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通用1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7節課。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而《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寫景的優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來寫,注意到在不同時間內(晨昏、四季)景物的變化,并且情景交融。體現了作者能夠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后的效果。
學情分析
1、我所帶學生大多為城市學生,整體素質較高,但大多為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居多,對待學習似乎又不夠細心與刻苦,作業質量不是很高,書寫不很工整。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大多只停留在背誦與翻譯上,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不是很扎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知道學新課,不注意梳理和歸納。學習中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整理與歸納。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對書信的'寫作意圖不是很明確,值得探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理解課文下注的詞語,弄清詞句含義。
。2)把握文章的修辭手法,學習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布置預習,讓學生解決生字,記下文中難點,然后進行講解。
(2)點拔法、串講法、誦讀法、問答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讓學生反復誦讀短文,體會文章意境;
(2)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難點:
(1)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超越時空,與作者對話,領會他們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 、了解常識,背誦課文。
2 、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感情。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賞析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賞評佳句,感知情感。
【教學步驟】
讀——寫——說
【教學準備】
教學PPT。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讀。
1、讀課題。解釋課題。
2、讀資料。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概況。
3、讀課文。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2)指導學生讀準節奏。
(3)指導學生讀出感情。
、僮杂砷喿x,結合注釋和老師補充的解釋翻譯課文。
、邶R讀,指導學生理出層次。
、埤R讀。指導學生讀出寫景內容的.壯美和秀美;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贊嘆和陶醉。
。4)誦讀。
二、寫。
1、指導學生如何寫佳句賞評。
2、示范佳句賞評。
3、要求學生寫佳句賞評。
三、說。
請學生展示自己寫作的佳句賞評的成果,給予學生指導。
三、布置作業。
將本文改寫成現代散文。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布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 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5分鐘
1、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大家,多義詞掌握的情況。
請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個“書”字,試試看你能用這個書字,組哪些詞語。
書本、書寫、書信、書桌、書包、書皮、判決書、楷書等
2、請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繼續通過查工具書來解釋這些詞中“書”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書的注解:
書(shū)、賹懽;記錄;書寫。②字體。③裝訂成冊的著作。④書信。⑤文件。
給剛才大家所組的詞語對號入座。例如:
書本——③裝訂成冊的著作 書寫——①寫字;記錄;書寫
書信——④書信 楷書——②字體
判決書——⑤文件
二、引入課文,感知內容 10分鐘學生齊讀感受
(一)、下面要來考一考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
1、請大家看大屏幕:“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認識,猜想一下兩個書分別該怎樣去理解。(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2、讓大家這樣憑空猜想兩個書的意思,似乎有些為難大家了。這樣吧,老師把“答謝中書書”的出處告訴大家,可能幫助大家正確理解“書”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謝中書書》一文)
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謝中書書”為題的文章,會是一篇怎樣的文章,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嗎?
明確:本文屬于書信體裁的文章。
3、請同學們再來說說,讀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樣理解這兩個“書”字?
書①: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書②: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二)、關于文章的一些知識介紹: 10分鐘 教師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ò)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2、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lú),故稱“謝中書”。
(三)、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來感受一下讀古人的書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課文內容 15分鐘 講授和討論
(一)、根據課文導引部分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細讀語文的基礎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評價《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闭埓蠹以僮x課文,回答:
1、說它“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么這幅山水畫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確:所描繪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曉霧 猿鳥 夕陽 沉鱗
2、說它“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那么這又是怎樣一首詩呢?
請將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語句找出來,并使其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明確: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沈鱗競躍。
請大家來朗誦這首詩歌,領略一下詩歌所描繪的美景。
(二)比較《答謝中書書》和現在書信的聯系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請大家說說《答謝中書書》和一般現在的書信有什么不同?
明確:描述的重點不同。一般書信重在通過文字,或說明寫信者的`意圖,或闡明寫信者自己的觀點來勸說收信者,寫信有明確的用意。本文則大篇描繪美麗綺麗的景色,似一篇寫景散文。
2、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明確: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秉c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3、請大家帶著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來品味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認真讀,仔細思考,相信大家會在我們共同學習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收獲。
明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課外延伸
請大家用現代文來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運用想象。
五、布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練習冊
B(中等生):背誦課文,理解內容
C(后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 四字駢句
↗ 山水相映 贊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變化 自豪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號,丹陽秣陵人。有《》。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學習
。ㄒ唬╊}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容,你有什么發現?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ù宋氖翘蘸刖皩懡o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ǘ├首x背誦,品味感悟
1、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奏、語氣、語速等。
2、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通過伴樂朗讀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學生自讀。結合文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并向全班質疑問難。)
5、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ㄋ模┛偨Y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
同學們根據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沉鱗()競躍()復()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b、實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濱之月。d、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鑒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期與謝公比肩自豪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5
教學背景:
八年級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學習,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討論、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編排的方式,且多數課文有背誦要求,學生學習時可能產生疲倦感,因此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必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收獲知識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學內容: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答謝中書書》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猶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全文共68個字,但在這短短的68個字中蘊涵著清遠的意境,突現了山川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盡情欣賞這種美,并發揮自己的想象,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文言文及古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培養學生查找、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賞析景物描寫,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4、領會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學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布置預習,讓學生解決生字,記下文中難點,然后進行講解。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拔法、誦讀法。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短文,體會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賞析景物描寫方法,品味優美語言,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討論與點拔相結合法。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美麗的風景。(多媒體出示風景圖),然后請描述看到了什么?聯想到了哪些詩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去欣賞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明確目標,有的放失(多媒體顯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介紹課題、作家作品
關于本課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資料吧,現在請同學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適當補充)。(多媒體顯示)
1、解題:答/謝中書/書
①答:回復。②謝中書:見課文注解①。
、蹠杭磿,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我國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陳:述說)
2、作家和作品介紹:
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陶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南朝齊梁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的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隱居句曲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又稱之“仙人”。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學生先齊讀,后請一學生點評。師提示重點字音及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4)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5)學生齊讀課文。
現在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概括本文的主旨,哪個詞最恰當?明確:美
2、學生小組活動,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讓我們走進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ǎ保⿲W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ǎ玻┬〗M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并向全班質疑問難。
。ǎ常┒嗝襟w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重點測試)
A、四時俱備:俱,全都。曉霧/將歇:歇,消散。夕日/欲頹: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著躍出水面。
。、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與:參與,文中指欣賞。譯為:就再不也沒有有能夠欣賞到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ǎ矗⿲W生準確流暢地同桌互譯課文。(多媒體出示譯文)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詮闹x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理清背誦思路。(介紹你背誦的竅門)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請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
五、精讀探究,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
1、學生自由精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組內每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2、師生互動,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讓我們走出文本,對照老師找的幾幅畫面,看山川之美,你領會到了哪些美?
(1)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學生想像。
。ǎ玻┱堃恍〗M再次描述畫面,圍繞山川之美評析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請學生歸納賞析,進行文字整理,寫成賞析短文。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明確賞析:
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多角度,多層面將動與靜巧妙對比映襯,更突出了景色的優美動人。
四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4)“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學生齊讀后同桌交流)
明確: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學生找出句子后先齊讀再分析)
明確:“實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簡而意蘊豐。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總結寫法: 描寫景物,抓住靈魂;
調動感官,動靜結合;
多個視角,抒發真情。
六、拓展遷移:鑒賞文學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審美情操。
1、你還能想起哪些描寫山川之美的文章?這些作者又是怎樣表現山川之美的呢?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發?
2、背誦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詞文章,看誰積累的多。
七、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先談師后總結。
八、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搜集整理描寫山水的詩詞、對聯、歌詞等。
3、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的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任選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擴展)。
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總引 -------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相映之美,繪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變化之美
動靜相襯之美
總寫抒懷 實是欲界之仙都
(6~7)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脫俗之心境。
【教學重點】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教學難點】
品悟陶弘景超凡脫俗的境界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1.激趣:“有這么一個人,他自幼聰明異常,二十歲被推薦做皇子的陪讀。在他歸隱的時候,引來朝野送別的盛況:“供帳甚盛,車馬填咽,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薄@是一個怎樣的人?
預設: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 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疤蘸刖霸谔煜碌谑5卮笕魩r,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誥》——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并講解題目。
預設:落實停頓和最后一個“書”的意思。
2. 一人朗讀,并讓學生評價,說一說,他讀得如何?
預設:糾正停頓、讀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現了嗎?
預設:讓學生發現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并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預設: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峰”與“云”的結合,云霧繚繞著山峰,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剛柔并濟。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并讓學生說說“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交輝”,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么“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 說說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拙右住。讓學生先說說,此處“亂”寫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钯R”。此處“亂”又寫出了什么?(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說說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案,逐也。——《說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蕩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現、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碧蘸刖八l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透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么發現。
預設:
。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鳴”帶來一種愉悅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著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脫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毕日垖W生翻譯。
a.作者為什么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
。ü,假借“榖”,表示糧食)
。ㄇ,張大嘴巴,急于進食),《說文解字》:欲,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宋、齊、梁三朝。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蕩不安,戰爭連綿不斷,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b.標點符號。追問:“實是欲界之仙都!薄皩嵤恰保梢钥闯鍪裁礃拥母星?應該用“!”,為什么用“!,你覺得哪個好,為什么?
小結: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著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脫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脫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凈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噬虾懿唤猓瑔査吧街卸加惺裁窗。俊碧蘸刖盎卮鸬溃骸吧街泻嗡?嶺上多白云!痹诳此坪唵蔚奈淖直澈,我們品出了陶弘景如許的淡然,逍遙自在。
3. 最后,一起誦讀。
五、 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六、板書設計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豐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機 脫俗的心靈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7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 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ㄒ唬⿲дZ: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ǘ┏鍪緦W習目標
。ㄈz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 沉鱗 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五色交輝 四時 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 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 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 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 ,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 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觀察不同的角度 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 其四:動靜相襯美
2 、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 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布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场⒈痴b、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三峽》引入新課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具體見課本注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一讀: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來定。
二讀:默讀。
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教師酌情解決難字、句意。指名講出文章大意。
三讀:譯讀。
本文寫景部分句式整齊,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寫景詩。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齊相應,譯句也要句式整齊。(譯讀要求較高,擬嘗試一下)
1、教師讀原文,學生譯譯文。(一學生讀譯文,其余學生齊讀原文)
。、學生齊讀原文,教師讀譯文。(本環節視學生譯文如何而定)
四讀:品讀。
。、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說出其妙處。(學生悟讀,交流發言。教師補充)
。、可用換詞法領悟下列詞的妙處:
入(體現一種向上的氣勢)──到
交輝(交相輝映,共增山色)──齊全
將歇、將頹(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將散、將下。
亂鳴、競躍(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齊叫、游泳。
3、在此基礎上,歸納點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變化。同時行文起伏相錯,讀起來也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試著讀出不同的`語調。
。、你認為作者是以什么樣的感情來寫這些景物的'?體會文末兩句的含義。(贊美、自豪)
五讀:說讀。
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么人?
。、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讀:背讀。
四、作業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 四字駢句
↗ 山水相映 贊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變化 自豪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能力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優美的意境。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集體背誦《三峽》后,教師導入:同學們,學習了《三峽》這篇課文后,我們領略到了三峽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山水美文《答謝中書書》,再一次感受中華大地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ǘ、明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ㄈ、朗讀訓練
1、多媒體配音示范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語調,感情等);
2、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模仿朗讀的節奏、語調、感情等;
4、分兩大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出評價;
5、全班齊讀;
。ㄋ模⑽谋窘庾x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2)、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層層意?
。3)、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來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學習,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教師舉例,如:高峰入云圖)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1)、課文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優美的意境。細細品味文中寫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語言清新凝練,言簡意賅,極富特色。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并說一說,好在哪里?
。ɡ纾何艺J為“高峰入云”,這一句中的“入云”一詞用得很好。因為它寫出了山高聳挺拔的特點。而且“入”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顯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質疑問難: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討論釋疑)
七、知識遷移:
1、教師提示:這篇課文不僅景美情真,語言凝練,而且在寫作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啟發。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鑒呢?(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2、練筆:教師播放一段有關長城的視頻影象,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寫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3、朗讀學生作品。
八、小結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九、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題組訓練;
十、板書設計:
結構嚴謹:總 分 總
俯仰結合
多角度寫景: 動靜結合
視聽結合
借景抒情:熱愛自然之情,歸隱山林之趣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0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義,背誦并默寫。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
3、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
2.讀寫結合;
3.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第1課時《答謝中書書》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重點)
2、賞析寫景,體會感情。(重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隨著酈道元一起暢游三峽,領略了它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其實,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無數神奇如畫的風光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再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學生相互幫助解答。
2、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
3、教師點撥。
(1)古今異義
、俟艁砉舱(古義:稱贊今義:談論)
②四時俱備(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蹠造F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④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消沉,萎靡)
(2)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提問1: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吧酱ㄖ,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接著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目標導學二:賞析寫景,體會感情
提問2:作者筆下的景色很美,請問美在哪里?
明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皟砂妒,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彼{天作為背景,綠水作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棲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提問3:“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明確: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提問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簡而意豐。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謝中書書第2課時《記承天寺夜游》
1、朗讀課文,疏通文義。(重點)
2、概括內容,把握感情。(重難點)
3、品味語言,理解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如此景象,自然會觸動詩人們多愁善感的心靈,或思念家鄉親人,或追憶在外漂泊的親友,或寄托祝福,或表達相思。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一篇小散文《記承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發出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及節奏。特別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義,提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如: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目標導學二:概括內容,把握感情
提問1:根據內容(或表達方式)可以把課文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第一層(第一至三句):記事,交代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
第二層(第四句):寫景,寫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層(第五至七句):抒情,抒發面對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觸。
提問2: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出?
明確:
、佟靶廊黄鹦小,作者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睡意頓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現了作者興奮喜悅之情。
、凇盁o與為樂者”“尋張懷民”,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理解寫法
提問3:如何理解“月色入戶”?
明確:“入戶”二字把月色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動來與人做伴,安慰這位失意的人。
提問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何妙處?
明確: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極精練的文字描畫出承天寺庭院中優美的月色,表現出濃郁的詩情。作者將月色當作水來描寫,將月下的竹柏影當作水中的藻、荇來描寫,突出月光樹影的“交橫”之態,創造出一個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從教法上看,讀的方法靈活多樣,有范讀、跟讀、齊讀、領讀等,充分體現讀的特色,并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不足之處由于時間的限制,沒有將二篇文章中的教學難點落實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補充。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1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疏通文意。(重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課文。(重點)
3.體會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寫景的巧妙。(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弊怨乓詠,許多文人雅士都喜歡游山玩水,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詩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謝中書書》。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時人謂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隱居集》等。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答謝中書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第二個書是指書信。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的一封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xiē),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lín)/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3.文言詞語積累。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下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資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詞。
(1)古今異義詞
四時俱備 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曉霧將歇 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委靡
古來共談 古義:稱贊 今義:談論
(2)一詞多義
欲:①夕日欲頹(將要)
、趯嵤怯缰啥(欲界,指人間)
(3)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 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4)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四時(四季) 俱(全都)備
曉霧將(將要)歇 猿鳥亂鳴(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沉鱗(魚)競躍 實(的確,實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從)康樂以來,未復(再)有能與(欣賞)其奇者
(5)重點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自從謝靈運之后,就再也沒有人能欣賞這奇麗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讀通文意
1.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畫出來。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四季,晨昏;寫了山、水、石壁、魚、樹木、猿鳥、夕陽、霧。
2.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從“看”的角度說,作者寫景采用了哪幾種視角?
明確: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
3.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個字來概括它的特點?這句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確:美。點明中心,統領全文。
4.作者向我們展現了這么美的世界,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從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知音共賞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大自然的熱愛。
6.作者筆下的景色很美,請問,美在哪里?
交流點撥: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彼{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7.“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試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其畫面,并說說這幾句描寫取得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對即可)。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師總結: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見底
色彩相配之美——兩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
五、課外拓展
為宣傳“世界環境日”,班級召開“建綠色家園,享美好自然”主題班會,設置了屬對環節。請根據所給上聯,對出下聯。
上聯:青山外早鶯爭樹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綠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鵲登枝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4、背誦全文,并積累優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通過不同角度表現山川之美。
教學準備:
U盤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們忙碌于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眺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多媒體顯示課題《答謝中書書》。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37歲辭官隱居于茅山,繼續鉆研學問,煉丹習道,并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經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奏:(略)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板書預設: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關鍵字詞學習描寫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過了解背景及同類詩歌初步認知山川對以陶弘景為代表的中國文人精神的影響。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1
難點:2
教學準備:
熟讀課文,依據注釋口頭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比逝c智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規范,因此山川就成為了他們精神家園,也頻頻在他們的筆下出現。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是作者寫作此文,并非要描寫那些“共談”的內容,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學生翻譯這句話)。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與謝靈運看到是“古來共談”者所沒有發現的“奇”。這里的“奇”就是“與眾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與眾不同的景物呢?
這個問題曾經也有人問過作者,他的好友蕭衍稱帝后曾邀他出山為相,問他“山中何所有”,能讓他拋棄一切功名利祿。他便以此問為首句,寫了一首名為《詔答山中何所有》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縹緲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縹緲不定的?本文所展現就是現實中的山川之美的與眾不同之處。
二、初讀課文,賞奇文。
1、請大家朗讀課文,歸納出作者所描寫的景物。
(學生列舉表現景物的詞語)高峰、清流、兩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鳥、沉鱗。
2、前四種是山中之景,而后兩種寫的是山中動物。但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見的,同時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說明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本身并沒有與眾不同之處,“奇”的是他的描寫方法。
(學生補充作者描寫這些景物的語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要了解這些描寫的獨特之處,我們就需要先明白它們的意思。下面就請大家結合書下的注釋,口頭翻譯這段文字。
(標準翻譯: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翠樹林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太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三、品讀課文,悟奇趣。
1、這樣翻譯當然很標準,但是我們只能從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內容,這樣的描寫“奇”嗎?可見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究作者描寫的獨特之處。請大家注意,作者寫山高,不僅用了“高”這個形容詞來描寫山峰,還用了什么詞還寫它?(“入云”,動詞)我們發現,作者不僅在寫動物時用動詞,寫景物時同樣也用了動詞(“見底”“交輝”“俱備”“亂鳴”“競躍”)。作者用動詞來描寫景物的目的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下面重點探究的內容。
提示:
①動詞是用來寫動作的.,而有了動作就說明描寫的對象一直在處在變化中。作者用這個動詞想表現山一直在進行什么動作?(生長)作者用“入云”一詞形容,說明山的生長有盡頭嗎?它的生長有什么特點?(不停地生長)
、谌绱藢懮,山還僅僅是一個靜靜地等待人們去觀賞的景物嗎?(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寫這一場景才能表現出山的生命?這就需要我們展開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個不斷長高的巨人鉆入層層云靄中,撐開厚實的天空,撐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転槭裁此畷宄阂姷?此處的“見底”僅僅見到了一條沉靜的河流嗎?朱熹的《觀書有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山中的活水從何而來?(學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匯集的景象)正因為永遠都有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遠年輕的生命,永遠清澈見底。
、萃瑯,請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輝”的石壁色彩從何而來?作者用“交輝”這個詞強調了這些色彩的什么特點?(色彩斑斕,但無法分辨出某種顏色,因為它們交織在一起了)
、蕖扒嗔执渲瘛彼坪鯖]有改變,可是我們想象一下,當四季變換時,周圍的景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描述山中四季變化的場景)
、哒埓蠹蚁胂笠幌,“亂鳴”與“競躍”展現了一幅什么樣的場景?(活力四溢)夕陽燦爛的陽光照耀在躍起的魚兒身上,反射出絢麗的色彩,非常美麗。但作者強調的是魚原本潛游在人們看不見的水底,此刻的躍起讓我們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存在于我們眼前的景物、動物之中,還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個角落)
、嘧髡吖P下的動物出現在兩個特定的時間點中!皶造F將歇”是什么時候?(早晨的霧氣將要消散時)就是一天即將開始的時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霧籠罩,原本應當是一片寂靜。此時“猿鳥亂鳴”,山林在喧囂中開始了新的一天!跋θ沼j”是什么時候?(太陽快要落山時)就是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黑暗即將降臨,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靜中。但此時“沉鱗競躍”,似乎要把積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釋放出來。我們可以想象,夜幕降臨后,山林是否會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這兩句則涵蓋了一天的景物,兩句均強調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這說明山中的生命的特點是什么?(永不止息)
2、總結: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機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點,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這一點,這才是他筆下的“山川之美”的與眾不同之處。
再讀課文寫景部分,注意節奏的變化和重音的突出,讀出這種蓬勃的生命力。
3、學生從上述語句中任選一兩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幾句話描寫其所展現的場景。(學生完成后交流自己所寫的內容)
四、延伸閱讀,識奇人。
1、詩人很驕傲,因為他發現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們也同樣值得自豪,因為我們用自己的話復述了作者所描寫的場景,展現出了作者蘊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為什么作者認為只有自己和謝靈運才能真正感受到蘊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補充背景1:
我們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如果我們讀一讀史書,會發現陶弘景并非一個天生的隱士,他在年青時也曾為官,而且工作勤奮。即使在他歸隱之后,雖然謝絕了梁武帝的邀請,但仍然積極參與了國家的大事決策,按《南史》的說法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這一切與他表現出的超脫世外的情懷似乎很矛盾。他并沒有與外界脫離,但卻只愿意保持旁觀者的姿態,而不愿參與進去。
他為什么有如此矛盾的言行,關鍵就在文中他對人間的稱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語,但在此處指什么?(欲望)
補充背景2:
陶弘景36歲時歸隱,就在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換了兩個時代,七個皇帝,而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歸隱的10年之后,梁代齊,其間又換了5個皇帝,只有一人善終。而每一次政變,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爭奪最高的權力,而這爭奪必須伴隨著血腥的屠殺。陶弘景本為道家,但卻借用了佛教對人間的稱呼,稱之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對于身邊這個血腥的世界的態度。
因此,作者不愿意參與政治,以此來表示對塵世的厭惡。
2、什么樣的人才能真正擺脫“欲界”的束縛呢?
謝靈運有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只要變化的腳步不停止,山水就永遠保持著活力。同樣,我們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遠不停地運動著,心靈也同樣可以保持純凈。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個“變”字寫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寫出詩人心中的驚喜之情。他原本在床上臥病一冬,此時窗外的景象也讓他的生命重新獲得了活力,渴望改變。謝靈運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與與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樣如此。他賦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凈化心靈,擺脫名利束縛)
3、我們再來讀讀作者那首《詔答山中何所有》的詩,我們會發現,那嶺上飄浮在天空中的白云正是象征著作者自己高潔的內心,象征著自己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為這山川之美的一個部分。
五、作業:
描寫文中所展現的山川之美。
板書設計:
奇(獨特、與眾不同)
山川之美生機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凈化心靈、擺脫名利束縛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4
一、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四、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景,激情導入。
。1)導語: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2)出示學習目標
。3)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ㄆ撸┎贾米鳂I: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在朗讀、想象、體會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
2.讀讀背背,積累文言詞匯和篇章
3.培養優美自然地表達的意識,提高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ㄒ唬h字中有許多象形文字,教師在黑板上書寫兩個古代象形字,請學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這兩個字多美,就像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個字義就是――河流,比如成語川流不息;“川“還有另一個字義――平原,比如成語一馬平川,這個字義我們今天暫且不說。
。ǘ┕磐駚,有不少詩歌都吟詠了山川之美,我們學過的也有不少。同學們能否在記憶中搜尋一下,背出一句兩句呢?
。ㄈ┻@樣的詩歌真是不勝枚舉。看來,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內容)啊!這就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板書: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
請同學把書翻到136頁《答謝中書書》,我們一起把注釋1朗讀一遍。于是,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回給謝中書的一封信”,第二個“書”是書信的意思。
今天,我們就與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間,共談山川之美。
二、 學習、欣賞
(一) 初讀
1. 聽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注音。
板書:頹tuí 與yù ,并點一點這是“與”意“參與”時的讀音。
2.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讀準確,讀順暢。兩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鱗競躍”大意
1.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究竟如何之美?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高峰入云――沉鱗競躍”。全體朗讀這一部分。
2. 借助注釋理解大意?梢酝篮献鳌S幸蓡栂茸鲇浱枺龝䞍禾釂。
3. 質疑、釋疑。
板書:交――交雜 歇――消散 競――爭
。ㄈ 欣賞“高峰入云――沉鱗競躍”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讀這一部分,發揮你的想象力,腦海中出現畫面。朗讀兩遍。
2. 有這樣一種說法:詩也好,文也好,作者寫完,還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讀者的創造性閱讀,讀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時空碰撞出了火花,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讓我們與陶弘景一起完成這篇吟誦美麗山川的文章吧。
請同學們再次自讀這一部分,朗讀默讀都可。邊讀邊想象,眼前浮現文中所描繪的美景。然后,選擇你覺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兩句,用“詩一般的語言”,簡潔、流暢、優美地描繪一下你眼前浮現的畫面、或耳畔聽到的聲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聲、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學生交流發言。
板書景物:高峰 石壁 曉霧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鳥 沉鱗
注意抓住學生“詩句”中的閃光點點評(比喻、用詞、想象、聯想等)。可請學生重復最美的“詩句”。用詞恰當的'問題要注意點撥。
重點:猿鳥亂鳴 ―― “亂”并非形容混亂一片,毫無秩序。而是一種充滿生機的熱鬧。猿啼鳥鳴,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靜謐。 沉鱗競躍 ――“競”,爭著,競躍,同樣極具動感,充滿生機。
4. 總結:看來,古人筆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時光流轉不停,可是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卻是人類永恒的情感。∪w朗讀“高峰入云――沉鱗競躍”,讀出美感。
。ㄋ模┖唵螌W習最后兩句。
朗讀,借助注釋,師生一起串講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贊嘆:這實在是人間仙境!陶醉在這山水之間,他不由得想起當年的山水詩人謝靈運,自從謝康樂以來,不再有能融入到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無疑就是第二個謝靈運了!快樂自得,陶醉滿足的心情溢滿了字里行間。
朗讀全文,讀出山川之美,讀出陶醉、快樂的情感,興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朗讀。
三、 當堂背誦
。ㄒ唬 學生熟讀成誦
。ǘ 師生共背(老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
。ㄈ 個別背誦展示、全體背誦
四、 布置作業
。ㄒ唬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ǘ 用現代詩一般的語言改寫“高峰入云――沉鱗競躍”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興趣的同學查閱陶弘景、謝靈運的資料。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6
【教材把握】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猶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全文共68個字,但在這短短的68個字中蘊涵著清遠的意境,突現了山川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盡情的欣賞這種美,并發揮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當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病⑿〗M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础⒈痴b全文,并積累優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通過不同角度表現山川之美。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品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板書:山川)同學們,看到“山川”這兩個字,你們腦海里馬上浮現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描述,老師點評)從你們的描述中,我看出你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也看出你們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走進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盡情的感受一番!洞鹬x中書書》(板書標題)
解題:書,是一種文體,相當于信。
二、朗讀感知
。薄⒗首x:
⑴學生自由朗讀,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评蠋煼蹲x,糾正字音,注意節奏。
學生根據老師的范讀找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⑶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⑷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蓪W生齊讀課文。
。、學生對照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并劃出疑難詞句。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全班解決。
三、欣賞美點
1、老師引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陶弘景也描繪了一幅這樣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復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 句中,讀出了 之美,作者寫出了它 的特點!
學生朗讀交流,老師指導。
明確: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寫出了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石壁聳立兩岸,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勝收。
第三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出了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2、欣賞“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問題一:我們欣賞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非常和諧,但這一句中間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否該換一換,比如用“齊”“共”等等?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亂”表現一種自由,一種活力,是一種不規則美,通過“亂”字,寫出了山川的早晨萬物都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景象。
問題二:你覺得這一句還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別傳神?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
問題三:“沉鱗”指什么?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沉鱗”指潛游在水中的魚,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問題四: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話創造性的描繪這幅畫面嗎?
學生動筆寫,并自由表述。
四、體悟感情
老師引入:有個詞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說通過文章可以窺出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從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閑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則表現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與謝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師引入:陶弘景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仙境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夢想的人間仙境,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嗎?
學生自由表達。
【板書預設】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意義;
2、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練的語言;
3、背誦本文。
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以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為主要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潔的思想情操。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意境;
2、抓住重點詞語,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學情分析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結構—研讀品析—看圖背誦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此,我主要采用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
誦讀法、討論法、自學法等。
。ㄈ┙虒W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簡介文題
1、讓配樂欣賞山水美景(幻燈片展示),老師用優美的語言大導入:
同學們,面對這山明水秀、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色,你們想到了什么呢?老師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描繪山水美景的優秀詩句,比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同學們,這些優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你看,好山,好水,好畫,好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言文,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文言文——《答謝中書書》(板書課題)。
2、簡介文題。
"謝中書"是作者的朋友"謝征"的官職名,"書"是指"書信",在古代是一種可以抒情議事的文體。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用筆劃出不會讀的字詞。
2、聽朗讀錄音,特別注意自己所標劃的字詞的讀音以及朗讀的節奏、語氣。
3、學生自由練讀,老師提出朗讀要求:
、僮x準字音;②讀準節奏;③讀出感情。
4、讓學生自告奮勇展示自己的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完以后針對朗讀要求進行評價,老師提示學生重點掌握以下字詞的讀音:
猿(yuán)頹(tuí)與(yù)
5、老師再次強調朗讀要求,全班同學齊聲朗讀。
6、請學生試用一句話說說文章所寫的內容。
。ㄈ┦柰ㄎ囊猓斫鈨热
1、學生自己結合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筆劃出來。
2、與同桌討論解決疑難,如果仍然不能解決等待在全班提出來共同討論。
3、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字詞上出現的疑難,同時板書以下重點詞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
四時:四季
俱備:都
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4、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口頭翻譯課文。
5、老師用多媒體展示翻譯,讓學生與自己的翻譯進行對比,從而領略文章寫景的美麗。
6、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帶著充沛的感情朗讀課文。
。ㄋ模┥钊胛谋荆砬褰Y構
1、老師提問:本文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讓學生思考回答,明確文章的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從而引出文章的結構特點——總分總的結構。
2、老師邊板書便引導學生分析明確文章的結構特點:
總領——美
高峰、清流
兩岸、五色四時
寫景—青林、四時美
曉霧、猿鳥晨昏
夕日、沉鱗
抒懷——仙都、未復
(五)研讀品析,領悟感情
1、老師提問:這短短的幾句話到底蘊含著哪些美呢?請同學們按照下面的要求來說一說(多媒體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你感受到哪些美麗的畫面呢?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
"這里有之美,你看"
例句: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見低,巍峨的山峰聳入云霄,明鏡的溪流清澈見底。
2、讓學生思考后自由發言,描繪自己頭腦中想象的畫面。
3、老師引導:剛才同學們從許多角度描繪了頭腦中的課文畫面,同學們想象力非常豐富,見解也很獨特。剛才有同學說到"動靜結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寫動景的呢?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讓學生對以下兩組句子進行比較辨析:將原文中的加點詞換掉好不好?為什么?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曉霧將歇,猿鳥蹄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日欲頹,沉鱗跳躍
5、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語言高度凝練生動的特點,特別注意體會這些詞語所蘊含的感情。
6、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多媒體展示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簡介: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正是這樣一位遁隱山林的文人雅士。雖然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但卻因看透混濁的人世而不愿在朝為官。但國家有重大事情卻常常咨詢于他,所以他又被稱為"山中宰相"。
退隱山林的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抒發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學生明確: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親近與熱愛以及娛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讀全文。
。┬蕾p畫面,當堂成誦
1、欣賞圖片,試在文中找出與畫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學生試著看圖片背誦;
3、不看畫面完成背誦。
作業
默寫全文。
附板書設計:
總領——美
高峰、清流
兩岸、五色四時
寫景—青林、四時美
曉霧、猿鳥晨昏
夕日、沉鱗
抒懷——仙都、未復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8
導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2.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課時計劃
第一課時學習《答謝中書書》
第二課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授課。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高遠,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無不讓你心旌搖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流動的山水詩,像畫又像詩,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
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欲頹(tuí)沉鱗(lín)能與其奇者(yù)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曉霧將歇(將:將要。歇:消散)
沉鱗競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詞多義。
欲夕日欲頹(將要)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間。欲,可以理解為七情六欲)
4.古今異義。
四時俱備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曉霧將歇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萎靡
5.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輝,名詞作動詞,輝映)
6.朗讀指導。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7.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紹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任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2.整體感知
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分別是什么?
交流點撥: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文本精讀把握情感
1.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交流點撥: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皟砂妒,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清幽雅靜,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卷。
2.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絢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山林,歸隱林泉的志趣。
積累古詩詞里描寫山和川的詩句。
、偾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
、诎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
、蹠斄杞^頂,一覽眾山小。
、芸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
附:板書設計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寫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變化之美
抒懷——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9
【知識目標】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積累文言詞匯。
3。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背誦并默寫文章。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品中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多角度品析《答謝中書書》。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描繪了優美的山川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教師應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課型】
講讀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昨天要求大家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有關文學常識,現在,誰能用“七字記憶法”介紹一下陶弘景。學生介紹,教師評價、補充。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丹陽秣陵人,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著有《陶隱居集》。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今天我們就一起閱讀這篇名作,體會作者是如何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初讀:正字音,明句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要求: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奏、語氣、語速等。
提示: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和結構來定。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男女生競讀。
三、譯讀:識詞義,明句義
同學們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口譯課
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小組
內解決不了的,提交老師,老師組織全班討論。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學法。
檢查小組學習效果: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3。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解釋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山川之美實是欲界之仙都
之漁人甚異之(漁人)具答之
處處志之
時四時俱備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欲夕日欲頹欲窮其林
與為復有能與其奇者念無與為樂者
。ㄈ┓g課文。
小組分句翻譯,每個小組翻譯一句。
譯文: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共同談論贊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快要落山了,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自從謝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奇美的山水之中。
四、品讀:激興趣,提境界
賞析課文,要注意運用“多角度賞析的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如結構安排、人物塑造、敘寫事件、描寫景物、寫作目的、情感傾向、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斟詞酌句等各個方面進行賞析,力求有自己的獨到發現,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請同學們品讀課文,用一個或長或短的句子,從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說說你的理解;表達時,可用平實性的語言,也可用文藝性的語言。
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展示學習結果。師生共同評價。
明確:
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點明中心;然后具體描寫自然景物,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
本文采用了議論、描寫、抒情的表達方式。
寫景層次井然,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通過對山川景物的`描述,傳達了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自己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本文采用了多種寫法,如:俯仰結合,視聽結合,動靜結合等。俯仰結合,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動靜相稱,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瞑為靜,游魚躍水為動,動靜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生動畫卷。
本文采用了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案叻迦朐啤,運用夸張,及言山之高;“沉鱗競躍”,以“鱗”代魚;“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边\用對仗,富有韻味,增強節奏感。
……
五、學習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鑒
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板書
結構
表達方式
寫法
修辭手法
情感傾向
總領全文——具體描寫——感慨結束
議論、描寫、
抒情、描寫
俯仰結合
視聽結合
動靜結合
夸張、借代
抒情、對偶
熱愛自然
歸隱林泉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8-24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9-09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9-02
答謝中書書的教學設計09-10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10-04
《答謝中書書》的教學設計08-25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7-20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5-22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6-02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