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時間:2024-04-02 11:15:07 煒亮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精選16篇)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導入

            1、描述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個山溝,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林間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青山不老》 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得通順、正確、流利。

            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晉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用15年時間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默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板書:創造奇跡』

            1、從數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你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一畝”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畝就相當于1850個實驗小學這么大。

            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讀這個奇跡。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默讀第二自然段,劃一劃有關語句。(板書:大環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關語句。

            這些文字描述的環境,給你帶來什么感覺?『板書:險惡』

            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險惡?

            (1)肆虐 什么意思(任意破壞) 哪些詞句讓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

            B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C 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

            像這樣通過聯系上下文,借助注釋,自己展開想象來理解來讀懂詞語,這是非常好的讀書習慣。

            (2)“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這句話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 盤踞 怪物

            (3)把從文字當中讀到的感受通過朗讀展示出來。(齊讀)

            在這樣險惡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

            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課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他已經很老了?默讀課文,劃一劃。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歲的老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他過著怎樣的生活?(聯系文中句子說說)

            80多歲的老人過著如此艱苦的生活,『板書:艱苦』放棄與女兒團聚、頤養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4、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大環境和小環境都如此險惡困苦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美麗的景致。——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輕聲讀。)

            四、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導語: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造了這個奇跡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抉擇,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歸宿。”

            (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為了這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們的字面意思,可是老農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博大胸懷,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生命的老去而變老的。所以----引讀出示: 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3、課堂小練筆(5分鐘):以“青山是不會老的”為話題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寫感受。

            【板書設計】

            青 山 不 老

            大環境──險惡 生命——另一種東西?

            創造奇跡 實現價值

            小環境──艱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輝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并對肆虐、盤踞、淤泥等詞語有一定的認識。

            2、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敘事順序,掌握關鍵句詞的用法。

            3、培養一定速度的默讀方法并學習瀏覽的閱讀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恰當的速度默讀和略讀課文

            2、能用多種方法(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經驗等)理解詞句和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3、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以及口頭和書面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4、聯系實際生活,展開聯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感悟人類的生存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密切聯系,懂得人類應珍惜資源,保護環境。

            3、鼓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為地球家園美好的明天,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感悟老人對家鄉的情感和偉大的精神,以及深化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溝通和認同。

            【教學工具】

            課件pocomaker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件導入

            1、討論:學生自由簡單闡述對我國環境破壞的認識,進而推入對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鐘。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以最大的空間,讓學生……

            2、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為學生展現現實、感性的土地沙化狀況,從而挖掘文章創作的特殊的社會背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5分鐘。

            師:看完這個短片,你們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一起來交流一下嗎?

            是的,風沙防治刻不容緩,社會各階層也日益增加對沙化的關注,而那些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晉西北,探望一位為環保事業無私奉獻的老人。(板書:青山不老)

            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默讀文章,同時并不提前瀏覽文章的“閱讀提示”(培養學生的自我獨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時間。3分鐘。

            2、引導學生勇于討論和交流對文章首次感性認識,嘗試地談談對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鐘。

            (先介紹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師:主人公是誰?他有什么樣的特點?(晉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歲、瘦小、孤單一人)(板書:人物、特征)

            通過初步的了解,誰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覺得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板書:事件)

            (先讓每個學生牛刀小試,問題由淺入深。)

            3、朗讀并思考下列問題:15分鐘

            要求讀準讀順。朗讀中畫出自己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借助文中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字音和詞義。

            重點詞語:肆虐、盤踞、淤泥、歸宿、風雨同舟

            〔1〕閱讀“課文提示”,帶著提示的問題自讀課文

            ①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

            ②老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這一奇跡的(是在自然條件極度惡劣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辛的情況下創造的)。

            〔2〕說說文章中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為什么?

            〔3〕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樣的順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課時總結——2分鐘

            師:通過對文章信息的提取,我們基本上整體感知了課文;同時同學們還就作者的敘事意圖進行了大致的品論,好,下節課我們可以從作者的表達語言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理解句意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概括了文章的要點,并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板書:16、青山不老)

            1、朗讀第1段,展開想象并思考段中兩個“全”字體現了作者此時此刻什么樣的感情。3分鐘。

            2、朗讀第2段:5分鐘

            ①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三個“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②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體會“竟”字的意義。

            3、瀏覽第3——6自然段:15分鐘

            ①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種樹是選擇,青山是歸宿”表現了老人怎樣的心情?

            ②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這里除了告訴我們這里的山改變了形貌,更蘊藏著什么?(老人們的精神在祖國各地無處不在,我們的自然環境也在逐漸改善。)

            ③理解第3、6段省略號和破折號的用法和作用。

            ④聯系上下文,說說老人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再聯系實際生活,感受周邊像老人一樣的人。

            使學生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感悟和敬仰為環保事業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題——7分鐘

            1、“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終有一天,老人會不再出來,那我們保護環境、綠化環境的事業該何去何從?

            讓學生自主產生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共同參與保護地球家園的行動中。

            2、學習課文以后,你對“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認識,同時也產生哪些問題?(板書:青山不老)

            三、課堂小練筆(6分鐘):

            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寫感受。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點:81歲、瘦小、孤單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說出老人在什么環境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關注課題,體會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目。

            3、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體會“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默讀課文,能說出老人在什么環境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體會“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課時]

            1課時

            【語文要素】

            一、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2、師:同學們,瞧,參天的楊柳,勁挺在山洼、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的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你們想認識他嗎?(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并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2、課件出示重點詞,指名讀、齊讀。

            3、師: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用這五個詞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用一個詞語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2、感“奇跡”。

            課件出示: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快速瀏覽課文,想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找出相關句子,齊讀)

            3、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學生之間交流相關內容。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自由讀課文并進行概括。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學習第2自然段)

            聯系課文,結合資料和圖片,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

            (2)出示: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讀懂小環境中的艱苦。

            ①引導學生關注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儉樸、單調的生活。

            ②關注三個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漢離世”“老伴靜靜過世”“女兒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4、默讀課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莽莽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四、對比閱讀,理解“青山不老”

            思考: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1、看今日之青山:這是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怎樣的景象?

            2、想昔日之青山:這條山溝以前是怎樣一番景象?想象畫面。

            3、悟“青山不老”之含義:經過剛才對“青山不老”的對比學習,現在說說你對“青山不老”是怎么理解的。

            預設(1):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綠將是永恒的,代代常綠的';

            預設(2):不老的是老人,老人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精神將永存。(板書:精神永存)

            [教學板書]

            20青山不老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夠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深刻地理解老人身上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閱讀,結合關鍵語句,逐層深入探究,感悟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不足之處在于,本篇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應適當放手,以學生自學為主,盡量避免段落的逐步分析和講解,教學中要多運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策略,充分放開學生手腳。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把握主要內容。

            2.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學習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課文導讀中三個問題的學習。

            3.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學習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課文導讀中三個問題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概括內容

            同學們上課前都預習了課文,誰能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二、學習課文,初知“奇跡”

            快速瀏覽:老人用15年創造了怎樣的奇跡?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體會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來體現這了不起的奇跡)

            三、自讀自悟,感悟 “奇跡”

            主要圍繞“這一了不起的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這一問題展開教學。

            1、批注閱讀——這了不起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2、全班交流(圖、文、影像結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創造奇跡。)

            預設一: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墜。”③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1)理解“肆虐、盤踞”這兩個詞的意思和作用。

            (這兩個詞本來是寫人的,作者就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環境的惡劣。)

            (2)作者引用了縣志上記載的一段話,能說說它的意思嗎?它有什么作用?

            (3)大風肆虐,怪物盤踞。我們通過影像再來直觀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樂)

            (4)出示PPT:

            讀出畫面:小組合作,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感悟環境之惡劣。

            那一次,狂風過后,樹木斷的斷,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來襲,老人……

            那一次,沙塵暴后,老人……

            (5)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樣的老人?(學生板書)

            (6)同學們,我們抓住“怪物盤踞”讀進去,想開去,老人在惡劣條件下植樹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就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預設二:

            學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邊交流一邊提醒學生歸納板書“你體會到一位怎樣的老人”。

            3、練習:走進老人心里。

            過渡:就是在環境這樣惡劣的地方,這位瘦小的老人,過著清苦的生活,忍受著老伴、朋友離去的孤寂,癡心不改,執著種樹,堅守了15年,創造了這片綠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PPT:

            走進心里:自讀自悟,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

            看著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繼離世,老人想:

            目睹與自己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老人想:

            城里的女兒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總是說:

            4、朗讀含義深刻的句子。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書,能夠結合上下文,讀進去,想開去,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來讀讀剛才找到的這幾個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惡劣的環境擋不住老人前進的腳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堅定的信念)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變不了老人植樹造林的初衷,因為)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此時此刻,我們怎么能不由衷地感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老人!

            5、欣賞“奇跡”畫面,朗讀。

            現在,你還僅僅只感悟到這畫面的美嗎?(樹和人一樣勇敢)

            四、升華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采用圖文結合、補充材料等形式升華學生的理解,從而領悟“青山不老”與“另一種東西”的含義。)

            1、同學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這位老人——馬永順,他的名字格外響亮。出示PPT(配樂):

            圖片及文字:65歲那年,他住進了深山,專心植樹造林。

            圖片及文字:2000年,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十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他的足跡。

            圖片及文字:伊春市“馬永順植樹造林基地”啟動;人們自覺投入到植樹造林的隊伍中來。

            2、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農創造的奇跡啊。作者梁衡是如何評價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遠不老)

            3、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抓住了詞句并聯系上下文,讀懂了課文,讀出了畫面,走進了老人的內心世界,讀懂了老人創造的這片綠洲,不僅是一個奇跡,更是給予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收獲著一片綠洲,更收獲著人生的啟迪。

            四、運用語言,拓展練筆

            過渡: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語想要對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說吧,請把你的感動化作優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課文中的語言化做自己的語言,或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方法,給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寫一封信。

            1、小練筆:《給老人寫一封信》

            2、全班交流。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3、通過學寫環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院屋圖片,創設情境:

            問:“你覺得這是一座怎樣的小院子?”

            (學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師深情解說,創設情境:“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讀讀這段話。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讀好嗎?(配樂,引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這么美的小院子是誰的呢?他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小院,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

            1、初讀課文兩遍(第一遍大聲讀,第二遍默讀):

            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字詞檢查:

            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霜凍。

            ⑴讀:指名讀,齊讀。

            ⑵默寫: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寫)。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跡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教室大約50平方米,一個家庭大約100平方米,下沙總面積約3400萬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多少個家?幾個下沙米?(5萬個,2萬5千個,十四分之一個)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

            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最好是錄像,沒有的話就用圖片和文字,教師解說。)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書: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他已經很大了?默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

            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4、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造了這個奇跡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三句話:

            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2、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的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學生說說是什么支撐著老人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簡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重點理解最后一句話:“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什么叫“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他真的能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么是什么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課文的最后一句話說“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不會老的除了青山還有什么?

            五、暢談感想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一座晉西北的小院子,跟著記者梁衡訪問了一位山野老農。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學生暢談感受)

            六、作業(機動)

            1、按課文內容填空: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___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這是____。老人覺得____,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____,他是真的與____。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說得真好!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縱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你可以簡單地說說,就像我們前幾天背的格言那樣。請一生背環保格言,教師出示這句話。

            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⑶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3、學生寫話,教師巡視指導。

            4、全班交流。(寫在一張小紙上,在實物投影上展示。)

            七、總結

            同學們,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地球對于我們也只有一個,熱愛生命就要熱愛地球,熱愛家園。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像那位晉西北的老人那樣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緊扣“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的熱愛,以及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2、圍繞“學疑”,抓住關鍵疑問,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閱讀、感悟、練筆,體會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效果。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教學預設】

            一、【喚起感動】發現一道風景

            二、【學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懷

            1、圍繞《“感動中國”推薦表》,交流預習收獲

            2、圍繞《我的閱讀疑問》,盤點預習疑難

            3、梳理學情疑問,確定學習目標

            三、【聚焦“奇跡”】體驗一段人生

            話題一:“15年創造的'奇跡”

            1、從數字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數字——對比理解——直觀奇跡

            2、從大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險惡——影像刺激——反襯奇跡

            3、從小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年齡——體味生活——深化奇跡

            話題二:“15年奇跡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記》,練筆,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齊誦,提升

            3、回歸學情疑問,討論交流,深化解讀

            四、【推薦閱讀】銘刻一種記憶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教學后記: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境——惡劣險峻

            創造奇跡

            小環境——簡陋艱苦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通過初讀課文,了解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了解奇跡是在何種情況下創造的。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3.通過大、小環境和老人創造的環境的對比,體悟“青山不老”的內在含義。

            4.感悟老人的精神,產生對老人的崇敬感,有傳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學重點

            1.知道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了解奇跡是在何種情況下創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產生對老人的崇敬感,有傳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學難點

            理解“青山不老”的內在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課前已經請大家查閱了資料,在你的印象中,晉西北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2.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板書: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檢查預習

            大家都已經預習過課文了,現在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1.出示詞語:

            肆虐、盤踞、淤泥、勁挺、蕩漾、綠洲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緊不慢、如臂如股

            誰來讀一讀這些詞?

            指名讀,師生評價,糾正。生齊讀一遍。

            2.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課文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將畢生的精力用于植樹造林工作,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創造了一片綠洲,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子孫后代。)

            (二)了解奇跡,感悟精神

            1.讓我們現在一起真正走近這位老人,走進這不老的青山。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習略讀課文,我們一般可以從哪里入手?(課文前的鏈接#教案# 導語)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想一想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2.了解奇跡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老人到底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一句話來說明。

            (1)學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出示句子: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理解“了不起”

            ①請大家自己讀讀這句話,想想“奇跡”是什么意思?那這句話中“了不起的奇跡”指的是什么?

            ②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學生回答體會到的“了不起”含義,重點引導把握這4個數字(將數字圈紅):

            點撥: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十五年、八條溝、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

            看到這樣的一組數據,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嗎?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卻是滿山遍野的綠。這就是——生:“奇跡”,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3)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3.明白創造奇跡的艱難,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的呢?

            (1)請大家默讀課文的2—3自然段,細細找一找,找到后標上序號,并寫一寫批注。師巡回了解情況。

            (2)反饋,共同評議。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學

            學生提出“這個了不起的奇跡是老人在自然環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創造的”時,轉入第2自然段的教學。(板書:大環境)

            A.學生說后,出示句子。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指名學生回答,按以下模式進行評議:

            請自由讀讀這句話,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環境,你會用什么?

            (板書:惡劣)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

            點撥:“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課文中指什么東西在哪里肆虐?

            在這里狂風肆虐到什么程度我們來看看?

            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關鍵把握“縣志”(二字,讓學生明白縣志中的內容是真實的。)志:文字記錄;縣志:記載一個縣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來說一說。

            幾百斤重的牛馬都能吹到天上,更別說人了,除了狂風肆虐,這里還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

            出示圖片:晉西北環境、風景圖片。看,這就是晉西北,黃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凍,沙塵暴肆虐,據有關資料記載,晉西北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五寨縣許多村莊,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聽了這樣的介紹,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C.教師總結:在這樣險惡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卻創造出了這樣的一個奇跡,真是不簡單啊!我們不由得贊嘆——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②教學第一段

            當作者帶著對晉西北環境惡劣,荒無人煙的印象來到老人居住的山溝里時,他卻看到了——

            A、指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山溝?

            B、你覺得這山溝怎樣?

            (生答:綠、美、舒適、樹木大等)

            C、現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著這份舒適、這份愜意,而這里在以前卻是窮山惡水,荒無人煙的死亡之地,而就在這如此惡劣的環境里,這位老人卻15年如一日植樹造林,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秀水。這真是一個——奇跡(生講),對著這奇跡,我們不由贊嘆——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過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小環境又有著怎樣辛酸的故事呢?(板書:小環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學

            學生交流,反饋:老人是在孤單的情況下創造出這個奇跡的?說說從哪里體會到的(一排三間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導學生重點把握:

            “a.獨自一人的孤單;b.生活的簡單清苦;c.同伴離去的堅持;d.老伴去世當天仍在植樹;e.有福不享;f.選擇青山為歸宿;g.年紀雖大,依然堅持”等7個方面。

            (板書:艱苦)

            小結: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青山,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4.奇跡延續,感悟精神

            (1)奇跡在采訪后還在延續,因為老人還有宏偉設想——生講(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了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跡以及創造奇跡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話要對老人說呢?

            生先寫,之后點名講述,師隨機點評。

            (2)15年啊,綠色披上了青山,而青絲卻變成了白發,死亡帶走了他的親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引)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3)師(引)看眼前翠綠的青山,聽耳邊樸實的話語,我被老人的行為所感動,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發高大起來。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換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鼓勵學生想一想:“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農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板書:無私奉獻)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義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讓我們滿懷敬佩之情與作者同呼:

            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三、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 惡劣

            小環境 艱苦

            無私奉獻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9

            【基礎知識積累】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拓展與延伸】

            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綠化狀況和相關的感人束縛。

            【重、難點突破】

            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并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板書: 青山不老

            二、學習課文 ,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教學參考: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三、思考交流“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

            教學提示: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教學參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四、課文總結

            教師小結: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閱讀。

            板書設計(文字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正確讀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⑶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與方法:

            ⑴初讀全文,探究“奇跡”是什么。

            ⑵再讀課文,探究“奇跡”是怎樣創造的。

            ⑶審讀課題,探究“奇跡”的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位普通的山野老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培養植樹造林等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16課,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青山”是什么樣的山?“不老”一般指人,這里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二、出示閱讀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這位老農創造了什么“奇跡”?

            3、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這“奇跡”?

            4、老農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5、作者對他有什么看法?

            6、為什么說“青山不老”?

            7、你想對老農說什么?

            三、學生自學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回答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農創造的“奇跡”。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⑴學生讀文,找出哪些地方具體地描寫了這奇跡。

            ⑵多種形式的讀,然后談談感受。

            教師:在我國這樣的綠洲隨處可見,作者為什么單單把這塊綠洲稱為“奇跡”?

            3、交流資料。

            4、教師播放多媒體:

            展示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的圖片與青蔥林海的畫面,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師:是啊,老農所處的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可是,他還是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我們對拉農僅只于驚嘆嗎?請談談你對他的看法。

            5、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對老農有什么看法?學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老人是怎樣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

            ⑵“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表面是指這片綠洲,實際上指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的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7、為什么說“青山不老”?

            小結:是啊,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學生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8、讀到這里,你想對老人說什么?

            教師:是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動拯救綠洲,拯救田園,拯救地球,拯救我們自己。我們期待: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惡劣險峻

            創造奇跡

            小環境──簡陋艱苦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1

            一、先學導航

            1、這篇課文我讀了( )遍。我認為自己讀得(A.正確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組內伙伴評價:(A.正確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寫字詞。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盤( ) ( )泥

            3、在括號里填適當的字組成詞語。

            風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參天的( ) 險惡的( ) 感人的(

            4、課文內容我知道。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 ),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 ),用15年的時間在( )。

            二、重點研讀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用“——”劃出。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用“~~~~”劃出。找好后再讀讀句子,寫上體會。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

            三、當堂小檢測

            真情表達: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為開頭,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四、知識鏈接

            晉西北在山西,與內蒙古、陜北風沙去相毗鄰,自然條件惡劣。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而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2

            這一單元語文要素: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學寫倡議書。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懂環境之險惡

            1、出示詞語:

            肆虐盤踞記載

            鐵鍬綠波勁挺

            價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指名學生帶讀詞語,然后請學生從這些詞語中任選幾個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故事發生在中國晉西北,這里以前的環境如何?指名學生交流[課前自學第二題]。學生用“惡劣”一詞概括環境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惡劣”程度還不夠,惡劣中還有幾分危險,圈出第二自然段“險惡”一詞。老師板書:險惡

            二、感受奇跡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個山野老漢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竟創造了這樣一塊綠洲。學生齊讀這兩個自然段。

            2、這兩個自然段具體地介紹了這塊綠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稱之為奇跡。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跡。老師板書:奇跡

            3、學生讀句子,想想哪里體現了“了不起”?學生抓住數字,從老人“植樹時間長”“綠化面積廣”兩個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綠化家園的決心大,成績突出,認為這很了不起。

            4、過渡:這些數字概括地介紹了這塊綠洲。老漢創造綠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讀課文,概括地說一說你還從哪些事中讀出了老漢的“了不起”?學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歸”“孤獨堅守”“放棄享福”。老師板書:早出晚歸、孤獨堅守、放棄享福

            5、學生根據老師的板書說一說“老人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三、理解“青山不老”

            1、過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為證,綠樹為憑。這一奇跡讓作者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2、作者為什么從這一句話中選取了“青山不老”四個字作為文章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完成[課中共學第一題]。

            3、小組交流匯報,全班補充。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來談,一是青山在以老人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護下會長青、常綠。二是老人創造奇跡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傳。學生能聯系課文內容感受到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執著精神、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

            四、總結拓展

            1、小結: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個字點明了文章主旨。這一個句子,直接概括了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這樣的句子,就稱之為關鍵句。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抓住這樣的關鍵句,來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接下來請大家帶著這樣的'閱讀方法,完成課后練習。

            2、完成拓展閱讀,全班交流。

            3、總結。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設置教學環節時要考慮學生是否真正需要。課標對第三學段的孩子的閱讀提出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在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老師扶得太厲害了。老師應該先“放”,讓基礎差一點的孩子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孩子說得不完整,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考慮“扶”,引導學生利用詞語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識、技能要重構,學生要經歷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在學生匯報“默讀課文,想想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思維敏捷的孩子交流得頭頭是道,老師也有總結,但基礎較弱的孩子學到了什么程度?老師是沒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學生獨立完成后,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匯報。老師不要急著總結,這個時候應該給學生訂正的時間,學生訂正之后,再請基礎稍弱的學生發言,對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筆記,說說自己的收獲。把最后的總結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學習經驗。或者,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請不同水平的學生交流,交流過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構。

            3、教學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過程要有步驟,要有設計感。這是朱煜老師經常對老師們強調的,我也時常謹記著這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閱讀提示的要求:說說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條件下創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首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環境對比中引出老人創造的奇跡,再尋找創造奇跡的條件,最后理解題目的含義。前面兩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于是把重點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上,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法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4、重視學生的言語實踐。20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一句話反反復復地說,那就是對語文課程性質下的定義,“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實踐性的課程。”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總是下意識地認為說句子,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很簡單,以為學生會說,往往忽視這一點。跟著朱煜老師的講座和教學視頻學習之后才發現,到了五年級了,還有好多孩子說句子,說課文內容都說不清楚,這才真的明白小學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的,如果之前耽誤了的,不及時去補救的話,這個窟窿就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憑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學生會還是不會,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環節。比如說這節課有個要求“能說出老人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別看孩子們六年級了,如果真要說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支架,根據老師的板書去說,去說清楚,去說明白。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3

            激情導入

            1、今天很難得,爸爸媽媽有機會走近我們的課堂,聆聽我們的學習,誰愿意把這片美景,用你的朗讀,送給大家。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朗讀第一自然段。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聽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

            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重點板書)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師引讀:(15年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80個月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5476個日子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小環境──艱苦

            創造奇跡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這次的考核課,我講授的是《青山不老》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執教的這一課,我做了這樣的目標定位:

            ⑴、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⑵、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人的所創造的奇跡,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遺憾的是,由于自己備課時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充分,在某些環節中浪費了時間,到最后理解“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時,時間已所剩無幾,所以只能草草結課,雖然以后還可以為學生補上,可是這一節課的遺憾是補不回來的。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談話法 講讀法 小組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這是個什么字?誰來說說你對“老”的理解。

            2、師:與大家理解得一樣。《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

            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板書:16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找看,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請用鉛筆把相關句子畫出來。(巡視)畫好的同學請舉手。

            2、出示多媒體課件:(品讀)65歲那年,……

            (品讀)老人拄著拐杖,……

            3、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在讀中體會老人的老。

            三、再讀課文,品味“奇跡”。

            1、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

            繼續交流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

            出示: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

            3、讓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品味奇跡。

            四、自讀課文,體會環境之險惡。

            1、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到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嗎?請看——

            老人所處的環境。

            出示多媒體課件:請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從哪些詞中你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抓關鍵詞。 (品讀)

            2、齊讀,在讀中再次體會環境的險惡。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五、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生答:植樹精神)

            2、出示文章結尾:(品讀)請讀一讀文章結尾,思考以下問題。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

            齊讀句子,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

            4、師: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5、請同學們拿起課本,再次深情地讀讀文章結尾,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課后作業:

            1、出示多媒體課件:

            2、課后收集有關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先進事跡,并交流。

            3、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句。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題目入手,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請打開課本68頁,讀一讀鏈接。

            師:從題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

            1、青山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誰種的?

            3、題目暗含什么?(引導:等一下解決)

            二、感知奇跡,探究原因(10分鐘)

            師:給大家3分鐘默讀課文,劃一劃:

            (一)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二)這樣的奇跡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3分鐘過去了······

            師:哪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在說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還有什么地方寫了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這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

            3、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師種樹時間長,貢獻大

            師:請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這個奇跡。

            預設回答:

            大環境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

            2、在這樣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卻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同學們,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老人沒有放棄,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讀)

            3、從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質?

            生:無私奉獻、不畏困苦、保護環境的決心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15年啊,······”

            小環境

            1、生活條件簡陋:工具、人數、年齡。

            2、聯系自然環境,想象畫面:一把鋤頭、一個桶、年老、獨自一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在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質?

            保護環境的決心、不畏困苦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

            三、深入文本,體會實質

            師:同學們,老人用了15年的時間,創造了這片林,可是老人總有一天會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這片森林還會綠嗎?

            生:會

            師:為什么?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5min討論交流)

            預設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林;有了這綠林,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里,你看出了黃土和綠樹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林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

            課外延伸:黃河這河為什么都是過半都是黃泥?

            預設回答:

            生: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陽月亮一起發出光輝)

            師:老人是不死之身嗎?聯系上下文,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生: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師: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師:所以說,這片青山,表面是寫老人種的這一片林,實質上是寫?

            代代相傳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統領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結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五、板書設計 略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1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4、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2、領悟青山不老的含義。

            三、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提出疑問

            1、師: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去感受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提出疑問:青山不老什么意思?這也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弄明白的一個話題。在課題上加上一個醒目的問號。

            (二)自讀課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課文中哪些語句是寫青山不老的?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課文中是寫誰讓這青山不老的?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啊!)齊讀此句話,引導同學想象。(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此時你覺得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樣的形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無比崇敬的感情讀讀這句話。

            2、綠色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可對于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晉西北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那么,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呢?大環境:自然條件惡劣;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苦。

            3、此時,你認為青山不老僅指樹木蒼翠,綠意盎然嗎?還指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默讀課文,迅速在書中找一找。理解重點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3、回歸課題,理解課題,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4、指導寫法。

            (四)暢談感想,深化主題

            (課件出示圖片)巍巍青山常綠

            白發老人沉思

            1、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些什么?

            2、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五)課堂作業

            1、讀記詞語。

            2、背誦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 教學設計03-09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2-28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3-03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11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2-29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5-17

          青山不老的教學設計07-07

          關于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21

          關于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21

          《青山不老》 教學設計優秀02-2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蜜桃 | 精品呦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久久久亚洲综合久久久久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