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論文 對“自主課堂”的設想和實踐
在以師生互動為特征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主體性和同學主體性同時存在,相互依和,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因此,如何在這個統一體中相互影響,一起發展,形成“自主課堂”,還要實施一定的戰略。
我們認為,“自主課堂”一般包括五個步驟:引起教學──組織教學──監控教學──反思教學──改進教學。
一、引起教學。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學活動一般是先復習,再引入新課。但這樣做同學會喜歡嗎?假如同學認為知識已經掌握,那就是浪費時間了。因此,不拘一格、別具一格地引入知識點,這是我們在課堂改革中首先考慮的問題。引起教學的做法豐富多彩,千變萬化,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 故事戰略。
教師根據學習方法講一個故事,例如曹沖稱象的故事,然后要求同學講一個類似的故事,可能是烏鴉喝水的故事。經過比較,同學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戰略:把新問題轉化成舊問題來解決。所以,在同學聽完故事之后,再讓他們去計算梯形的面積,那就水到渠成了。
2. 新穎性。
同學喜歡獵奇,新穎的做法必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自主參與學習。
一位教師上課的時候在黑板掛了一幅中國地圖,然后讓同學談談廣州至北京的風景名勝,同學可高興了。之后,話鋒一轉:“從地圖你能知道廣州到北京的旅程嗎?”同學考慮,在商量,到黑板來看地圖,量地圖,提出問題,嘗試計算,并估算計算結果,勝利地導入了“比例尺”一課。
3. 創設問題情景。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學一般是從問題開始的,但是假如問題設計不當,
也不能引起同學積極參與。因此,創設適當的問題情景,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往往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開端。一位教師在教學“小數的性質”的時候,先在黑板寫出1,10,100三個數字,然后讓同學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同學顯然能馬上說出來。老師問:“你能使它們相等嗎?”同學停住了,急速考慮,出現了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等。老師繼續問:“假如不添上單位,能行嗎?”同學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發現:1=1.0=1.00。這時候,同學會猜想:是不是一個小數的末尾添上0,它的大小都不變呢?假如老師要求他們證明一下,同學探究的熱情就更高了。
4.讓同學依照自身的想法進行學習。
一般來說,我們的教學改革都是改進教師的教法,而比較少考慮同學的學法,因此,課堂教學的局面仍然是同學圍著教師轉。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同學是依照自身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的,所以我們在研究教法的同時,也必需認同同學的學法,經常提醒自身:我的教法適合同學嗎?同學想怎樣學?無妨多和他們商量一下。
如:教學“垂直”這節課時,因為同學對“垂直”這一概念已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我讓同學想一想打算怎樣來學。甲:我想通過做實驗去發現怎樣才垂直?乙:我可以觀察周圍哪些物體是垂直的,再小結。丙:我想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來學習。丁:我想老師用電腦演示很多有關的圖形,讓我們通過比較、分析去掌握。卯:我想自學。......師:好!就讓同學們按自身的設想來學習吧。同學開心極了。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而且要使同學發現怎樣學習。假如在教學中能解放同學的個性,讓他們根據自身的意志去學習,那么將會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同學自主學習。
二、組織教學。
根據現代教學論: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和主導者。在勝利導入新課之后,如何開展教學活動,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同學的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處事的方式當然不同。我們在充沛發揮教師主體性的過程中,更渴求的是同學主體性的落實,從而創立“自主課堂”。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我們會考慮以下因素。
1. 同學特征。
我們雖然提倡“小組學習”,但不反對其它的學習方式。因為有的同學認
為“小組學習”浪費時間,阻礙了他的發展,他們更喜歡獨立完成任務;有的同學喜歡老師講授,這樣他們會明白得請清楚楚;還有的喜歡多種形式交替的學習等。教師只有走進同學,觀察同學,研究同學,了解同學,才不會被課堂一些現象迷惑,以致作出錯誤的評價。
2. 同學需要。
我們所說的同學需要包括兩局部:知識需要和情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同學需要利用哪些資源要預先估計一下。因此,我們把學習用具擺放在教室的周圍,如有條件還要提供多媒體設備(如電視、電腦和網上資料等),同學根據自身的想法選取工具,進行實驗。在探索過程中有什么疑問,哪些地方需要協助,教師只有參與到同學的活動中才干發現,從而給出合適的指導。
同學通過自身的努力,總會有收獲的,于是內心發出由衷的喜悅,希望自身的勝利得到師生的贊賞。如何滿足同學的情感,體驗學習的樂趣呢?我們是以“課堂效果交流會”的`形式展示的。同學以小組的形式推薦效果,發表見解,并隨時接受師生的質詢,然后一起評價,作出合理的界定。這樣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需要,更體現了發明、求精的意義。
三、監控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進度如何?同學學得怎么樣?課堂的學習
氛圍你滿意嗎?如何處置一些課堂事件等等方方面面都要教師進行監控。要使這個系統不出現問題根本是不可能的,我們的做法有幾點。
1. 師生討論,通過課堂制度。
假如我們仍然使用保守的一些課堂制度顯然是不行的。雖然制度是為了約束同學,規范課堂,但是同學樂意接受嗎?通過討論,由同學制定的課堂制度,同學是自覺執行的。比方同學已經掌握了,他不專心聽講,行嗎?同學為了證明結論而離開座位去丈量、去搜集資料,甚至動用先進的教學設備,行嗎?完全行的!只要同學去發展自身,只要這個同學的行為不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只要這個同學懂得使用教學設備,只要教師適度配合,為什么不行?所以讓同學參與課堂管理是規范課堂環境的重要舉措。
2. 建立學習小組監督機制。
每個學習小組都設立一名督導,負責檢查組員的學習和紀律情況。發現組員有開小差或違規現象,要和時提醒,盡量把不良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每個組員輪流記錄課堂表示,周五評價,評價分為自評、他評和小組評,教師再根據組長匯報進行褒揚,提出建議,加以改正。
3. 共在。
讓同學時刻感到教師是和他們在一起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共在”。
教師應不時掃視課堂,知道課堂里正在發生什么,使同學知道教師隨時隨地都是與他們在一起的──注意到正在發生什么而且還可能盡早準確地發現不恰當的行為。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要設法把同學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作為課堂教學的監控者,教師要和時消滅同學不良行為的苗頭和積極糾正不恰當的行為,不但要做到顧全大局,而且不能顧此失彼。
4. 生長記錄袋。
為了觀察同學的課堂學習,我們建立“生長記錄袋”。生長記錄袋不但關注同學的知識,而且關注同學的學習態度,關注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表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強調同學的情感、心理品質能健康、和諧地發展。我們主張同學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同學個體的自由行動。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沛調動同學認知的、情感的、行為的、生理的等諸多因素參與,才干充沛發揮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主動探索與發展,形成積極的效能感。為了激勵同學自主學習,我們更多使用的是定性評價,使同學從中看到希望,發現缺乏,確定自身努力的方向。為了協助同學更好地建構知識,我們引導同學調節學習,逐步完善學習方法。我們還根據生長記錄袋把同學的課堂生活拍攝成錄象,使同學知道自身的生長歷程。
四、反思教學。
教學不但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長期以來,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嚴重地受到自身經驗的影響,沒有任何建立在反思基礎上的創新。現代教學呼喚反思型的教師,我們提倡反思教學。對課堂教學的反思,我們的做法是師生結合,一起反思。
教師可以征求同學的意見,就教法和學法談談自身的感受,并做好記錄。同時,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反饋進行考慮:為什么會這樣?如何解決?換一種方式會不會好一些?然后,把同學的說法和自身的考慮進行比較、分析,篩選出恰當的教法和學法。
我們科組一些教師就是經常反思教學,教學水平提高很快。同時,我們一般規定每節課要留5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反思自身的學習情況,到底學會沒有?哪些地方還沒有弄懂?有什么好的建議或創新的想法?等等都鼓勵同學提出來,然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師生一起解決。
為了讓同學進一步體驗學習的樂趣,我們還要求同學就本節課談談自身的收獲,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心理等方面得到哪些發展?使同學更好地認識自身,評價自身,逐漸把學習變成自身穩定的需要,從而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身的學習。
作為課堂教學決策者的教師,無妨多站在同學的角度上想一想,不時學習,堅持反思教學經驗,吸收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使教法適應學法,使課堂成為教師與同學為獲得學習意義而一起努力的“工作空間”。
五、改進教學。
教學的宗旨在于培養自主的學習者,也就是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并養成終身喜好學習的學習者。我們研究“自主課堂”的主要導向是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調動同學的主體性,優化教學,提高教學的效能感。所以教學需要不時改進,不時完善。改進教學的措施我們有如下幾條。
1. 案例分析。
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都上2-3次公開課,然后對課的設計意圖和做法作出分析,從中體現哪些教學理念,缺乏之處是什么,如何改進等等。然后集體分析,上課教師寫好教學札記,通過比較、分析和考慮,重新寫成較為優秀的優秀教案。同時,還要求教師能對校級以上的公開課或優秀的錄象課作出獨立評價,學會評課。
2. 教研活動。
“以教研促教改”,我們認為是比較實際的做法。怎樣提高教研的實效性?我們注重的是交流。在科組學習中,指定專人專題發言,人人談看法。通過交流,達到取長補短,一起提高。在活動中,我們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擺出來,一起商量,出謀劃策,盡快解決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交流,我們逐步明白了教師的教育思想,例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戰略和教學藝術等等,做到唯才是用。
3. 培訓教師。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素質。從科組目前情況看,教師的培養與提高已刻不容緩,需要采用多種不同形式和途徑來提高師資水平。教師首先要學習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思想,以先進的理論指導自身的教學,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自學,購買了較多的教學和教育雜志讓他們參考,逐漸要求他們舍棄教學設計,根據自身的理念寫出具有個性的優秀教案,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同時提倡積極參與培訓和業務學習,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提高教學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邀請專家進行對口培訓,鎖定“自主課堂”,強化戰略學習。教師只有具備現代人的素質,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4. 撰寫實驗優秀論文。
實驗中肯定會出現各種問題,而對問題的看法,每位教師也有自身的獨到之處。我們要求教師堅持實驗,注意反思,積極改善,逐步升華。為了體驗實驗的價值,我們鼓勵教師把實驗的心得寫成優秀論文,并向各級教育報刊投稿。三年來,我們科組教師發表在國家級、省級或區、鎮級的教學和教育優秀論文就有18篇之多,收獲了較多的階段性效果,享受到了實驗勝利的樂趣。同時,我們對優秀論文按等次進行獎勵,編成小冊,并在科組學習中交流。通過實驗,使教師們認識一個事實:科研能指導教學。從而更熱心投身于科研活動,大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5. 培訓同學。
教學是為了同學的發展,也就是說,要促使兒童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內部特征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我們希望使課堂成為同學“自主的”、“終生的”和“內需的”的大課堂。為了達到這個境界,必需培訓同學,才干更好地構建“自主課堂”。培訓同學,我們主要抓好兩方面。
①指導合適的學習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這樣的教學模式:課前參與—課中討論—教學反思。“課前參與”指的是同學在課前自主學習教材,初步了解所學知識,提出質疑;或自身通過書籍、網絡、咨詢、請教他人等收集資料;或按教師安排的考慮題做好準備;或動手制作圖表、課件等,準備課上運用。我們要求課前參與,是因為發現同學的視野比以前開闊多了,任何教學都不再從零開始。而且,強調課前參與,目的也就是把教學內容前移,縮短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中討論”指的是通過全班討論或小組研討,引導同學學會分 析、比較、歸納、表達;學會交流、合作、吸納、寬容;學會 傾聽、考慮、質疑和爭辯,從而淡化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我們 認為:討論的效果不在乎局面的熱鬧,而在乎同學是否能真正 考慮問題。不是任何一個問題一出現就立刻討論的,應該先讓 同學獨立考慮再開始討論。因此,什么時候是討論的最佳時機, 采用何種形式討論等等都需要教師研究掌握,并能隨機應變。
【小學教育論文 對“自主課堂”的設想和實踐】相關文章:
對搞好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和建議范文12-03
優秀英語作文:對未來職業的設想05-18
對教育的意見和建議(精選7篇)04-30
對班主任工作的粗淺認識 【教育論文】08-16
對孩子的教育01-20
小學數學教育敘事和案例的介紹07-29
《鄉愁》教學設想08-25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設論文范文05-14
教育論文題目擬定寫作步驟和技巧07-28
新學期對孩子的期望和寄語小學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