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7-10 16:42:35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八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八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索電流熱效應跟電阻、電流大小以及通電時間的關系,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學生是普通學生,思維反應比較慢,需要逐步引導,又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習常常是“只聽不動手,聽了又忘記”的怪圈中重復。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改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阻、電流、通電時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焦耳定律。

            【教學準備

            學生電源、導線、開關、電阻絲、燒杯、溫度計、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課件(flash課件)

            【板書設計

            四、電與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能。

            2、為什么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熱呢?

            3、演示實驗: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結論:電流產生的熱量的多少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有關。

            4、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系,即焦耳定律。

            內容:電流流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號的意義和單位:i—電流—安(a) r—電阻—歐(ω)t—通電時間—秒(s) q—熱量—焦(j)

            5、電熱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播放關于電能應用的錄像

            ·引入新課

            介紹生活中的電熱器。

            提出問題:熱量是從哪里來的?

            設疑:電爐絲通過導線連入電路里,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熱,這是為什么?

            提出問題: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什么因素有關?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東西方文化科學交融的意義。

            2、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3、感悟作者寬度的胸懷,科學的態度,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科學觀。

            一、導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慨嘆于西方科學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別是西方工業文明與知識經濟的巨大發展,讓我們總覺得,東方科學要好好學習西方科學文明來加快發展,縮小與西方科學文明之間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樣來看待東方科學文明的呢?怎樣來看待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之間的關系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喬治薩頓的《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相信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二、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時的根特。在大學期間學過哲學、化學、數學、結晶學等專業,1911年獲博士學位。1912年創辦國際性科學史雜志《Isis》,擔任該雜志主編近40年,并發起成立國際科學史學會。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作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在薩頓身后,科學史已經成為一個得到公認的學科。薩頓則被公認為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奠基人,也經常被稱為“科學史之父”。國際科學史界的最高榮譽“薩頓獎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三、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和近東地區。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四、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本論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論(第1-3節)強調“必須記住兩件事”,說明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本論(第4-9節)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度;

            結論(第10節)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也可分出“三段論”來。本論第4段,直截了當:態度粗暴、“言過其實”的人,“大概不是科學家”,觀點鮮明。接著5、6、7段反復論述“必須謙虛”“不應傲慢”,第8、9段小結:要“以謙虛的態度從事這一切(科學工作)”。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論述走向實證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國的歷史記載短暫來強調必須謙虛,同時也與上文提到的古希臘的例證對照。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駭人聽聞”,除了二戰時美國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廣島、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外,還能指什么呢?這不正是“科學方法”“被錯誤地應用”嗎?第7段的比喻其實也是暗指這一點。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與現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5、試舉事實例子說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倫理悖論;②經濟高速發展,大量消費有限的能源,時時爆發能源危機;③經濟上每隔一定時間就爆發危機,陷入癱瘓。

            天人合一 齊生死、等萬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論證方法。

            ①從實驗科學的角度(特別是在其發展的現階段)來看,東方和西方是極端對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后代。( )

            ③熱愛真理——像科學家那樣熱愛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實際用途的和沒有實際用途的;熱愛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學的應用常常握在那些沒有任何科學知識的人手中,猶如不經過教育和訓練而去駕駛一輛能導致各種破壞的大馬力汽車。 ( )

            ①對比論證;②比喻(不是擬人。所謂“擬人”,必須寫出人的特性)論證;③演繹論證;④比喻論證。

          科學教案 篇3

            小班科學活動:

            好吃的花生

            活動目標:

            1、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3、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花生若干盤、人手一只小碗內置花生一顆。

            2、各種積木、剪刀。

            3、花生統計表、每人身上貼好一個標記、小旗標記。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師:今天呀,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禮物,你們高興嗎?禮物就放在椅子下,請你們把禮物拿出來,這個禮物是什么呀?

            二、觀察花生外殼。(運用投影儀)

            師:那小朋友來看看花生長什么樣呀?(引導幼兒觀察花生的外殼特征)

            出示“花生統計表”。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在相應數量的圓點表格下貼上自己的標記。

            教師輕輕地打開花生。幼兒集體點數。并在相應的點子下做標記。

            三、探索剝花生的方法。

            師: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媽媽里面有幾個花生寶寶呢?那我們就一起自己動手吧!

            四、認識花生米。

            師:我們來看看花生寶寶長什么樣?(穿著一件紅衣服)我們幫它脫掉紅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肉)你們知道嗎?花生寶寶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鞏固剝花生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剝花生的?(引導小朋友自己說出方法,并做示范。)請你來剝給大家看看。

            四、結束活動

            出示花生作品,寶寶們,花生好吃嗎?你們知道嗎?花生還會變魔術呢?看,花生變成了什么呀?(小橋),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變,那我們一起去變一變吧!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條邊,三個角。

            2、能用三角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

            重點難點

            1、認識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條邊,三個角。

            2、 能用三角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讓幼兒認識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條邊,三個角,能用三角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這次活動我注重了幼兒的操作,讓他們通過自己動手拼圖,不但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也提高了幼兒對圖形的認知能力。

            活動準備:

            1、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頭飾若干,紅領巾、三角形彩旗等

            2、 用三角形拼成的熱帶魚畫面一幅、擬人的三角形圖片、展臺、

            活動過程:

            一、認識三角形。

            1、教師利用展臺出示擬人的三角形娃娃,邊出示邊以擬人的口吻說:“我是三角形娃娃,我有三條邊,三個角,大家都叫我帶角的朋友,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我。

            2、教師出示一個三角形的厚紙片,讓幼兒數一數,它有幾條邊?幾個角?幼兒回答正確后,告訴他們:這是三角形紙片。并教幼兒學說幾遍“三角形”

            3、再出示紅領巾、三角形彩旗,讓幼兒數一數他們的邊數、角數,并說出它們都是三角形的。

            二、復習鞏固

            1、教師出示拼好的圖,讓幼兒進行觀察,進一步熟悉三角形。

            (1)、出示熱帶魚圖片,請幼兒觀察它們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

            (2)、請幼兒找出一個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進一步感受三角形

            特點。

            2、

            游戲

            “圖形娃娃”找家。

            (1)、教師講述

            游戲

            的玩法:“游戲開始,幼兒戴頭飾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音樂一停,幼兒迅速跑進與頭飾相同的圖形內,每個圖形內的幼兒互相檢查是否走錯,然后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什么圖形娃娃。然后交換頭飾,游戲重新開始。

            (2)、讓幼兒做游戲。

            3、讓幼兒利用三角形自由拼圖:啟發幼兒拼出多種物

            三、展評幼兒的作品,教師和幼兒一起欣賞、分享作品。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現、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布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么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說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么作用?

            2、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2、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多數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養料。

            4、師:(利用多媒體)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養料,還為我們人類和動物制造養料和氧氣。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布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書設計】:

            4.種子變成了幼苗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料

          科學教案 篇6

            工具——人類的幫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能具體分析某一類工具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設計一種標準對知道的工具進行分類。

            2、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發現技術的發展對工具發展的影響。

            3、能對某種工具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或方案。

            4、能根據生活或學習的某種具體需要,獨立或與其他同學合作設計一種工具。

            5、能從不同的角度設計調查問卷,考察自己設計工具的市場效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說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與不使用工具的體會。

            2、能把調查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

            ST-SE

            1、能從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說明使用工具的好處。

            1、 能說明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工具的發展——結構日益復雜化、功能得到了極大加強;同時工具的發展也促進了技術的發展。

            教學準備:

            開瓶器、鉗子、剪刀、鐵絲、未打開蓋的瓶子、白紙、投影儀、繩子、布條或紙條、分類結果記錄表、不同類工具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師:人的身體不如大象強壯,力量不如牛馬強大,牙齒不如猛虎雄獅鋒利……但人的智慧卻比其它動物高得多,人們發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能夠做許多其它動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們對人類有哪些幫助?把你知道得寫下來。

            每組一張白紙,小學生分組統計各種工具及對人類的幫助。(3分鐘)

            小組代表匯報本組的統計結果,師把各種工具用統計大表展示出來,

            評價并表揚優勝小組

            二、體驗工具對我們的幫助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切斷鐵絲、撕開布條、觀察細小物,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嗎?讓我們動手試一試。

            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體會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區別。

            師提示:

            1、注意安全

            2、確保在比較過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這組變量。

            生分組活動,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課上練習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稱

            開鐵罐頭盒

            冷凍食品

            去遠方旅游

            觀看星空

            隨時了解國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檢查

            師生交流答案,并說說自己選擇這一工具的原因。(從所需要的工作時間,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說一說工具能給我們帶來那些便利?)

            三、給工具分類

            師出示寫有各種工具的統計大表

            師:工具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樣。例如望遠鏡能幫助我們望得更遠,飛機能幫助我們飛得更快更高,讓我們試著把這張表中的工具分分類好嗎?

            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分類標準,并設計記錄表

            生匯報各組的分類標準,師相機指導以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分類標準。

            學生在小組內分類

            交流展示分類結果,并試著說明理由。(不需要統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的標準結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結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類工具,搜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了解這類工具的發展過程。

            第二課時

            一、工具的發展歷程

            課前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類工具,搜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了解這類工具的發展過程。

            師生交流各種工具的發展史并討論工具的發展趨勢。

            師:工具的發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以自己選的工具為例,談談技術是怎樣促進工具發展的。

            師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進

            師:工具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時總會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有哪些優點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

            學生用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列舉各種工具的優點和缺陷

            鼓勵學生得質疑精神,(列舉一些科學家的發明就是從找缺點找問題開始的,引導學生向科學家學習)

            生完成自己的改進方案

            師生交流改進意見

            三、布置作業

            1、繼續完善自己的改進方案

            2、市場調查,了解自己的改進工具是否受到歡迎。

          科學教案 篇7

            第一課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

            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4、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

            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科學教案 篇8

            本次活動借助有趣又神秘的大紙箱,以“小貓”和“貓媽媽”開心地玩“躲貓貓”的游戲貫穿始終。 “貓媽媽”和“小貓”間的互動問答讓孩子有了主動開口的機會,豐富了孩子的語言。

            “小貓躲貓貓”是托班新教材中的一個內容,在新教材原有素材的基礎上,我們依據托班孩子容易被多變、好玩的情景吸引的特點,增添了簡單但能引發孩子參與互動的多媒體場景,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將他們一下子引入到活動情景中,為其順利進入游戲活動作好鋪墊。

            對托班新教材中孩子們躲藏的大紙箱,我們重新設計并將其裝飾成紅、黃、藍三種顏色和大小不同的房子,這樣增加了“躲貓貓”游戲的趣味性,使孩子們更加投入游戲。孩子們在顏色、大小不同的房子中躲藏,自然地進行應答,初步積累了分辨顏色和大小的經驗。

            活動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嘗試區分顏色和大小。

            2.喜歡參與活動,并能在游戲中自然應答。

            活動準備:

            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房子各一幢(大小不同)、貓媽媽胸飾、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環節一:看看、說說,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導入游戲情景:晴朗的天氣,大大的綠色草地,還有可以和孩子打招呼的太陽、蝴蝶、小鳥等。

            ●重點提問:寶寶們,你們看這里有什么?(觀察要點:孩子是否愿意與多媒體課件進行語言、動作上的互動。)

            ●小結:這里真漂亮,有太陽公公、美麗的蝴蝶,還有小鳥!

            (二)環節二:玩玩、躲躲,體驗快樂

            教師和幼兒分別扮演“貓媽媽”和“小貓”,開始玩“躲貓貓”游戲,在游戲中注意區分房子的不同顏色和大小。

            1.參與游戲,發現房子有顏色和大小的區別。

            ●重點提問:告訴貓媽媽,你們躲在哪里?(觀察要點:孩子能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房子有顏色、大小的不同。)

            ●小結:寶寶們看得真仔細,三幢房子的顏色、大小都不一樣。

            2.自然應答,能夠區分不同顏色的房子。

            ●重點提問:你們躲在什么顏色的房子里?(觀察要點:孩子能否自然應答,并清楚地說出自己躲藏的房子是什么顏色的。)

            ●小結:小貓們都能說清楚自己躲在什么顏色的房子里,這樣貓媽媽很快就能找到小貓啦!

            3.按照指令,找到相應的房子躲起來。

            ●重點提問:請小貓們聽仔細了,要按照貓媽媽說的要求去躲。(觀察要點:孩子能否聽清教師的指令,找到顏色或大小符合要求的房子躲起來。)

            ●小結:小耳朵聽仔細,一定就能找到小貓要躲的房子啦!

            活動建議:

            第一,本活動可反復進行,但活動開展時首先要以滿足托班孩子的情感需要為主,在開心、開口的同時引導其初步嘗試區分顏色和大小的不同。

            第二,本活動可和托班新教材中的“小烏龜和媽媽”以及“寶寶自己走”等活動內容鏈接起來,如小動物們一個跟著一個走,和動物媽媽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戲等。在區域活動中可創設“摸箱““找禮物”等相關的活動內容。

            第三,還可以邀請父母一起在室外進行“躲貓貓”游戲,如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躲藏游戲,可以孩子躲、父母找,也可以父母躲、孩子找,并各自說說躲在哪里等,在互相尋找、應答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增進情感。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泡泡09-18

          科學教案:刷子09-20

          科學教案《病毒》10-1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国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 色综合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婷婷网 | 在线观看你懂的欧美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