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18 19:51:0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范文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針對高考,通過對具體詩歌的鑒賞,總結(jié)鑒賞古代詩歌的方法和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講練結(jié)合

            重點

            理清鑒賞古代詩歌的思路

            難點

            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nèi)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jīng)》(《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二.考綱分析:

            文學鑒賞評價: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內(nèi)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三、鑒賞方法: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識,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nèi)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lián)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chǎn)生優(yōu)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nèi)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jié),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shù)筆,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nèi)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nèi)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nèi)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xiàn)實

            3、品味語言鑒賞技巧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xiàn)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這首詩以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寫華子崗的景物,請從詩后兩句的兩個動詞“侵”、“拂”入手,分析這兩個詞在表達上的作用,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jié)合、想象聯(lián)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zhuǎn)/清新優(yōu)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有所寄托;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tài),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四、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diào)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jié)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請具體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xiàn)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懷鄉(xiāng)之情。

            五、總結(jié):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yōu)橹饔^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水平。

            六、近五年高考所選古代詩歌

            年份詩歌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2

            一、答題基本方略

            1、把握標題,參照內(nèi)容,明確類別、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畫面,初步理解形象特點;

            3、審讀題干,明確要求,準確定位(考查對象:內(nèi)容、方法、語言;局部、整體)。

            二、基本考查內(nèi)容及對應答題點

            (一)表現(xiàn)手法(抒情言志描寫的手段、技巧、藝術手法、怎樣表達感情活怎樣描寫的)

            包括內(nèi)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間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憑欄、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襯托、烘托、抑揚、對比昭應、虛實結(jié)合、從對方落筆、比興;卒章顯志。

            2、描寫(寫景)方法——

            比興、渲染、襯托、動靜、對比、擬人、夸張、正側(cè)、虛實。

            (二)內(nèi)容方面:

            設問方向: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畫面、景物、思想、情懷)

            答題過程:描摹圖景(切忌翻譯原句)——把握景物特點(有景、蕭瑟、凄涼、孤獨、生機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對)

            (三)語言方面:

            設問內(nèi)容:語言特色、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答題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

            (四)綜合設問:

            1、就某個詞、某個句子進行鑒賞;某個詞的作用或為什么用這個詞;某個句子好在哪里;

            答題方向:內(nèi)容——這個詞或者句子所描繪的畫面(或者所抒發(fā)的情感、闡述的道理);表達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寫對情感表達所起的作用;如果運用了特定的表現(xiàn)技巧,如比興、擬人化、襯托等,要寫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寫了什么內(nèi)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詩眼(詩中最能表現(xiàn)情感意味、精神內(nèi)涵的詞或字);詩骨(詩中處于核心地位、起統(tǒng)帥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詩的內(nèi)容,分析其怎樣圍繞“詩眼”、“詩骨”展開。

            三、各類詩歌的基本特點

            (一)懷古詩

            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jié)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xiàn)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yè)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xiàn)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鑒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2、內(nèi)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yè)志向,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xiàn)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二)詠物詩

            1、詠物詩的特點:內(nèi)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①以物象為題;②詠(題、贈、贊)+物象

            2、內(nèi)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品質(zhì);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對人事的評價。

            3、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jié)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寫景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fā)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

            1、內(nèi)容范圍:一般寫景詩和山水田園詩;

            2、寫法特點: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點:景物特征;

            4、山水田園詩得住題:

            ①歸隱田園,鐘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fā)閑適情調(diào),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四)戰(zhàn)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發(fā)展到唐代,由于戰(zhàn)爭頻仍,統(tǒng)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fā)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1、形式標志:題目中朵出現(xiàn)“塞”、“征”、“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2、基本主題:

            建立功業(yè)的渴望;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xiāng)愁;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3、分析重點:鑒賞邊塞詩要結(jié)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么,抒發(fā)的哪一類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戰(zhàn)爭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qū)懥b旅之思,或?qū)懰寄钣H友,或?qū)懻魅怂监l(xiāng),或?qū)戦|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行旅詩:主要表現(xiàn)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閨怨詩:一是表現(xiàn)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yè)的情懷;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三是表現(xiàn)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 ,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基本主題: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

            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四、常用意象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yè)、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jié)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后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fā)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fā)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后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松: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zhì)。

            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yè)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征美人。

            蘭: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fā)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zhì)。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鑒賞07-19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古代詩歌思想感情鑒賞》教學反思08-24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6篇02-25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11-26

          古代詩歌《長恨歌》教學設計11-19

          古代詩歌觀滄海教學設計范例10-29

          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復習12-06

          《古代詩歌五首》教學評點08-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 | 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亚洲日本香蕉观看观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