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6-30 18:18:00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編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編五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多層次的觀察和提問,認識季節(jié)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蚯蚓、螞蟻、蛇、青蛙、喜鵲、燕子、熊、貓等常見動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1、觀察提問

            “小螞蟻找朋友”是在巡訪螞蟻的基礎上,更宏觀的觀察活動和有意識的提問。閱讀這個小故事。

            小螞蟻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們在干什么?

            其他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小組討論,查找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2、分類

            同學們大家真是太棒了,通過搜集資料與小組交流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動物們過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讓我們打我們搜集到的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分類吧!

            動物的過冬方式可以分為幾類?你們是怎樣考慮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備糧:螞蟻……

            南飛:大雁……

            換毛:貓、狐貍……

            3、游戲:卡片競答

            每組兩人,輪流抽取卡片,講講每張卡片上的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看誰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過學生喜歡的活潑的方式,激發(fā)對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fā)熱愛生命的情感。

            我們來排練一個小節(jié)目,扮演準備過冬的動物。

            看那一小組的表演最棒!

          科學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打開玩具盒子)

            師:咦,怎么跳出來了呢?誰能解釋一下?

            師:(翻轉盒子)果真有個彈簧!課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種各樣的彈簧玩具,大家?guī)砹藛幔拷裉煳覀兙蛠硌芯繌椈衫锏膶W問,板書課題:彈簧里的學問

            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打開玩具盒子

            (學生解釋原因。)

            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qū)胄抡n,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內(nèi)容上,同時為后面學生自己設計彈力玩具提供一個范本。

            利用彈簧做游戲,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師:各小組把收集到的各種彈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師:哪個小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們的發(fā)現(xiàn)?

            師:彈簧有力量嗎?彈簧在什么情況下有力量呢?

            師:當我們把彈簧壓縮或拉長時,它就會產(chǎn)生一種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就是彈力。

            我們周圍的物體,除了彈簧能產(chǎn)生彈力外,還有那些物體也能產(chǎn)生彈力?試著找一找。

            師:很多物體都能產(chǎn)生彈力,彈力有沒有大小呢?彈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你能想一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嗎?動手試一試吧!

            師:彈力的大小與用力的大小有關,那彈力有沒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請大家體會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彈力現(xiàn)象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彈力?

            引導學生交流時著重分析這些彈性物體受力時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產(chǎn)生了彈力。

            二、自由活動

            1、我們來設計利用彈力原理的玩具。

            師:彈力可以幫助人們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彈力,設計一個小玩具嗎?

            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玩具?

            2、自我評價

            組織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與探究從“我的實驗,我的發(fā)現(xiàn),我的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小組內(nèi)的評價。學生玩彈簧,老師參與小組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或小組間交流游戲方式,讓學生盡情體驗游戲與活動所帶來的快樂,并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

            學生分組交流本組玩彈簧玩具或游戲的名稱、玩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學生根據(jù)試驗現(xiàn)象及生活經(jīng)驗交流

            學生自由研究、討論,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了彈力的物體。

            學生猜測。

            學生利用試驗桌上的材料進行分組試驗。實驗結束匯報結論。

            學生自由研究,體會彈力的方向與用力的方向相反。

            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彈力應用。

            學生小組交流設計計劃、并交流展示設計成果,教師給以相應的評價。

            在教學中順應學生的興趣指向,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有所發(fā)現(xiàn),并對所提出的和彈性、彈力有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假設;然后再讓學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戲,以此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使學生對彈性、彈力有所感悟,再通過在表達交流中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體會與收獲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是彈力”。在活動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善于表達交流的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意識到玩中有科學。

            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及手中準備的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利用彈力工作的玩具,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及動手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jīng)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jīng)驗和發(fā)現(xiàn)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nèi)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五、小結本課,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體會大數(shù)和小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和小數(shù)。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回顧10的n次冪的意義和規(guī)律,以幫助理解科學記數(sh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嘗試出表示大數(shù)和較小的數(shù)的簡單方法。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較大的數(shù)。

            2.難點: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較小的數(shù)。

            3.關鍵:理解乘方意義和負指數(shù)的概率。

            四、課堂引入

            1.乘方的意義,a表示什么意義?底數(shù)是什么?指數(shù)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約為1300000000人,太陽半徑約為696000000,光的速度約為300000000米/秒。讀、寫這樣大的數(shù)有一定困難,那么有簡單的表示方法嗎?

            讓我們先觀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點?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冪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個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數(shù),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讀作:5.67乘10的8次方(冪)。

            這樣不僅可以使書寫簡短,同時還便于讀數(shù)。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從物質(zhì)變化的本質(zhì)引出自然界物質(zhì)變化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如物態(tài)變化、機械變化、地球運動等,而且在水和空氣的學習中,學生也接觸了一些化學變化,通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可使學生初步明確物理和化學兩個變化的含義,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qū)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zhì)。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習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方法,為接下來學習物質(zhì)的變化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物質(zhì)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不同物質(zhì)的形態(tài)和運動形式發(fā)生著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zhì)。

            技能目標

            1、了解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

            3、固體物質(zhì)加熱的實驗裝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接受物質(zhì)是變化證唯物主義的物質(zhì)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方法

            難點: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zhì)。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酒精燈、錐形瓶、試管、硝酸鉛溶液、碘化鉀溶液、發(fā)黃的落葉、硫酸銅晶體、綠葉、細鐵絲、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雞蛋清。

            【教課思路與方法】

            ⒈“演示法”和“實驗法”相結合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本節(jié)教材貫穿一系列的實驗,難度較高的由教師演示,較易的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明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含義,同時得出物質(zhì)的性質(zhì)。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質(zhì)在不斷的變化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物質(zhì)變化,接著問要想知道物質(zhì)是否發(fā)生了變化,該如何來判斷呢,從而引入“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方法”,這一部分內(nèi)容分兩部進行,第一部籠統(tǒng)的來了解物質(zhì)在發(fā)生變化時有什么證據(jù),第二部分以一個具體的例子(硫酸銅晶體的變化)來加以說明。最后是物質(zhì)變化的一些簡單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整個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質(zhì)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結合新學期的一些變化來舉例,使學生感到熟悉,活躍課堂氣氛)

            引出課題:物質(zhì)的變化

            一、 物質(zhì)是不斷變化著

            師: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所有物質(zhì)都在不斷的變化中,請你談談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變化?

            生:云中的水有時會凝結成雨水而落下,

            小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 木材燃燒, 瀑布的水落下。

            討論:自然界中的這些變化是什么變化?

            投影:圖1-1 下雨

            請學生講講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師再總結分析:空氣中的水氣在遇冷的情況下凝結成小雨滴,越積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師問:整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在這個過程發(fā)生的是水的三態(tài)變化。

            投影:圖1-2 木材燃燒

            學生分析:木材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圖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下,通過葉綠體,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

            投影:圖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從高處落下,位置發(fā)生改變,沒有新的物質(zhì)生成。

            問:若將以上的四個變化進行分類,你準備怎么分?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生:根據(jù)在變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質(zhì)把以上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下雨和瀑布下落沒有生成新物質(zhì),在變化中沒有生成其它物質(zhì),這類變化叫物理變化。木材點燃發(fā)熱、發(fā)光生成了新物質(zhì)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和氧氣。在變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質(zhì),這類變化叫化學變化。

            鞏固練習:判斷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1、 鋼鐵生銹

            2、 打開小手電筒,發(fā)光發(fā)熱

            3、 鎂帶能燃燒

            4、 用條形磁鐵吸引鐵釘

            5、 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出示: 水分子電解的模型

            請學生從微觀角度來判別水電解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生: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水電解生成了氧氣和氫氣。構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屬于化學變化。

            教師指出:化學變化的實質(zhì)是構成物質(zhì)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

            過度:我們周圍的物質(zhì)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如何判斷變化是否發(fā)生了?

            二、 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方法:

            師;要了解物質(zhì)的變化,必須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zhì)變化的證據(jù)。

            演示實驗1:取適量的硝酸鉛溶液放錐形瓶中,再向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碘化鉀溶液,觀察反應前后的現(xiàn)象。

            問: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

            現(xiàn)象:反應前溶液無色透明,反應后生成黃色沉淀。

            分析實驗現(xiàn)象:在此反應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質(zhì)生成,是化學變化。

            師:在這個變化中,兩種溶液反應生成沉淀,是此變化是化學變化的證據(jù)。

            出示:發(fā)黃的落葉,與綠葉做對照

            提問:你知道葉子為什么會發(fā)黃嗎?

            生:落葉的黃色是由于缺含鎂的無機鹽或溫度不適等因素引起葉綠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師:從這兩個變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物質(zhì)的變化時常伴隨著顏色的變化。

            投影:圖1-7 鋼鐵廠的高爐

            分析:鐵在高溫下熔化變成鐵水,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但物質(zhì)的組成本身沒有變化,這種物質(zhì)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演示實驗2:拿出桌上的一段細鐵絲,觀察顏色、狀態(tài)、形狀,彎曲成各種形狀,并用剪刀把細鐵絲剪成幾段。

            問:細鐵絲在形狀變化中,發(fā)生的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屬于物理變化。

            每種物質(zhì)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質(zhì),如。不同物質(zhì)有不同的性質(zhì),根據(jù)物質(zhì)的某些性質(zhì),可用來識別該物質(zhì)。我們可把物質(zhì)的性質(zhì)分為兩大類:化學性質(zhì)和物理性質(zhì)。

            小結: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物質(zhì)的顏色、形狀和狀態(tài)、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zhì)變化的標準。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泡泡09-18

          科學教案:刷子09-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 五月天婷婷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在线Aⅴ |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 | 午夜免费在线视频日韩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