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教案

          時間:2023-02-13 15:14:21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3篇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么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么?依據是什么?怎么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么?

            5、混合實驗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么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對于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后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于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象?引導明了:白糖在加熱以后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結并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 就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后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什么呢?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三、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

          【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案01-22

          六年級下科學教案04-13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選04-13

          人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12-24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04-13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11-21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4-03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11-21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08-26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0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 |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