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時間:2022-04-28 17:01:0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6篇)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級下冊第59—60頁 例5、例6。

            教學目的:

            1、讓學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決問題。

            2、使學生體驗由算術解法向比例解法的思維轉化過程。

            3、形成解題多樣化技能。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正反比例方法解決問題。

            難點:在具體情境中區別用何種比例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師: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學習有關正、反比例的知識。下面,請看復習題。

            (出示題目)

            1、a×b=c(a、b、c均不等于0)

            當a一定時,b和c成什么比例?

            當b一定時,a和c成什么比例?

            當c一定時,a和b成什么比例?

            2、速度×()=路程

            工作總量÷( )=工作時間

            ( )×數量=總價

            總本數÷( )=每包本數

            每袋重量×( )=總重量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用解決問題。

            二、 新授

            1、出示例5

            ① 學生第一反映怎么解。小結,這是用的我們以前學的歸一的辦法。

            ② 教師引導由加油站汽車加油付款比較,找出單價不變,建立關系式。

            水費:噸數=單價

            ③ 學生述說,教師板演用正比例解法的書寫過程。

            ④ 出示書上第二問,學生回答列式。

            鞏固練習:

            (1)、小明買了4枝圓珠筆用6元。小剛想買3枝同樣的圓珠筆,要用多少錢?

            (2)、我國發射的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在空中繞地球運行6周需要10.6小時,運行14周需要用多少小時?

            (3)、師徒合作加工600個零件,8天加工了10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剩下的零件還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小結:首先找相關聯的量,判斷成什么比例;接著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檢驗。

            2、出示例6(學生自己解答)

            ① 抓住不變的東西----總的本數判斷成反比例關系

            ② 建立關系式:每包本數×包數=總數

            ③ 學生述說,教師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書寫過程。

            ④ 出示書上第二問,學生回答列式。

            鞏固練習:

            (1)學校小商店有兩種圓珠筆。小明帶的錢剛好可以買4枝單價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買單價是2元的,可以買多少枝?

            (2)車隊向災區運送一批救災物資,去時每小時行60km,6.5小時到達災區。回來時每小時行78km,多長時間能夠返回出發地點?

            (3)生產一批水泥,原計劃每天生產150噸,可按時完成任務。實際每天增產30噸,結果只用25天就完成了任務。原計劃完成生產任務需要多少天?

            3、深化練習: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計劃每小時行60km,9小時到達。但實際上2.5小時只行了125km,照這樣的速度,汽車要幾小時才能到達乙地?

            三、全課小結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以前學過的用歸一、歸總方法解答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能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提高學生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解答應用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歸一、歸總應用題。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課件出示)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2、下面各題中各有哪三種量?那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嗎?

            (1)用一批紙裝訂練習本,每本30頁,可裝訂200本,每本50頁,可裝訂120本。

            (2)一列火車從甲地到乙地,2小時行駛6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8小時可行240千米。

            (3)讀一本書,每天讀20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5頁,需要x天讀完。

            3、課件出示例5情境圖,問:你能說出這幅圖的意思嗎?(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想請我們幫她算一算,你們能幫這個忙嗎?

            (1)學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課:象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討論如何運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這類問題。板書課題:用比例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學生再次讀題,理解題意。思考和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問題中有哪三種量?哪一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是變化的?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2)根據上面三個問題,概括: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6元。

            (4)將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進行檢驗。

            2、修改題目:王大爺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多少噸水?(學生獨立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訂正,比較兩題的異同點,使學生明確例5的條件和問題改變后,題目中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正比例關系沒變,只是未知量變了)

            3、教學例6

            (1)出示例6情境圖,你能說出這幅圖的意思嗎?(指名回答)

            (2)學生根據例5的解題思路思考:題中已知兩種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兩個量成什么關系?

            (3)學生獨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鞏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書P59“做一做”1、2題,讓學生先判斷兩個量的關系,再進行解答。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能說給大家聽聽嗎?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五、課堂作業。

            教科書P62練習九第3、7題。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9頁例5以及相關練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題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鞏固正比例的意義,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能正確地用正比例的方法來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利用已學的`正比例的意義,通過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找出相等關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激發興趣。

            1、填空并說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 )比例。

            (2)單價一定,總價與數量成( )比例。

            (3)每塊地磚的大小一定,磚的塊數和所鋪的總面積成( )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讓學生溫故而知新,為學習下面的內容鋪墊。】

            3、提出問題:老師請你用一把米尺去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你能行嗎?

            生1:把旗桿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長度量。(如果沒有學生說教師可做適當引導。)

            師:相信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會找到解決的方法的。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學習這習欲望,欲望是產生動機的催化劑。】

            二、揭示課題、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張大媽:我們家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12.8元。

            李奶奶:我們家用了10噸水,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

            思考:題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師:你能利用數學知識幫李奶奶算出上個月的水費嗎?

            (1) 學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說說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噸水的價錢,再算出10噸水需要多少錢。)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數關系再求總價。)

            10÷8×12.8

            =1.25×12.8

            =16(元)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2、提高學生對應用問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二、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斷。

            2、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一:找到題中不變的量;

            二:根據不變的量寫出關系式;

            三:判斷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5: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① 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 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 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B. 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據比例的意義,學生獨立完成,并在小組中交流。

            學生匯報:

            解:設要捆元。

            30=2018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應用反饋 課件出示:

            1. 教材60頁做一做第2題。(單價乘數量等于總價,總價一定)

            2. 課件上的練習題。

            指名扮演,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鞏固新知,訓練解題能力。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熟練掌握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讓學生畫線段圖來分析題意,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題思路來分析。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種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為下一步學習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熟練掌握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例2分析一個數量的兩個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確定把什么看作單位1學生不難理解,教學時,要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學生就不會感到有太大的困難了。例3分析的是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與例1相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解答稍復雜的求一個數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思路,并能正確解答。

            2、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培養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單位1及誰是誰的幾分之幾。

            【教學難點】分析和理解兩個數量的比校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些。

            【教學過程】備注

            活動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題意。

            1、教師出示例2的情境圖。

            2、讓學生結合圖敘述題意。

            活動二:動手畫圖,分析題意。

            1、你能不能用上節課我們講過的學習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來分析一下這道的意思呢?

            學生動手畫線段圖,分析。小組交流。

            與教師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畫線段圖。(教師板書)

            重點讓學生明確誰是單位1。

            2、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確定解題的思路。

            3、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思路。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訂正。

            5、問:這兩種解法有什么區別?有什么聯系?

            活動三:教學例3.

            教師出示例3。

            1、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根據這句話應當把什么看單位1?

            3、學生試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

            4、學生自己解答。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分析的?與全班交流。

            活動四:鞏固練習。

            1、完成21頁中的做一做。

            教師要求學生畫線段圖。

            2、完成練習五中部分練習題。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析的思路。

            活動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使學生掌握運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正確運用正、反比例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習重難點:

            重點:運用正、反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學習方法:

            嘗試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等。

            學習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下面各題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

            (2)從甲地到乙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地磚的面積一定,所需地磚的塊數和所鋪面積。

            (4)書的總本數一定,每包的本數和包裝的包數。

            過程要求:

            ①說一說兩種量的變化情況。

            ②判斷成什么比例。

            ③寫出關系式。

            如:

            2、根據題意用等式表示。

            (1)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速度,3小時行駛210千米。

            (2)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56千米,要5小時到達。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5

            (1)出示課文情境圖,描述例題內容。

            板書:8噸水10噸水

            水費12.8元水費?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

            過程要求:

            ①學生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②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解答情況,并引導學生運用比例解決問題。

            ①匯報解決問題的結果。

            引導提問:

            A、題中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量?說說變化情況。

            B、題中哪一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c、用關系式表示應該怎樣寫?

            ②板書: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8X=12.8×10

            X=

            X=16答:略

            (3)與算術解比較。

            ①檢驗答案是否一樣。

            ②比較算理。算述解答時,關鍵看什么不變?

            板書:先算第噸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噸水價不變,再算10噸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時練習。

            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過程要求:

            ①用比例來解決。

            ②學生獨立嘗試列式解答。

            ③匯報思維過程與結果。

            想:因為每噸水的價錢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水費和用水噸數的比值相等。

            解:設王大爺家上個月用了X噸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1.教學例6。

            (1)出示課文情境圖,了解題目條件和問題。

            (2)說一說題中哪一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兩種量的關系。

            每包本數×包數=每包本數×包數

            (4)設末知數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1、完成課文“做一做”。

            2、課堂小結。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九第3~5題。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6篇)】相關文章: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03-04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03-31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4-21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15篇03-31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設計03-17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5篇04-21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04-20

          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教學反思04-21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04-20

          正比例教學反思02-1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十八禁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 | 宅男入口亚洲一区二区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 |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