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20 11:44:1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1

            一、導入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歷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見”這五個字來記載這一過程,而羅貫中則依據這五個字,將其洋洋灑灑地書寫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歷史的記載多了些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三顧茅廬》,去一探究竟!

            二、出示目標(齊讀)

            三、文學常識

            四、整體感知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你告訴我,你從題目中讀出了哪些信息?主要人物:劉備主要內容: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輔佐大業。

            五、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小說曲折跌宕的藝術之妙

            (一)層層渲染,塑人物

            在《西游記》中唐僧為取真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也可謂是歷經波折。僅僅是諸葛亮的出場,就讓劉備來回跑了三次。下面我們就深入文本之中,去看一看劉備都歷經了怎樣的曲折。

            1.請快速瀏覽課文,圈畫相關內容,找出劉備前兩次拜訪都遇到了哪些人物?

            2.請大家前后四人為一小組,依照屏幕中的例子,任選一個人物,通過語言、動作、外貌分析其性格及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討論過程中,如遇問題可以舉手。

            總結:劉備兩次拜訪,雖未見諸葛亮其人,可也并非全無收獲,通過對其歌

            其童

            其友

            其弟

            其丈的了解,諸葛亮的形象可謂躍然紙上。3.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怎樣的人生態度?(生答,屏顯)看透世俗、淡然處世,不慕榮利

            4.這種態度和劉備的人生態度是否一致呢?

            志向不投,由此可見,請諸葛亮出山并非易事。這是困難之一

            (二)一波三折,構情節

            兩次拜訪無緣得見、多次誤認他人,劉備的內心在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第三次拜訪是否能夠順利請得諸葛亮出山呢?他又經歷了哪些波折?請閱讀相關文段,標畫出相應內容。

            由此可見,劉備雖歷經波折見到諸葛亮,但面對出山一事,諸葛亮缺一再拒絕。正所謂“懸念重重得見真容,欲請出山再遇刁難”,這是困難之二。

            (三)推波助瀾,繪環境

            文章到此,已是跌宕起伏,令讀者感到趣味無窮,而作者卻又花費大肆筆墨描繪了幾處環境描寫,你能找到嗎?

            惡劣的.自然,對于身份高貴的劉備來說,又是一重困難。

            六、歸納主題

            同學們,面對種種曲折、阻力,劉備依然不改初衷,依然前往,可以看出劉備怎樣的胸襟和抱負?

            禮賢下士、求才若渴、寬宏大度

            七、拓展延伸

            袁枚《隨園詩話》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節跌宕起伏,波瀾橫生,令人欲罷不能。然而,這僅僅是《三國演義》這部近八十萬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當你了解“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智者諸葛亮;當你認識“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曹操;當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將周瑜時,你才會真正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詩中所蘊含的落寞與安然。請同學們帶著這節課的收獲,再讀《三國》,去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2

            教材依據:

            蘇教版語文第八冊《三顧茅廬》一課。

            設計思路:本課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課文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描寫,一次比一次詳細。課文通過對人物言行細致入微地刻畫,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這一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圍繞這一主線潛心閱讀文本,在讀中感悟,讀中品情。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相請諸葛亮誠心誠意”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究、體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到原著,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在學習形式上,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式解詞、配樂表演等方式促進學生對文本理解,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開放性,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教學目標:

            1、理解“斥責”“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為。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學難點: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教學準備:

            投影設備、課件等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你們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嗎?知道相關內容嗎?

            1、聽《三國演義》主題曲。

            2、師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豪邁的樂曲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

            一、復習導入——顯現主題

            1、上節課,我們和歷史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兩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草屋拜訪他,可惜都沒有碰到,關羽和張飛都不耐煩了,劉備呢?(不灰心)對,劉備打算三訪孔明。

            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這個問題: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相請諸葛亮?

            二、探究劉備言行——品味誠心誠意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說說你的體會。

            讀課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交流品讀(第三節)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長?(一里等于500米,半里為250米)你體會到了什么?

            b下馬步行:態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讀表現出諸葛亮的恭敬態度嗎?(自由讀——點名讀——齊讀)(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a從“輕輕、恭恭敬敬、等”幾個詞語中看出劉備禮賢下士。b你認為怎樣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親自體驗一下嗎?我們來學學劉備。讓學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鐘)c半分鐘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鐘的等待已經讓我們心急如焚,那劉備等了多少時間?

            (3)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此時劉備會如何拜見,諸葛亮又會說些什么呢?a表演相關內容。

            b請問劉備,你為什么要用拜見一詞呀?

            老師知道“拜見”指針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長輩,感受到什么?(禮賢下士、虛心求教)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讀、思、議、看,借書童之口領學生悟劉備的這份誠心誠意,對課文中生動的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讀與說結合,在文章的空白處想象、補白,使學生披文入境,展現了語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諧統一。)

            三、認識張飛人物形象——感悟誠心誠意

            (一)體會反襯作用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里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么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為什么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作者采用對比反襯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為作者描寫張飛是為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我。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理解劉備為什么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3、根據錄像配音本節內容

            (二)豐富張飛形象

            1、同學們真厲害,從張飛的言行描寫中也讀懂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么張飛僅僅是個莽漢嗎,張飛身上有沒有閃光的地方?你們還從《三國演義》中了解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2、交流:(桃園結拜、長坂橋上單身嚇退曹操十萬大軍、關羽死后張飛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師:張飛也是個英雄,十分講義氣、英勇、對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華誠心誠意

            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A、“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D、指名讀。

            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2)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后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3)理解最后一句話。

            (設計意圖:拓展教學,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諸葛亮真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那么諸葛亮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出示: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你看這么美的景色,誰能美美地讀?指讀,齊讀并出示相關練習訪說。

            五、朗讀品味并總結:讓我們走向書本,向古人學習,做一個智慧的現代人!

            板書: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3

            三顧茅廬(第一課時)

            [課題(學科和年級)] 《三顧茅廬》語文四年級[教材簡解]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課文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寫出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的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復述故事。

            2、熟讀課文寫景的語句,并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3、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重點、難點]

            1、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劉備、諸葛亮的情況有基本了解。

            2、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設計理念]依據“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培養創新意識為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后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設計思路]本文是篇歷史故事,在讀懂故事前,先讓學生適當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接著讓學生認讀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讀通課文;然后感知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誠”意;最后重點朗讀描寫環境的句子,并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教學過程]

            一、猜故事名,認識人物

            1、(出示幾張有關諸葛亮的成語故事圖)

            同學們,看看這幾幅圖,你能猜出它們的故事名嗎?這些故事里都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引出:諸葛亮)

            2、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是一個曠世奇才,誰有幸請到他做軍師呢?(劉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做軍師的故事——《三顧茅廬》。

            3、板書課題,理解關鍵詞:顧——拜訪;茅廬——茅草屋。說說課題的意思。

            4、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感人的故事。(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文中的第一主角無疑是劉備,而開頭偏偏從諸葛亮身上展開話題誰都知道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這樣的稀世之才又怎會被劉備所用的呢?由此設置一個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過渡:為了更好地讀好課文,我們先來檢查同學們認讀生字詞的.情況。

            1、檢查生字詞。

            (1)出示生字,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2)你能把這幾個字寫好嗎?請仔細觀察生字,書寫時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學生練習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臨寫)

            (3)字寫得真漂亮,讓我們再來讀讀含有這些生字的詞。(出示生詞,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因為是第一課時教學,中年級解決生字詞還是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學生在讀好生字詞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讀好課文。

            三、再讀課文,初步感知“誠”

            1、“三顧茅廬”,顧名思義,劉備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快速瀏覽課文,課文都寫了嗎?(前兩次一帶而過,詳寫第三次)

            2、師簡要介紹背景及前兩次拜訪的經過。

            【設計意圖】課文因篇幅限制,只詳細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過,但為了更準確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讓學生對前兩次的拜訪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讀中,既要關注到教材的節選片段,也要對一些情節的來龍去脈有所知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3、當時劉備一無文臣謀士,二無勇將強兵,三無地盤立足,為什么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會愿意一心輔佐他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一些答案。

            4、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如果用一個字表達,那會是什么字?(板書:誠)

            5、你們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劉備的一番誠意呢?請你圈畫出一些詞句。(同桌討論、集體交流)

            6、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作者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寫出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下節課,我們將細細體味。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讀懂課文,孩子們一定能從“兩次”、“誠心誠意”、“恭恭敬敬”等詞中初步感受到劉備的虔誠。能自主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一種體現,適度放開我覺得很有必要。

            四、仿寫段落

            1、出示: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寫景的詞語)

            2、這些詞語都來自于課文哪里?請你將描寫景色的句子用“----”劃出來,練習朗讀。

            3、課文中僅僅是寫景物嗎?說說自己的理解。

            【設計意圖】這段景物描寫,為感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了鋪墊,“臥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教者拓展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到這段景物描寫蘊含一定深意,初步感受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本段寫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描寫的呢?(學生交流,學會此段描寫上的寫法)

            5、我們再來看一段課外的景物描寫。(出示范文)

            6、你能學著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嗎?

            7、學生試寫。

            【設計意圖】這個小練筆與課文內容契合不大,所以我將它拎出來放在第一課時來寫一寫,鍛煉一下孩子們的寫文能力。

            五、作業設計

            1、課堂反饋后,繼續完成小練筆。

            2、課后閱讀《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課文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會“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的內容改編而成。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文章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寫出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學難點:

            通過劉備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教學準備:教學光盤、生字卡片、搜集有關劉備、諸葛亮的故事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學習生字新詞。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介背景: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2、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的學習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節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老師板書課題。

            3、指導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橫鉤要比草字頭略微長一點,這樣才好看,最后一筆是撇。下面,請大家在書上,課題的`右邊各寫一個,不僅要寫對,還要寫好。(學生寫字)

            4、質疑:“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誰三顧茅廬?茅廬在哪里,里面住著誰?為什么要三顧茅廬?怎樣三顧茅廬的?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2、檢查:

            (1)讀準詞語諸葛亮劉備張飛關羽

            輔助

            統一

            捆來

            尊重

            山岡

            潺潺

            時辰

            吩咐拜訪

            半晌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頓開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疏疏朗朗青翠欲滴景色宜人群雄紛爭(2)理解詞語

            哪些詞語讀懂了,是怎樣讀懂的?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學可幫助解決,并說說自己是怎樣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正音,思考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1、初步了解課文

            (1)交流剛才質疑的哪些問題你已經解決了?

            指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理解“三顧茅廬”在課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顧”是拜訪的意思。(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2)

            理課文思路,了解詳略文中重點。教師提示:課文重點寫了第幾次拜訪?哪些自然段?第一段(1)略寫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見著。第二段(2—4)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第三段(5)寫劉備和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四、指導生字字形以及書寫。

            1、同桌一起學習生字,找找難字。

            2、交流學習生字的體會。

            3、完成習字冊。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學重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復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誰來說說“三顧茅廬”的意思?用上課文中的詞句。

            2、師:第三次去隆中,劉備是憑什么打動諸葛亮?

            (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板書:劉備

            誠心誠意)

            二、學習課文

            (一)教學板塊之一打開思路:

            1、師: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我們一起再來默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畫畫圈圈,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2、學生讀書思考

            3、發現了這些地方了嗎?你發現了幾處?(6處)

            4、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了嗎?

            5、你準備怎樣把你體會到的東西傳達給我們大家呢?(我想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我想我可以把這種感受說出來。表演也是很好的的辦法。)

            6、表演?那可是很難的,不僅要念好臺詞,還得有表情、動作,不過,可以試一試。那好,接下來,我們就準備一下,或者讀,或者說,當然也可以演,用你認為最佳的方法表達你體會到的一些東西。可以一個人準備,也可以幾個人一起準備,相互提提建議,相互提高,好不好?開始!學生準備:

            交流,理解課文精髓:

            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B、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C、劉備和張飛的關系,能說的具體一些嗎?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

            D、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節)

            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學生讀劉備的話。)E、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指導發散。

            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A、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B、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地敲門,“輕輕”表示注意輕敲,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地禮貌和尊重。

            

            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A、劉備知道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盡量放輕腳步,輕輕地走進去,防止驚醒先生。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學老師地樣恭恭敬敬地等候。

            D、劉備恭恭敬敬地站著,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著。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A、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表現處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B、劉備為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著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于見到了諸葛亮,趕緊見面……現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為,你會怎么想?

            C、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就走上了為了國家統一大業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段經歷,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D、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二)教學板塊之二

            1、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出示: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指名學生讀)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

            (三)教學板塊之三

            1、諸葛亮真的是一條騰飛的臥龍嗎,真的很有能耐嗎?誰來說說見面以后諸葛亮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才華?

            2、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一大業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3、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

            4、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1)這句話特別嗎?(這句話用了比喻)(2)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3)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可見諸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雄才大略)(4)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5)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6)學生練讀

            5、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6、師:老師知道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讀過《三國演義》,我們一起來說說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學生交流。

            如: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8、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為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遷移練習,練習寫話。

            1、師:隆中美不美?(光盤:請你欣賞)

            2、指名朗讀: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3、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4、學生默讀研究

            5、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6、指導朗讀,讀出美感。

            7、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出示課后練習:

            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8、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學生習作。

            四、布置作業。

            1、說說帶點字的意思以及詞語的意思。(課后習題3)

            2、寫話: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3、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劉備

            誠心誠意

            諸葛亮

            雄才大略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11-11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04-04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07-01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03-05

          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12-02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03-08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04-19

          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12-02

          《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07-0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精品第一区 | 亚洲精品中文子幕乱码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72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 | 新国产乱子伦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