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李商隱生平和藝術創作。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3、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元解讀。
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情景再現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情感的豐富性,體味意境美
學習重點:
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
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并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走近李商隱
【仕途經歷】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后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忘恩負義。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便去世。
【初戀情懷】
李商隱一生雖短暫坎坷,但感情的經歷絕非尋常。李商隱那時二十三歲,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陽山學道,在靈都觀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宮女、后隨公主入道的女子宋華陽,宋年輕美麗,聰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雙雙墜入情網。兩個多月后,這段超出常規的愛戀,終因不為禮教和教規所容以致無疾而終,然短暫的歡娛,無望的戀情,卻在李商隱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痛。于是,他寫下了系列《無題》詩,懷念那段美好的時光。
這些回憶舊情的詩作,辭藻華麗,音韻悠揚,深情眷念,凄婉動人。運用比喻、典故和強烈對照的手法,抒寫對愛情熱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懷春的惆悵與相戀的愉悅,執著的愛戀和綿長的相思,無果的愛情。春宵一刻,輕憐蜜愛;雙飛彩鳳、血淚相思,我們可以相信李商隱和女道士宋華陽的戀情既纏綿悱惻,又極其真誠的。李商隱的心靈深處永久留下了她的身影,終身難忘。他的一生都在這段回憶中悵惘與悲哀,直到李商隱晚年,還設法在長安與宋華陽相見。
【伉儷情深】
李商隱26歲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并愛上王茂元之女。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李商隱和王家七小姐舉行訂婚儀式。正月初五,舉行結婚儀式。結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愛妻的《夜雨寄北》,仍然為現代人稱道。
李商隱婚后就陷入牛、李黨爭之中,令狐楚及其子屬牛黨,王茂元屬李黨。義山竟做了屬于李黨的王茂元的女婿,所以牛黨的人,從此瞧不起義山。令狐說他背恩,更加嫌惡他。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隱寫了一些詩懷念她。逢著美景良辰,則懷念當時歡愛,而無時無刻不悲悼,見一花一草也要寓意興悲,自此以后,李商隱每逢七夕必有一詩。直到四十五歲,壯年時即郁郁而歿。
【其人其作】
李商隱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備受排擠,潦倒終身。李商隱一生又為情所困,為情所累,留下了這么多哀婉艷麗的詩篇。其詩,或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或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或托古諷今以詠史,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真可謂:詩人不幸,詩歌幸。早年的詩,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權利斗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典麗精工、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頗受后人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李商隱的作品大多傷感情調比較濃重,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用典過多,隱晦難解,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李義山詩集》。
三、賞析《錦瑟》
活動一: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資料鏈接——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活動二: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1、比興起句(借瑟起興)
詩意解讀:錦瑟呀,你為什么無緣無故要有五十根弦,每一音每一節都讓我回想起美好的青春年華。教師可以以“思華年”作為理解此詩人情感的切入口帶領學生鑒賞此詩。
2、品典。四處用典的內容及用意
莊周夢蝶(莊生曉夢迷蝴蝶):
一日,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他不禁納悶:不知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呢?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化用這一典故包含了詩人美好卻又十分虛緲的心靈寄托。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它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人生如夢,物與我、夢與醒,不知誰真誰假,誰虛誰實。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這里用此以描繪變幻迷離的氛圍,是詩人夢幻般的身世或者是追求、幻滅、迷惆的心靈歷程的象征,至于具體指什么方面的心靈歷程,詩人并未提及,我們也無非搞清的必要,總之這種朦朧隱約使人浮想聯翩。
望帝啼鵑((望帝春心托杜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杜鵑,暮春啼哭,以至于口中流血,啼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
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一事,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寫詩人自己至死不泯的春心春恨——無論是夢是真,是回憶還是現實,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可能是他的美好理想,也可能是某種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但反過來想,這美好感受只回憶才有,這思念之情此生無望,只有待之來世!這一聯即給人以悵然若失之感,意境朦朧凄迷。“杜鵑啼血”包含了詩人難言的愁緒與怨憤,無限悲愴!詩人借冤禽托寫恨懷,既表達殷切的思念,又表達哀怨悲痛的情緒。
鮫人泣淚(滄海月明珠有淚):
傳說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又有南海鮫人泣淚,顆顆成珠的故事。
此聯詩人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冷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滄海、明月、珍珠、淚珠”,這一連串憑借聯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個難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極其哀婉的妙境。“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既有對其高曠浩凈的愛賞,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傷,它使人聯想無窮,表達一種復雜的悵惘情懷。至于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
暖玉生煙(藍田日暖玉生煙):
藍田玉,在藍田山。今陜西藍田縣,是著名的產玉地。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玉氣卻能穿透泥土,凡有美玉的地方則籠罩著若有若無的煙霧,遠看則有,近看則無,可望而不可及。
詩人借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于高潔情感或美好理想只能遠觀、不能把握也無法親近的悵恨,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感追求、執著的愛慕和無盡的哀思與悵恨。
頸聯用“珠有淚”和“玉生煙”,再寫自己回首往事的感受—只有眼淚和迷惘。聯系上文看,前一句意在表明自己一生執著,然而不為人所知,美好的夢想,熾烈的思念無法實現,只有眼淚為伴了!后一句用玉埋地下只見其煙,寫自己求而不得的迷惘,有一種恍惚隱約之感。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們具體的象征意義如何,老師們大可見仁見智。(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
總結:
其頷聯、頸聯連續使用四個互不相關、寓意迷離的典故。四個典故營造的情緒意境迷離、縹緲、哀怨、清寥,或許都是詩人華年所經歷的種種人生遭際、人生感覺的概括。這是李商隱的特點,他不是用典故說事,而是借典故營造情緒意境。
梁啟超讀李商隱詩說:“義山的《錦瑟》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可見,盡管這首詩的內容晦澀難解,但不影響其詩極高的美學境界,確實是一首讀不懂的好詩!
3、直抒胸臆:
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過往的種種情感和經歷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現在再來回想,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其實這種悲歡離合的人生歷程和情感經歷豈待今朝追憶時才有,就在它發生的當時已經讓我感到悵然若失了,今日追憶則更加惆悵,不堪回首。唉,追憶逝水年華,一切都已恍如隔世了!
小結詩歌內容: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四、探究主旨
引導: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惘然)
引導:作者為什么而“惘然”?(為“此情”。)
引導:“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點評。
(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活動三: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引導:現在讓我們借助一段動畫影片,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資料鏈接——flasn影片《錦瑟》、
學生觀后結合詩歌及畫面談談這首詩的意境。
引導:這首詩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請同學們從它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再作分析、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談詩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凄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活動四: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盡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作業: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寫意的幾種常用方法;
2、理解內部結構;
3、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的基本的鑒賞方法:品味詩歌的形象。
【教學難點】
對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的理解。
【教學方法】
譯寫法,點讀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人梁啟超讀李商隱,值得我等深刻體會。他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解說:凡讀過此詩,并稍稍了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于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三、對這首詩的多種理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雖題為《錦瑟》,但并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罷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無題詩,解讀極為不易。
四、常見的幾種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傷。
五、分析第一種理解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對全詩進行大意解說: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它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句各用一事,而銜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詩人用典的工巧。
翻譯出來: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本來,在頷聯里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嘗!至于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于古老的說法(晉陸機《文賦》里“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說法)。但詩人引用這個說法的意義非同尋常: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們的象征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
翻譯出來:明月生于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
尾聯: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翻譯出來: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六、分析其他幾種理解
1、下面摘錄當代著名學者張中行的一段話,以備參考:
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于幾十家吧,其結果自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有時想,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這種辦法試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是夢想和思情都破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這樣解,雖然近于六經皆我注腳,總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張中行著《詩詞讀寫叢話》)
2、課堂活動:點讀練習。請同學們給下面的話加上標點符號。弄清對《錦瑟》的幾種解釋。
⑴朱彝尊:“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⑵何焯:“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⑶汪師韓:“錦瑟乃是以古瑟自況……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為時尚,成此才學,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無端’,猶言無謂也。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曉夢’喻少年時事。義山早負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夢。‘春心’者,壯心也。壯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鵑,已成隔世。珠玉皆寶貨,珠在滄海,則有遺珠之嘆,惟見月照而淚。‘生煙’者,玉之精氣,玉雖不為人采,而日中之精氣,自在藍田。”(摘自《詩學纂聞》)
七、作業
同步作業本上的練習。
八、教后記
1、實踐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學生學教材,老師教教材的做法;
2、倡導了自主自學的學習風氣。課堂大開放,讓學生自己感悟,老師不必為控制課堂而感到吃力,講一講,變成了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
3、理解了李商隱詩歌的迷離風格,學習了多種表達技巧,強化了文言閱讀能力的訓練,學習了標點符號的運用。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3
[教學步驟]
一、導入快速入題
1、板書課題。
2、播放瑟樂《淡月映魚》。
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彈奏的音樂?
這是瑟所彈奏的《淡月映魚》。瑟音清幽哀怨,適合彈奏悲怨的曲調。有人曾經這樣來描述瑟樂,他說:如果說箏是青年的爽朗,琴是老者的滄桑,那么瑟便是中年的深沉。
3、人到中年,在飽嘗了人間冷暖,歷經人生百態,閱盡滄海桑田之后,李商隱在《錦瑟》中會給我們帶來怎樣深沉的內心體驗呢?讓我們走進《錦瑟》。
二、初讀感受詩美
1、播放《錦瑟》的朗讀音頻。
師:你能說出本詩的情感基調嗎?(哀婉傷感。)
師:感情基調:哀婉傷感(情感要到位)
語速:宜慢音調:低沉節奏:頓挫
2、同學們依據朗讀提示和視頻范讀,自由讀詩。
3、點學生讀。師適當點評。
4、學生齊讀。
三、品讀走入詩境
1、你能找到詩中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嗎?大聲告訴我。
明確:惘然。
師:惘然,迷糊不清貌。
2、詩作中作者是如何傳達傷感而又迷惘的情感的?你能選擇其中一聯,幫助我們解讀嗎。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怨恨以難言。
“錦瑟”,其形美麗精致;其聲清幽哀怨,常與憶念、離別等悲怨情緒相聯結。如元代元好問有云:佳人錦瑟怨年華。宋代賀鑄:錦瑟年華誰與度。“無端五十弦”,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時人癡語。錦瑟到底有多少弦,并不是錦瑟的過錯,可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阿,你干嘛要有那么多弦?“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撥動一根琴弦。瑟具五十弦,撥動瑟弦,繁音促節,令聽者頓生煩亂思緒,所謂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故一音一節皆引思緒,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由此也可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思華年”,直言本作是追思之作。華年,所謂美麗的青春年華,主眼在華年盛景。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莊生曉夢”,夢,美好而短暫,不禁讓人傷感。美好而虛緲的夢境令人神往卻讓人迷惘。
“杜宇啼春”,托冤禽之悲啼,表達詩人無限的悲感和難言的怨憤,哀怨而悲凄的情調。春心,傷春之心,比喻對失去了的美好的事物的懷念。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玉暖玉生煙。
“滄海月明”、“明珠泣淚”,高曠皓靜,凄寒孤寂的境界,表達了世事難以兩全的悵惘傷感的情調。
對于詩人玉谿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于言表。
“藍田日暖”、“良玉生煙”,美麗溫暖卻虛無縹緲之境,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與迷惘。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陜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谿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玉谿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工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于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情腸九曲。
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思華年”相為呼應。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悵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
師小結全詩:
同學們說得很精彩。
錦瑟裝飾精美,樂音哀怨。繁弦促節之間心緒難平,讓我不禁遙想那美麗卻充滿悵惘的盛景華年。年少輕狂,誰不愛追夢?然而一切美夢,終究如煙消散,這叫我如何不哀怨,如何不流淚?如今時過境遷,回首盛景華年,豈待今朝追憶才感無窮悵恨?就是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悵惘了。那么今朝悵恨,有當如何?一曲三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同學們通過意象的賞析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充滿傷感迷惘的凄美之境,給人以無比新鮮而動人的感受。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意象有這般的魅力。
(板書)曉夢、春心、珠淚、玉煙,我們試著找找這四個意象的共同特點?(朦朧,說不清道不明。運用神話傳說典故。很美,凄美。)
明確:(板書)朦朧凄美非現實性。
這種意象特別適合表達李商隱復雜變化,惆悵莫名的浩茫的心境。
同學們,你們有過這種體驗嗎?我相信花樣年華的同學們,一定會有那種朦朦朧朧,說不清道不明因由的傷感,對嗎?
猶如《錦瑟》中,作者極盡意象就是想要傳達出這種濃烈的撲朔迷離,無涯無際的情思。我想我們可以不必追究事因(自傷身世,戀情,悼亡等等),而應通過作品意象特點,把握其總體情感內涵,去領略其詩意與詩美。
4、我想更多地了解李商隱,一定會對我們理解李商隱有所幫助。
同學們,你們對于李商隱有怎樣的了解?對于這篇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哪些了解?
學生自由說。
我來整理和補充:
(1)在那個風雨飄搖,行將衰敗傾覆的晚唐。又一個“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特殊時代,李商隱應運而生,其詩以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
但是,由于政治宗派的殘酷斗爭,這樣的大詩人于滎陽病逝后,文壇竟然出奇地沉默,極少有人賦詩來悼念他。現在僅存的兩首《哭李商隱》皆出自其生前摯友、詩人崔玨之手。
(2)哭李商隱(其二)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崔玨說李商隱有“才”且“凌云萬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虛負”二字;有“襟抱”且終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堅,卻以“未曾開”收句。這是怎樣一個經歷坎坷仕途、懷才不遇的李商隱啊!
(3)李商隱(約813—約858)出生在時世沒落的晚唐,家世孤弱衰敗,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妻子王氏早逝。從而形成了他靈心善感的性格,情感豐富細膩,他秉賦才情,最終卓立于世。
四、研讀拓寬思維
1、《錦瑟》中非現實性意象的使用,在李商隱的一些無題詩中也有體現,讓我們嘗試利用這兩首無題詩來進一步驗證李詩的意象的獨特性:
(1)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本詩是寫作者在戀愛的重重阻隔中,表示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至死不變,也想象對方因日夜相思而形容憔悴,所以在絕望中依然寄托著微茫的希望。
春蠶蠟炬,到死成灰:至情至性,恐怕已經超越了愛情而具有執著人生的永恒意義。
蓬山,青鳥:內心的遙想,是不現實的,這種希望是美好的,但是早已暗含了結局,只是無望中的希望,但正因為如此更見作者情之真摯。
(2)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這首詩,是寫作者昨夜參加貴家的盛大宴會,與意中人席間相遇,表達了難得結合,卻目成心許的愛情體驗。
彩鳳、靈犀:我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雖無力到達,卻終身難忘,無法排遣的內心世界。
2、李商隱與杜甫一樣,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
不同的是,杜甫外向,詩思經常面向社會江山朝市之間,詩境與社會與自然直接溝通。李商隱轉向內心,內在浩浩茫茫,無際無涯,撲朔迷離。成為唐詩中達于渾化層次的一種新境界。
關于這一點,同學課后去搜集相關資料以作驗證,我們以后找機會再交流。
五、小結全詩
同學們,課要結束了,但是我們穿越千年的唐詩之旅并沒有結束。讓我們用情感作為溝通古今的橋梁,用真心品味真情,誠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從詩中感受那人生世相的新鮮有趣。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生平及創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詩歌中表現的思想情感。
3、品味詩歌藝術特點,欣賞其中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誦讀能力,把握詩歌情感和意境。
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師生共同回憶李商隱詩詞名句,導入新課。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頗受后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權利斗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名利,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的抒情感懷類的詩篇,本課選讀的《錦瑟》,就是其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終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潦倒終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詩,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這首七律為李商隱(享年47歲,可惜才高命薄)離世前不久之作,凝縮著詩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離的命運,失落沮喪的際遇,諱莫如深的情感,夢幻綺麗的愛戀……,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個“隱”字一樣,影影綽綽,朦朦朧朧,依稀仿佛,似有似無,感覺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美學境界吸引著千百年的中國讀者。凡讀過此詩,并稍稍了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于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謎”。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朗誦錄音,后教師作誦讀指導,請學生朗讀全詩。(感情基調:傷感哀怨)
2、請學生簡要串講詩歌意思,教師稍作點撥。
四、合作探究
詩歌解析
首聯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因回首青春往事而引發的一聲感慨。
頷聯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莊生夢蝶”包含了詩人美好卻又十分虛緲的心靈寄托;
“杜鵑啼血”包含了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愁緒與怨憤。
而“曉、春”又似乎蘊含了詩人對人生之路的光明與生機的一種期盼。
頸聯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滄海、明月、明珠、淚珠”,這一連串憑借聯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個難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帶有哀婉的妙境;
“藍田日暖玉生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遠觀,不能把握,也無法親近。
此聯用陰陽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感情、執著的愛慕和無盡的哀思與悵恨
尾聯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此哀怨悵恨的情懷哪里是現在回憶才感到的啊,在當時就已經令人惘然無措了。既然此等情懷在當時就如此,那么今朝追憶此情又會惹起怎樣的悵恨,怎樣的哀怨,怎樣的苦痛呢?
——詩人回環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悵惘苦痛。
請學生齊讀全詩,體會其中感情。
五、詩歌小結
1、詩歌內容:
(首聯)錦瑟牽情,回首往事
(頷聯)往事如夢,感傷深沉
(頸聯)對月而泣,美夢如煙
(尾聯)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2、詩的情感:
追憶華年的迷惘與感傷。
3、詩的寫作特點:
大量用典(著眼于從原典中生發詩意的聯想,借以傳遞情緒和感受。)
4、詩歌藝術特色:
哀怨的基調
凄迷的意境
清麗的語言
六、作業設計
背誦全詩,課后搜集李商隱詩詞及相關資料。
板書:
錦瑟
(首聯)錦瑟牽情,回首往事
(頷聯)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哀怨的基調
(頸聯)對月而泣,美夢如煙凄迷的意境
(尾聯)追憶此情,當時惘然清麗的語言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造背景;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并背誦全詩。
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詩歌哀怨的感情基調及朦朧迷離的藝術境界;體會李商隱非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李詩神秘的美感,提高學生對文學藝術的審美情趣;強調美對人精神的涵養作用,鼓勵學生注重提高審美的境界。
體會詩歌中通過用典、意象等寄托詩人情感的傳統。品味詩歌哀怨的感情基調及朦朧迷離的藝術境界;體會李詩神秘的美感,提高學生對文學藝術的審美情趣。
重難點:尋找突破點、切入角度理解詩歌,即“理解詩歌的多義性”;體會本詩非寫實的藝術手法。
一、導入解題
1、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并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2、文學常識: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河南沁陽人。李商隱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錦瑟》這首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爭議最多、晦澀難懂、眾說紛紜,被人們稱為“斯芬達科斯之謎”、古典詩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賞析詩歌
(一)初讀,知內容
1、播放朗誦視頻。
2、學生自由朗讀、背誦詩歌。
3、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無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地)
可(難道,哪能)
惘(wǎnɡ)然(迷惘,茫然)
用現代語句翻譯詩歌:錦瑟琴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讓我追思美好青春。我曾經像莊周夢為蝴蝶一樣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終我只能像望帝那樣,把自己的傷心托付給杜鵑。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著,過去生活的圖景如同藍田玉山上的縷縷玉煙,依稀可見。這種悲歡離合的感情豈待如今追憶時才有,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4、討論:初讀這首詩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覺得詩人想表達什么?
指導提示:壓縮詩歌,抓詩眼,感詩情。
壓縮成七絕: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壓縮成五絕:錦瑟五十弦,弦柱思華年。此情可追憶,當時已惘然。
再壓縮:錦瑟弦,思華年。(內容詩眼)可追憶,已惘然。(情感詩眼)
5、小結:詩人看到錦瑟,聽到錦瑟幽幽的旋律,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時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傷的回憶啊,可是往事卻如一片云煙,令人難以真切把握。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迷惘的感覺。
(二)再讀,析“此情”
1、朗讀中間兩聯,掌握四個典故。
①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中蝴蝶快樂
夢后悵然
詩人早年及第娶妻仕進快樂
現在發妻早逝沉寂下僚悵然
②望帝啼鵑: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鱉靈),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一說,通于其相之妻,慚而亡去,其魂化為鵑。
望帝國家生命哀傷
詩人青春愛情哀傷
③鮫人泣淚:晉張華《博物志》:"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④暖玉生煙:相傳寶玉埋在地下,上空會出現煙云,陽光下見得分明。
珠玉沉于海埋于土泣淚生煙
詩人沉寂下僚半世蹉跎自傷自憐
年少時玉生煙今日珠有淚
2、分析重點詞語,探討“此情”。(各抒己見,不拘一格)
①“迷”——迷戀、癡迷、入迷、迷失;“夢”——理想、抱負、戀情、美好的時光等等。此情實為一種迷惘之情。
②“托”——寄托、托付(生而不能,死則續夢);“春心”——傷春之心,不忍逝去;愛情。此情實為一種懷恨、執著之情,也可為一種殷切的思念之情。
③“淚”——遺珠淚,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被人識,深情無人領會。此情實為一種傷感、悲傷之情。
④“煙”——暖玉煙,可望不可及,幽微飄渺無法把握。此情實為一種無奈、嗟悼之情。
3、小結: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無奈,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會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
(三)三讀,悟詩情
1、請結合李商隱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試著探討他究竟是為了什么具體的事情而如此哀怨悲痛。(開放題,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都可。)
李商隱才華橫溢,少有文名,抱負遠大,受牛黨成員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后來又與李黨成員王茂元的女兒相愛成婚,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從此仕途坎坷,壯志成灰,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
本詩作于詩人晚年,此時李唐王朝氣息奄奄,作者經歷宦海沉浮壯志成灰,妻子也已早亡。他一生的回憶,一生的苦心孤詣,一生的詩,一生的情,像一部高度濃縮的寫意默片,都在這首《錦瑟》中了。后人認為此詩是李商隱的壓卷之作。
有人說,《錦瑟》是中國詩歌史上解人最多、爭論最大、聚訟最繁的一首詩,古往今來解讀這首詩的作品不下數百,解讀的派別多達十余種。晚唐以來留有姓名的解家就達百位以上。
關于《錦瑟》的詩意,最新的資料總結竟達十四解以上,大致包括令狐青衣說、音樂說、悼亡說、自傷身世說、哀唐室衰亡說、詩序說、情場懺悔說等。
相思說:思念戀人不能相聚的痛苦。看到“瑟”,想到琴瑟和諧的戀情。看到“錦瑟”,想到戀情的華美。錦瑟,你為何無緣無故有五十根弦,如此華美、豐富,每一弦、每一柱都勾起我對戀情的記憶。感覺幸福、遙遠又迷惘。像莊生夢蝶一樣如夢如幻,像望帝化鵑泣血哀啼一樣執著和凄美。感覺戀情如滄海明月中鮫人哭泣的眼淚化成的珍珠一樣晶瑩、純潔,又如藍田暖日里美玉所升騰的繚繞煙云一樣可望不可及。多想把這份記憶珍藏,可在過去戀情發生之時就已迷惘!
悼亡說:對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自傷說:詩人獨自哀傷之情。錦瑟呀,你為何要有五十根弦,如此華美、豐富,每一弦、每一柱都讓我想起過去的青春年華。感覺是那樣美麗、虛幻、飄渺、傷感。自己曾如莊生夢蝶一樣追逐美好夢想,曾如讓賢亡國、化鳥悲啼的望帝一樣執著。可理想未能實現,自己如滄海朗月中的鮫人泣淚為珠,雖然是滄海遺珠,未受重用,未展抱負,但依然如明珠一樣,閃亮依舊,晶瑩依舊,純潔依舊,絲毫不減高潔節操!可畢竟美好年華和理想如藍田暖日中的美玉升騰繚繞起來的煙云一樣可望不可及。年華和理想多么美好,真想永遠珍藏,只是當時心中已是迷惘一片,而現在才終于明白。
李商隱的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長期的失意。但他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套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否則,李商隱的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就都可當做政治詩讀了。個人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年華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當然,詩歌欣賞本就是“仁者見仁”的愉快活兒。有自己的觀點,并能說明理由就行。
2、小結:《錦瑟》,像一座美輪美奐的迷宮,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之驚嘆心馳,卻尋不到進入的路徑,他們一開始便迷失在路口,惝恍猜測,未知所蹤。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寫: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清朝詩論家、一代詩宗王士禛也在詩論中說:一篇《錦瑟》解人難。雖然這首詩的主旨我們無法確定,但是一千多年來它依然深深的吸引眾多讀者,每個人似乎都能在這首七律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感情寄托。王蒙先生就曾說:“情種從《錦瑟》中痛感情愛,詩家從《錦瑟》中深得詩心,不平者從《錦瑟》中共鳴牢騷,久旅不歸者吟《錦瑟》而思鄉垂淚,這都是賞家與作者的合作成果。”總之,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篇《錦瑟》。
(四)四讀,體美感
1、梁啟超先生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樣化的,神秘的.。”張中行也說:讀這首詩“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2、思考:詩歌中間兩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他們又是如何體現豐富的情感的?
明確:這兩聯的手法和首尾兩聯不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立象盡意”,所立的意象,不是單獨的,各個意象之間隱含著和諧的關系。蝴蝶和杜鵑,莊生和望帝,屬同類,通過“曉夢”、“春心”將之深化到夢中和心中,就不是一般的,而是心靈的畫圖。同樣,滄海月明、藍田日暖,在時間上是一早一晚,在空間上是一海一陸。在色彩上冷暖交融,而在情調上則是珠淚之悲和如遇寒而霧,這是聯想的統一。而且此聯表面上與前聯不相屬,但在意脈上滲入了“可望不可即”的性質。照應了首聯的“思華年”,又為“成追憶”作了鋪墊。這樣,就以靜態的畫圖溝通了首尾兩聯意脈的律動。使得全詩不但統一和諧起來,而且將意象和抒情、視覺和心像、靜態和動態豐富統一在圓融的意境之中。
象征的手法;跳躍的邏輯;聯想的統一;寫意的手法,朦朧美。
3、演讀欣賞。
三、總結延伸
1、詩歌總結:
詩歌內容:
(首聯)錦瑟牽情,回首往事
(頷聯)往事如夢,感傷深沉
(頸聯)對月而泣,美夢如煙
(尾聯)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詩的情感:追憶華年的迷惘與感傷
藝術手法:用典,象征,聯想
李商隱對心靈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過的深入開拓與表現,他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領域:非邏輯的、跳躍的意象組合;朦朧情思和朦朧境界的創造;把詩境虛化。完全不同與白居易強調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的非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極大地擴大了詩的容量,而且留給讀者更大的聯想空間。就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而言,在中國詩史上是空前的。直到清朝,西方的很多文化進入中國,對此才有了“唯美主義”這個西方人發明的標簽。到了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朦朧詩派
2、《紅樓夢》第32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里,寶玉對黛玉訴肺腑后,二人感情篤定。假設黛玉題帕,會送李詩的哪一聯給寶玉呢?
參考:第一種看法:送頷聯——美好的愛情像蝴蝶夢一樣朦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戀;一片思慕春心付與悲啼的杜鵑,綿綿不絕。既能表現黛玉的癡情與忠貞,又蒙著一層悲劇色彩,與原著相符。
第二種看法:送頸聯——寶黛奇情,有還淚說。那月下滄海的鮫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愛情不為禮教認可,孤寂傷感,夜夜流淚成滄海。藍田美玉也能預表寶玉,純潔,有才華,埋于山中不外現。兩句表達了高潔的感情,是愛慕,執著,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婉的。
3、課外閱讀李商隱的兩首《無題》,體會其詩歌的藝術風格。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展開想象,體會詩歌表現的心緒與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加深對歷史典故和詩歌畫面的理解,深入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理解歷史典故及詩歌創設的畫面。
2、難點:對詩歌主旨、詩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誦讀,翻譯,質疑答疑,師生互動,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復習名句,情境導入。
(師生共讀李商隱詩歌名句,教師朗讀上句,學生朗讀下句)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油始干。(《無題二道》其一)
2、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
3、何當共剪兩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4、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柳》)
6、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7、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圖》)
8、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二、學生簡介李商隱及詩作。
李商隱生活在唐帝國日趨衰敗的晚唐時代,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藩鎮跋扈,深為不滿。因此,他熱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當時朋黨傾軋中,他始終被排擠,于祿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過一生。他的友人崔玨在《哭李商隱》詩中說:“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袍未嘗開。”李商隱于四十六歲抑郁而終。
李商隱現存詩歌600多首,內容涉及比較廣泛。他的詩在藝術上,繼承了屈原、李白、李賀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詩中善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象、聯想和象征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他詩中的“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詩歌的精髓,絢麗的想象、用語,則直接受益于李賀。如果說李賀的詩偏于想象,那么李商隱的詩則重于象征。
三、學生誦讀《錦瑟》。
1、誦讀形式:自由讀、集體讀、個人讀。
一讀:正音、解詞。二讀:理解全詩內容。三讀:把握詩歌的情感脈絡。
2、教師:這首詩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
四、師生合作,探討詩歌主旨,把握詩人情感。
1、教師:對《錦瑟》這首詩的內容和感情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悼念亡妻王氏的,是一首悼亡詩;有人認為是懷戀令狐楚家名“錦瑟”的婢女的,是首愛情詩;有人認為是一首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有人認為是感傷唐室之殘破的;有人認為是懊悔少年風流的;有人認為是作者晚年追敘生平,自傷身世遭遇的,等等。你認為哪種理解更合理,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教師:錢鐘書先生在他的著作《談藝錄》中,談到了對《錦瑟》的理解。他認為是以“《錦瑟》喻詩,細味此詩,應是詩人自傷身世之作。”詩人帶著濃重的傷感之情回顧平生,慨嘆懷才不遇,年華虛度,遭遇坎坷,抒發了不堪回首的沉痛悲傷之情。詩人借琴瑟傾訴隱衷,表達心曲,其中往復低回的況味是極為復雜的。
2、分學習小組討論理解詩歌,每個小組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一聯,然后推選一位代表發言。
(1)教師:《錦瑟》文字錦銹華美,書面意義易于理解而內容極其深奧,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說法。
(2)指名學生翻譯全詩。
(3)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重點表述)
首聯:慨嘆年華已逝。
頷聯:表現了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怨憤。
頸聯:表現了詩人愛慕高尚的執著。
尾聯:收束全詩,說明了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
3、通過多媒體課件,師生進一步探討詩歌內容,把握感情脈絡。
(1)A、學生理解首聯內容;
B、首聯運用民歌的比興手法。詩人用瑟起興不是沒有原因的,瑟本是可以演奏各種情調的樂器,但人們往往喜歡把它跟哀怨的情調聯在一起,給人一種凄涼悲怨的感覺。
(2)A、學生理解“莊生迷蝶”、“望帝托心”典故的內容。
B、這一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昔日的理想和情景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確實使人迷戀,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
(3)A、學生理解“海月珠淚”、“藍田玉煙”典故的內容。
B、詩人用“海月珠淚”和“藍田玉煙”的典故,寫了兩幅美好的畫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以讓我們品讀!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這兩幅畫圖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一致的。
(4) “尾聯”內容比較明白,讓學生通過朗誦理解。
五、課堂小結。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歸納)
1、內容:詩人用“錦瑟”起興,追憶變幻若夢的身世,懷才不遇的遭遇,抒發惆悵失意的感情。
2、藝術個性:運用典故,比興、象征等手法,寫出了籠罩全詩的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回、凄迷朦朧的情調,反映出一個衰微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詩中的蝴蝶、杜鵑是象征,珠、玉屬比興,詩人用它們創造出了空靈清麗,幽婉哀愴的藝術意境。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及其詩歌創作。
2.了解此詩的藝術表現手法,品味詩歌的意境。
3.結合這首詩的多向旨意,學習開放性詩歌鑒賞的方法
4.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鑒賞這首詩,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結合詩的多向旨意,學會詩歌鑒賞中規范的語言表述。
教學方法:
研討點撥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以歌曲《別亦難》為背景音樂,營造氛圍。全班一起背誦《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詩作者是誰(李商隱)。他還有哪些有名的詩句,哪位同學能說說?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二、作者簡介
那寫出這些優美詩歌的詩人有著怎樣的一生呢,哪位同學能介紹下?(由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李商隱(813-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河南人。文學史上將其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一生仕途坎坷,因無意卷入朋黨之爭的漩渦,受到兩派的打壓、排擠,終身抑郁不得志。其情感經歷也異于常人,年輕時曾有一場為世俗所不容的愛情,后與妻子琴瑟相合,但中年喪妻。四十六歲就悒郁而亡。他仕途的坎坷,情感的失意,性格的善感,導致其詩憂郁感傷,常慨嘆個人的淪落和世運的衰微,揭示政治的黑暗。由于他多愁善感和復雜的意念,其詩常避實就虛,具有象征意味。其詩想像奇妙,詞句精警,色彩濃麗,常鑲嵌典故,意境朦朧。
創作《錦瑟》時詩人46歲,罷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本詩借助典故、比興、象征等手法,極耐人尋味……
三、朗讀指導:(3分鐘)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大致理解詩歌主旨。
總體內容: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譯文]
錦瑟啊,你為什么竟然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念黃金華年。我心像莊子,在清晨為夢中變成蹁躚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將傷春的心事,寄托給哀鳴的杜鵑,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發生之時,早已惘然。
然后教師范讀。
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
全班讀。
四、鑒賞內容
感受形象,體味意境,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你喜歡這首詩歌的哪一句或幾句,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分組討論后,形成個人的鑒賞文字,100字左右)
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資料:
首聯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此句給人以凄涼之感。頷聯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虛度年華的感嘆。
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暗含懷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難言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銜接自然,用典工巧。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又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作者翻出新意義。“珠有淚”,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嘗!。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于“石韞玉而山輝”,但詩人獨走蹊徑: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是寄寓的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藝術特色:
這首詩相當典型地體現出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的空靈優美、撲朔迷離。如“滄海月明珠有淚”兩句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舉,不僅對仗工穩,而且造句精麗,詞采斐然,月、珠、淚、日、玉、煙等字的選用,無不給人以玉潤珠圓的感受。
五、情感解析
梁啟超在《飲冰室文集》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參考資料:關于這首詩的旨意,有下面幾種觀點:
蘇軾:詠瑟抒情朱彝尊:深悼亡妻何焯:自傷身世程湘蘅:自序其詩錢鐘書:自寓創作
1、自傷身世說
何焯:“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2、悼念亡妻說
朱彝尊:“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3、自比文才說
汪師韓:“錦瑟乃是以古瑟自況……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為時尚,成此才學,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無端’,猶言無謂也.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曉夢’喻少年時事.義山早負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夢.‘春心’者,壯心也.壯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鵑,已成隔世.珠玉皆寶貨,珠在滄海,則有遺珠之嘆,惟見月照而淚.‘生煙’者,玉之精氣,玉雖不為人采,而日中之精氣,自在藍田.”(摘自《詩學纂聞》)
4、戀情難忘說
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于幾十家吧,其結果自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有時想,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這種辦法試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是夢想和思情都破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這樣解,雖然近于六經皆我注腳,總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張中行著《詩詞讀寫叢話》)
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這首詩歌是追憶人生感慨愛情兼而有之的。
我們同學的鑒賞和一些名家“英雄所見略同”。有一些同學甚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非常好。“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閱讀本就應該是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以及審美趣味等因素,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式。去積極感知、體驗并補充作品的形象,從而把閱讀的作品創造性地轉化為帶有讀者個體色彩的更加具體、生動的“作品”。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同學的理解,雖然能有自己的個性色彩。但在表述上,卻不夠規范,讓人聽來缺乏合理性,不能自圓其說。
近年來一些側重考查考生古詩閱讀鑒賞個性表達能力的開放題型漸漸在高考中在占了相當的比例,且分值較高,一般在5分-8分。此類題目一般不設置指向鮮明的標準化的唯一答案,而是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運用高考古詩鑒賞的解題方法作出個性化的回答,而且大都要求評價詩人思想感情。那接下來,我們就結合高考詩歌鑒賞試題中的思想感情評價類試題來談談在做此類題型時如何規范自己的語言,讓自己的表述更加合理。
六、開放性詩歌鑒賞中綜合評價類題型的答題策略
這種題型的主要設問形式或標志性詞語是“你認為……”、“你是否同意……,為什么”、“你覺得……”等,或者在題干中明示“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等。
做此種題型的'根本是審清題干,緊扣文本,規范表述。
(一)審清題干信息,明確亮出個人觀點。切不可模棱兩可,觀點不清不楚。認真審題,抓住題干中的顯信息和潛信息,明確要求作答的角度。關鍵看問號,做到問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給什么,忌亂答一通。
(二)緊扣文本,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
知人,即要了解詩人生平及主要作品風格。社會時代背景不同,詩人的身世經歷不同,人生理想、價值追求及其審美習慣不同,都決定了作品的風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點。
緊扣文本
1、把握意象意境的感情傾向
在回答表述時要就意象和意境來談個人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所以,在表述中緊扣意象和意境的感情傾向是極為重要的。
2、用心揣摩字詞的傳神性
古人非常講究語言的錘煉,而對詩歌的鑒賞也同樣建立在準確理解詩歌語言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對詩歌中的一些傳神的動詞、副詞、形容詞和數量詞等更要用心揣摩,因為開放性詩歌鑒賞的考查內容之一就是要求考生比較字詞的不同的表達效果。所以,我們在回答表述時,關鍵一點就是要結合某些字詞的傳神性,來分析詩人的意旨。
3、結合表現手法的功能效果
在鑒賞和闡釋時一定要明白詩歌整體或局部所采用的表達技巧,并能夠根據不同的表達技巧準確闡釋其不同的作用。
4、分析詩歌內容的關聯
一定要理清詩歌前后所寫的分別是什么內容,這些內容之間又有什么聯系。
一般情況下,前后內容之間的關聯主要表現為拓展、加深、提高等等。只有在明確了這些關聯的基礎上,對詩歌的闡釋才不致于迷失方向。
(三)規范表述,條理清晰
規范表述
總體模式
詩的句(上闕或下闕),運用手法,起了xxxxxx的效果,借助xxxxx意象,描繪出情景(塑造了形象),語言xxx(語言風格)表達了xxx的內容,(內容)從而表現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條理清晰
注意表達的條理性、簡明性。
1、最好依照題目提問順序一問一問地答。
2、最好采用數字序號或字母分點來答
3、最好按照先總說(或具體分析)后分說(總說)的思路來答。
4、注意用語準確,書寫規范。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盡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審美體會,通過聯想、想像,對詩歌進行了再創造,或多或少地從不同角度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說明,美是多方面的,文學作品是多向性的,文學作品本就需要個性化解讀的。希望我們同學能化知識為能力,在今后的詩歌鑒賞中能緊扣文本,個性化地去賞析作品。規范合理地抒發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八、作業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春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這是一首思鄉之作。有人認為該詩表現鄉思的悵惘無奈、沉痛悲傷;也有人認為這鄉思非但不悲,而且是一種心靈的慰藉,甚至還流露出欣喜愉悅。那么,你是怎樣認為的呢?為什么這樣認為?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及其詩歌創作。
2、鑒賞這首詩歌,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的美。
3、結合這首詩的多向意旨,學習開放性詩歌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鑒賞這首詩,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結合詩的多個典故,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及詩歌主旨。
教學方法:誦讀法 研討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完成下列詩句對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園)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 其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及其文學方面的貢獻,“牛李黨之爭”。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他十六歲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二十五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可就在這時,令狐楚染病去世。沒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隱,一時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這個時候,屬于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慕其才,聘請他去府中掌書記,并且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原先李商隱出自令狐楚門下,自然被歸入了牛黨的陣容;現在李商隱又成了李黨的東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隱卻如此輕易地“改弦更張”,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終伴隨著牛黨人的咒罵、詆毀、中傷,最終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渦中的溺水者。終年四十六歲,可謂英年早逝。
三、朗讀指導
詩歌內容是在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沉痛的感覺。
四、典故補解。
1、望帝啼鵑。望帝,古代神話蜀王杜宇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魂化杜鵑,又名子規,啼聲悲戚。
2、良玉生煙。傳說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五、內容精析。
(一)首聯。(起)
1、手法?比興。
“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如《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興”的`手法。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氣氛。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五十弦”用來比自己年近五十。據考這首詩寫于詩人46歲。
2、有何用意?
錦瑟弦多而音繁,華年事多而情濃。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憶,每一件都會引起強烈的感觸。
3、為何由瑟入筆起興?
詩意朦朧的特點,提供更廣闊的欣賞品味空間。
(二)頷聯。(承)
1、典故莊生曉夢可作怎樣的理解?世事變化難測,難于把握。美好夢想破滅,迷惑悵惘等等
2、典故杜鵑傷春可作怎樣的理解?
聽瑟的感覺,傷逝無奈,惋惜傷嘆,無限悲戚……
3、思想情緒?
美好 夢幻 迷離 悵惘 怨憤 哀怨 悲苦 不甘
(三)頸聯。(轉)已經把詩意轉向環境氣氛
1、典故鮫人泣珠怎樣理解?美麗總是與痛苦相連,曾經的痛苦在今天看來,都可能成為一種美麗……
2、典故良玉生煙可怎么理解?美好的東西總是難于得到,無從把握……
3、上下聯意境。
空曠 寂寥 冷清 凄美 美麗 朦朧 似真似幻 若即若離
(四)尾聯。(合)
1、“此情”呼應上文內容?(思華年)
2、“惘然”意思極為明白,心里好像失掉什么東西一樣。此聯從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也說明“此情”存在時間已經很長(扣“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彼時見煙即已知玉存在,由此生情)。同時說明對“此情”的無奈:當時面對“此情”就無辦法,今天面對“此情”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如今更是鏡中月,水中花,只剩下悵惘。
六、意旨探究。可發動學生分析。
一般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晚年追敘平生、自傷身世之辭……
七、藝術特色探究。
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八、小結。
九、情感誦讀。
準備情境默寫
十、課下搜索李商隱詩歌,把自己喜歡的一首推薦給同學,并淺談自己推薦的理由。
《錦瑟》教學反思:
“一篇《錦瑟》解人難”(王漁洋《論詩絕句》),李商隱這首短短的七言律詩,僅僅五十六字,卻引出歷代詩家的紛紜眾說,有的以為是歌詠瑟聲的“適、怨、清、和”的音樂意境的;有的以為是為一個名為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為是詩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為其詩是詩人回顧反思平生遭際之作。詩中的象征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語近乎虛無了。
《錦瑟》不易講解,這是事實,就連金代大詩人元好問,也發出過如此的慨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但不易講解絕不等于不能講解,那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應該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沒有必要把主題定位。但是,話說回來,這種主題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不能讓學生天馬行空地亂說,教師還是要做好掌舵人的角色的。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9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體味《錦瑟》的朦朧美
2、理解《錦瑟》的多種解法
學習重點:
目標1
學習難點:
目標2
學習過程:
一 、導學
1、興趣導入——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后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2)這首詩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
(3)學生就自己搜集的關于李商隱的資料進行整理:
二、 引導賞析《錦瑟》
1、品賞詩歌的步驟: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2、題解:
(1)“無題”之解
(2)“錦,瑟”之解
3 、誦讀詩歌,初步感知(準確字音,把握節奏)
4 、感悟詩意,理解主旨(逐聯逐句分析引導。思考:每個詩句的意義是什么?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情志?你如何理解的?通過自己的感悟理解應如何讀出來?)
(1)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4)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5、重新誦讀,再次品味
三、探究主旨,拓展延伸(你認為應該是哪一個,為什么?)
(1)、對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詩)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愛情詩)
(3)、作者的身世自傷(詠懷詩)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2、領會這首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重點難點:
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學習方法:
誦讀,理解,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與作者簡介。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描寫音樂的著名詩文:
(1)白居易的《琵琶行》。
(2)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3)蘇軾《赤壁賦》。
(4)劉鶚《明湖居聽書》。
(5)韓愈《聽穎師彈琴》。
(6)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7)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8)李商隱《錦瑟》。
2、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滎陽。
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3、關于《錦瑟》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二、如何理解《錦瑟》的字面意義?
1、理解典故
①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鮫人泣淚
《博物志》里有海中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煙
傳說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2、翻譯詩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不知什么緣故,錦瑟會有五十根弦,我現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心情難以平靜。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像莊周那樣,我在清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飛舞的'蝴蝶;像古蜀國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鵑鳥的悲鳴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海茫無際涯,明月照在蒼碧的水面,鮫人的眼淚化成萬千明珠;藍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裊裊輕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種種感慨豈待現在回顧追憶?它發生的當時我已經惘然失意,事后更何從追尋呢?
三、如何理解《錦瑟》的深層意境?
第一聯:起興。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致繁復,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發出來。
中問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第二聯:寄情于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哀怨感傷之情,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于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凄涼中追憶往事。猶如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
第三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里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蒙蒙,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深埋水底,不能相見,無人賞識。
最后一聯: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里,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四、究竟《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后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對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
1、詠瑟詩。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
2、悼亡詩。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詩。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
4、愛情詩。認為《錦瑟》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傷世詩。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悵觸人生,情懷歷亂”。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詩歌約作于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盡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托。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6、理想詩。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認為:(并不要求學生認同)
這首詩應該是感時傷世詩。《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徊、凄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五、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1、比喻象征,形象鮮明。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錦瑟”“蝴蝶”“杜鵑”“珠”“玉”象征著美好事物。
2、意蘊深厚,朦朧夢幻
《錦瑟》一詩,無論是“錦瑟”,還是“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心知肚明,完全意會,但究其具體,卻云霧遮目,不甚明了。雖不能說李商隱開啟了朦朧詩的先河,但這種藝術嘗試和創新是獨特的,對后世影響很大,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六、背誦詩歌。
【《錦瑟》優質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錦瑟》教學設計05-25
《錦瑟》教學設計06-12
李商隱錦瑟教學設計10-15
錦瑟李商隱教學設計07-27
錦瑟李商隱教學設計08-04
李商隱《錦瑟》教學設計07-06
李商隱詩作《錦瑟》教學設計05-21
詩詞《錦瑟》教學設計(精選7篇)08-29
《錦瑟》教學設計(通用11篇)10-31
李商隱錦瑟教學設計(精選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