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時間:2022-05-09 20:54:35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匯編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優秀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匯編8篇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習性,知道它們都是昆蟲。

            2、使幼兒了解這些昆蟲和人們的關系,教育幼兒愛護益蟲,消滅害蟲。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各種昆蟲的掛圖一張。

            2、操作卡片“各種昆蟲”。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去野外觀察并捕捉樹上、花上、地上的昆蟲。

            你捉到了什么?怎樣捉到的?

            二、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主要特征及習性

            1、(出示掛圖)

            圖上有什么?它們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樣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蜜蜂、蜻蜒、七星瓢蟲等,它們生活在不同的場所:花上、地上、樹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們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稱叫什么?

            (有頭、胸、腹二部分,二對翅膀、三對足等。都叫昆蟲。)

            3、你還知道哪些昆蟲?為什么是昆蟲?

            (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三、幫助幼兒分辨益蟲、害蟲。

            1、你喜歡哪些昆蟲,不喜歡哪些昆蟲?為什么?

            2、昆蟲里哪些是害蟲?哪些是害蟲?為什么?

            3、蝴蝶是益蟲還是害蟲?為什么?

            (教師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蝴蝶,蝴蝶在幼蟲時嫩菜葉等有害處,變成蝴蝶后有傳播花粉、可觀賞等益處。)

            4、幼兒操作:每人一張畫有各種昆蟲的圖片,紅筆一支,請兒用"O"劃出益蟲,"X"劃出害蟲來。

            5、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昆蟲?

            (保護益蟲,不隨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蒼蠅把它們打死,要注意環境衛生,不亂倒垃圾,不隨地大小便,不讓臟水積聚等等。)

            【活動反思】

            有愛心的小安妮因為喜歡昆蟲,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蟲和蛻下的皮,給昆蟲自由的生活空間,甚至在夢中,自己都變成昆蟲,感受當昆蟲的樂趣,以其獨特的方式,表達出對昆蟲的喜愛。為了讓孩子了解昆蟲,課前讓孩子們收集有關昆蟲的資料,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閱讀中來。

            1、注意學法的指導。緊扣 “愛”字,突出重點。在課堂上,以“愛”字貫穿全篇課文,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突出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在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滲透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課文的2——5自然段結構相似,都是圍繞重點句展開敘述的,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寫作特點來學習。在第二課時教學3——5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圍繞課后問題“安妮很喜歡昆蟲,她是怎樣做的?”展開學習。首先,我讓學生勾畫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寫安妮怎樣做的句子;然后,具體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樣喜歡收集昆蟲的;最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學習后面的內容。

            2、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的指導寫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體的寫法,讓孩子們在自讀自悟的基礎能夠進行仿寫,通過檢查可以證實大部分孩子學會這一寫法。課文的2——5自然段結構相似,都是圍繞重點句展開敘述的,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寫作特點來學習。整篇文章都是圍繞我喜歡昆蟲來寫,但每個自然段寫一個方面。

            小百科: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2

            背景設計:

            中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這件具有世界性的事件不僅全國人民都關注、興奮,就連我班的孩子一提起這件事都非常的高興。許多幼兒在談到自己的理想時,紛紛表示要向楊利偉叔叔他們學習,做一名宇航員遨游太空,也有小朋友表示長大后想登上月球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雖然這事情已成為往事,但我班幼兒的交談內容還是不離開這一話題進行,他們還帶來了各種圖書、碟片、報紙,互相閱讀和交流。我想:幼兒的興趣不能簡單地讓它停留在口頭上,應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去感受、去想象、去創造,使幼兒的經驗得以提升。

            大班幼兒求知欲望強,他們好問好學,對數學知識也較感興趣,積極嘗試做一些計算練習,為跨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我們知道數學活動有時顯得較為枯燥乏味,如果只滿足于讓幼兒學會加減練習、編一些應用題,內容顯得過于狹窄單一,很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在剖析《黑夜密語》這一大主題的精神要領下,預設了這個活動,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滿足他們探索太空的若干需求。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答虛擬游戲中的問題。

            2、能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寫有6—10數字的星星五顆,制定成貼絨磁性教具。

            2、模擬的大張登月軌道圖,在軌道的九個點上寫數字10。幼兒每人一張相同的小圖、筆。

            3、幼兒每人1—10的數卡一套,彩色"通行證"一、手指游戲導入。

            師: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玩個手指變數字游戲。

            兒歌:食指中指并并,做把剪刀剪剪,我是手指魔術師。變、變、變個……。

            二、給星星打電話。

            1、出示圖片。提問:這幾位叔叔,你們認識嗎?(楊利偉,翟志剛等)

            2、大家都想上月球,我們閉上眼睛,祈禱星星幫忙。

            3、出現星星圖片,揭示上月球的要求。

            要求: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電話。(出示五顆星星)每顆星星上面都有一個數字,數字是幾就代表是幾號星星。我們從卡片中找出兩個數字,如果兩個數字合起來和其中一顆星星上的數字一樣大,就算撥通這顆星星的電話。

            4、幼兒解密碼,第一次操作。

            幼兒拿出卡片擺一擺。

            師:你拿出是x和x,撥通的是x號星星的電話。幼:我拿出的是4和5,撥通了9號星星的電話。幼:3和2,可以撥通5號星星的電話。

            ……以同樣的方法,讓幼兒練習6—10的分合。

            5、破譯了星星的號碼,接通星星的電話。

            提出要求:上月球要進入軌道,進入軌道必須先解開密碼,密碼是由兩個數字組成的,這兩個數字合起來都必須等于10,密碼解開了,到老師那兒領取通行證,就能登上月球。

            三、解密碼上月球

            1、帶領幼兒觀察軌道圖。

            2、幼兒玩拍手游戲(復習10的分成)、

            3、幼兒解密碼,第二次操作。

            幼兒在小圖上的方框內寫出10的各種組合數字。

            4、檢查密碼,領取通行證。

            5、幼兒登上軌道,虛擬上月球。

            活動延伸:

            聽音樂,幼兒做各種動作,模擬宇航員在月球的探索的情景。

            自我評析執教了科學活動《上月球》這個活動中,在活動中我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現狀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讓幼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答虛擬游戲中的問題,使得數學活動更游戲化、趣味化,深受幼兒的歡迎。活動中,我以登上月球為線索,把充滿奧秘的太空知識用圖片的形式簡單的展示在幼兒的面前,促進了幼兒的感官探索;把簡單劃一的數字分合式穿插在虛擬游戲中,既鞏固了幼兒數學經驗,又滿足了幼兒上月球的探索欲望,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對促進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活動中,幼兒認真地追隨環節要求的變化,一次次大膽地闡述自己對分合知識的理解,探究的欲望無處不在。"通行證"的發放使得幼兒的操作結果被得到認可,雖然有些小朋友做錯或者重復了,但老師給予的訂正機會讓他們從失落中走了出來重新煥發求知欲望,使他們有成功和被重視的感覺,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且幼兒之間的互相檢查既提高了幼兒的數學經驗,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意識,又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3

            大班優秀科學活動教案:奇妙的石頭

            一、活動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石頭

            二、活動目標

            通過尋石、觀石、玩石等活動,激發幼兒了解石頭的興趣,并在探究中發現各種石頭的特點。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有關石頭的照片、圖片、錄像資料,各種石頭、石制品、石工藝品、石飾品等。

            五、活動過程

            看一看我收集的石頭。

            (1)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石頭,有的很珍貴。

            (2)石頭的顏色有各種各樣。

            (3)石頭的花紋也都不一樣。

            (4)石頭的形狀很多,這是鵝卵石,是圓圓的、扁扁的。

            (5)有的石頭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石頭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巖石、鵝卵石、大理石、花崗巖可用于鋪路、造橋、蓋房子等。

            (2)玉石、紅藍寶石、鉆石是較為名貴的石頭,可以制作裝飾品。

            (3)本地盛產的名石――壽山石,特別名貴,可做成工藝品。

            試一試。

            (1)把石頭、木塊、塑料、泥塊、混凝土、土塊等放人水中,會發現什么。

            ①木塊、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頭、泥塊沉人水底。

            ③石頭不論大小都會沉入水中。

            (2)用鐵錘敲打石塊、木塊、塑料、鐵塊,觀察敲打時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①鐵錘敲打石塊后看到一丁點火花。

            ②用鐵錘敲打木塊、塑料、鐵塊沒有火花。

            (3)用石塊敲打鐵釘、木板、核桃、土塊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①石頭很硬,不會碎,不會變形。

            ②核桃、土塊被石塊敲打后都碎了。

            制作石藝。

            由一塊形狀特異的石頭想到了什么?運用輔助材料做出更多的東西。

            (1)單塊石頭彩繪。

            (2)多塊石頭組合彩繪。

            (3巧妙運用粘合劑彩繪。

            (4)各種石頭組合,搭建園林小景。

            展示幼兒的作品。

            幼兒自我介紹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稱。

            六、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頭的特征活動中,還可以把石頭與蔬菜、魚同時放在火上燒,觀察現象,感知石頭不能生長也沒有死亡。

            2.可以帶幼兒外出參觀,把未受破壞的自然景觀與受到亂開采石料而破壞的景觀進行對比,再通過觀看一些有關災害性報道、錄像、資料片,讓幼兒感知和了解石頭對人類的作用。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有一天中午看電視我給小朋友找了一些魔術,孩子們看得認真了,當看到一個關于懸空的魔術時,就有小朋友問:"老師,什么是懸空?他為什么會懸空呢?"還有的小朋友說:"老師,除了魔術里的人能懸空,還有什么也能懸空呢?"看到孩子們對懸空現象這么感興趣,針對孩子們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我也上網查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最后組織了開展了《會懸空的紙盒》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發現紙盒懸空的現象,體驗探究的樂趣。

            2.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

            3.感知紙盒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自制紙盒娃娃、音樂。

            2.輔助材料:螺絲帽、木塊、塑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出示紙盒娃娃,引題:有一個很特別的雜技團要在我們班作精彩演出。他要給我們表演雜技--懸空,你們猜他能成功嗎?

            2.教師演示成功的"紙盒娃娃的雜技",提示:他能用這么少的部分把身體懸空,你們的紙盒娃娃會不會懸空呢?

            二、基本部分

            (一)、發現紙盒的懸空現象

            1.設問:你們的紙盒娃娃能懸空嗎?

            2.幼兒探索(教師提供"木塊"讓幼兒自發嘗試懸空的方法:紙盒一頭放在桌子的邊沿,一頭懸空)

            3.交流:你是怎么讓他懸空的?

            (二)、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

            1.設問:用什么方法能讓紙盒懸空最多?

            2.幼兒探索(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運用現有材料,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體驗到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有關。)

            3.幼兒交流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

            4.小結:木塊在紙盒頂端能讓紙盒懸空最多。

            (三)、比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懸空現象。

            1.設問:每種材料都去試一試,你能發現什么?

            2.幼兒探索。(引導幼兒比較借助不同材料讓紙盒懸空最多現象,發現懸空現象與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3.交流:你用三種材料比較以后,發現了什么?

            4.小結:紙盒里的東西越重,紙盒懸空越多。

            三、結束部分感受身體重心

            1.導入:紙盒娃娃的表演完了,現在輪到我們小朋友來表演雜技《椅子上的單腳舞蹈》

            2.要求:只用一只腳站在椅子上,另一只腳懸在椅子外,肢體表演各種動作。

            3.幼兒表演并體驗單腳懸空的感覺。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了解向日葵的生長過程,對植物生長變化感興趣。

            2、觀察感知向日葵的形狀、色彩、大小等特征,了解向日葵種子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3、對身邊的動植物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初步的按變化排序經驗。了解平時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種子。

            2、物質準備:有關向日葵的視頻3、教育掛圖《領域活動、科學、向日葵》

            活動過程:

            一、以猜謎導入活動,激發興趣。

            謎語:身體長又長,開花黃又黃,臉蛋像太陽,籽香又香。(謎底:向日葵)

            二、引導幼兒觀看多媒體圖片(用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工藝品等)引:看看這些是什么?你見過嗎?猜一猜這些食品和工藝品都是用什么做出來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引導幼兒觀看有關向日葵的視頻,了解向日葵的生長過程。

            1、出示教育掛圖《向日葵》,引導幼兒了解向日葵的形狀、色彩和朝陽的特性。

            2、出示《向日葵的生長過程》,引導幼兒了解向日葵的生長過程。

            A、引:請小朋友仔細看看,你認為這些圖怎樣排列更合適,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

            B、提問: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向日葵是怎樣長大的呢?

            四、品嘗用向日葵種子制作的食品,感知向日葵與人們的關系。

            1、引:你們嘗過葵花籽嗎?好吃嗎?

            2、幼兒與教師一起品嘗用葵花子制作的食品,邊品嘗邊交流食品的味道。

            3、討論:向日葵種子做得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種子還能做什么?

            五、種植與記錄引:春天到了,我們有這么多向日葵的種子,大家一起來種一種,看看到底是不是按照我們知道的過程長大的。大家要細致地記錄它們的生長變化過程,做一個很棒的小小記錄員。

            六、活動延伸:引導幼兒種植葵花籽。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獨立設計記錄符號在記錄表中記錄,嘗試統計的方法,使用恰當的語言與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過程。

            2、鼓勵幼兒運用原有經驗,猜想并嘗試,發現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體驗思考、發現、探索與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

            1、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工具,并能正確的說出它們的名稱。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個方盤里;核桃若干;記錄表;筆;紙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集體品嘗,激發幼兒砸開核桃的欲望

            (1)出示核桃,幼兒品嘗核桃仁

            師:“小朋友,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位小伙伴,快來看看它是誰?”(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殼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們吃了我的果肉,會變得更聰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請你們來品嘗我的果肉,好嗎?”(請幼兒品嘗核桃仁,每人一塊)

            核桃:“小朋友,你們一定沒吃夠吧,那好,我把伙伴們請來,讓你們吃個夠!但是,這次你們要自己想辦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們能做到嗎?”

            (2)出現核桃的伙伴們(完整核桃),幼兒討論怎樣吃到核桃仁?(充分討論、爭議、辯論,漫畫演示各種辦法的結果)

            師:“快來說說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幼:“用腳踩”、“用牙咬”、“用拳頭砸”、“用錘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據幼兒的回答內容請幼兒分別示范不同的辦法)。

            2、說工具

            請幼兒說一說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

            師:“那你們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呢?”

            二、猜想與嘗試

            1、成功的設想

            (1)示范講解記錄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欄填預想哪種工具會成功,第二欄記錄實踐后的結果。)

            師:“這是核桃帶來的記錄卡,記錄卡第一行畫的都是什么呀?”

            師:“第二行的前面有一個問號,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開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把結果記在這里。”

            (表格中選擇了八種工具,分別是剪刀、錘子、鉗子、鑷子、螺絲刀、木棒、扳子、鎖頭。)

            (2)幼兒設計記錄符號,記錄猜想結果。

            師:“在記錄之前,你要先選擇一種符號,然后在第二行認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畫上符號。”

            2、實驗與驗證

            (1)請幼兒自由使用各種工具實驗,并記錄結果。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邊實驗邊記錄,并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幼兒間交流實驗結果,引導幼兒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結果。

            三、探索與發現

            1、統計與排除

            經過小組統計與集中統計,確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師:“現在我給每組發一張大統計卡,請每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嘗試結果記在上面,你使用哪種工具成功了,就在這種工具的下面畫個1,每組的每個小朋友都要記錄。”(各組統計)

            師:“現在請每組派一名代表,把你們的統計結果說一說。”

            2、交流新發現

            (1)交流工具的恰當使用方法

            師:“請大家說一說你發現哪種工具怎樣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適合部位

            師:“砸核桃的哪個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師:“我們要怎樣砸容易砸開核桃?”

            四、激勵與創造

            欣賞成型的藝術作品,激發幼兒用核桃殼創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殼的同時整理活動室)

            師:“核桃肉可以吃,核桃殼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來看一看吧!”(展示核桃殼制作的作品)

            師:“我們回去后,也用核桃殼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嗎?現在讓我們一起把活動室整理干凈吧!”

            活動反思:

            對于這節活動,我想先從活動的亮點來說。一是整個活動就是一個探索用不同的工具砸開核桃的活動,同時含有教師預設的活動任務——用表格記錄子自己的探索過程,充分體現了幼兒自主性和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二是活動充分體現了家園共育精神,活動前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核桃夾、扳手、鉗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并了解這些工具的作用,我這節活動只是作為整個大活動的一個環節,幼兒對此充滿了期待,積極性很高。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夠大膽嘗試使用各種輔助材料,讓板不倒下去。

            2、樂于與他人合作。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大泡沫板4塊、材料超市中的各種物品,如:鉤子、繩子、夾子、白膠、木磚、大積木塊、剪刀、玻璃膠等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T:我們的板經常在用的時候要滑下來,請你們來幫助我!

            二、幼兒假設:

            1、T:有什么好方法讓我們不往下滑呢?

            ……

            2、幼兒分組把假設的內容記錄下來。

            三、幼兒探索,解決問題:

            幼兒嘗試各種讓板不倒下來的方法

            教師了解孩子們實驗的真實情況,并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認識。

            T:“你們的用的是什么方法,結果怎樣?”

            四、分享交流

            T:“剛剛你們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讓板不倒下來?”

            T:“為什么他們用了相同的方法,一個成功了,另一個沒有成功呢?”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操作的欲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現什么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

            “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里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可以來繼續進行嘗試。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匯編8篇】相關文章: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匯編10篇05-08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匯編五篇05-06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8篇04-23

          【推薦】大班優秀科學教案3篇05-08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模板六篇05-08

          有關大班優秀科學教案五篇05-08

          精選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四篇05-08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合集7篇05-08

          【實用】大班優秀科學教案4篇05-07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匯總八篇05-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天啪视频在线 | 欧洲亚洲日韩国产AV一级 | 五月天婷婷缴情五月欧美激情 | 亚洲视频之中文字幕 | 在线视频东京熟 | 中文字幕精品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