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時間:2021-11-30 17:40:0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5篇)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材簡解】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于平淡之中見奇偉。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于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目標預設】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后引發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采用自問自探的方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發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設計思路】

            這是蘇教版第三冊的一首古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教學時,要以讀為主,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問中讀詩,在自探中品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發展語言。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1.小朋友,在我們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古往今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誰來把你喜歡的吟誦給大家聽?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并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說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里,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2.師述:小朋友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想不想也來讀一讀?(想)請同學們自己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

            3.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4.檢查讀詩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5.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三、自問自探,理解詩意

            1指導質疑。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別著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

            2.交流總結讀詩方法并出示

            (1)借助課文里的插圖理解詩句。

            (2)反復讀,讀中理解。

            (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3.再讀古詩,探究詩意。

            4.交流探究學習的收獲。

            (1)理解第一行詩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a白日指什么?(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c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依山盡是說太陽—

            d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e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f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理解第二行詩

            a、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

            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誰再來說說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說過的詞語。

            c、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d、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f、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5.出示三,四行詩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說。

            6.詩人王之渙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心胸特別舒暢,目光特別遠大,他不由得感嘆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詩不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且也激勵自己和別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標努力。小朋友,你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或聽到過這兩句詩?

            7.學生交流。

            8.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9.學到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0.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1.一首詩是一幅優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師生吟唱)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悅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著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后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里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一、學習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借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借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借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里面就像鳥兒的身體(借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鉤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于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說)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說)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說)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著。

            3)、盡指消失。

            3、指名說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里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著表達。你能說說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說)

            7、誰能連起來說說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說)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樣倒過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說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說一說(指名說)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說)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陽沿著山落下了)你從哪里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說)太陽沿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的消失。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說)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著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著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么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么?(指名說,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這正是王之渙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有新的進步,因此“更上一層樓”也成了千古名句。當你有進步時,老師會說祝你更上一層樓,有更大的進步,你會把這句詩送給誰呢?

            四、了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對對子,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著背一背嗎?能試著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其它三個分別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古詩后很多詩人寫過這四座樓,其中李白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背,齊背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說,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后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構,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范寫說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后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后再寫一個。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通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并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學習新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設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閱讀內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采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教法。注重創設情境,再現畫中景,體現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后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么樣的呢(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說: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游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戲:"闖關爭星"。第一關:我會讀。

            (出示認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制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說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后鼻韻母。

            b、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觀察,找出關鍵筆畫)。

            師范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構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和"日"的筆順規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⑤展現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⑥被評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好在哪里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并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聯系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啊!想看到更遠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么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里,會背這首詩嗎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臺,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展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關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山

            日

            (男,女生擂臺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學習化為有趣的闖關爭星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采用"引導觀察—教師范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最后欣賞評議同學作業。使學生在自主,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構美,形體美。)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說,創設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通過聽,讀,評,領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讀畫結合,既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蘊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賞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后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讀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教材說明: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廓、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設計思路:

            對于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主要通過反復的誦讀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講解,在第一課時的設計中,我先帶領孩子們認真反復的朗讀這首詩,使他們對這首詩有個大概的了解,并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詩人。然后主要是識字教學,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將這些生字記住并會正確書寫,最后將這些生字放入古詩中,體味它們各自在這首詩中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看,(出示掛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這座樓坐落在山西,樓有三層,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那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座樓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對,你們真聰明,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3、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后鼻音。指名拼讀“鸛”(guàn).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指導學生讀準課題)

            二、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上鸛雀樓?(作者)作者是誰?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從青少年時起就勤奮讀書,刻苦寫作,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寫的詩深受人們喜愛。

            過渡: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三、初讀課文

            1、你們想讀這首詩嗎?那先小聲的跟著老師將這首詩讀一讀。

            2、自己再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鉛筆將它們畫出來。

            3、這次我們再大聲地跟著老師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畫出來的字的讀音。

            (先聽老師范讀,再跟著老師讀,可以把握住對這首古詩的朗讀,并且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找出不認識的字,為下一步的識字教學做一個鋪墊。)

            四、識字教學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2,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3、你們的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下面我們再來個讀字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讀的最好。(分小組讀)

            4、你能給這些生字寶寶找朋友嗎?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這些生字的記憶。)

            五、寫字教學

            1、過渡:我們在認識了這些生字寶寶后,如果會寫它們那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板書:豎折12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蘊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啊!誰愿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二、學習古詩《登鸛雀樓》

            1、接題,介紹鸛雀樓

            (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并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可惜,后來被黃河水沖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板書:登)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著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嗎?(教師配樂范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說、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么?(指生說)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涌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里?(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著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著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么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說,讀后兩句詩。

            師:現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在含義。

            小結:是啊!如果我們想要看的更遠,就必須登的更高,因為登高才能望遠,在這里詩人也告訴了我們:要想得到好的收獲,就必須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說對嗎?來讓我們再一次讀這兩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心中吧!讀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三、鞏固練習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范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空并講方法和示范)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么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范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著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四、小結課堂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首先要祝賀你們今天又學會了一首古詩,其次,老師還要謝謝大家這么認真的聽老師講課,希望我們以后還能有機會在一起合作,好嗎?

            下課。

            五、板書:

            登鸛雀樓

          【樓琦君《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5篇)】相關文章:

          1.登鸛雀樓 教學設計

          2.【推薦】《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推薦】

          4.【熱】《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5.《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門】

          6.《登鸛雀樓》教學設計【薦】

          7.《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

          8.【熱門】《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免费看 | 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