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7-18 15:42:53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匯總五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比較植物和動物的相似和不同。

            2、會比較人與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過文字、語言交流比較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間、能生長、能繁殖后代、會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員,人和動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權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與其它生物和諧共處。

            2、意識到要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

            3、養成愛惜生命、愛小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的好品質。

            二、教學準備:各種動植物、人的圖片。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你知道哪些動植物?

            2、每種動植物都一樣嗎?

            3、人是不是動物?

            4、人與動物有何關系?

            二、新課

            1、揭題:“植物 動物 人”

            2、動物與植物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以兔子和蘿卜為例作比較)

            相同點:

            (1)都是生物。

            (2)都會生長。

            (3)都需要水、陽光。

            (4)都需要營養……

            不同點:

            (1)兔子會運動。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樣……

            3、 觀察書本上第18頁。

            (1)這些是動物還是植物?

            (2)這樣有什么好處?

            (3)教師小結:有些動物在某些時候與植物幾乎一模一樣,有些植物在某些時候與動物十分相似,簡直是真假難辯!怎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的呢?它們這樣是為了更好的偽裝自己,防止被敵人發現,有時也為了捕捉獵物。

            4、這些動物和植物之間有什么不同與相同之處?

            (1)老虎和松樹

            (2)魚和水草

            (3)袋鼠和樹葉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完成在自備本上)

            5、人

            (1)人是動物嗎?

            (2)為什么?

            (3)人與黑猩猩比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點人和黑猩猩的不同點

            都要吃東西人會制造東西

          科學教案 篇2

            (1)用顯示器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教師放映顯示器,師生共同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提問:小水鐘為什么不準確?分析、整理實驗數據找出原因,繼續改進。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討論、研究,更深一步地了解水鐘的計時原理。

            (2)關心身邊的水龍頭的滴漏現象。這是一個拓展活動。讓學生把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關心身邊水龍頭的滴漏現象,估測流失的水量,提醒大家節約用水。通過調查學生應該會發現,看起來緩緩滴漏的水實際上流失得非常快,促使他們反思:“自己平時是否注意關緊水龍頭?”這個活動可以將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激勵學生用學習的知識服務于社會。

            (3)知識鏈接:刻漏和漏壺。引導學生認識古代的計時儀器——刻漏和漏壺時,最好選用電腦進行教學。這樣不但能用最短的時間說明刻漏和漏壺的原理,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 體會課文通過幾個事例來寫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寫一個科學家專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一、復習檢查

            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 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題:①開文迪許的怪表現在哪幾個方面?②他為什么有這些怪的表現?

            ⑵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第2---5自然段,①讀后討論:衣著不考究

            布置很特別珍愛圖書珍惜時間②理解考究、特別、珍愛、珍惜等詞語。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理解一般、過時等詞。③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理解家當一詞比較句子:開文迪許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別。

            開文迪許家里的布置很特別。

            指名讀句子,聯系課文說說哪句話表達的意思準確些,為什么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從書架上拿走一本書也要辦理一下手續。自由讀上面的句子,說說也要在這里強調了什么?

            ⑤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

            ⑥自由練讀第5自然段,說說哪些詞句最能突出開文迪許的怪。

            ⑶指名讀第1、6自然段①說說這兩段告訴我們什么?②這兩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2. 細讀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題:為什么說這位科學怪人并不怪?

            ⑵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讀后討論,可聯系上下文舉例說明。

            ⑶齊讀課文。

            ⑷小結段意

            三、作業

            1. 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珍愛 打擾 慕名來訪 遺著迫不得已 諸如此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上節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已經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據這兩組數據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據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據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據,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據。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轉。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現“土星”已經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模活動,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現?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10圈,然后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周期。

            (5)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分工合作。可通過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現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刷子09-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看精品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黄 | 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精品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