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教學設計

          時間:2021-01-21 13:57:3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發現》 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發現》 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發現》 教學設計

          《發現》 教學設計1

            教材淺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反映了兒童渴望求知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最后一句話的含意,領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3、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激趣導入

            師:人在長大或變老的時候,常常回憶起童年的事情。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評價,那么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發學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發現的學習興趣進入新課學習。)

            二、明確要求學有目標

            1、指名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結果怎樣?

            (2)“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現?

            (3)舉例說說對“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理解詞語。

            (3)課文課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

            (4)作者圍繞著童年的發現先講了些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生: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講了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了證實。

            四、再讀課文、釋疑解難

            1、再讀課文,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閱讀提示”的三個問題。

            (1)“我”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自由讀1、2自然段。

            生:作者發現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

            2、朗讀體會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發現胚胎發育規律時的欣喜和自豪,及當眾受到懲罰的憤懣。

            讀中評價,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入情入景體會作者的感受。

            3、細讀體會童年秘密的發現過程

            “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

            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并談自己的體會。討論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3)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

            (4)“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經過思考、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4、從“我”的發現過程中,那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這個秘密的,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回憶講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體味作者秘密被證實后的感受

            (1)學生自讀課文說說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樣被證實的。

            (2)引導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這句話的意思。

            讓學生通過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引導學生說出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這句話。

            7、引導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內心憤懣的感受。

            五、總結交流開放拓展

            1、從課文中,你覺得文中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通過學生的讀書,感悟,交流,知道費奧多羅夫是個天真無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著執著精神的孩子。

            2、通過學習課文,受到了什么啟發?

            引導學生說說學習這篇課文后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在生活中要養善于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3、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學生自由發言)

            師:童年的發現,盡管有時別人會覺得可笑,甚至會招來麻煩,可是卻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去發現,去享受發現的快樂,擁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發現。也許,這就是你創造、研究的開始。

            六、讀寫結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為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16、童年的發現

            起因:人是由簡單生命進化來的

            經過:胎兒再現了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結果:面臨受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啟示:善于觀察,大膽發現

          《發現》 教學設計2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揭題 :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7、有趣的發現》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里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為什么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2、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讀。

            ① 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 可因為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刮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刮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③(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刮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里?(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為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為什么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才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著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B、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么?

            3、交流:

            從“許多、反復、終于”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里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通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于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復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類似于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采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刮大風的聲音,然后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刮大風時,你在干什么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后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刮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課文重難點在學生的表演練說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發現》 教學設計3

            設計解讀:

            《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在九歲的時候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以及因這個發現在一次課堂中情不自禁笑出了聲,被老師誤解當眾受到懲罰的事。除去“胚胎發育”、“進化”等一些生物學術語的理解難點外,整個文本無論是語言還是情節都充滿了童真、童趣。從整個文本脈絡和層次上來看,雖然文段較多,篇幅較長,但“童年的發現”和“因發現受到懲罰”兩件事斷章清晰,前后關聯遞進。所以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集中在學習字詞、理清結構和探尋“發現過程”的內涵。其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辨,對童年發現的起因(夢境)、經過(過程)、結果(規律)等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期待在“簡單”與“不簡單”的感悟思辨中,讓學生聚焦作者的發現過程(科學探索過程),從而敏銳地捕捉到作者童年發現的過程意義之所在。

            教學目標:

            1.學習字詞,理清文章結構,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依托重點詞句的品讀,在由“簡單—不簡單”的感悟思辨中,探尋“發現”的過程意義。

            3.感受作者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求知精神,培養基本的科學素養。

            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引發興趣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一起讀課題——《童年的發現》。

            2、了解作者信息。出示:

            費奧多羅夫:一位極富創見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飛向宇宙的宇航學奠基人。他的學問淵深,博覽書史,據說他幾乎知道俄國國家圖書館所有藏書的內容。他不僅精通歐洲各主要語言,而且對包括漢語在內的許多東方語言也頗有研究。不僅如此,他對哲學、藝術都有很深的造詣,被人稱為“百科全書”。

            快速地默讀。交流:資料當中最讓你吃驚的是什么?

            3、是的,就是這樣一個博學多才、極富創見的人,他的童年又會有怎樣獨特的成長經歷呢?請同學們拿出課文紙,自由地朗讀課文。

            二、理清脈絡,指導讀法

            1、學習字詞。

            胚胎、滑翔、妨礙、禍患、驅逐、羞愧

            隨心所欲絞盡腦汁情不自禁

            (1)尋索第一組詞的構成特點;

            (2)比較品析——讀悟第二組詞的意思。

            2、理清結構

            (1)齊讀課文一、二自然段,感知主要內容并迅速分段;

            (2)小結:閱讀比較長的文章,我們可以試著先理清文章的結構,這樣有助于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感悟“夢境”和“發現”

            (一)品讀“夢境”

            作者在文中說,他的發現是起始于——夢中飛行,出示:

            每天夜里做夢我都飛,我對飛行是那樣迷戀,只要雙腳一點,輕輕躍起,就能離開地面飛向空中。后來,我甚至學會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樺林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盤旋。我的身體是那樣輕盈,可以隨心所欲,運轉自如,憑著雙臂舒展和雙腿彈動,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1、自由讀——指生朗讀——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夢

            2、作者的哪些描寫帶給你這樣的感覺?

            3、帶著這些感受,一邊朗讀一邊在腦海當中描繪這些畫面。

            (二)品讀“發現”

            正是緣于這個奇妙的夢境,作者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關于這個發現,文中有一個非常生動而有趣的描述,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到它,并用波浪線把它劃下來。出示:

            “哈!這就跟畫地圖差不多。地上的距離很遠很遠,在地圖上畫出來只不過幾厘米。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折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化成人,正好是九個月。”我的發現竟是如此簡單明了,我為此感到格外高興。我想大概還沒有人發現這個道理。

            1、讀著讀著,你感覺這段話的字里行間流淌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2、把你覺得能夠體現作者這種心情的字眼加上著重號(哈、竟、格外……)

            3、指導朗讀。

            四、體味發現的“不簡單”

            但是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留意到,作者在形容自己的發現時用了哪一個詞兒——簡單明了。這在作者看來如此簡單明了的發現,是真的那么簡單地被發現的嗎?請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的4—12自然段,邊讀邊把你覺得使作者有這樣的發現的原因劃下來,看看你又能有怎樣的發現。

            (一)不簡單——深度問答

            1、指導朗讀“問句”,感受追問的急切

            4、你從這里發現什么?(善于思考、很有探索的欲望……)

            (二)不簡單——感受“癡迷”

            我想的是那樣的癡迷,以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1、點撥生字“癡”,通過字理的解讀猜度“癡迷”的意思

            出示:癡迷:入迷到呆傻的程度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癡迷?

            3、抓住“翻來覆去”體驗想象

            4、補充寫話:

            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

            五、回溯“發現”,升華主旨

            1、復現作者對“發現”的描述

            2、質疑“發現”,再度感受“不簡單”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不簡單

          《發現》 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認識本課生字,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學習重難點

            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學習難點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課前準備

            1.回憶自己童年的“發現”。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交流,激發興趣

            師: “老師是第一次來岸堤中心校,當時我們找不到學校門口在哪里,誰來猜猜最后我們是怎么找到這里來的嗎?”

            生猜測

            師: “只揀兒童多處行,”我們呀,跟在你們后面就找到這里來啦。你們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們給引來了。你看處處留心皆學問。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一篇有關發現的文章——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寫的《童年的發現》一文。

            二、檢查舊知,導入新課

            ——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時就有一個重大發現,通過預習課文,誰來說一說他童年的發現是什么?

            ——讀讀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出作者告訴我們這個發現時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嗎?

            ——從那里體會出來的?你能從詞語里體會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學習語文就應該有這樣的敏感。來,讓我們自豪的告訴大家你的發現。(齊讀第一自然段)

            三、品讀體驗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樣發現的?

            可以用自己的話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來說說。

            匯報,交流。

            (1)夢中飛行

            ——我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夢中飛行是一副怎樣的情景?誰能找出相關的語段讀讀?

            指名讀:(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文中哪個詞語可以概括夢中飛行的特點?

            ——理解“ 隨心所欲”,從哪里可以看出這就是“隨心所欲”?夢中飛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還可以()?如果你也做了這樣一個夢,或者你真的能飛了,你會是什么樣感覺?

            ——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這段話。自由讀,指名讀

            ——從這奇妙的夢里,我們感受到了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這時的我對“飛行”,產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接下去我們是怎么做的?誰來說?

            (2)請教老師

            ——我們一起找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時,我一連串提了幾個問題?我們一般寫作文,寫人物對話時,特別喜歡加上提示語,例如:我問:“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這是提示語在前,還有哪幾種類型?(提示語在后的,提示語在中間)(出示小黑板)

            (1)、我( )問:“我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

            (2)“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覺時才長?”我( )的問。

            (3)“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我( )問,“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結合文意給加個修飾詞嗎?

            ——本文中在能分清說話人身份情況下,作者舍棄了這些提示語,我們除了體會出他們的好奇外,還體會出他們怎樣的的心情?(迫切,著急)

            好,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讀。評價

            ——通過這連珠炮般的追問,我不禁想到一個歇后語:打破砂鍋問到底,讀到這兒我們對費奧多羅夫又有了怎樣的了解?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勤于思考 求知若渴 刨根問底)

            小結:發現的過程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 求知若渴 刨根問底的精神。老師的解答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樣做的?

            (3.) 癡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條魚的情形是怎樣的?(朗讀這句話)

            你研究魚時“翻來覆去”的會看些什么?你翻來覆去的看魚時會想些什么?

            聽到費奧多羅夫這么說,這么想,看到他這么癡迷的研究,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 執著探索)

            小結:發現離不開執著的探索。

            (4)、發現規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來了嗎?找出本段具體描述我的發現的句子。(齊讀)讀到費奧多羅夫的這個發現,我們不禁感嘆:————————!為了這個發現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樣的?認真、癡迷等,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表達這個意思——絞盡腦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換詞法來解釋下嗎:搜腸刮肚、冥思苦想、費盡心思等。從哪里體會出作者絞盡腦汁?梅花香至苦寒來,所以當“我”發現或者是幻想了這樣一個規律時,“我”是怎樣的心情?(高興,自豪)誰來通過讀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心情?

            小結:結合板書,你看:作者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請教老師——癡迷研究——發現規律,通過學習作者發現的過程,我們知道了發現也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為童年的費奧多羅夫具有這些品質,所以他才有這非凡的發現。

            四、拓展延伸

            1.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

            比如: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要大膽創新,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小結:童年的胡思亂想就是一種“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成熟的蘋果一個個的從樹上落下來,人們司空見慣,但只有落在牛頓面前的蘋果,令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壺蓋被熱氣頂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發明了蒸汽機。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處處留心皆學問,說不定同學們的這些發現日后還能成為一項重大發明!不過,這還需要努力,學習”。有一雙善于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執著探索的精神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中飛行 富于幻想

            怎樣發現? 請教老師 勤學好問

            癡迷研究 執著探索

            發現規律 大膽想像

          《發現》 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準備】

            世界地圖,地球儀,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今天我們要閱讀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德國著名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故事。齊讀課題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說說初讀課文應該做什么?

            1、標出自然段,畫出認讀的生字,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

            2、再讀,畫出不懂的問題。

            三、反饋自學情況

            1、讀認讀生字詞 理解詞義。

            2、按自然段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現了什么

            1、分組觀察地圖和地球儀,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

            師:魏格納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是否正確,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結果發現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請你快速的讀讀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納是怎樣進行推理的。

            出示幻燈,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六、出示課文填空,回顧課文內容

            七、魏格納為什么能在一張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圖中發現重大的地理現象?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八、留作業

            1、摘錄課文中的好詞。

            2、課下去查找有關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資料。(選作)

            【教學反思】

            本課是略讀課文,但此文對于啟發學生平時做事要仔細觀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兩個重點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1、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

            2、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課前準備了大陸漂移的有關資料、圖片和動畫,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大陸漂移的現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接體會魏格納的發現。學生在讀中感悟,在看中體會,同時領悟出觀察仔細的重要性。

          《發現》 教學設計6

            教材簡析

            《青霉素的發現》是快樂讀書屋中的一篇敘事性文章。文章主要寫了英國生理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課文通過寫弗萊明的實驗過程,讓學生看到弗萊明熱愛科學、善于思考、勤于動手、行動果斷的科學家形象,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設計理念

            堅持“以讀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快樂讀書屋”中感受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并在閱讀中培養學生搜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霉、弗、溶”等7個生字。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弗萊明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了解青霉素的發現經過,學習弗萊明的探究精神。

            課前準備

            教師與學生共同收集有關生理學家弗萊明以及青霉素應用方面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課題

            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認識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放射元素鐳的發明者居里夫人,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等。今天老師還要向大家介紹一位讓每個人都為之驕傲的科學家,他就是英國生理學家弗萊明,你們知道他發明的是什么嗎?是挽救無數人生命的藥品——青霉素。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2.默讀課文,哪些自然段寫了青霉素發現的經過?

            三、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

            (1)邊讀邊想,弗萊明發現青霉素一共做了幾次實驗,結果如何?

            (2)邊讀邊畫,把體現弗萊明認真鉆研精神的語句畫出來。

            (3)邊讀邊品,有感情地品讀這些語句,體會弗萊明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此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為今后的獨立閱讀打下基礎。]

            2毖生自學。

            3毖生匯報學習收獲。

            學生一邊匯報,教師一邊出示重點語句:

            (1)“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會不見了呢?難道綠色霉菌與葡萄球菌相克?”弗萊明這樣問自己。他決定重新做一次試驗。(從這兩個問句中,讓學生感悟到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位真正科學家必備的素質。)

            (2)“弗萊明先培養出綠色霉菌,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得到了一小瓶澄清的綠色濾液。然后又將綠色濾液滴在長滿葡萄球菌的菌叢上,幾個小時以后,他發現原先長得非常茂盛的葡萄球菌已經完全消失了。”(按照“先……經過……然后……”的順序,來說明弗萊明的試驗研究是有條不紊的,行動是果斷的。)

            (3)“那么這種綠色濾液對其他細菌有沒有作用呢?”弗萊明又一次問自己。這種念頭在腦海里一出現,弗萊明就馬上著手試驗。(弗萊明從葡萄球菌到肺炎菌再到鏈球菌,一項接一項的試驗,把研究向縱深推進。)

            4.弗萊明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發現青霉素的?此時你最想對弗萊明說些什么?

            [通過細讀弗萊明反復試驗,發現青霉素的過程,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弗萊明的探究精神和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

            四、課內延伸,加深感悟

            1.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療哪些疾病嗎?

            2.還有哪些科學家也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匯報課前搜集的資料)

            3.出示有關科學的名言警句:

            科學是講求實際的,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巨的勞動。——郭沫若

            科學的永恒性就在于堅持不懈地尋求之中,科學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標而言,是永遠不可企及的。——卡馮伯爾

            五、再讀課文,學習生字

            1.再讀課文,圈畫出要求會認的字及詞語。

            2.出示本課的生字詞語,指名讀、齊讀。

            六、拓展閱讀,豐富知識

            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中的《神奇的納米》和《信息高速公路:新世紀的生存之道》兩篇課文,并交流讀后的收獲。

            七、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馬克思曾經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許多科學發明、科學創造都是從我們身邊的小事開始的,老師相信,只要同學們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創造,也能成為一名發明家。

          《發現》 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說出在日常觀察中的發現;

            2.能認真聽別人說話,把握主要內容,并能比較完整地轉述;

            3.把話說清楚明白,并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教學難點:

            敘述清楚,能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察游戲說話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我們來做兩個觀察游戲,第一個游戲是觀察猜字。在遠古的時候,人們所寫的字和我們現在所學的字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古人把自然界、動植物、人自身的形象畫出來,刻在龜甲獸骨上,鑄在金屬器物上,這些字的形狀和事物本身的形狀很相似——這就是象形文字。接下來,就請大家觀察一些象形文字,猜一猜它們究竟表示是我們現在的什么字?

            1.大屏幕出示(水)是什么字?請說出你的理由。(指2至3名學生回答。)

            2.接著觀察(燕)指名說說這是什么字?理由是什么?

            當學生猜字沒有成功時,老師提醒:用不同的角度觀察,發現了什么?

            (二)咱班小朋友的觀察力挺強的,下面我們進行第二個游戲,隱藏的畫。

            1.(課件展示一幅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著梳子、啞鈴還有一支毛筆。(老師邊說邊板書,○=○)

            2.老師指出隱藏的梳子的位置。仔細觀察,你能找到啞鈴和毛筆嗎?請開始。

            3.找到啞鈴的孩子請把手舉高。(指名說出啞鈴在哪兒。)要求:只能用嘴描述,絕對不能用手指。同學們可以補充。

            學生找到后(課件顯示啞鈴的位置),老師繼續引導。

            4.有誰找到了毛筆在哪兒?(指多名學生說。)

            5.實在找不到毛筆的位置,就請男同學閉上眼睛,女同學看大屏幕上的提示,看清楚它的位置,以及它由什么組成的。

            6.(男生睜開眼)請男同學根據女同學的敘述,找出毛筆。

            教師歸納:同學們通過觀察找到了隱藏在畫里面的東西,其實在生活中,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物。聽,有三個小孩正在說他們的觀察發現。

            二、交流生活中的觀察發現

            (一)課件播放書中的“泡泡”(三個孩子的說話)

            1.小朋友們在生活中發現了什么呢?用一句話簡單地說說。(學生說,老師及時指導。)

            2.有這么多小朋友都想說自己的發現,那我們每個人就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發現。有一個要求,別人說的時候,要專心聽,你要記住,你們小組的同學都有哪些發現。(學生小組交流。)

            (二)好,老師特別想了解你們組的組員們都發現了什么?用“我們組的組員……”的句式說,看誰記得多。(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

            1.小朋友記得真多,而且說得特別清楚,老師給你們一個建議,當你要說很多個同學的發現的時候,不用說他的名字,可以用上“我們組,有的同學發現了……有的同學發現了……還有的同學發現……”句式說一說。(指幾名學生說。)

            2.聽了同學們的發現,老師對其中的一個發現可感興趣了,那大家又對哪一個發現最感興趣?(學生發言。)

            3.如果你對誰的發現感興趣,就去問問他(發現者)到底怎么回事?(學生提問,學生解釋。)

            4.我們經過交流,就會越來越明白,因此老師提議,我們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人的發現,然后以他的話題,展開交流,可以提問,可以補充,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小組交流。)

            (三)老師發現有的小組交流得特別充分,而且有的同學還發現了一些特別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讓學生說出發現,然后其他學生提問,發現者解釋。

            2.老師適時介紹自己的發現。

            3.你還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嗎?(學生回答。)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如果我們有機會親自去觀察、去發現這些有趣的植物,該多好啊!

            三、現場觀察說話

            以上是我們在生活中的觀察發現,那么,現在我要請同學們作一個現場的觀察、發現。

            (一)課件——展示四只小貓圖。

            1.觀察四幅圖,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指名讓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2.再觀察一次,貓的眼睛的哪個部分在變化?

            3.和同桌說說,貓的瞳孔在什么時候是什么樣的?看誰說得最清楚。

            4.全班交流,學生自評。

            (二)總結下課。

            同學們,從天到地,從地到天,萬事萬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孩子,你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秘。這一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文 章

          《發現》 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今天我們要閱讀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德國著名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故事,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板書課題《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齊讀)(師拿出世界地圖,讓學生觀察)

            2、提出學習目標

            (1)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多讀幾遍。

            (2)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3)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全員參與)(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會讀、寫生字新詞。

            靜泌、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資料、召開、起源等。

            2、我懂得“靜泌、不可思議、浩如煙海”等詞語的意思。

            3、我會用詞語說一句話。(如:不可思議、浩如煙海)

            4、我會流利讀課文。

            5、我會自主完成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生動地講述了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贊揚了魏格納善于發現、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從“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魏格納因病住進了醫院。病房潔白寧靜,就連穿著白大褂的醫生也是腳步輕輕。”中,我知道這兩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并著力渲染了一個潔白寧靜的環境,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生2:從“魏格納性格豪放,天性好動,在靜泌舒適的病房里坐臥不安,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中使我體會到魏格納好動的性格不能適應病房的[寧靜與舒適的生活。

            生3、從“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從海岸線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中,使我知道了這一自然段講魏格納仔細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能夠較好的吻合在一起。

            生4:從“他開始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和對比中進行考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中,我知道這句寫魏格納如大海

            撈針般搜集資料,并沒有被困難嚇倒。從“浩如煙海”這個詞語中可以推想出他為了取證所經歷的艱辛與挫折。

            (2)悟寫法。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的,每個部分連接自然,運用“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于是……”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等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創作性展示(以小組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展示心得體會。

            三、激發知識沖突(約5分鐘)

            怎樣巧妙地使用過渡句?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展示自主收集的資料。

            2、同學們,魏格納的故事是不是讓你很受啟發呢?你在玩耍過程中有哪些發現和收獲?告訴大家吧!

          《發現》 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七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課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從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過程中領悟觀察、思考、論證的重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法指導】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導語:

            師:同學們,這是一張世界地圖。我們地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學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師:就是這樣一張普普通通的地圖,面對它,德國著名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卻有了重大的發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略讀課文──

            (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2、分小組學習課文:

            ⑴ 請同學們嘗試用五分鐘時間想辦法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難的或最喜歡的部分可以再反復地讀一讀,看誰最會利用時間。

            ⑵ 自讀課文,邊讀邊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內容,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⑶ 看到同學們的認真勁兒,我想把課文讀通肯定沒問題了,接下來讓我們把課文讀懂。大家知道略讀課文前面都會有一段話提示我們怎么讀懂課文,這段話又給了我們哪些提示呢?趕快讀一讀,劃一劃。交流。

            ⑷ 同學們互幫互助學得可認真了!剛才老師發現有同學讀第二段課文有困難,確實這一段真的很難!現在你再去讀一讀一定會感覺順暢許多!快,開始吧!

            ⑸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點詞語:

            魏格納性格豪放,天生好動在靜謐舒適的病里坐臥不安,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靜謐”是寧靜的意思,寧靜而舒適的病房與魏格納“豪放”“好動”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納很不適應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的感覺。

            ⑹ 小組內交流不懂的問題,再讀課文,思考:

            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課文,并說說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陸漂移”的意思;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復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后才得出來的。

            4、讀第7自然段:

            ⑴ 理解重點詞語:

            他開始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和對比中進行考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浩如煙海”形容文獻資料非常豐富。魏格納從那么多的資料中尋找證據,就好像大海撈針一樣的困難但他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終于找到了證明這個學說的證據。從“浩如煙海”這個詞語中我們可以推想出他所經歷的艱辛與挫折。

            ⑵ 引導學生理解,魏格納發現了一個什么重要的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三、總結課堂,課外延伸

            1、交流學習了課文,有什么感受和啟示:

            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從魏格納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

            從魏格納的發現到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不放棄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難找證據,我們體會到他是一個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他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這些品質也正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3、學生可以繼續交流查閱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無意發現 尋找證據

            產生奇想 引起震動

          《發現》 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聞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愛國之情

            2、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學重點:

            掌握本詩所表現的熾熱的愛國心,和對黑暗現實的失望

            教學難點:

            掌握本詩所表現的熾熱的愛國心,和對黑暗現實的失望和憤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1922年7月趕美留學。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具有唯美傾向。1925年5月回國,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1926年參與創辦《晨報。詩鐫》,發表了著名論文《詩的格律》。1928年任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藝術股長。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雜志列名編輯,次年因觀點不合辭職。1928年秋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于研究中國古典文學。1930年深秋去山東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南遷,同學生一起從長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聯大任教8年,積極投身于抗日運動和反獨裁、爭民主的斗爭。在學術上,他廣泛研究祖國的文化遺產,著有《神話與詩》、《楚辭補校》等專著。1944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后出任民盟中央執委,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二、朗讀:聽錄音,初步把握詩中感情。

            三、學生朗讀詩歌,思考:

            1、人帶著滿腔的熱情急切地投入祖國的懷抱,為什么會進著血淚喊出“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這樣悲痛的聲音?

            明確:聯系時代背景,帶著滿腔激情回國的聞一多,并沒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國,他面對的是一個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的祖國,噩夢一樣的現實,使詩人內心無比痛苦,他在美國所想象的美麗祖國的形象破滅了,他賴以支撐自己的精神支柱傾折了。

            2、接下來,詩人有沒有用具體的細節正面描述他踏上國土所見到的黑暗現實?

            明確:沒有。

            3、文中那些語言或字眼體現了祖國當時的黑暗現實?

            明確:噩夢、掛著懸崖。

            4、面對“噩夢”,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確:用兩組“我來了”的排比和幾個貼切的比喻來抒發自己深沉的愛,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與祖國的會面比作是一場“噩夢”,噩夢是可怕的,而掛在“懸崖”上的“噩夢”,則使人感到絕望和恐怖。接著他問“哪里是你?”然后確認“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詩人仍不甘心,仍要“追問”,問青天,問風。

            5、詩人的“問青天”“逼迫八方的風”在表達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確:這種追問是無果的,只能使詩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開頭說“這不是我的中華”,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國到底在哪里?

            明確:直到“嘔出一顆心來”,才知道祖國是在“我的心里”。

            7、文題為“發現”,詩人到底發現了什么?

            明確:發現了“你在我心里”。

            四、課堂總結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直抒胸臆,作者把從國外回來后的真實感受用火山爆發一樣的激情在詩中噴發出來,感情熾烈而真誠,雖然詩中也有敘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強烈的情感打動讀者。

            五、課外拓展

            《紅燭》

            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

            《醒呀》

            醒呀,請扯破了夢魔的網吧。/神州給虎豹豺狼糟踏了。/醒了吧!醒了吧!威武的神獅!/聽我在五色旗下哀號……

            《七子之歌》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孩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布置作業:比較閱讀課后的《死水》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板書設計:

            發現不是我的中華會見的是噩夢

            美麗理想的祖國在我心里

          《發現》 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通過查閱資料,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

            教學重點:了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麥哲倫的環球航海的經過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地球及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方面的資料;古人對地球的形狀、大小的猜想,“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等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樣的?(圓的)那你能看見嗎?(不能)你想知道有關地球的知識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球。板書課題:航海家的發現。

            二、猜想假設

            1、學生討論,交流對地球的認識:地球是圓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分組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師出示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學生觀察地球的形狀,表面畫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體狀況,認識地球的形狀。

            2、師提出問題:地球是圓的?圓的怎樣?

            學生根據自己的資料討論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6.76千米,說明地球不是正圓體,應是橢圓體。

            3、師:古人是怎樣認識地球的?

            學生根據資料交流。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他們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

            師:這就是最早的“蓋天說”。板書:“蓋天說”。

            師: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思考。

            師:古代印度是怎樣認識地球的?

            學生根據已有資料討論,古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幾只巨象的背撐著,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巨象站在一只大烏龜的背上。

            師:出示課件,學生看圖,觀察想象。

            師:你覺得古人的猜想怎樣?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去猜想?

            學生討論,認識古人的猜想。

            4、師:古人僅憑視覺去觀察,只看見頭頂的天,腳踏的地,那么歷史上人們怎樣證實地球是球體的?

            學生根據資料,航海家的發現:麥哲倫的環球航海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師出示課件(麥哲倫環球航海示意圖),讓學生說說麥哲倫航海路線,談一談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師:麥哲倫從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達了原地,如果他往東航行,結果是怎樣?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三、實施探究

            師:地球到底是怎樣的?你有什么認識?

            學生根據已有的資料,加上自己的猜想,探究地球的形狀,分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請幾位同學總結對地球的認識: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

            (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讓學生畫出地球的形狀,展示給大家看,交流對地球的認識。

            四、拓展創新

            收集人類探索地球歷程的資料,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實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說說給大家聽。

          《發現》 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胚、禍”等10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隨心所遇、運轉自如、絞盡腦汁”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作者發現胚胎發育的過程,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3.能結合具體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課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了解作者發現胚胎發育的過程,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難點

            能結合具體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課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課件2】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時候,草地又變綠了。這是為什么呢?我來到草地上,仔細觀察,發現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攏的。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花朵張開時,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

            (1)小組交流:“我”發現了什么?

            (2)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教師相機引導并小結:“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的顏色早晨是綠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變成了綠色的;再仔細觀察,又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板書:發現)

            設計意圖: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貴的驛站。激情的導語能喚醒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懷著真摯的心走近課題,深入課文。

            2.【出示課件3】

            祖父整天都在園子里,我也跟著他在里面轉。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

            (1)讀一讀,說說自己感受到什么?

            (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并小結: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和自由。(在“發現”前板書:“童年”)

            (3)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無比的,你們的童年一定曾經發生過讓你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的趣事!你們的童年曾有過什么樣的發現?(我發現了后山洞里的一個小秘密;我發現了母雞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我發現在下雨前夕螞蟻們會團結協力搬家;我發現小鳥在睡覺時一會兒睜眼,一會兒閉眼;我發現下雨過后天空會有彩虹……)(補充板書,完成課題:童年的發現)學生齊讀課題

            3.簡介作者【出示課件4】

            阿8226;阿8226;費奧多羅夫8226;達維多夫(1828-1903),俄國兒童文學作家,曾是莫斯科國立A.H.柯西金紡織大學實用藝術系教授、蘇聯美術科學院通訊院士。其編著的資料集《伊8226;伊8226;列維坦:書信、文件與回憶》(回憶錄部分出版時名為《回憶列維坦》)是研究俄羅斯最偉大的抒情風景畫大師列維坦必備的最基本的資料匯編。

            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作者童年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5】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積累理解詞語的方法,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再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童年的發現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

            【出示課件6】

            文章開頭用倒敘懸念法。本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講的是“我”在9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講的是“我”的發現的過程。先是由夢中飛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最后到母親懷胎為什么是9個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講的是“我”在六年級的一次生物課上,證實了“我”的發現是正確的。但因為“我”的高興,使我受到了懲罰。我也因此明白了一個道理。

            四、細讀課文,了解內容

            1.提出要求:人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為了弄清楚這問題,“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探究過程?結果怎樣?默讀課文找出你覺得有趣的部分,說說自己的感受,還可以說說自己有過什么“重大的發明與發現”。

            2.學生一邊讀一邊圈畫批注,自我品讀探究。

            3.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師根據交流結果歸納:課文主要講了“我”在9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以及發現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的過程。

            五、細讀文本,探究“發現”。

            (一)閱讀開頭,了解發現

            【出示課件7】

            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1.讀一讀這段話,說說從這段話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并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3.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并小結。

            (1)“我”的發現是“有關胚胎發育規律”。

            (2)“有關胚胎發育規律”,這可是生物學家研究的大課題、大難題啊!那些生物學家費盡畢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這個發現,可一個九歲的孩子卻發現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教師小結:文章學里講,倒敘能制造懸念,吊起讀者的胃口,引發閱讀興趣。

            (4)談話過渡:如果這個發現是從書上看來的,是爸爸媽媽或老師告訴他的,那還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說:“這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真的奇了。同學們,你能相信嗎?讓我們繼續閱讀后面的課文,了解“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身的體會。

            (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夢中飛行,引發思考。

            【出示課件8】

            我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那里。

            (1)學生自由讀這段話,借這些優美的詞句,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看能體會到什么?

            (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并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3)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教師小結:體會到“我”在夢中飛行的無比快樂和愜意。

            (4)引導同學聯系自身的生長過程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進行大膽的想象和擴充,并帶著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5)談話過渡:“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身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發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板書:夢中飛行引發思考)

            2.師生對話,求解疑問。

            (1)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我”提出了哪些問題?老師是怎樣解答的?(學生自由發言)

            【出示課件9】

            “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

            …………

            ……所有這些知識,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2)讀一讀,看老師給出滿意答案了嗎?(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3)教師小結:“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會是鳥?”老師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說:“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虛晃一槍,開始撤退。可這撤退具有教學機智,老師丟給“我”另一個問題:“人是由簡單生命進化來的。最開始是草履蟲,后來是魚,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點燃了。

            (4)指導朗讀:“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會是鳥?”后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從一個又一個的追問中,感受到“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對話,讀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對人物的印象。

            (5)談話過渡: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

            3.絞盡腦汁,驚人發現。

            (1)談話引導:“人究竟是怎樣來的?”正是問題的牽引,“我”才會一步步前進,到達“發現”,收獲成果。既然老師那里給不出現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尋找吧。“我”是怎樣尋找答案的?(學生各抒己見)

            【出示課件10】

            我想得是那樣癡迷,……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具備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讀這句話,想象“我“研究一條魚的樣子,會翻來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相機指導,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我”執著探究的精神。)

            ②教師小結:課文有兩個詞寫盡了“我”尋找的用功和努力——“癡迷”、“翻來覆去”。“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這想法夠癡迷了吧。

            ③問題交流:“我”經過考慮、推算,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嗎?(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2)【出示課件11】

            “哈!這就跟畫地圖差不多。……我想大概還沒有人發現這個道理。

            ①仔細讀讀這幾句話,理解句子意思,并帶上自身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②聯系整段話,反復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格外高興、得意……)

            ③教師小結:前后幾句連起來理解,抓住“絞盡腦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詞語體會發現的來之不易,從而更能體會動身現后的興奮之情,才會發出“如此簡單明了”、“大概還沒有人發現這個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板書:絞盡腦汁驚人發現)

            (三)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1.證實發現。

            (1)同學們自讀課文,說說作者的秘密是怎樣被證實的。

            【出示課件12】

            又過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2)引導交流:當老師講到“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我”想起了自身的發現居然跟進化論的觀點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音。這里絲毫沒有惡意。那么,為什么老師會以為“我”不懷好意呢?(因為在當時,對于同學和老師們來說,人體發育是一件神秘又嚴肅的事情,老師認為這件事對于孩子們來說應當是以嚴肅的面孔來面對。所以,當我在笑時,老師誤以為我是在嘲笑這件在他們看來十分神秘的事。)

            老師是怎樣對待我的?(把“我”轟出了教室。)

            3.談話過渡:“我”童年的發現,按理要獲得表揚夸獎才對,遺憾,因為表達得不是時候,結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師給轟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終于悟出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世界上的重大發現,有時候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1)引導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意思。

            ①結合自身的實際回憶講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②引導同學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通過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話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示課件13、14】布魯諾、伽利略生平

            (2)教師小結:這句話一語雙關,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很多科學家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為我的發現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這句話也是作者對童年發現一事的評說與紀念。

            (3)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內心的感受。(板書:遇到挫折悟出道理)

            六、結合課文,賞析主人公。

            1.從“我”的發現和發現過程,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小朋友?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理解,并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2.小組交流,達成一致意見。

            3.小組代表發言,參與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1)“我”是一個富于幻想的小朋友。(板書:富于幻想)

            【出示課件15】

            每天夜里做夢我都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那里。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正好是九個月。

            (2)“我”是一個執著探索的小朋友。(板書:執著探索)

            【出示課件16】

            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小朋友。(板書:幽默風趣)

            【出示課件17】

            聽完這句話,……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幸虧她沒有容我解釋,……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設計意圖:教師先放手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因為有前面閱讀的鋪墊,學生能夠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畫出相關的句子。教師以學定教,組織交流,適時引導,扣住關鍵的詞句,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時強烈的求知欲和豐富大膽的想象力。

            七、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從課文中,你覺得文中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費奧多羅夫是個天真無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著執著精神的孩子。)

            2.通過學習課文,受到了什么啟發?(在生活中要養善于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3.聯系實際說說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學生自由發言)

            4.教師小結:童年的發現,盡管有時別人會覺得可笑,甚至會招來麻煩,可是卻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去發現,去享受發現的快樂,擁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發現。也許,這就是你創造、研究的開始。

            5.讀寫結合提高能力:以《童年的發現》為題寫一篇作文,介紹自己的一次發現。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使學生又一遍回顧了課文內容,明確了中心,升華了感情。

            板書設計

            夢中飛行,引發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發現絞盡腦汁,驚人發現——執著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風趣

          《發現》 教學設計13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愿意聽老師講故事嗎?

            生:愿意。

            師: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熊貓造房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對大熊貓生活在竹林里,生活的很好,它們互敬互愛,有一天它們走出了竹林,一看,啊!大吃一驚,大山外面還生活著人類,它們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活的更好,回去后,這對大熊貓就決定走出竹林,過人類的生活,但他們沒有房子,怎么辦呢?聰明的大熊貓,就利用揀來的圓木,人類丟棄的易拉罐、物品盒等建起了自己的房子。看,這就是大熊貓的房子,(出示熊貓房子圖)漂亮嗎?

            生:真漂亮!

            師:見過房子上的這些物品嗎?

            生:見過。

            師:啊!原來你們今天也帶來了這么多的物品啊!那么你們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你們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拼搭出你們自己喜歡的造型嗎?

            生:高興的回答,能。

            師:那么各小組先商量一下拼搭什么,然后相互合作,拼出你們喜歡的造型!

            在拼搭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然后強調學生對每一種物體要看一看,摸一摸,它們都是什么樣子的?

            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去感受每一種物體的形狀。

            拼搭期間:

            (1)有的小組搭出了火車。

            (2)有的小組搭出了房子。

            (3)有的小組搭出了寶塔。

            (4)有的小組搭出了高樓。

            二、交流展示拼搭成果。

            小組長介紹各自的造型名稱:一組:我們小組搭出了火車。二組:我們小組搭出了房子。三組:我們小組搭出了寶塔。四組:我們小組搭出了高樓。

            師:你們搭的真棒!真是一群小設計師!在拼搭過程中你們都用了那些形狀的物體?小組內交流一下。

            A、有的同學拿著一個物體說:我用的物體面是平的,很光滑,他們的角很尖,它們是長長方方的。

            B、有的同學拿著一個物體說:我用的物體面也是平的,很光滑,他們的角很尖,他們是正正方方的。

            C、有的同學拿著一個物體說:我用的物體形狀象個皮球,面是彎曲的。

            D、有的同學拿著一個物體說:我用的物體形狀象個圓筒,它的兩頭是圓的,上下一樣粗,中間是圓的,很光滑,象個柱子。

            師:同學們描述的真形象,你們真聰明!你們能把這些物品分類嗎?

            生:能。

            師:那你們就根據它們的形狀把他們分開吧!

            (1)有的小組分了4類(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

            (2)有的小組分了3類(即:長方體和正方體、圓柱體、球)。

            (3)有的小組分了3類(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

            教師在巡回的時候,給予個別指導,最后都歸納到按4類上(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

            三、全班交流:

            師:每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一下分類情況。

            (一組、二組、三組)

            師:同學們描述的真棒!教師那起長方體模型說:這類長長方方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正正方方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正方體;形狀象柱子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圓柱體;形狀象皮球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球。

            四、教師板書:

            長方體正方體

            圓柱球

            五、小組合作探究:

            師:在拼搭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再玩一玩這些物體,比如說:滾一滾、摞一摞等,也可以下桌玩這些物體。

            同學們有的在滾、有的在摞,玩的很高興,很開心,教師參與指導。

            六、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玩的這么開心,誰有新的發現?

            A、我發現圓柱和球都能滾。

            B、我發現球滾的最快。

            C、我發現圓柱和球都比長方體和正方體滾的快。

            D、我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平面和角。

            E、我發現圓柱和球上都彎曲的面。

            七、數學游戲,你說我摸。

            用一個布袋,里面裝上很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模型,一個同學指出摸什么,另一個同學摸出來給全班同學看,全班同學當小裁判。

            師:同學們真棒!這么快就掌握了當班的知識,老師高興!

            八、知識反饋:

            學生自主練習63頁第1題,然后集體訂正。

            九、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班我們學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它們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只要你們平時多觀察,多交流,看一看他們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十、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愿意當工程師嗎?

            生:愿意。

            師:那么你們就努力吧,我相信你們只要有心信,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名著名的工程師。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把我們的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

            十一、課外探索活動:

            同學們回家認真觀察你遇到的物體那些是我們今天學過的圖形,下一節課時告訴老師好嗎?

          《發現》 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課文寫了生物學家達爾文對太平洋踐個小島上昆蟲的觀察,發現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全文共4個小節,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第一自然段,簡要介紹達爾文是什么人。第二小節寫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考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第三小節寫達爾文由觀察到的現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質聯系,發現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能否適應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是“有趣的發現”,即“適者才能生存”,從而點明題旨。第4小節,指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生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知識鋪墊。

            1、小朋友,在我們地球上生存著許許多多的昆蟲,它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蟲圖),老師這兒就有許多,認識他們嗎?

            2、指名學生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昆蟲有一些相同之處。

            4、是啊,這些昆蟲有的翅膀特別大,有的翅膀特別小,還有的沒有翅膀。(教師用筆圈出同類,并分別標上“翅膀大”“翅膀小”“沒翅膀”)

            (二)揭示課題,引發疑問。

            1、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讀一個與昆蟲有關的小故事,名字就叫——(出示課題:有趣的發現)

            2、指名讀題,注意輕聲“的”。

            3、讀了題目在你腦中是否出現了一些小問號呢?

            4、學生質疑:(誰發現?在哪發現?發現什么?怎樣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三)初讀課文。

            1、自由輕聲練讀課文。要求:(1)標好小節號。(2)讀準生字字音。(3)讀通課文中的長句子。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詞。(出示下列詞語)

            有趣 達爾文 小島 昆蟲 翅膀

            觀察 比較 因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帶讀,正音后,再指名帶讀,開火車讀。

            (2)去拼音后,指名帶讀這些詞語,開火車讀。

            (3)問: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點指導讀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評議。

            3、范讀課文。

            (四)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讀一讀,鞏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樣記住每個生字的?指導分析生字的結構和偏旁。

            上下結構——容、易、究。

            左右結構——較、研。

            半包圍結構——達、存。

            3、指導書寫: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給這些生字組詞或用它來說一句話嗎?

            5、集體書空這些生字。

            6、學生描紅。

            (五)布置作業

            1、課堂上完成《習字冊》。

            2、課后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入題

            1、揭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里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為什么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讀。

            ①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可因為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刮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刮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2、(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刮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里?(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為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為什么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才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著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過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么?

            3、交流:

            從“許多、反復、終于”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里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通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于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復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四)板書設計

            7 有趣的發現

            達爾文

            沒有翅膀

            翅膀很大

            終于找到答案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后,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學生非常投入。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自然而活潑。

          《發現》 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通過作者發現胚胎的發育過程,體會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給童年帶來的快樂。

            3.了解課文“童真童趣”的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作者被老師罰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課文是怎么做到“真實反映童趣”的。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

            引導學生說說作者童年的發現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樣發現這童年的秘密的導入新課教學。

            二、細讀體會童年秘密的發現過程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

            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并談自己的體會。討論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3)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

            (4)“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經過思考、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2.從“我”的發現過程中,那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這個秘密的,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回憶講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體味作者秘密被證實后的感受

            1.學生自讀課文說說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樣被證實的。

            2.引導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這句話的意思。

            讓學生通過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引導學生說出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這句話。

            引導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內心憤懣的感受。

            四、從課文中,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通過學生的讀書,感悟,交流,知道費奧多羅夫是個天真無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著執著精神的孩子。

            五、總結交流

            通過學習課文,受到了什么啟發?

            引導學生說說學習這篇課文后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在生活中要養善于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六、作業

            熟讀這篇課文。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中飛行――>人的進化

            地理課上――>胚胎發育

            生物課上――>驅逐迫害

          【《發現》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2-16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15篇)12-30

          小學語文《童年的發現》優秀教學設計模板12-28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2-09

          從圖表中獲取信息--一次探索、發現之旅(教學設計)12-06

          技術與設計1說課稿 發現問題說課稿11-03

          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 發現問題說課稿11-02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12-24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集合15篇12-23

          池上教學設計03-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夜夜爱夜夜操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不卡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精品专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