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29 13:40:3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模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1篇)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第1課的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創新能力。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教學目標:

            1、能初步體驗“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探究過程。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

            3、通過學習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從多種事實中概括出物體發聲的規律。

            課前準備:

            鋼皮尺、鹽、音叉、皮筋、泡沫小球、隊鼓、鈸、燒杯(兩只,其中一只裝水)、飲料瓶(兩個,其中一個裝入一些泡沫碎粒)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激發興趣。

            1、師:上課之前,讓我們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勵學生跟著做動作)。

            2、師:先做一個搶答題,看誰說得多,說得快:從走進教室到現在你都聽到了那些聲音?

            課前老師有意安排的這兩項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感情,還能讓學生在享受優美聲音給他帶來歡樂的同時,聽到了自己和別人的歌聲、拍手聲、跺腳聲、打肩膀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腳、打肩膀的同時還體會到了手腳振動的感覺。另外,讓學生匯報自從進到會場聽到了哪些聲音,目的在于向學生初步滲透“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同時也告訴了學生我們每天其實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聲音世界里。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欣賞各種優美的聲音:

            師:剛才同學們的反應很快,說明你們都很聰明,今天!老師特意為大家帶來了更好聽的聲音,請同學們仔細欣賞,并想一想這些聲音都是什么物體發出的?聽到這些聲音,你有什么感受?(好聽、心情很舒暢、想天天生活在這樣的聲音里……)

            (師播放各種優美的聲音:小河流水聲、二胡聲、鳥叫聲、提琴聲、古箏聲)

            設計意圖:優美的音樂能讓學生放松心情,投入學習狀態。聽聲音,辨物體”的活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

            2、提出關于聲音的問題:

            師: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著我們,轟隆隆的雷聲提醒我們下雨了,叮鈴鈴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了,吵鬧聲使人煩躁,音樂聲讓人舒暢,聲音向我們傳遞了各種信息,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

            那么,關于聲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為什么會有聲音?人為什么會聽到聲音?聲音為什么有好多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師:這些問題中,你們覺得應該最先解決哪一個問題呢?

            (應該先解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才能解決其它問題。)

            3、引入新課: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師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老師邊板書,邊提問: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你覺得聲音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自行提出問題是科學課的重要教學目標,在所提出的問題中引導學生進行篩選,選出最先要解決的為題,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二、利用材料,探究問題:

            1、指導實驗:

            師小結:那么,怎樣判斷剛才同學們的回答對不對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實驗。其實無論什么問題,只要通過實驗去聽,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來了。在實驗之前,我們來看一下實驗要求:

            ⑴點擊出示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理解表格)

            實 驗 記 錄 表

            發聲方法

            我的發現(聽、看、摸……)

            實驗結論

            尺子

            聲音是產生的。

            橡皮筋

            音叉

            隊鼓

            (1)引導學生了解實驗物品,示范音叉的使用方法。我的發現要重點指導學生說出應該觀察物品發聲時的狀態,如:音叉發聲時,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手上感覺到什么?鼓發聲時,應該觀察什么?鼓面有什么變化?)

            (2)記錄時語言簡潔一些,如發聲方法可以寫“敲”“彈”。

            點擊出示要求:(請學生讀)

            (1)實驗時動作輕一點,避免損壞儀器或聲音過響影響他人實驗。

            (2)注意觀察:通過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音叉、鼓發出聲音的時候,本身有什么變化?

            (3)小組分好工(輪流做,一個同學做的時候,其它同學觀察),依次開展實驗,并填好實驗記錄(看誰發現多)。

            (再次強調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狀態。引導學生理解依次,可舉例示范。)

            原先實驗操作的第二條是這樣寫的注意觀察:通過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物體發出聲音的時候,本身有什么變化?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物體這一詞語的理解有困難,從而忽視對尺子、橡皮筋、音叉、鼓的觀察,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強調觀察對象,我決定把物體具體化,直接指出是哪些物體,這樣學生在實驗時,目標就明確了。實驗前盡可能讓學生明確實驗要求,這樣學生操作起來就會有序得多。

            2、學生自主實踐:

            生自由探究。(鋼皮尺、音叉、皮筋、鼓,使物體發出聲音)

            有專家說,一套好材料就是一堂好課,或許有些夸張,但材料的結構性,確實是學生思考的源泉,之所以選擇這四樣材料,一是課堂的時間有限,材料多了學生來不及探究,而是這四樣材料具有代表性。在材料的選擇上,尺和皮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發聲時的振動,鼓和音叉發聲時振動不明顯,但可以用手感覺到,需要借助其他細小的物體來時它們的振動可視化。

            3、交流:(交流時可以按表格中材料的順序依次交流)

            師:好,誰來把自己的實驗經過和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交流。(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板書)

            (在學生交流時適時演示音叉的發聲:音叉發聲時振動不明顯,你們有沒有好辦法,能讓大家看清音叉發聲時的振動呢?(學生思考)老師這兒有一個好辦法,大家看看。(出示小泡沫球后開始演示)。在學生交流時適時提出問題:你有沒有辦法讓鼓皮的振動看起來更明顯?)

            課前教師已在每個音叉上粘上了雙面膠,只要將泡沫小球輕輕往上一按就可以粘住了,這個設計讓學生很好奇,老師施了什么魔法?棉線怎么那么聽話,一碰到音叉就粘上去了,當學生看到泡沫小球在音叉上快樂地跳躍時,格外興奮,從而加深了對音叉發聲時振動的認識。

            4、深入實驗:

            教師提供泡沫小球,鹽,讓學生再次感受物體發聲時的振動。

            5、教師小結:

            ⑴你們都是細心的孩子。發現尺子發聲時在抖動,皮筋發聲時會顫動,音叉發聲時在……這些“顫動” “抖動”…在科學上,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振動。尺子發聲時會振動,皮筋發聲時會振動,音叉發聲時……

            看來,要讓物體產生聲音,物體必須振動,這就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物體的振動。也就是說: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學生一起小結)

            6、舉例證明:

            (1)拿杯子倒水,這是什么在振動?

            (2)拿出空飲料瓶,對著瓶口吹。

            師:這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呢?我看不見有什么在振動啊?

            (用泡沫來驗證,空瓶吹出聲音是瓶子里空氣在瓶子里振動。)

            學生思考,回答。

            (師板書:物體振動)

            這里演示的兩個實驗,一個證明了液體的'振動,一個證明了氣體的振動。

            吹瓶子這個實驗的安排主要為了讓學生了解氣體的振動也可以產生聲音,相比音叉和鼓,這個振動更難發現,因為眼睛根本看不見,一定要借助其他細小物體,才能夠反映出空氣的振動。原先這個實驗安排在上面讓學生自主研究的環節中,但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只顧著捏瓶子,發出噪音。由于學生忙于制造聲音,而忽視對物體發聲時狀態的觀察。仔細觀察物體發生時的狀態才能發現振動產生聲音,而吹瓶子引發的空氣振動肉眼又看不見,在學生沒有任何知識鋪墊的情況下探究空氣振動產生聲音很困難。經過考慮,我把它安排在得出實驗結論之后,變成一種演示實驗,驗證試驗,讓學生通過前面掌握的知識,來驗證吹瓶子的聲音是由于空氣的振動,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降低了難度,加深了對振動產生聲音的認識。

            7、反證法證明

            (1)師:既然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那振動停止是不是聲音也就停止了呢?(學生答)有什么好辦法來證明你們的猜測呢?(做實驗)

            大家看老師手上的鈸,(師敲后)注意觀察鈸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誰能讓它的聲音馬上停止呢?

            師:告訴大家你是怎樣讓聲音立即停止的?為什么這樣做,聲音就會立即停止呢?

            (因為這樣物體就不振動了。)

            師:通過實驗,我們發現了,只要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會停止,這也一次證明了:聲音確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師:知道我們平時說話的聲音是什么振動產生的嗎?聲帶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請同學們把手放在喉嚨上感覺一下。

            (生跟著師做、說:“你好”、“我們愛科學”)

            師:來,告訴老師,手有什么感覺?

            (生嘗試后談感覺)

            師:聲帶振動人就能發出聲音,如果聲帶損壞了,人的聲音就會變得嘶啞、難聽,甚至發不出聲音。同學們以后一定要注意保護聲帶,不要大聲喊叫。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運用反證法來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也就停止,為了讓學生看得更清楚,我還在鈸上面貼了四個小泡沫球,一敲,鈸上的小球就歡快地跳起來了。可以很請楚地看到鈸發聲時的振動。這個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四、小結本課,結束教學。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的產生離不開物體的振動,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物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鼓聲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動,流水嘩嘩,那是溪水在振動,北風呼嘯,那是空氣在振動,我們歌唱,那是聲帶在振動……(小結的時候,讓學生也參與其中)

            老師這里有一首關于聲音的小詩。只是還未完成的,請同學們課后幫老師寫完。

            聲音的世界

            北風呼呼,是空氣在振動;

            小溪嘩嘩,是在振動;

            蜜蜂嗡嗡,是在振動;

            咚咚的鼓聲,是在振動;

            滴答的鬧鐘,是在振動;

            砰砰的心跳,是在振動;

            啊,聲音!

            正是有了你,

            我們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用小詩的形式將本課的知識加以拓展,間單的格式易于學生填寫,排比的句式朗朗上口,有效實施了多種課程的融合,加深了學生對振動產生聲音的理解。

            好,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兒,下課。學生在輕松優美的音樂聲中,整理材料、離開教室。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聲音的產生作假設性解釋,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簡單的實驗器材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3.在探究過程中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想,有利于觀察,善于發現的欲望,體驗合作與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實驗和生活事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

            2.教學難點: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鈴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鋼尺、紙筒、橡皮筋等。

            學生準備:空紙盒、橡皮筋、一杯水、鋼尺,豆子、撥浪鼓以及身邊能發聲的物體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因此,我們的生活才豐富多彩起來。說一說你從大自然中都聽到了哪些聲音?

            (問題的設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體會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

            2.(學生回答)哪一組將是本節課的優勝組呢?看你們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現分組評比欄,每一環節都進行評比)學生互評。

            (評比欄的設計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

            (二)質疑導入

            1.從同學們剛才回憶聲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預設: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聲音的大小有什么決定的?我們怎樣才能消除噪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

            2.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師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其余問題后面幾節課我們繼續探討。

            (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狀態,從而產生無窮的探究動力。)

            (三)探究過程

            1.學生動手制造聲音

            (1)同學們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紙盒、橡皮筋、鈴鼓、音叉、一杯水、鋼尺,豆子以及身邊的物體,試一試怎樣做才能使它們發出聲音呢?

            (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動手操作并觀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現象發生?

            (讓學生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3)學生匯報交流。

            (為了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平臺,讓他們在動手動腦的親歷中有目標的去觀察思考,體會聲音產生的過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后面的探究作好鋪墊。)

            2.猜一猜,在剛才的活動中那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學生進行猜測

            (2)同學們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讓我們在實驗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啟發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探究的欲望。)

            3.設計實驗,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1)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學生匯報小組方案。

            (3)小組實驗,記錄實驗過程。

            實驗1、將空紙盒去掉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觀察現象。

            實驗2、在鼓面上放幾粒豆子,敲響鼓后,觀察現象。

            實驗3、將音叉敲響后,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象。

            實驗4、在桌子邊上壓住鋼尺的一端,撥動鋼尺的另一端,觀察現象。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4)教師巡視指導。(教師傾聽、觀看,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在觀察物體發出聲音時,發生什么現象?重點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過程中把不明顯的現象表現出來。對學困生更多的去引導。)

            (5)小組匯報,交流信息。

            a.指名小組匯報。(兩人演示,一人講解)

            b.小組互相討論實驗得出的結論。

            c.展示儀出示其中一個小組的方案表,教師以一個實驗例子反饋學生的實驗方案。

            (6)師生總結。(適時引導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描述物體發聲的特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聲音的產生——物體的振動。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參與實踐活動,在認真觀察和相互啟發中得出科學的結論,放手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的能力、掌握科學知識的方法和認真觀察的能力,同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拓展延伸

            1.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利用了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這個原理制造的?(手機、電話、喇叭、音響等)。

            2.既然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如果不讓物體振動,那會怎樣?比如:鑼鼓發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的聲音立即停止呢?

            3.學生回答,師生評價。

            (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牢固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去改變生活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教師總結: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節課的優勝組是哪個組?學生評議。

            2.我們研究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做實驗的方法,明白了聲音產生的一些規律和原理。課后,同學們可以繼續觀察探討有關聲音的秘密。

            板書設計;聲音的產生——物體的震動。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培養學生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在學習機械運動的基礎上,本節讓學生接觸聲學的初步知識。聲現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見現象,而對聲的了解則可以通過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探究物理現象的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初步培養他們觀察物理現象、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現象的能力,為后續的科學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本節教學內容由“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三部分內容組成。教材按照科學探究的要素對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直接提出問題,接著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動手體驗思考,意在給學生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找到發聲體的共同特征。教材對于唱片、磁帶是如何通過科學技術記錄、保存、重現聲音的介紹,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價值及學習物理的意義。聲音的傳播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動,在進行探究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探究物理問題所經歷的過程,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實驗檢驗→得出結論,然后讓學生沿著這個思路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猜想、討論的基礎上,多讓學生參與一些探究活動,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做好真空罩實驗。

            三、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通過讓學生傾聽、“制造”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接著圍繞著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設計幾個學生活動。通過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通過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聲現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對于聲音的傳播,通過學生討論生活事例、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教師通過真空罩實驗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知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橡皮筋、塑料尺、軍鼓、小提琴、口琴、氣球、鬧鐘、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等。

            五、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產生

            利用準備的器材進行實驗:小鼓或吉他、薄紙片或樹葉、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紙屑或泡沫顆粒、水盆等,怎樣讓它們發出聲音,并探究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讓學生用橡皮筋做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拉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

            (1)能聽到聲音嗎?此時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

            (2)當橡皮筋停止振動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2:讓學生用刻度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觀察尺子在發聲時的現象,并用語言描述現象。

            思考問題:

            (1)能聽到聲音嗎?此時尺子處于什么狀態?

            (2)當尺子停止振動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3:先將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放在不發聲的鼓面上,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靜止在鼓面上。然后敲擊鼓面,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在鼓面上跳動;鼓面停止發聲,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停止跳動。

            方案4:將懸吊著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觸不發聲的音叉,球并不跳動;將音叉敲響,再使球接觸音叉,球跳動。

            通過實驗對比,思考問題:橡皮筋、尺子、紙屑、泡沫塑料顆粒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在什么情況下停止跳動?

            歸納總結得到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物體就停止發聲。

            交流探究: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釋物體的發聲原理嗎?

            (1)用手摸著喉頭發出聲音,這時手有怎樣的感覺?人是怎樣發聲的?

            (2)擊打音叉,使發聲音叉的尖端接觸面頰,你有什么感覺?把發聲音叉的尖端觸及水面,仔細觀察會發現水面有什么變化?

            (3)彈撥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輕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樣的感覺?樂器是怎樣發聲的?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然后匯報:自己小組做了哪幾個實驗,實驗是怎樣進行的,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得出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橡皮筋在振動時才發出聲音。

            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動時,能發出聲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動時,不能發出聲音。

            操作并回答,當人說話或唱歌時,空氣從肺部通過氣管,被擠壓的空氣引起聲帶振動發聲。

            面頰有發麻的感覺,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會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樂器是通過弦的振動發聲的。

            對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動,學生能直接看見,它們發出的聲音學生能直接聽見,在此處讓學生自己實驗,通過觀察和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振動的.概念,建立聲音和振動之間的聯系。

            學生雖然沒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動,但可以從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和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發聲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動。

            通過親身體驗,增強“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意識。

            二、聲音的傳播

            思考:花樣游泳運動員,當她們的耳朵在水中時還要靠音樂的節奏,才能使自己的動作和其他隊員保持協調一致,聲音是如何傳到耳朵的?宇航員在太空中近在咫尺為什么還要靠無線電波而不直接交談呢?

            提示:聲音是怎樣從發聲體傳播到遠處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體在振動我們就一定可以聽到聲音嗎?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探究固體、液體、氣體能否傳聲。

            實驗1:氣體傳聲實驗(演示)。

            我們可以聽到身邊同學的講話,可以聽到美妙動聽的音樂,打雷時我們和雷電沒有接觸,但我們卻能聽到隆隆的雷聲。說明此聲音是由空氣傳播的。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

            把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在玻璃罩內,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你聽到的電鈴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罩內,電鈴聲音又怎樣變化?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為什么要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

            現象一:抽出部分空氣后,聽到電鈴的聲音明顯變小;

            現象二:當空氣全部抽出后,聽不到電鈴的聲音;

            現象三:當空氣逐漸進入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

            結論: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水滴使水面振動,發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

            音叉振動時,附近空氣隨音叉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形狀向四周傳播,這就是聲波。

            結論: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作聲波。

            實驗2:液體傳聲實驗

            將能發聲的物體(如音樂卡、手機、鬧鈴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沒在水里后,仍能聽到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說明液體能夠傳聲。

            也可以在水槽里裝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頭,耳朵貼在容器壁上聽。

            結論: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3:固體傳聲實驗

            (1)兩個學生合作,同學甲在長條桌的一端用鉛筆在白紙上用力均勻地寫字,同時同學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

            (2)同學乙將耳朵離開桌面(注意調整耳朵與筆的距離,保證與上次實驗時耳朵與筆的距離相同),同學甲在相同的條件下繼續寫字,與上次實驗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

            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物理學中把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學生思考。

            學生觀察、聆聽。

            學生觀看,并試著說出。

            學生進行實驗。

            兩次聽到的聲音不同,一次是通過桌面傳來的,一次是通過空氣傳的,這說明固體可以傳聲。

            為探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做好鋪墊。

            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氣的多少影響聲音的傳播。

            與水波類比,有利于學生理解聲波概念。

            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結論,學生易于接受。

            三、聲速

            發生雷電時,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田徑比賽時,遠處的人先看到發令槍的煙霧,后聽到發令槍的聲音。這些現象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

            我們把聲音在每秒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是否一樣快?學生閱讀一些介質中的聲速表。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小結:(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

            (2)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1。

            (3)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體中,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慢。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培養閱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

            2、教材內容特點;

            ⑴、重視與日常生活和技術應用的聯系。

            ⑵、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⑶、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⑷、教材內容呈現多樣化。

            ⑸、本節內容與老教材的區別:老教材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聲音靠介質傳播”是通過對演示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得出的,本節內容這兩個結論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實驗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⑶、知道聲速跟介質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⑴、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⑵、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速與介質種類及介質溫度有關。

            2、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四、教學準備

            1、教具:

            ⑴、多媒體聲音文件(悠揚的音樂、瀑布聲、砂輪與金屬的摩擦聲、青蛙叫聲),

            ⑵、音響,泡沫塑料球、銅鑼、盛水玻璃水槽。

            ⑶、媒體展示(動畫、視頻)和習題精選(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

            2、學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發聲的物體。

            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在教室里播放媒體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陶冶情操。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現象有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讓學生加深對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沒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探究物體傳聲的實驗,估測聲速。

            教學準備

            教師:鼓一面、吉他一把、紙悄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強、鬧鈴一個、氣球一個。

            學生: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玻璃缸一個(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設計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本節課是本書的第一節,又是初二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應該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以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

            接著圍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設計了幾個學生活動。

            1、聲音的產生。

            (1)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象中歸納結論。

            (2)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聲現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

            2、聲音的傳播

            (1)通過討論生活事例,以及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教師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讓學生增進理解。

            3、聲波:因為比較抽象,在這里不宜展開,可采用我媒體的動畫造型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模型。

            4、聲速的估測:學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測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引入“擊敲長鐵管聽聲”的事例,讓學生聯想。

            教學教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事先錄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聲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等。

            教師:(播放錄音)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同學回答:聲音。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你們自己想知道哪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同學們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動

            這人活動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教師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

            (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演示研究的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給予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嚨,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

            教師: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們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們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們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物體難以覺察的運動”的方法?

            2、教師:(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互動的形式中進行的,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的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利用樹葉吹奏出聲音等方法,及時給予鼓勵,并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說明: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

            (1)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樣發聲的?蚊子是怎樣發聲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

            (2)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聲?能否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索性活動

            (創設情境)醫生利用聽診器聽到的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讓學生狂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讓學生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課桌做傳聲物,引導學生考慮這個實驗需要什么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接受體(人耳),中間為傳聲物質(課桌)。

            學生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教師:你們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體驗一下?如果你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討論)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回答問題:用什么做發聲物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么?該把發聲物放在哪里比較合適?

            學生活動:方法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

            教師: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聽到鈴聲。

            2、聽到人的說話聲。

            3、聽到腳步聲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讓學生做實驗試一試。

            教師:同學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該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

            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后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位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去空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出空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下鈴聲的對比。教師及時糾正錯誤的猜想,最后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們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四、聲波

            教師: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

            教師:你們會看見什么?

            引導學生聯想: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的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五、聲速以及估測

            情境: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賞的口型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賞的口型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時間。我們要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聲速度)讓學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和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教師: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學生搶答,并說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你們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關系,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教師: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下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學生說出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聲源、聲音傳播的距離、傳播時間)你們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準確。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就應該給予鼓勵)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能夠解釋各種常見樂器的發聲方法。

            3、能夠對聲音的產生原因做出假設,并能夠想辦法利用實驗來驗證假設。

            4、體會到科學探究中要尊重事實,體會實驗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能夠對聲音的產生原因做出假設,并能夠想辦法利用實驗來驗證假設。

            教學準備:

            各種能發出聲音的物體:紙、氣球、礦泉水瓶(半瓶水)及學生身邊的各種物體;尺子、橡皮筋、鋁箔;系細線的乒乓球、音叉;錄音機、乒乓球、

            錄音帶(各種聲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大家安靜,注意聽,你聽到了什么?(音樂聲音響起)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能聽到哪些聲音呢?(學生說生活中的聲音),老師今天也帶來一些聲音,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帶: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可見,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聲音無所不在。

            大家聽了這么多的聲音,現在你最想研究什么問題呢?(學生說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板書課題)

            聲音是怎樣產生。

            (二)制造聲音,提出假設。

            1、制造聲音。各小組利用身邊的材料制造聲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樣的聲音?鼓勵大家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提示學生邊實驗邊記錄。(意圖: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讓學生的活動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組交流,邊匯報、邊演示給全班同學看。要求每個小組匯報時說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聲音。

            3、引導思考,提出假設。大家制造出這么多不同的聲音,你們發現了什么秘密?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引導學生建立明確物體發聲時,物體都在動,在來回地動。科學上,把這種來回不斷的動稱為“振動”。建立“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假設。

            在科學研究中,有了假設,就要通過實驗搜集證據來驗證假設。我們也要通過多個實驗來證實我們的關于聲音的假設。

            (三)設計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

            1、實驗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聲實驗

            以小組為單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發出聲音,觀察發聲時的現象。(發聲時振動,可以看見橡筋、直尺、鋁箔的振動)

            并做好實驗記錄。

            實驗物品

            發聲的方法

            實驗中的現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實驗二:音叉發聲實驗:

            敲擊音叉發出聲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能看到振動嗎?看不到振動,用系線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發聲時的振動,讓學生體會到間接證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動驗證音叉在振動。

            問題“你有辦法讓音叉的聲音停下來嗎?”學生回答后,讓學生來試一試,發聲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動了,聲音就沒有了。(反證,沒有振動就沒有聲音)

            隨著學生活動的展開,教師提出新的挑戰:你能使紙發出聲音嗎?利用自己的身體能發出哪些種聲音?

            3、實驗三:聲帶發聲實驗。

            人說話的聲音也是振動嗎?用手摸聲帶發聲時感受聲帶的振動,不發聲時聲帶是否振動。說明了什么?(嗓子與聲帶、保護聲帶)

            4、實驗四:揚聲器發出聲實驗:

            問題:人發出的聲音是聲帶的振動,現在好多聲音來自于電話、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標機等喇叭——揚聲器(出示實物),這聲音也是振動產生的嗎?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樂,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隨著音樂跳動。

            上面的幾組實驗,我們都證實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我們還可以用許多實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大家在課后還可以繼續。

            5、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所有的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的物體科學上叫做聲源。

            以續寫小詩的方法加深對聲音產生的理解:

            風兒呼呼,是空氣在振動;

            流水嘩嘩,是水在振動;

            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動:

            青蛙呱呱……

            請同學續寫。

            (四)拓展活動

            關于聲音你還想了解什么?你還知道哪些?介紹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現象。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準備

            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兩個、塑料桶一個(里面盛有水)、兩個鐵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聲音;

            (2)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哪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3)教師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2、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讓它們發出聲音?

            (2)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3)思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著自己的喉嚨數1到10,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5)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6)教師:(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7)教師: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聲源的'概念)

            3、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1)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2)課本上的想想做做

            (3)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

            (4)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5)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6)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7)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聲波概念。

            5、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1)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講解回聲的知識)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4)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5)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6)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a.15oC時,V聲=340米/秒25oC時,V聲=346米/秒

            b.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c.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15oC時,340m/s(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產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

            (1)15oC時,V聲=340m/s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豐富的聲音,理解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2、通過實驗、觀察,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3、聆聽不同動物的發聲,認識動物不同的發生方式。

            教學重點:

            觀察和發現物體發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歸納物體發生與振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將物體發生時的振動現象可視化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實驗記錄表、教學ppt。學生材料:塑料袋、鋼尺、音鈸、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感知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談話: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著我們,剛剛叮鈴鈴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了,生活中到處都有聲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是什么聲音,傳遞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頻:鬧鐘聲、汽車喇叭聲、狗叫聲、打雷聲。

            3、提問:這是什么聲音,這個聲音表達了什么意思?

            4、學生匯報所聽到的聲音,以及這個聲音表達的意思。鬧鐘聲-起床時間到了汽車喇叭聲-有汽車來了,注意安全狗叫聲-有陌生人來了

            5、小結:看來,聲音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不停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

            6、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一)通過讓塑料袋發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1.提問:(出示保鮮袋)同學們,剛剛聽了那么多聲音,現在你能用保鮮袋制造一個聲音嗎?

            2.提問:你有什么辦法?

            3、(示范)學生代表說一說:準備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

            4.全班活動,要求:看誰的發現最多;制造聲音時注意聲音的大小。

            5、教師控制:開始!—停!

            6、提問:誰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給大家看?用一個“動詞”概括使塑料袋發出聲音的動作方式,是什么?

            7、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動詞”。

            8、交流:通過敲、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發出聲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體運動產生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1、追問:現在你認為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2、學生交流討論

            3、談話:(出示實驗器材)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幾樣實驗器材。仔細看看都有些什么?這些物體不動時,它會發出聲音嗎?你有什么辦法分別讓它們發出聲音呢?

            4、學生觀察實驗器材并思考,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并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的方法。講解實驗方法并出示實驗記錄表

            5、教師隨機指導,完善并講解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6.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么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因此,要注意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和總結:一個物體發聲時,它的'運動軌跡有什么變化?

            7、講解實驗記錄單并舉例示范。舉例:摸著喉嚨,發出“啊—”的聲音,用手感受。我們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喉嚨在發聲時的運動軌跡。

            活動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產生的原因我的驗證過程

            8.ppt出示實驗要求:看,發聲物體有什么現象產生?摸,對于現象不明顯的發聲物體,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運動。畫,畫出發聲物體發聲時的運動軌跡。說,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9.實驗:按要求進行下面5個發聲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并跟著它發聲時的運動軌跡來畫圖,完成記錄單。

            10、小組匯報,教師適時作出引導,使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物體運動軌跡的變化。

            11、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對于“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學生思考并回答。(預設學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運動)

            13、小結:物體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來回往復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于振動。

            14、談話:既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會消失嗎?是不是這樣呢?怎樣改變上面的實驗去證明?哪位同學來試試?

            15、學生示范如何使發聲中的音鈸、鋼尺、喉嚨、礦泉水瓶停止振動。

            16、交流:通過剛才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17.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運用“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原理,解釋音叉激水和水鼓現象

            1、描述: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些振動有時還能帶來很奇妙的現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學耳朵邊,用錘子敲擊音叉的側面。演示2:用鼓槌敲擊鼓面

            3、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4、學生回答。(聲音)

            5、思考1:敲響音叉后,接近水面,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點水,用鼓槌敲擊水鼓又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呢?

            6、教師演示音叉激水,敲擊水鼓

            7、追問:物體的振動帶來了什么神奇現象?你如何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剛才的現象呢?

            8.學生匯報。

            9.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四、認識動物不同的發聲方式

            1、談話:物體振動能夠產生聲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動物又是通過什么方式發出聲音的呢?

            2、播放視頻《動物的叫聲》。

            3、交流:通過剛才的視頻,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學生匯報,教師PPT總結哺乳動物、昆蟲、鳥類、蛇類、魚類發聲的方式。

            5、小結:無論人、動物、還是生活中的各類物體,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五、拓展應用

            1、拓展練習:解釋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動感受音樂。

            2、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談話: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聲音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呢?

            六、課堂小結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及傳播

            教學難點: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利用回聲計算

            教學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鈴鐺、梳子、音叉、杯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電閃雷鳴、江河咆哮、鼓樂齊鳴、放鞭炮、電鋸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畫面

            [引語]從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中,可以說人們從呱呱落地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音打交道,聲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探討聲音的奧妙呢?學生回答:想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與聲音有關的問題觀看錄像由直觀的畫面創設聲音產生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探究聲音的產生

            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的器材及周圍可利用的物體,如鉛筆盒、書、紙、筆等來做實驗,想辦法讓它們發聲,比比看哪一組的方法多?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組最先發現?

            師巡視并指導,幫助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利用不同物體進行發聲實驗,在探究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拉長橡皮筋,有的撥動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搖小鈴鐺等等自己設計的實驗,興趣盎然。

            [引語]現在已有不少組同學發現問題了,下面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組的同學是否和他們有同樣的發現?還做了哪些實驗?學生交流。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動腦,把不同器材結合使用很好,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用手按住喉頭部分,大聲說“振動”。

            生活中聲音產生的現象很多,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物體是如何發聲的`?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加深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后面發現聲音的產生的原因作好鋪墊學生在交流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他們的交流盡可能多的做實驗,通過實驗也就不難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驗探究的快樂。

            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誰知道蟬是怎樣發聲的?

            [思考]烈日當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會聽到“砰、砰”神奇的槍聲,這時大家都會驚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來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氣溫超過42℃,沙漠中的石灰巖受熱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炸裂,現在你知道槍聲哪來的嗎?

            有時我們需要將聲音記錄下來,怎么辦呢?學生閱讀課本31頁

            (2)聲音的傳播

            我站在講臺上說話,你們可以聽見,聲是靠什么傳播的呢?

            同學們思考固體能否傳播聲音?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氣體、固體可以傳聲,那液體能否傳聲呢?

            師:出示裝有小金魚的魚缸,輕敲魚缸,看金魚的反應,說明液體也可以傳聲。

            師: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總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問題]《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科學嗎?

            師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來回推動,可以看到疏密變化從而引出聲波,學生看課本33頁明確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

            看來聲的傳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聲有一定的速度。同學們通過33頁小資料的表格,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1)一般來說固體傳聲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

            (3)在空氣中聲速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在教室里說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為什么?

            學生回答,聲傳播的速度慢

            學生仔細分析討論,然后起來交流獲得的信息。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聲速

            通過學生分析表格獲得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回聲。

            三,整體感知

            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傳播的形式,聲速的大小。 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四,知識拓展

            課本34頁1、2、3、4、5 學生完成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對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不足之處?

            學生紛紛發言

            六,布置作業

            刻印題一頁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后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于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采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課時安排:

            1課時

            實驗器材::

            1.教師演示實驗器材:真空鈴實驗裝置。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白紙、氣球、樹葉、四季潤喉片瓶子等。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第一組:共振音叉。

            第二組: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

            第三組:長鋼管。

            3.多媒體課件

            課堂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里,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么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游,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通過聲波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爭中的高科技聯系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說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么呢?因為聲波槍所發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范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后心里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初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么,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著提示: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聲波槍如此厲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講解新課(35分鐘)

            1.通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后,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聲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最有創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用手指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②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表示贊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頭,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

            ①動物的發聲方法:鳥類是怎么發聲的?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的“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

            (4)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通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復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么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么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1.振動物體發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2.創設情境、提出假設,通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御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防御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師評議:聲波槍所發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②將聲波槍發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③潛入水中,用水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④進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⑤用固體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盡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現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盡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

            (1)你的假設是什么?對不對?

            (2)你是如何驗證的?

            (3)你的結論是什么?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系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著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06-06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06-06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0篇)09-26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通用16篇)09-01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3-12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4-05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4-05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4-05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3-0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反思04-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色多多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a∨免费无毒网站 | 亚洲国产专区校园欧美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 亚洲高清91在线 | 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