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高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外合作 高職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指導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分析中外合作辦學高職學生近年來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如何做好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為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高職學生制定了比較合理的就業指導計劃。
1引言
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在教育領域中出現的新生事物,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中外合作辦學對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快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對我校國際教育學院學生畢業去向的統計,筆者發現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高職學生在發展的問題上面臨四大類:出國深造、出國就業、國內就業和在國內繼續深造,其中有90%以上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國內就業。
但是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供求矛盾就日益尖銳,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當前的就業市場,畢業生普遍缺乏應有的擇業能力和擇業經驗,在就業時面對社會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所措,進退兩難,這不僅對畢業生本人造成了就業障礙,也造成了社會人才的閑置和浪費。因此為全面加強教育體制的改革,謀求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就業指導課程的安排,對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從新生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將其融人到就業指導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近幾年來的就業工作,筆者發現學生在臨近畢業能認識到自己的需求,主動投人到就業的大浪潮中去,為即將步人就業市場而做充分的準備,但同時也發現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就業還存在一些間題:
2.1就業意識薄弱,就業倉促
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由于接受教育中會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平時未考慮到國內就業因素的實際情況,當臨近畢業時無法明確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面對畢業感到束手無策,一時無法適應社會,而在國內就業的壓力下“饑不擇食”,再加上學校和社會為緩解就業壓力,鼓勵學生“先就業,再擇業”,臨近畢業的學生缺乏對自己和社會的正確認識,以為先就業就是忽視自身條件,迎合就業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單位接受,就盲目簽約。這種現象加劇了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畢業生在就業間題上的盲目性,也為其畢業工作后違約或離職埋下了隱患
2.2人生發展規劃不明確,錯過很多機會
剛來大學的新生,他們在高中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給他們灌輸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上了大學就好了。新生以為上了大學,生活就有了保障,或認為畢業離自己很遙遠,學習L一下子失去了目標;有的同學本可以在經過白己努力之后出國深造,但由于沒有準備好而失去了機會;有的同學由于平時沒有抓好學業,不符合在國內繼續深造的資格,在等待和拖延中浪費了時間,到畢業時沒有讓人認可的成績以找到工作
2.3缺乏對自己的認識,自信心不足
筆者在就業工作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不少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就業過程都曾感到疑惑:我們這個專業與普通專業的同學相比有什么優勢?我們沒有普通專業的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課程多,英語成績也都差不多,我們如何競爭的過他們?
也有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懷著等等看的心態,總想著還會有更好的機會,最后錯過r找工作的最佳時機,為自己找到的工作的發展前景或待遇比不上以前的單位而感到不平衡。還有一些同學在面臨就業與深造的選擇時徘徊不定,猶豫不決,不清楚對于自己來講,是先就業更有利于職業的發展,還是繼續深造更有利于職業發展。
2.4繼續深造基礎知識不扎實
中外合作辦學原本是為了增加教育供給,在滿足公眾求學需求的同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條件的改善,以增加我國高等教育供給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培養緊缺和急需人才,但是在辦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合作辦學體制不完善、教學管理決策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導致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所學的課程,在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設置上與我國的教育接軌還存在一些距離。因此,部分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在選擇繼續留在國內深造時,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在升學考試上,如數學等基礎課上遇到相當大的難題。
3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
針對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開展以就業為短期目標的職業生涯規劃,形成特定的就業指導體系。由于高職學生在大學的時間只有獲年,因此應合理充分利用三年的時間。
3.1一年級—認識選擇期
由于在高中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給學生灌輸的思想是:高中很辛苦,_卜了大學就很輕松了。新生剛開始進人學校,大學的教育體系與高中的完全不同,因此此種思想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誤導。為此,當學生剛人學時,要對他們的這種觀念進行適當的疏通和引導,讓他們認識到現在社會就業形勢,增強就業意識,讓他們在思想上、觀念上早做就業準備。
3.1.1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畢業生分析個人特征和職業環境,評估職業發展機會,指導他們選擇好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確定職業生涯路線,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合理的就業觀念,有的放矢去進行就業準備。針對學生于所學專業不甚了解,對未來發展狀況茫然的現實,新生一人學,應該讓學生進行專業方向的了解,同時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教育。學生通過測評工具和專業人員的輔導,使他們在了解自身人格、動力特征因素的基礎I,就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適合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提前對職業生涯做出規劃,使今后的事業發展有個良好的進程
3.1.2加強對學生就業指導
可針對不同的專業,將每年本專業,本校,及全國畢業生就業信息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通過請教老師、學長,查閱網絡、報紙等方法進一步了解近兒年就業情況,熟悉社會就業的形勢,同時可以將畢業生填的《畢業生推薦表》發給學生,讓其了解專業所需技能,正確判斷就業形勢,增強就業意識,給自己定一個短期目標并朝著目標而努力。
3.1.3與專業課程設施相配合,加強出國和涉外知識的宣講。
可以請專業人士講解出國的政策所需材料,國外大學的就讀方式、費用等方面信息,讓有條件出國的同學提前做好準備,避免由于準備不充分而造成的遺憾。還可請專業課老師講專業學習的重要性,請高年級的同學介紹學習經驗或畢業生介紹就業經驗,讓新生剛人學就能找準方向,為以后可能跨專業就業,繼續深造,在國內就業或是出國留學做好收集資料及課程準備
3.1.4鼓勵學生學好門外語
著名的麥肯錫(Mckinsey)公司預測:在未來五年內,既有技術背景又有良好的語言能力的人才將有很大需求。在校大學生雖然能通過四、六級考試,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語溝通能力、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來講,他們相對普通辦學體制下的學生很大一個優勢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中外合作辦學中會有一些教學、外教資源,鼓勵督促學生熟練的使用自己專業方向的外語,鼓勵其通過外語考試,如參加雅思,托福等口語考試,提高其語言水平3.1.5鼓勵學生多接觸社會
在了解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充分發揮其個性中的長處,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鍛煉,為以后的成功就業積累經驗,贏得籌碼。 3.2二年級—確定努力期
在大一學習期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了一定的認識,對自己今后的發展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學生們在進人大二的時候,就應該要求他們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并朝此方向而努力,要了解每位同學的'基本想法和方向,針對不同想法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2.1完善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進一步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認識了解職業的要求、條件,明確今后的求職方向,包括學生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是去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充分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為以后能更好的就業找到合適的方向。
3.2.2填寫畢業后的發展意向表,明確發展方向
針對直接找工作的,幫助他們了解找工作的途徑,關注其專業方向的企業,鼓勵其多參與有關社會實踐。針對留在國內深造的學生,可以成立學習小組,把他們“捆”在一起,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小組的成員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培養濃厚的學習氛圍。釗一對出國的學生,幫助他們尋求準備出國的一些資料信息,確定目標。
3.2.3了解就業信息,學習就業技巧
要求學生積極參加關于就業方面的講座,充分利用有利資源,獲得較為專業和系統的指導。同時也要學習相關的技巧,可引導其參加校內選修課或培訓班,如禮儀禮節,撰寫突出自己長處和特色的簡歷,面試技巧,反應能力等方面的培訓。
3.2.4加大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提高就業競爭力
為使畢業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競爭力,針對學生的專業、學歷,都給學生進行實質性的幫助。對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最基本的就是語言關,要求學生通過外語等級考試,有良好的口語基礎。同時根據專業設置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培訓,如機械專業的有AUTOCAD認證,Solidworks中高級認證,數控操作技能證書;電子專業的有電工中高級認證,維修電工培訓;經濟管理專業的有物流資格認證,報關認證,預算員培訓等。通過獲得技能證書,一方面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離開校園之后,能夠盡快的融人工作。
3.2.5提倡在社團活動、勤工助學、實習的環節中積累經驗
隨著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建議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適當參加自身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勤工助學以及到校內外實習,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的水平,熟悉按勞取酬的工作方式,并在實際1作中積累經驗,從而加強自身在職業生涯中的適應能力。
3.3三年級—實習實戰期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大三是一個就業的實戰階段,通過前兩階段的學習,出國的學生基本卜已經辦好手續,繼續深造的學生基本也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計劃,本階段的培訓主要針對留在國內就業的學生,本階段,學生處在求職擇業的關鍵時期,要針對他們自身的特點,早日做好就業準備。
3.3.1要加強思想教育
畢業生的思想教育關系到畢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擇業觀的形成,它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就業觀念,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根本作用,有利于學生、學校、單位、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學生找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的追蹤,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進行幫助和鼓勵,加強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并進行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職業觀、擇業觀。
3.3.2組織各種專題講座
邀請企業界的成功人士、就業思想教育的專家、學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業、自主創業有代表性的畢業生,進行專場的就業知識講座,幫助學生端正就業思想、結合自身實際理性思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可聯系前兒屆木專業畢業的校友給同學們講就業心得和經驗。與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多聯系,了解最新就業動態。
3.3.3鼓勵學生要把握各種機會,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應聘
在進人學校和其他渠道的雙向選擇交流會之前,要求同學們“動”起來,通過學校的、瀏覽網上的、報紙上的各種信息,也可通過校友、家長及其他可利用社會網絡資源,以及土動前往不同企業單位了解就業信息等途徑,使同學們認識到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并尋找多渠道進行見習、實習。鼓勵學生把簡歷投給本專業方面的企業,或投給其他比較感興趣,又可以勝任的企業單位。同時對學生的找工作過程進行追蹤,及時鼓勵學生,增強其自信心。
3.3.4引導學生進行靈活就業
將就業政策及時的傳遞給學生,鼓勵同學投身“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項目,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經受鍛煉,健康成長,為促進農村基層教育、農業、衛生、扶貧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4.結束語
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的學生在教學模式和思想上有其特殊性,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及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體制下學生的就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因此,建立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以就業指導課為主線的就業教育體系,引導學生使其在學校的各個階段,都能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和正確的擇業觀,確立自己在擇業過程中的角色,合理地調整就業期望值,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在所從事的崗位仁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