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13 16:34:4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拽、茸、副、憐、魔、杖”這6個生字。

            2、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了解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3.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體會小木偶的內心活動,繼續培養其獨立閱讀能力。

            4.指導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展開聯想,續編故事。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了解故事中所蘊涵的道理。

            2.教學難點:充分交流閱讀體會后續編故事。

            [課前準備]

            1、按課文前連接語中的要求預習課文。

            2、學生搜集一些木偶的資料,了解什么是木偶。

            3、準備與上課相關的音樂和幻燈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播放《笑比哭好》的歌曲。(上課前播放)課前板書好課題。

            2、過渡:同學們,我們在《笑比哭好》的歌聲中開始了今天的學習。人的表情多種多樣,人類的生活才豐富多彩。要是只擁有一種表情,那會是什么樣啊今天,我們就從“笑”說起。同學們喜歡笑嗎(生答:喜歡)(版畫笑臉)笑臉誰都喜歡。

            3、師小結:是啊,生活中需要笑。笑使我們拋開一切煩惱;笑使我們信心百倍;笑使我們增進友誼。笑多么重要啊!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童話《小木偶的故事》,也許你會對笑有新的理解。

            4.齊讀課題,(出示課件1)《小木偶的故事》。請大家來說說這是一篇什么體的童話(生答:擬人體童話,教師板書:(擬人體童話)

            二、初讀,交流預習情況。

            1.大家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現在請自由快速小聲讀課文,要求做到:字音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初步嘗試用適當的語氣讀,讀完后想想這個童話故事主要內容是什么(生讀書,師巡視)。

            2、讀完后,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生字的預習情況。(出示課件2詞語)誰來認讀一下這些詞語,(抽一人讀),再請生領讀,其余跟讀。

            3、課文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詞語,我們也來讀讀吧。(出示課件3詞語)齊讀后,讓同學們說說發現了什么(都是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我想請兩個同學上來表演一下這些表情,看誰做的最像。(其余同學讀一個詞,他們就表演一個表情。兩個人可以合作。)

            師:同學們在搜集詞語時要學會歸類識記。比如,還可以找出abb、aabb、abcc式的詞語。請同學們在書上用不同記號勾畫出這類詞語。能分別再說幾個嗎

            4、好,現在同桌討論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拿出作業本完成填空。只寫需要填的內容。(出示課件4)集體填寫主要內容的關鍵字,交流后再齊讀一遍。

            三、深讀,學習課文。

            1、課文中有好幾處寫到,小木偶“笑嘻嘻”的句子,請同學們依次找出來畫上橫線。(出示課件5、6、7、8交流后讀一遍)整篇課文就是以“笑”為線索來寫的。

            2、交流問題,并體會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變化。

            (1)小木偶為什么總是“笑嘻嘻”的(因為老木匠只為小木偶雕了個笑嘻嘻的表情),老木匠很對自己的作法感到怎么樣(滿意)所以讀的時候要讀出老木匠怎么樣的語氣呢(高興、自我陶醉)請找出老木匠很滿意自己做法的語句,抽學生反復讀。

            (2)可是,小木偶也因為笑嘻嘻的表情遇到了很多麻煩簡單說說有哪些(生答:1、小木偶被熊警官冤枉。紅背包被搶,可熊警官卻不相信把他扔出去好遠。(板書:被搶----不信)2、小木偶被小白兔懷疑。3、小木偶被老婆婆誤解。(板書:頭疼----不信)大家想想,受冤枉,遭誤解的小木偶內心會是怎么樣的(生:想申辯、委屈、傷心、無奈)注意讀出這些語氣,另外還要讀出小白兔嘲笑的語氣和老婆婆責備、不解的語氣。請同學們找出小木偶、小紅狐、熊警官、小白兔、老婆婆說的話,前后桌四人分角色自由練讀。小木偶遇到了這樣的麻煩,他自己能有辦法解決嗎不能!(出示課件9)用委屈的語氣齊讀,那老木匠又為什么要那樣做呢(出示課件10)

            (3)小木偶的困難是怎樣被解決的(生答:小女巫用他的魔杖在小木偶的腦袋上點了一下,“哇”小木偶哭出來了,小女巫又將另外幾種表情送給了他。從此,小木偶會哭,會笑,會生氣,會著急,也會向別人表示同情和關心了。)

            (4)你從小木偶的遭遇中體會到了什么(出示課件11填空)誰能用課文中的語句來在說一說(生答后出示課件12)全班齊讀!在現實生活中,你們也許有類似經歷和體驗,請大家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這句話意思。(生答)

            (5)師總結: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誰要不會笑,就無法體驗生活的快樂,但是生活又是復雜的,除了一些高興的事之外,還有一些傷心事,不同的事引起我們不同的情感態度,要用我們的真情,用不同方式去體驗生活,面對生活。

            (6)請大家再齊讀最后一個段落。(板書:笑是很重要的---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四、分角色朗讀。

            1.我們已經了解了故事的內容。好故事當然要多讀讀,這個故事讀起來很有趣,請大家分角色讀讀這篇課文,先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有哪些(小木偶、老木匠、小紅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老師也可擔任其中得一個角色。其余同學讀旁白。注意角色語氣的變化哦!

            2、分角色朗讀。

            五、續編故事。

            1.學完這個故事后,大家還想不想知道小木偶后來又會發生什么事呢(出示課件13)現在我們就先來續編一下:木偶有了所有表情,他又有怎樣的經歷呢注意續編時,應該和前面的故事聯系起來,保持主線不變。

            2、學生口頭編故事,師巡視。

            3、學生講故事,課后把所編的故事寫下來。

            六、單元回顧,總結升華。

            童話大多包含著深刻的道理,非常有趣,語言生動優美。童話讓我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話的世界里,我們可以自由的翱翔,想我們所想,思我們所思,希望你們課后也要多讀童話,寫心中的童話故事。老師推薦你們讀讀《木偶奇遇記》這本書。(出示課件14)也可以看看動畫片。

            七、板書設計。

            12.小木偶的故事

            啟示:笑很重要,但生活是那么的豐富多彩,我們應該用真誠的心去體驗和感受。

            八、教學提示。

            這篇略讀課文是個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以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因為笑,老木匠自我陶醉;因為笑,小木偶屢次被冤枉、遭誤解、被懷疑;直到他擁有了所有的表情才真正得到“笑”——來自內心的快樂。教學本課重在運用學習過的閱讀方法自讀課文,在充分的朗讀中進一步感受用恰當的語感讀好不同人物、不同語境中的語氣變化,同時能夠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續編故事要在充分啟發學生想象力之后,以欲望為先導,以方法為依據,以參與為尺度,以鼓勵為主。本課對人物表情的描寫是一大特色,積累和學習這樣的詞語對于寫童話故事很有幫助,不僅要在課內扣住,更要引導到課外,主動搜集、記憶。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三首古詩。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嗎?哪位同學能背一兩首呢?誰能背一背李白的詩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1、解題,介紹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遠看。“廬山”是個山名,在江西省北部,臨長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誰去過廬山,或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請一位同學說說他所見過的廬山的景色。

            (2)這首詩是誰寫的呢?

            明確:李白。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就是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

            2、朗讀詩歌。

            讀前設問:詩人筆下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點看什么?

            明確:詩人筆下的廬山,山峰聳立,紫煙繚繞,瀑布飛懸,景色壯麗。從詩中看,作者選看到香爐峰,后看到飛流的瀑布,詩中重點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象。

            3、學生輕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分組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巡視。

            5、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感情。

            (1)“日照香爐生紫煙”

            ①“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

            “煙”,指的不是炊煙,也不是哪兒冒出的`煙,而是指云霧。山峰高聳入云,峰上云霧繚繞,下面水氣升騰,整座山峰籠罩在煙霧之中。陽光一照,煙霧便呈現出絳紫的色彩,飄飄悠悠,縈繞山際。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礎上指導朗讀。

            ③讀后討論:“生紫煙”的“生”字若換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升”僅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這層意思之外,還有“產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寫出了香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猶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這個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誰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句詩中描繪的美景說一說。

            明確: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彌漫著紫色的云霧。

            (2)“遙看瀑布掛前川”。

            ①解釋字義,理解句意。

            “遙看”:遠遠看去,這個詞與題目哪個字有關系?(與題目中“望”字照應)

            “川”:指大河。

            “掛”:懸掛。

            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這句詩掛字用得好,因為瀑布在不停地流動著,從動態上看,就像一條巨大的河流,但平時河流都是流淌的,而這一瀑布卻由上而下地高懸,所以詩人用“掛”這個字寫出瀑布外形的壯觀。同時通過“掛”這個字使人體會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勢陡峭,僅僅通過一個字就寫出了瀑布的磅礴氣勢。

            ②指導朗讀。

            (3)“飛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釋字意,理解詩意。

            “飛流”:是形容瀑布飛快地流下來,像飛一樣。

            “直下”:直下來。

            “三千”:不是一個確數,形容瀑布很長。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從陡峭的山上筆直地飛快地流下來,足足有三千多尺長。

            ②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三千”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只是夸張地說出瀑布很長,氣勢很大。

            ③指導朗讀

            (4)學習第四行詩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①理解詞語,體會詩意。

            疑:是懷疑。

            銀河:也稱天河,由許許多多恒星構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銀河。

            九天:古時傳說天有九層,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層,也就是天的極高處。

            這瀑布真像是銀河從極高的天上落下來了。在這句詩里,“落”和“掛”一樣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無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人間。

            ②指導朗讀。

            ③反復朗讀全詩,體會感情進而背誦全詩。

            (三)理解詩人的寫作手法

            1、詩人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瀑布的?

            明確: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再寫動態,最后寫聯想

            2、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

            3、你讀了這首詩有何感受?

            祖國山水壯美,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業

            1、辨字組詞

            2、解釋詞義

            遺:

            直下:

            3、填空:

            (1)《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的作品,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古詩《山行》。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山行》

            1、解題,介紹作者。

            (1)《山行》這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試讀全詩,理解詞語的意思。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學生根據詞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艷。

            4、深究古詩意思。

            (1)《山行》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雞的特點。

            2、學生能以一定的速度進行朗讀,能夠體會老舍筆下的《白鵝》《母雞》兩篇文章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3、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讀懂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體會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2、通過比較使孩子們體會到相同的人寫不同類型的事物,語言也各具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母雞的生活習性及偉大的母愛在母雞身上的具體表現,感受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經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母雞的生活習性及偉大的母愛在母雞身上的具體體現。找重點詞、句,反復朗讀,從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從母雞動作、神態的句子中學習作者具體生動描寫動物的寫法。

            三、教學策略

            《母雞》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教學時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教師不妨更加放手地讓學生去自主朗讀感悟,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體會一些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2、以質疑明確學習方向,以自讀自悟體會課文內涵。把閱讀、理解、品味感悟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教師,讓教師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質疑明確學習方向,以自讀自悟體會課文內涵,以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3、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并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朋友──出示母雞圖片,請大聲叫出它的名字吧。

            2、用你喜歡的詞來夸夸它。

            3、在老舍先生筆下這又是一只怎樣的母雞呢?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文章。

            【設計意圖】建立學生前后聯系讀課文的意識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導讀導學

            1、師生共同制定閱讀目標。

            (1)圈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認真朗讀課文,可以做到讀流利、讀正確。

            (3)弄清課前“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

            2、思考: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一只怎樣的母雞?

            3、比較一下,和《貓》兩篇課文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

            4、前后四位同學組成四人小組,每個成員在小組里朗讀一遍課文,出現的問題互相幫助糾正,評選最佳選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去自主朗讀感悟,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三)自讀感悟“討厭母雞”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討厭母雞呢?學生自己去課文中找出原因。

            2、學生匯報:討厭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

            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它那嘎嘎的叫聲總是──(沒結沒完)

            特別是到下蛋的時候,母雞差不多是──(發了狂)

            3、師問:它真是一只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怎么樣的母雞?(討厭)

            4、練習朗讀課文一至二自然段。

            (四)研讀“不敢再討厭母雞”

            1、一只如此令人討厭的母雞,又是什么原因后來作者不敢再討厭它了呢?文中有一段話清楚地告訴我們,比比看誰先找到并畫上曲線。

            2、指名匯報,課件出示提示。

            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

            課件出示合作學習要求:文中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找出來多讀幾次,讀出自己的感受。

            4、反饋、交流:哪些句子體現母雞的負責?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負責。

            不論是在院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可怕的東西。一只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聽;挺著身兒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

            引導理解:它總是挺著脖兒,這個樣子看上去好象是在告訴所有的人什么?(好象是在告訴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只要有一點點聲音,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兒,挺著身兒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它好象是在聽什么?為什么要預備作戰?它為什么還要到處看看?(它好象在聽是不是有抓小雞的壞蛋接近發出了聲音;為了保護小雞雛做好準備作戰;它還不放心所以到處看看是不是真的來了抓小雞的壞蛋。)

            母雞的一舉一動,讓你感覺到它是一只怎樣的母雞?(負責)

            看到一只這么負責的母雞你們會討厭嗎?(不會),所以作者說──(學生齊說)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2)出示句子──慈愛。

            當它發現了一點可吃的東西,就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叫它的兒女吃,結果,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像剛裝了一兩個湯圓兒似的,它自己卻消瘦了許多。

            引導理解:它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為什么要放下呢?(啄一啄是為了試試能不能吃;放下是為了讓小雞吃。)

            “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它自己卻消瘦了許多”。它為什么消瘦了?(因為它把吃的都讓給了小雞雛,自己還餓著,所以消瘦了。)

            母雞為了自己的兒女,寧可自己挨餓,很明顯地讓我們感覺到它是一只怎樣的母雞?(慈愛)

            身邊有一只那么慈愛的母雞你們還會討厭嗎?(不會)所以作者說──(學生齊說)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3)出示句子──勇敢。

            假如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使任何貪睡的人也得起來看看,是不是來了黃鼠狼。

            引導理解:為什么大公雞會怕它?(因為為了讓小雞能吃飽,它敢和大公雞拼命,所以大公雞怕它。)

            “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頂”是什么意思?它發出那么大的聲音難道不怕黃鼠狼發現,首先就把它吃掉嗎?(頂是很、非常的意思;為了小雞它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它的每一次放聲啼叫、每一次出擊都是為了兒女,你們認為它是一只怎樣的母雞?(勇敢)

            身邊有一只如此勇敢的母雞你還能討厭它嗎?(不會)所以作者要大聲告訴所有的人──(學生齊讀)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4)出示句子──辛苦。

            它教雞雛們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

            引導理解:多少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雞為什么一天要教雞雛這么多次?它累不累?(很多次、無數次;它很累。)

            它為了兒女,任勞任怨,你感覺它是一只怎樣的母雞呢?(辛苦)帶著這種感受,學生比賽朗讀。

            看到如此辛苦的母雞你還忍心討厭它嗎?(不忍心)所以作者說──(學生齊讀)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5、句子比較“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和“我不再討厭母雞了”哪句更好?為什么?

            (前一句好,因為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僅喜愛它,還帶著對它的崇敬。)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崇敬的?(因為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

            6、帶著崇敬之意,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7、小結:是啊,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雞雛的母雞所有品質最好的濃縮。

            8、當你讀到“它偉大,因為它是母親。一個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時難道你還僅僅認為作者只是在贊美母雞嗎?他還在贊美誰?(贊美母親)

            【設計意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同時通過多媒體手段,配樂,圖片欣賞等從母雞形象入手,以讀解文,在讀中表達情感。

            (五)拓展文本,升華母愛

            1、說說自己的媽媽為自己做了哪些令你感動的事?(讓學生自由說)

            2、你們還想聽有關母愛感人的故事嗎?(想)那就靜下心來好好聽吧!

            3、指名說說聽完故事后的感受。(母愛偉大)

            4、師:是啊,天下所有的母親為了兒女,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當災難來臨時,她毫不猶豫地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取兒女活的希望,如果一定要給母親下一個定義的話,我想你們一定會說──(學生齊讀):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變化以及發生這種原因,體會“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通過課文內容的前后對比,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句來體會,使學生認識到,母雞就是一個無私無畏、日夜操勞的偉大母親。

            (六)反復回味,走近作者

            1、師生對話,交流各自讀過《貓》和《母雞》后,對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導學生初步學習賞析名篇的方法。

            (1)兩篇文章的結構都非常清晰。《貓》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由兩部分構成,并以“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為過渡句,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母雞》可以明顯分為母雞孵雞雛前和孵出雞雛后兩部分,以過渡段使文章渾然一體。

            (2)在敘述動物的特點時,作者善于用總分段式。如,寫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具體寫它的表現。寫母雞時,先寫“我一向討厭母雞”,再寫它令人生厭的三個方面。

            (3)在表現小動物的特點時,作者用事實說話,通過對點滴小事生動具體的描寫,使筆下的動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達上,《貓》通篇都在寫貓的可愛,無論是貓的古怪,還是貓的淘氣,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喜愛之情;而《母雞》則寫了由“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用前后的強烈對比,加深了對母愛的贊頌。

            (5)在語言的運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貫無雕飾的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在《母雞》中,運用的幾乎都是群眾口語,有著濃郁的“京味”。如,“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咬下一撮兒毛來”“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讀這些文字時,使人感覺不是在讀,而是在聽街坊鄰居說,是那樣生動鮮明而又通俗易懂。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讀一讀,然后互相交流閱讀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七)布置作業

            說說贊美媽媽的話,把贊美媽媽的話謄寫在精美的卡片上,送給自己的媽媽。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作者對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贊賞之意。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

            (板書并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3、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常回有陣雨或雷雨出現。地點在望湖樓。)

            4、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介紹作者。

            二、自由閱讀,理解詩意

            1、自讀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解疑、教學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樣的翻滾跳珠——活蹦亂跳的珠子

            3、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烏云,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的無影無蹤。

            4)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三、細讀品位,體會感情

            1、思考并討論:

            1)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什么?

            2)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3)這首詩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誦讀全詩,體會天氣變化之快。

            3、設想當時情景,當一回詩人,吟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四、看圖說意,加深感悟。

            1、仔細觀看插圖,思考:圖上畫的是雨前、雨中還是雨后?、

            (右上角插圖畫的是雨中,下方插圖畫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話講述全詩的意思。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三首古詩。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嗎?哪位同學能背一兩首呢?誰能背一背李白的詩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1、解題,介紹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遠看。“廬山”是個山名,在江西省北部,臨長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誰去過廬山,或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請一位同學說說他所見過的廬山的景色。

            (2)這首詩是誰寫的呢?

            明確:李白。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就是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

            2、朗讀詩歌。

            讀前設問:詩人筆下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點看什么?

            明確:詩人筆下的廬山,山峰聳立,紫煙繚繞,瀑布飛懸,景色壯麗。從詩中看,作者選看到香爐峰,后看到飛流的瀑布,詩中重點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象。

            3、學生輕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分組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巡視。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教學設計范本06-13

          語文上冊《白鵝》教學設計06-15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2-24

          《江雪》語文古詩教學設計06-13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0篇)09-29

          滬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復習教學設計11-04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6-18

          小學語文上冊《山雨》教學設計06-14

          語文上冊《秋天的雨》教學設計09-1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日本 | 亚洲导航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专区 | 中文亚洲无线码字幕乱码 | 亚洲日韩国产线路一 |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