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課件

          時間:2024-02-24 12:06:41 澤彪 課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七律長征課件(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課件,課件的基本模式有練習型、指導型、咨詢型、模擬型、游戲型、問題求解型、發現學習型等。那么課件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律長征課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律長征課件(精選10篇)

            七律長征課件 1

            教學目標:

            1、認識了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只等閑、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

            2、理解詩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準備:

            1、學生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并自學生字詞;

            2、收集有關毛主席所寫的詩詞。

            課前預習: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解題。

            1、師: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二萬五千里長征,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涵,在長征即將結束的前夕,一代偉人毛主席寫下了詩史上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風云歷史,濃縮成一首詩。今天我們就順著偉人的筆跡,去觸摸長征的.風景。

            (教師板書課題:25七律.長征)

            2、解釋“七律”。(七言八句,頷聯、頸聯對仗工整)。

            二、初讀,整體感知。出示閱讀提示(請一位學生讀,明確要求):

            1、自由朗讀詩歌,注意把詩讀通順,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2、指名學生讀,正音并檢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剛才在讀詩歌的時候,哪兒些字詞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來。誰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預設:等閑、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軍、盡開顏。隨著我們深入學習,我想對“暖”“寒”這兩個字的含義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寫了什么?(紅軍長征,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最后取得了長征的勝利。)哪句話看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理解著句詩。只等閑:平平凡凡的小事。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詩歌描寫紅軍長征歷經的千難萬險,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三、品“萬水千山”體會“遠征難”。(等閑小事有哪些?讀著讀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畫面了.)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幾幅圖?為什么?

            1、萬水千山: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困難多,艱險多。

            A、那么紅軍戰士們渡過了哪些河呢?請你在詩中找出來。

            金沙(金沙),大渡(大渡河)。

            誰來讀一讀寫水的詩句。

            B、紅軍渡過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過哪些山呢?

            找出:五嶺、烏蒙、岷山。

            誰再來讀一讀寫山的詩句。

            2、這一路長征,紅軍可謂是跋山涉水,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一直到達陜北延安,這就是長征的整個路線圖。(出示長征路線圖)。

            1、“騰細浪”、“走泥丸”

            (1)說感受

            預:綿延不絕的五嶺只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只不過是滾動著的小泥丸。

            引導:說得真好,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2)看圖。師板畫引導學生比較:逶迤——細浪,磅礴——泥丸。

            引導: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海拔2300多米,氣勢磅礴。拖著病殘之軀,忍饑挨餓翻越這樣的大山,他們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戰士們的草鞋走破了一雙又一雙,有的戰士累倒了,有的戰士病倒了,有的戰士永遠留在了山上。但這樣的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師生合作讀)

            (3)學生練讀

            引導:多么強烈的對比呀,誰能讀出山的雄偉,細浪、泥丸的輕巧?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領導的紅軍會這樣看待?(革命樂觀主義)(生自己練讀之后,老師引領學生分組讀。)這樣的事情在紅軍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為——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4)男女合作讀,再齊讀。

            2、“暖”與“寒”說感受→讀。

            過渡:還能從詩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紅軍的勇敢?

            (1)請生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暖”。引導:金沙江之戰,干凈利落,快刀斬亂麻,高興呀!再讀——

            (2)預答:害怕(這就是寒)讀

            心驚肉跳(這就是寒)讀

            毛骨聳然(這就是寒)讀

            看了這場戰斗,你有什么感受?

            預設:慘烈、激烈(這就是寒)——你讀!

            驚心動魄(這就是寒)——你讀

            (3)生感情讀,讀出紅軍的“不怕”

            引導: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這一“暖”一“寒”是紅軍戰士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兩場戰斗,兩種場面,心情一樣嗎?你能讀出這兩種不一樣的感受嗎?自己練一練。(分男女組朗讀)

            指點:天險逾越了,但現在回想起那場面,還叫人膽戰心驚。"暖",寫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寫出了強渡的驚心動魄,又進一步突出了"難"。這一暖一寒再現了紅軍戰士面對敵人的英勇無畏——讀;

            這一寒一暖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紅軍把困難視為“等閑”的樂觀精神——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質疑:更喜?讀讀前面的詩句,細細琢磨。(有過哪些喜?)

            (2)他們翻越了五嶺和烏蒙,他們渡過了金沙江,奪下瀘定橋,這一切他們都曾樂觀的面對,雖然如今面對的大雪山終年積雪,綿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們依然樂觀;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著長征即將勝利。誰不高興呢?所以,毛主席看到的是“三軍過后——”(生接)“盡開顏”

            (3)師:是啊,紅軍是英勇的,紅軍是樂觀的,難怪毛主席會那樣豪情萬丈地贊道——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四、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1、讓我們用毛主席的一段話對長征做個總結。

            2、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得到什么啟示?

            師:同學們得到的啟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以后同學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不妨想想紅軍長征,一定會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讓你勇敢地戰勝它。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一課的最大收獲。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長征詩詞,說說毛主席詩詞的風格。

            七律長征課件 2

            【教材分析】

            《長征》是毛主席飽含勝利的喜悅和革命熱情所創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概括出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義氣概。短短四句詩成為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認讀三個生字,理解重點詞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大意。

            能力目標:繼續培養抓住詩眼去品悟詩歌語言的精妙,從而體會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體會紅軍長征戰勝種種艱難險阻,感受毛澤東和紅軍將士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紅軍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

            2、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國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生了一件氣吞山河的壯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一年的時間里紅這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經受無數次考驗,當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候,毛澤東寫下了《長征》這首壯麗的詩篇。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七律長征》這首詩。

            二、范讀詩句。

            三、看圖。配詩、解意。

            給畫配詩(頷聯和頸聯),說一說每句詩的含義。

            播放“飛奪瀘定橋”電影片段,感受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品讀課文,悟詩情

            學習詩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讀詩歌,感悟詩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怎么樣去體會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點詞語去體會和感悟。

            同學們現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一讀課文,抓住詩句的重點詞語,認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組自由讀,感悟詩句所用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學生匯報,教師指導。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播放《長征》詩歌朗誦。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長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時代還需要長征精神嗎?

            總結:和平年代的長征精神脈脈相傳,具有長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們身邊。圖片展示:運動健兒。解放軍戰士科學考察隊員

            七、教師小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五嶺

            千山烏蒙

            不怕岷山只等閑

            萬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長征課件 3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掌握全詩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3、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4、學習本詩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方法:

            以朗讀、討論為主。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長征》片段及主題曲導入(或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長征》,教師范讀),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長征的內容。

            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學習長征精神。

            3、掌握一些關鍵字詞的含義。

            4、學習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夸張的手法。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朗讀,聽完后,自己大聲自由朗讀全詩:

            要求:對照注釋,理解全詩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標記以便討論提問。

            (學生讀完后,提出問題,師生討論解決,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學生再次大聲朗讀全詩,思考: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

            實際上,紅軍長征中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從中可見紅軍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藝術手法來展示長征艱難

            3、學生討論解決這一問題,教師總結歸納: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紅軍長征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都被紅軍一一克服,可見紅軍不畏艱險、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

            作為政治家兼詩人的毛澤東只精心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再現紅軍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這種以個別來表現一般的藝術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四、細讀全詩,局部揣摩。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1)首聯中的“萬水千山”在詩中具體指什么山什么水這一聯在全詩結構上有什么作用體現了紅軍戰士什么精神

            (2)頷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五嶺的`“逶迤”“騰細浪”和烏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

            (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頸聯中描繪的畫面,了解兩次戰斗,用心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4)根據歷史事實,當時紅軍二、四方面軍還沒有越過岷山,尾聯為什么說成“三軍過后”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這四個問題全部由學生自行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2、體會下列劃線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橋橫鐵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及時糾正。

            3、讀完全詩,你感覺應該學習紅軍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繼承發揚這些精神

            五、課堂總結:

            這首革命史詩通過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全面再現了紅軍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六、課后作業:

            課外查找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以“長征”為話題寫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體不限。

            板書設計:一七律長征

            萬水:金沙江大渡河

            遠征難只等閑革命英雄主義

            總括革命樂觀主義

            千山:五嶺烏蒙岷山

            七律長征課件 4

            【設計理念】

            新的課程理念提倡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書面文字、觀看音像資料、選擇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本教案依據課文自身的特點,在開發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方面做出嘗試,在教材的許多疑難處、“留白”處,引導學生思考,補充大量相關的信息資料,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化情感。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理解詩意,感受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制作課件(長征路線圖、歌曲《長征》、有關長征的電影錄像剪集、圖片)。

            2、學生準備:

            課前觀看反映長征的紀錄片或故事片,收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了解作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導入新課

            1、了解作者毛澤東主席:

            師:對本詩的作者毛澤東主席,同學們并不陌生。誰能用簡練的語言,為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澤東。

            指名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信息說一說。

            2、回顧學過的課文: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紅軍長征中的故事嗎?

            指名學生說一說。

            3、簡介本課時代背景:

            師:對長征你有哪些了解?結合資料袋提供的信息說一說。

            (時間、經歷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戰斗等。)

            指名學生說一說。

            師小結(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

            二、讀詩文,曉詩意,感悟語言

            1、初讀詩文,感知大意:

            ⑴ 學生自由讀詩文,思考:

            這首詩寫了什么?

            指名學生交流。

            ⑵ 按照學習提示自讀自悟,同桌之間合作學習:

            師:這首詩描寫了紅軍長征歷經的千難萬險,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是怎樣具體生動描寫的呢?

            (課件出示學習提示。)

            ⑶ 交流自讀自悟的成果: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討論,進一步加深了對詩的理解,請大家大膽展示自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指名學生說一說。

            2、精讀詩文,領悟意境:

            ⑴ 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① 詩中哪個詞表現出紅軍英勇無畏?

            ②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③ 品讀此句詩。

            ⑵ 學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 這樣連綿不絕的五嶺在紅軍眼里像什么?

            ② 討論“騰”能否換成“流”?

            ③ 如此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像什么?

            ④ 討論“走”能否換成“跋”?

            ⑤ 品讀此句詩。

            ⑶ 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① 課件出示金沙江的畫面,師簡單講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體會“暖”字表達的情感。

            ③ 課件出示飛奪瀘定橋的片斷,學生默讀相關資料。

            ④ 體會“寒”字表達的情感。

            ⑤ 品讀此句詩。

            ⑷ 學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① 這句詩寫出了紅軍怎樣的心情?從文中哪兒可以看出?

            ② 學生討論交流。

            ③ 品讀此句詩。

            三、誦詩文,悟詩情,拓展提升

            1、齊讀詩文,體會全詩表達的情感。

            2、播放《長征》歌曲。聽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4、全體起立齊誦《長征》。

            【板書設計】

            25、七律·長征

            毛澤東

            遠征難 只等閑

            五嶺 細浪 英樂

            烏蒙 泥丸 雄觀

            金沙江 暖 氣主

            大渡河 寒 概義

            岷山 開顏

            七律長征課件 5

            教材分析:

            《七律.長征》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毛澤東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高山大河,來歌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偉大精神。全詩共四聯,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首聯對長征作概括描寫,頷聯、頸聯、尾聯選擇長征過程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幾個典型事例進行具體的描寫。“不怕”“只等閑”概括了紅軍戰士戰天斗地的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下文的“騰細浪”“走泥丸”“暖”“更喜”“盡開顏”將這種精神具體形象化。“遠征難”“萬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下文的“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岷山千里雪”這長征途中的五個典型事例,將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演繹得淋漓盡致。

            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難忘的歲月”就安排了這首七律。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

            教學總體思路:

            長征相對于當代的孩子來說,離得比較遙遠了。如何讓學生在課前能對長征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在課前先布置孩子們每人必須通過各種手段,讀過至少一篇與長征有關的故事。同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的理解課文的內容,我在課前利用網絡媒體,收集有關資料制作課件,在課件中插入長征路線圖、歌曲《長征》、有關長征的電影片段及圖片。

            為了能讓學生入情入境,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我以一首激情澎湃的《長征》作為開課的主題曲,并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長征的了解,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講講長征的故事,讓學生在有關長征的歌聲中、故事中走進本節課的學習。小學語文應注重閱讀理解,一節語文課應該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情感。所以接著我將通過指導學生三讀文本,在學生在反復的朗讀與交流中,達到感知、悟意、悟情的目的。然后為了讓學生將抽象的詩句理解得更透徹,同時情感得到更進一步的升華,我讓學生觀看了自己精心剪輯的長征的影片片段,其中包括了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越雪山等內容,將紅軍長征的艱險更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出示反映全詩主旨的兩句詩,點出這些艱險在紅軍眼里“只等閑”,并趁熱打鐵,讓他們談談自己對紅軍長征的看法,對紅軍在長征途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并用“紅軍戰士們,我想對你們說……”進行寫話,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在無意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表達能力,一舉三得。緊接著,我又讓學生根據我給出的圖片,在音樂聲中背誦全詩,把他們的這種情感遷移到文章的誦讀中去,實現“讀”的質的飛躍。最后,我讓學生談談,在我們和平的年代,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是否還需要,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拓展。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逶迤、磅礴、丸、渡、索、岷”等生字詞。

            2、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3、感受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感受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準備:

            1、制作教學課件(長征路線圖、歌曲《長征》、有關長征的電影片段剪輯、圖片)。

            2、布置預習:由于學生對長征的那段歷史缺乏了解,課前布置學生閱讀至少一篇與長征有關的故事,觀看有關長征的紀錄片或電影,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了解作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長征》。

            導語:同學們知道我們剛剛聽的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叫什么嗎?這首歌的名字叫做《長征》,說到長征,同學們對長征的了解有多少,知道哪些長征的故事2呢?

            2、學生結合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

            過渡:同學們課前的準備可真充分,了解了那么多長征的故事。在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實力,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里,紅軍戰士靠著自己的雙腳,走過了十一個省,行程余里,完成了舉世無雙、驚天動地的萬里長征。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一面講解一面展示紅軍長征路線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毛澤東的這一首《七律.長征》,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紅軍在長征中所散發出來的偉大精神吧!

            【設計意圖:通過長征歌曲的感染,學生課前資料的展示,教師富有激情的談話,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后文的學習奠定了理解基礎和感情基調】

            二、三讀文本

            (一)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將字音讀準。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請同桌互相讀讀、聽聽,糾正讀錯的字音。試著解答一下對方不懂的問題。

            3、指名朗讀,師相機正音。全班匯報,理解不懂的詞語。

            4、再次指名朗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5、結伴讀,找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讀詩,看誰讀得又準又好!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生字詞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進行自學,老師只需從旁指導,加深理解。讓學生采用各種方式讀詩文,從有目的地自讀,再到指名讀、指導再讀、結伴讀、齊讀,讓全體學生都能把詩讀通讀順,都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得到了充分讀詩的機會。“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如此安排是為了接下來理解詩意奠定基礎。】

            (二)再讀悟意

            1、默讀課文,思考詩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詩句旁邊打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詩中不理解的地方。

            3、全班交流匯報,理解詩意。

            重點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去自讀自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再討論交流,為下面體會紅軍長征精神埋下伏筆。】

            (三)三讀悟情

            1、教師范讀,學生思考:這首詩中描繪了紅軍長征中的哪幾個畫面?哪幅畫面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2、小組研讀。

            在學習小組內討論概括幾個畫面,讀讀說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圖畫”;還可以結合自己收集的課外資料講一講“畫”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

            3、班級交流。

            讀詩,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畫面: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出示圖片)

            過渡:在這五幅畫面中,描繪的都是當年紅軍戰士所翻過的山,趟過的河,如果要你去經歷這一切,你認為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對于當時只能靠一雙腳長征的紅軍戰士來說,要做到這一切,容易嗎?毛澤東在詩的開頭就說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真的渡過了萬道水,千座山嗎?他為什么這么說呢?萬水的代表是什么?千山呢?詩中有交代嗎?

            a、這五嶺、這烏蒙是什么樣的山呢?(出示圖片)紅軍在翻越這些山的時候會遇到什么困難呢?那該怎么讀呢?(體會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b、那“細浪”、“泥丸”是什么樣的呢?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細浪”、“滾動的小小泥丸”呢?那該怎么讀呢?(體會詩句反襯紅軍的英雄氣概,突出紅軍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

            c、“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怎么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寒” 4又如何理解呢?我們該用怎么樣的語氣來讀這兩句詩呢?(出示相關圖片及電影片段,感受自然環境的險惡和與敵人戰斗的激烈,體會紅軍的無畏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d、如果說翻越了逶迤的五嶺,騰越了磅礴的烏蒙,渡過了驚險金沙江與大渡河是讓人喜悅與自豪的,那么當紅軍越過了大雪山,結束長征之途,他們的心情又會怎樣呢?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我們可以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試試看。

            e、當時越過大雪山的只有“紅軍第一方面軍”,毛主席為什么卻說“三軍過后”呢?(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相信他們定能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過渡:讓我們帶著對紅軍展示不畏艱險,勇敢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的贊嘆之情,再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讀一次吧!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現有資源,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作用,眼、耳、腦、嘴齊動,讓學生在自主交流、質疑中互動、進步,找尋與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同時,重視讀的作用,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三、情境悟練

            1、看影片片段,進一步感悟長征的艱難,紅軍精神的崇高。

            過渡:紅軍就是這樣靠著自己的雙腳,行走在這跨越四省、峰巒起伏的五嶺上,越過了這巍峨高大、山勢陡峭的烏蒙山,渡過了水流湍急、危情四伏的金沙江、大渡河。多少的艱難險阻,在我們紅軍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出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學習了課文,看完了影片,你們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那么你們對紅軍長征有什么看法呢?對于紅軍在征途上的表現,你認為怎么樣呢?請你以“紅軍戰士們,我想對你們說……”簡單地寫幾句話,把自己的感受都說說吧,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

            過渡:同學們都表現得很不錯,看來你們這節課的收獲都不小,都能理解和5體會詩意詩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著紅軍長征走過的路,在音樂聲中把全詩有感情地背誦一次,好嗎?(課件自動播放五幅長征畫面)【設計意圖:真實的畫面,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直觀感受,深入體會。結合詩歌的影片,能使學生有感而發。同時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的學習方式,全方位地進行學習,從而更好地領悟課文主旨,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拓展延伸

            1、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它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財富,而這個財富就是長征精神,你知道長征精神是什么嗎?(大無畏的精神、英雄主義、樂觀主義、藐視困難??)

            2、長征距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那時是為了革命所以需要長征,需要長征精神,可現在我們處于和平年代,在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還需要長征精神嗎?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能聯系實際說說嗎?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體會,并讓學生知道應該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知識的有效拓展。】

            五、作業布置

            1、書寫生字,有感情背誦全詩。

            2、課外搜集并閱讀有關長征的其他詩歌或文章。

            【設計意圖:抓好學生語文基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習慣。】

            七律長征課件 6

            【學習目標】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前準備】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準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教學過程】

            一、談話,猶如引入課題

            1、我們已經學習第七單元的課文,說一說,這單元主要寫了什么?

            2、出示毛澤東主席的相關圖片:

            導語:

            你認識畫面上的這個人嗎?你都知道哪些有關他的事跡?

            學生結合“資料袋”和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已有知識。

            過渡:

            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毛澤東。就讓我們通過對這組課文

            學習,來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吧!

            二、出示課題

            七律·長征

            1、了解時代背景: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

            介紹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在長征的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的統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集體交流。

            3、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三、指導朗讀:

            1、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

            四、作業

            作業本1~4題。

            七律長征課件 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全詩內容,體會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關鍵句指導學生認真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2、結合全詩內容,體會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鋪墊情感

            同學們,當代著名詩人雷雁抒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孩子,這個詞語對于你們,是不是已經陌生?因為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那時,你們的爸爸也許還沒有出生。這個詞是用血和火寫成的。鐵流滾滾,蜿蜒過中國版圖上十二個省;從井岡山到陜北,閃閃紅星照耀著艱苦的歷程。這個詞就是長征。(板書:七律長征)今天就讓我們循著偉人的足跡,走進歷史,走進長征。

            二、初讀詩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誤字,字字響亮。

            2、指名讀,相機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齊讀,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詩意,積蓄情感

            過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詩的意思后,感受會更具體、更深刻。

            1、輕聲讀,在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下面做記號。

            2、與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講給他聽,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討論討論。

            3、全班交流。

            遠征:長途行軍

            等閑:找近義詞平常、普通(疊詞: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嶺:地處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的五座山嶺。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板書:~~~~~)

            烏蒙: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的烏蒙山。

            磅礴:氣勢雄偉、高大險峻。(板書:∧∧)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這是兩句比喻句,如果讓你在這兩個句子中分別加上比喻詞像,你會怎樣加?

            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

            連綿起伏的五座山嶺像翻騰的細小浪花,高大險峻的烏蒙山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著兩岸高聳入云的山崖,給人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橫跨兩岸的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讀著這兩行詩,你有什么感覺?(對仗工整、韻律感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一望無際、一望無垠、無邊無際,目之所及都是皚皚白雪。)

            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一望無垠,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喜笑顏開。

            4、現在明白這首詩的意思了嗎?說給你的同桌聽。

            5、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首詩歌,想想:現在讀這首詩,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齊讀,要讀出你的理解,讀出感情。

            四、質疑問難,深化情感

            讀得真好!再看看這首詩的內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1、默讀課文,關注詩句中的字。

            2、暖、寒?僅僅從這兩個字中知道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嗎?這樣理解對不對?為什么?聯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飛奪瀘定橋》想想。

            3、小組合作,匯報結果。

            巧渡金沙江,我們是智取,紅軍靠七條小船,經過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過了金沙江,傷亡很小。夜晚,兩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紅了紅軍戰士的臉龐,照暖了領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路。

            (板書:金沙江的水流)

            強渡大渡河,我們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關頭背水一戰,傷亡慘重。每每想起槍林彈雨中的十幾根鐵索,我們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難的烈士,我們萬分悲痛。但是,我們挺過來了。

            (板書:瀘定橋的鐵索)

            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們翻過了一望無垠,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岷山,勝利完成了讓世界人民震驚、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長征!

            (板書:白雪覆蓋的夾金山)

            4、齊讀(板書:紅軍、細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閑)

            五、感情背誦,升華情感

            1、借助板書,配樂背誦

            2、小練筆:吟誦著偉人毛澤東的這首《七律 長征》,你現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3、交流、修改

            板書設計:

            20 七律 長征

            騰越五嶺圖

            疾跨烏蒙圖

            紅軍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精神

            飛奪瀘定橋

            喜踏岷山雪

            七律長征課件 8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及新詞。

            2、看注釋,結合搜集的有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紅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4、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紅軍長征的圖片、書籍、影視作品等資料,了解紅軍長征時的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許多是向我們講述了紅軍長征中戰斗和生活,你還記得有哪些嗎?指名簡單說一說。

            2、1935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甘肅會寧會師,史無前例的長征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回首艱苦卓絕的長征,毛澤東主席寫下了這首《七律·長征》。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自己讀這首詩,把字音讀準確。指名讀,訂正讀音。

            2、出示詞語:逶迤、磅礴、鐵索、岷山,名認讀。

            3、自己再讀這首詩,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讀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4、要想對這首詩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詩句的意思。出示自學提示:

            ⑴ 看注釋、結合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試著用朗讀表現出來。

            ⑶ 記下不懂的問題。

            三、交流理解

            1、指名讀一、二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讀詩句→說方法→說意思→談理解。

            紅軍憑著簡陋的裝備,xx著自己的兩只腳,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輾轉11個省,走過二萬五千里的路程,有詩句中的詞語真可謂是“萬水千山”“遠征難”。再看看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面對的?引導學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閑”。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有語氣朗讀,并試著背一背。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紅軍不怕艱難困苦的`、樂觀向上的精神。)

            2、你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不怕困難,積極樂觀的情感?

            ⑴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嶺山脈和烏蒙山的圖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紅軍的眼中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卻像什么?

            (練習朗讀。)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還記得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引導學生結合資料理解這句詩。

            師:長征途中紅軍和敵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惡戰,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惡戰,多少紅軍展示葬身與滾滾的大渡河中。你能結合故事和對詩句的理解朗讀這兩句嗎?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為什么“盡開顏”?

            讀全詩,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1、這首詩表現了紅軍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成為描寫長征的經典之作。一起再來讀一讀,讓我們記住這首詩,記住這史無前例的偉大的壯舉──長征,和老師一起背誦課文。

            2、毛澤東的詩詞很多,都充滿了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課下收集一些毛澤東詩詞,和同學們交流。

            七律長征課件 9

            教案課題:

            七律·長征(毛澤東)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作的深刻含義,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樂觀積極的斗爭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點,體會詩歌中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學習重點:

            目標1、2

            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長征是中共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七律·長征》真實而藝術地記錄了這一歷史。讓我們循著詩人的筆觸去體會那一段歷史,去體會融入那一段歷史、與那段歷史息息相關的的'精神。

            二、閱讀主場

            (一)介紹知識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韻。

            4、至少中間兩聯對仗。

            (二)研讀課文

            1、引導學生理解首聯與其他三聯的關系、關鍵詞語的含義

            首聯是總綱,其他三聯是細目(綱舉目張)。

            “遠征難”:行程之遠,時日之長,代價之大,經歷之苦;自然中的險山惡水、嚴寒酷暑,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張國燾的分裂。

            “只等閑”:經歷多而顯得平常,尋常、平常又顯現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

            2、引導學生概括總綱下五個畫面(細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幾個關鍵詞語表達上作用。

            概括畫面:

            (1)騰躍五嶺

            (2)疾跨烏蒙

            (3)巧渡金沙

            (4)飛奪瀘定

            (5)喜踏岷山

            關鍵詞語:“騰”“走”“拍”“暖”“橫”“寒”“喜”“開顏”。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

            2、教師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導。

            第一聯朗讀稍慢,讀出磅礴氣勢,注意體現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二、三聯用輕松的語調朗讀,再現什么困難也難不倒紅軍戰士的意境。尾聯注意體現出欣喜、喜悅,表達出紅軍戰士獲得勝利時難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長征》

            三、閱讀尾聲

            (一)研究、討論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二)研究、討論“探究·練習”各題。

            (三)課外延伸閱讀:《中國歷史》或其他資料中關于“長征”的記載。

            (五)課外作業:

            1、從《課課練·長征》中任選兩題。

            2、跟家長交流閱讀《七律·長征》的感受,并以“為長征立碑——讀《七律·長征》有感”為題,寫一段短文。

            七律長征課件 10

            教材分析: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而《七律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內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能力)

            3.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生字生詞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關“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3.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4分鐘)

            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的名稱,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首聯:首聯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頷聯: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頸聯:

            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調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xx年,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七律長征課件】相關文章:

          七律長征教學課件08-23

          七律長征說課稿01-09

          《七律長征》說課稿07-26

          七律長征的教案08-24

          《七律·長征》教案03-14

          七律長征教案10-26

          《七律·長征》教案03-22

          《七律長征》說課稿11-17

          《七律·長征》全文06-06

          七律長征的教案06-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在线观看片a免费观看岛国 亚洲综合在线区尤物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 | 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