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遠”與“近”美文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朋友圈拉黑父母”的討論,引發很多網友議論。隨之而來的還有“拉黑領導”“拉黑同事”等一系列“拉黑”活動和倡議。
大家在晾曬朋友圈各種奇葩故事莞爾一笑時,也需要反思一個問題:朋友圈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圈”呢?
這個“圈”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互聯網興起的初期,匿名和虛擬是社交軟件的特色之一。人們可以完全扮演一個虛擬角色,與不同地區、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任意交流,營造了一種“遠在天邊,卻宛如眼前”的假象。
這種新鮮感和刺激性也成為互聯網發展初期的重要動力之一。但隨著互聯網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日深,這種交流溝通方式的局限也逐漸顯露出來:“朋友”都是過客,“關系”都是浮云,無法真正建立起持久而穩定的人際關系。
國內流行的微信源于一款國外的即時通訊應用KIK。這是一款功能簡單到極致的跨平臺即時通訊軟件,甚至不能發送照片和附件。
它的特長是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同步手機通訊錄和郵箱,并向用戶推送提示,是否愿意與此人成為KIK好友。
沉淀在手機通訊錄和郵箱聯系人中的關系是個人最穩定的社交關系。把這些關系導入互聯網中,對習慣了與陌生人在互聯網上聊天的網民來說,無疑是捅破了虛擬和現實間的最后一層窗戶紙,實現了互聯網和真實生活的`“無縫連接”。
這種模式的即時通訊應用迅速得到傳播,在國內首先有了“米聊”,隨后又出現了“微信”。僅三年多時間,微信已經變成了移動互聯網上的“巨鱷”。
“朋友圈”的概念雖不是微信原創,卻是因它而被玩起來的。在推出一年之后,微信的4。0版本正式增加了朋友圈功能,隨后又逐漸增加了評論、隱私、收藏等功能。
微信似乎還有打造移動互聯網總入口的雄心。現在,“朋友圈”變成了一個包羅萬象,既有社交功能又有媒體功能和商業功能的“巴別塔”。
《圣經》故事里的“巴別塔”最終因為人們語言不通、溝通不暢而倒掉了,而微信朋友圈這個“巴別塔”似乎也正在改變設計者的初衷,有些“歪樓”了。
首先是這個“圈”定位不清,正變得魚龍混雜。親友、同事、客戶甚至陌生人混雜在一個圈子里。有人說,微信越來越QQ化。
其次是這個“圈”信息泛濫,正變得泥沙俱下。新聞、自拍、炫富、“雞湯”、代購集中在一塊小屏幕上。有人說,微信越來越微博化。
再次是這個“圈”功能復雜,正變得步履笨重。公眾賬號和服務賬號、收藏和分享、隱私和公開,功能越來越多,操作也越來越復雜。有人說,微信越來越不夠人本。
更為重要的是,即時通訊應用的初衷是打破現實和虛擬的界限,拓展社交關系的概念和空間,實現互聯網時代的有效溝通和便捷傳播,但目前的現實卻是人們在微信上開始制造新的隔閡。
用“拉黑”的方式控制溝通和傳播,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際關系變成了“近在眼前卻各玩手機”的現實,溝通變得不再那么便捷、有效。
微信的創始人張小龍曾說:“通過技術解決不了人們內心的情感需求。”此話不假,但忽略了一點,技術是為人所用的。
如果技術的目的是為人服務,那么它是可以使溝通更通暢、更自由、更便捷的;如果技術的目的是為商業和壟斷服務,那么再好的技術也不會讓人記得為什么被研發出來。
【微信上的“遠”與“近”美文】相關文章:
1.遠燈與近燈美文
2.這么近那么遠美文
5.遠燈和近燈美文
8.遠與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