

            詳略,注意體味文中的人物描寫和景物烘托。

            3、組織課堂討論,議說“登上地球之顛”。

            說讀訓練實施過程:

            1、引導學生運用第三人稱,概述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

            2、引導學生運用第一人稱,以某一登山隊員的身份,講述登山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

            教師布置幾個話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

            A攀登“第二臺階”,

            B奔向“地球之顛”,

            C、劉連滿的生命之光。

            學生自選角色和話題,思考準備。

            先小組

            后全班進行課堂發言。

            3、引導學生談讀后感。

            4、引導學生朗讀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其表達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忘我、呆呆的、靜靜的”等詞語表達的意思。

            2,有感情朗讀地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3,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重點:從語言描寫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的深刻含義。

            教學流程:

            一,感受課題,造勢

            1,板書“魚游到了紙上”。

            2,讀讀課題,你想到了什么?

            3,你會怎樣讀這個課題呢?

            1)突出“游到”,青年畫技高,使人贊嘆;

            2)突出“紙上”, 青年畫技高,令人驚奇。

            二,品讀課文,賞析

            1,魚為什么能游到紙上?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

            學生自由回答

            請用青年說的一句話回答:先游到了心里。

            哪些描寫可以看出魚已經游到了青年的心里?默讀課文,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筆下所畫全是金魚,和魚合二為一,魚游到了心里。

            (全班齊讀)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青年是怎樣畫畫的呢?讀一讀,理解“每個部位”,了解金魚的各部位;

            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呢?讀一讀,了解分號的.作用,理解工筆細描——畫得深入,理解揮筆速寫,畫得流暢生動。

            老師重讀“每個部位、很快地”等詞,指導朗讀。

            2,魚為什么能游到青年的心里呢?帶著問題,邊讀邊想邊畫——找出段落、標出句子、圈出詞語。并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1)理解“忘我、呆呆的、靜靜的”,感悟青年勤奮、專注的精神。

            讀讀第一段文字,讓學生找一找有意思的詞語,說說自己的理解。

            導讀:青年的眼光在哪里?青年的思維在哪里?青年的興趣在哪里?青年的愛在哪里?

            (老師提問聲調越來越高,情緒越來越激動,感染學生。)

            別驚擾這位青年,我們悄悄地讀讀這段話。指導朗讀。

            2)想像青年的日常生活,理解青年忘我的境界。

            導讀:每個星期天,青年來到玉泉,他會忘記什么?他會忘記什么?他會忘記什么?而他不會忘記的,是什么?

            再次追問:青年的眼光在哪里?青年的思維在哪里?青年的興趣在哪里?青年的愛在哪里!?

            想一想,星期六晚上他在做什么?星期五、星期四、星期三呢?走路時他可能在想什么?吃飯時、睡覺時、在夢中呢?

            指導朗讀,理解青年忘我的境界。

            三、提煉思想,知情

            1,這是一個怎樣的青年,我們用什么詞語贊美他?

            列舉10個詞語,進行一分鐘背誦練習。

            2,我們從中要學習什么呢?介紹古往今來的經典勵志故事。

            四、啟思練筆,導行

            通過今天的學習,青年勤奮專注的精神給你什么啟示?結合自己的情況寫一段話。

            對練筆進行評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命題、真命題和假命題等概念.

            2.使學生了解幾何命題是由“題設”和“結論”兩部分組成.能夠初步區分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或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點和難點

            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請大家隨意說出一些語句,教師把它們寫在黑板上.如:

            (1)對頂角相等嗎?

            (2)作一條線段AB=2cm;

            (3)我愛初二(1)班;

            (4)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兩個角,一定是對頂角.

            二、新課

            問:上述語句中,哪些是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師指出:判斷是對事物進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種思維形式,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題.數學課堂里,只研究數學命題,如(4)、(5).

            例1 請大家說出若干個(數學)命題,再分析一下,每一個命題由幾部分組成?

            (1)等角的補角相等;

            (2)有理數一定是自然數;

            (3)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數,那么a2>a;

            (5)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師啟發學生得出:一個命題,由題設和結論兩部分組成,都可以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簡稱為“若A則B”.

            練習: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個命題中,所作的判斷是否都正確?怎么檢驗各個命題的真偽?

            (l)“如果兩個角是等角的補角,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是正確的命題,已經由補角的定義得到證明.

            (2)“如果是有理數,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數”,命題 教學設計方案(二)。是不正確的命題(判斷),反例如是有理數但不是自然數。

            (3)“如果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截得的內錯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是正確的命題,已證.

            (4)“如果a是有理數,那么a2>a.”是不正確的命題,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個大于4的偶數,那么它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這個命題,至今沒人舉出一個反例,說明它不正確;也沒有人完全證明它正確.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已證明了“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與兩個質數之積的和”,即已經證明了“ 1+2”,離“ 1+1”這顆數學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遙”.這是目前世界上對這個命題的真偽的判定,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

            教師幫助學生歸納:命題既然是一個判斷,就有判斷是否正確的區別.

            真命題---如果題設成立那么結論一定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真命題.

            假命題---如果題設成立,不能保證結論總是成立,也就是說結論不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假命題.注意:不是命題與假命題的區別!

            怎樣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數學中,判斷一個命題是真命題,要經過證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實踐證明的形式出現);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只需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例3 試將下列各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相互顛倒或變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題,并判斷這些命題的真假.

            (1)對頂角相等;

            (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則ab=0;

            (4)兩條直線不平行,則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對頂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對頂角(假);

            不是對頂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對頂角(真).

            (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真);

            兩直線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真).

            (3)若a=0,則ab=0(真);

            若ab=0,則a=0(假);

            若a≠0,則ab≠0(假);

            若ab≠0,則a≠0(真).

            (4)兩條直線不平行,則一定相交(假);

            兩條直線相交,則一定不平行(真);

            兩條直線平行,則一定不相交(真);

            兩條直線不相交,則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題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內”的大前提條件,那么假命題將變為真命題.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說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題,視學生接受情況,教師靈活掌握.講還是不講,講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紹四種命題(原、逆、否、逆否),都有較大的伸縮性.

            小結:

            命題---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題的結構---;如果(題設)……,那么(結論)……;

            命題的真假---正確或錯誤的判斷;

            四種命題---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顯示或掛小黑板)

            三、作業

            1.在下列語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題,哪些不是命題.如果是命題,指出命題的真假,并仿照例3說出一些新的命題來.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線段AB的中點C;

            (3)兩條直線相交,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4)一個平角的度數是180°;

            (5)若a=b,則a2=b2;

            (6)如果一個數的末位數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夠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選作題

            判斷命題“如果n是自然數,那么n2+n+17是質數”的真假.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做一個用太陽的影子表示時間的鐘表。

            2.從多角度認識太陽鐘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二)科學知識:

            1.了解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古代計時工具——日晷及其他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可以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服務。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二、教學重點、難點: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三、教學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日晷模型、制作日晷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鋪墊: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讓學生說出時間,“你們是通過什么知道現在的時間?”(手表;上課的時間表)“那么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太陽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有關日晷的知識:

            ( 1 )古代有時鐘嗎?他們怎么知道時間?

            ( 2 )學生談談自己了解的知識;

            ( 3 )講述: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呀。確實,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太陽的運動和投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根據這個規律推算時間,并制作了計時工具——日晷。

            ( 4 )看書,認識各種日晷;

            ( 5 )討論:日晷為什么能反映時間?

            ( 6 )碟片介紹:日晷;

            2 、制作簡易太陽鐘:

            ( 1 )談話:古代的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長期觀察制作了各種形狀的日晷,你們想做一個屬于自己的日晷嗎?

            ( 2 )看書、討論本小組的制作方案。

            ( 3 )動手制作;

            ( 4 )展示、評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講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還發現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書,了解具體情況;

            ( 3 )教師講解、演示;

            ( 4 )室外活動:玩手掌日晷;

            (三)、歸納本課教學知識

            1.無論是古代的計時器還是日晷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學生匯報。

            3.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

            課題: 太陽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

            【教學難點】

            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

            【教學準備】

            關于日晷計時的資料、立竿、制作太陽鐘的套材(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如今,我們只需要看一看鐘表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可過去的人們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鐘表,在時鐘發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學生充分交流)

            2、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用太陽來計時。

            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如: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閱讀課本P52資料

            等等。

            三、用光影來計時。

            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

            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會花生變化嗎?

            3、組織觀察活動。(課前老師畫一次影子,課中和學生再去畫一次,使用太陽鐘時還可以畫一次。)

            4、如有錄象片段,可適當代替上面的觀察光影的活動。

            5、討論: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陽的光影來計時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圖,解釋怎樣計時。

            7、師結合日晷面介紹“時辰”資料。

            8、師提供太陽鐘套材,小組合作組裝。

            9、師介紹使用方法,學生嘗試計時。

            四、延伸。

            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

            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弊端?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五篇】相關文章: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十篇01-28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錦集4篇02-17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錦集9篇02-10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錦集9篇03-04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錦集4篇03-08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錦集7篇02-21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十篇03-06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錦集七篇01-27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7篇01-09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六篇01-0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 丝袜在线播放国产二区 |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对白 | 日韩动漫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