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10 19:38:2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1

            一、課標要求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

            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間的關系;

            (2) 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3) 能運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

            (2) 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現象;

            (3) 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摩擦的觀察與思考,學習結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

            1. 引入

            分組討論:生活中關于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課

            (1)靜摩擦力

            思考與提問:你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靜摩擦力的規律有哪些?

            以下根據學生道出的關于靜摩擦力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對錯誤觀念進行糾正,重點放在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大小變化的規律,并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堂上小練: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并準確把該靜摩擦力在圖上標出(a) (b)(c)木塊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為0,保持靜止F=1N ,保持靜止 F=3N ,保持靜止引導學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結合圖討論木塊所受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歸納出靜摩擦力與接觸面相切。

            實驗與探究一:研究靜摩擦力的規律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帶著問題完成實驗,并把有關數據填入課本P42表3—2—1中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系?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后勻速運動,根據初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系?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后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2)滑動摩擦力

            引入:

            a、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實驗與探究二: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數據處理:

            摩擦力f / N

            壓力N / N

            分析與結論:從實驗得知,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成正比:f = μN ,其中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它與相互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堂上練習:

            ①P40例題(由學生根據剛學到的知識獨立完成)

            ②用一水平外力F將質量為m的物體壓在豎直墻壁上,由于物體和墻之間有靜摩擦力,此時物體保持靜止,靜摩擦力為f。如果外力大小增至2F,此時靜摩擦力多大?若物體沿豎直墻壁自由下落,物體與墻壁間的摩擦力情況如何?

            (3)拓展與探究

            開展《摩擦力的再認識》系列探究性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拋題。

            參考課題:

            ①研究鞋底花紋的防滑性能

            ②研究摩擦力的利與弊

            ③自行車中的摩擦力

            ④防抱死剎車裝置—ABS的初探

            ⑤探究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有效方法

            ⑥研究幾種材料的動摩擦因數

            ⑦摩擦現象本質的初探

            ⑧各種摩擦力方向的演示

            本系列探究性活動按小組為單位進行,每班分為8個小組,研究不同的課題,要求兩周內完成,成果可以論文形式或課題報告形式展示,并要求制作成ppt文件進行演示,安排兩個課時,進行交流答辯,互相學習。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學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過對生活中摩擦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

            (1)摩擦、摩擦力。

            (2)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復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后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后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于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于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教法建議

            1、現象教學,以實驗為主

            摩擦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現象。對摩擦現象,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忽視了演示實驗,作為物理老師是非常清楚物理實驗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必須盡量做好。尤其在學生有一定認識基礎時,更應注意選取生動的事例進行演示分析講解,這樣就能及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了物理學中對多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即當研究對象有多個變量時,可采用控制自變量個數的研究方法。本實驗中的變量有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學生討論自學的方式教學

            由于本節課的知識都不難理解,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通過學生閱讀課文、自己進行實驗研究、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對于基礎不好或組織紀律較差的學生可采取部分內容教師引導,部分內容學生討論的形式教學。

            4、適當補充靜摩擦的知識。

            在摩擦現象中涉及靜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有關靜摩擦的`知識,使學生知道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研究決定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

            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問題

            教學工具:彈簧測力計、小車、鉤碼、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紙、洗衣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方法1:從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感覺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一個普通的現象,讓學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動,體會手的感覺。

            比如老師使用板擦擦黑板,筆在紙上寫字,學生用橡皮擦去鉛筆字,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滑動時,感到受到阻礙。

            方法2:從新奇實驗引入,提高學生興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實驗: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壓緊大米,向上提起筷子會很容易的將筷子拔出;重新將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會兒,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請學生分析討論并舉出身邊的摩擦現象從而引出新課。

            手提空瓶的實驗: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頸部分(圖中覆蓋部分)向上提,提不起來;再將瓶子擦干凈,用毛巾覆蓋在瓶頸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過兩次實驗對比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 摩擦力

            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看出摩擦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要發生相對運動,指有發生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還沒有發生,這種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況下,對于“相對運動”的要求較低,可一帶而過。對于摩擦力的方向簡單情況可判斷即可。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解釋清楚“相對運動”“阻礙相對運動”的含義。可參考下面的講解。

            如圖9—4—3中一汽車水平向右運動,在某段時間內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此時箱子相對與地面是向右運動的,但箱子與地面間無摩擦。箱子相對于車的運動,是以車為參照物,箱子相對于車向左運動,車給箱子的摩擦力阻礙箱子相對于車向左滑動,車給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應為向右,即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實驗,實驗中要設置好恰當的問題。

            1)怎樣來測定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什么?

            使學生理解勻速運動的物體,受的摩擦力與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請同學們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根據學生的答案來請學生設計實驗,教師進行操做驗證。學生的設計會有很多漏洞,教師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答案,可適當提出針對性問題來加以修正,幫助學生掌握研究對象有多個變量時,可采用控制自變量個數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壓力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探索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思考問題:

            1)怎樣測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驗證?

            對于第二個問題可以先討論,然后在老師不給出正確操作過程的情況下分組完成不同的驗證內容,最后由學生總結得出實驗方法和實驗結論。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學生討論并舉出相應的事例,準備適當的錄像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最后由學生總結出結論。

            結論:通過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過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變滑動為滾動,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來(加潤滑劑),可以減小有害摩擦。

            (三)鞏固練習

            1、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哪個措施的目的是減小摩擦 (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2、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杠之前總要在手上涂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環動作時,手握杠又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結:

            1、不論那種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

            3、思考題:自行車輪胎蹩的時候為什么騎起來費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招初中物理面試:《串聯和并聯》教學設計01-06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03-15

          初中物理教學隨筆反思12-24

          初二物理《功》教學設計12-23

          初中物理教學說課課件10-04

          初中物理教育教學案例07-30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03-03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2-30

          政治初中教學設計12-29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03-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 | 中国老熟女精品久久国产精 | 伊人依成久久人综合网 | 亚洲欧美综合少妇 | 亚洲国产日本午夜aⅴ | 制服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