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小鎮隨筆

          時間:2022-09-24 12:56:26 隨筆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江邊小鎮隨筆

            1

          江邊小鎮隨筆

            隴南東南邊陲的大山,被白龍江劃出了一條狹長的山谷,沿江而憩著一座千年小鎮,這就是外納。俗稱隴南的東大門。

            來到外納,已經三年多了。

            作為一個外鄉人,的的確確是一個過客,客居他鄉,敲門試問,不是野人回答,而是組織安排,到此耕耘,釀造生活,造福桑梓,另有一番風味涌心頭。

            當初,同事問起我是從那兒來的,根據他們的眼神猜測,是很想知道我的來龍去脈,原因是工作調動都會進城,而我選擇到這兒,使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由此,我如數家珍的回答,暗含他們所要知道的答案。從他們的渴求中,感覺到他們對我很質疑,也很好奇。原因是認為我們這些從山那邊來的人,他們的稱呼“后山人”,是愚昧、無知、野蠻、落后……的象征,從而更增加了他們的神秘感,很想見證一番。

            稱呼“后山”者,說明是站在“前山”來考量山后的廣袤地域。而在他們的觀念中,“后山”很怕,想象中的是野狼出沒的地方,走進那里很難出來。在他們的認識中,誰如果工作調動到后山,可能這一輩子就完了。工作調動很難,找對象很難,生活很苦。這樣,我這個外鄉人遭受的不平等的眼神待遇,就可想而知了,更何況是從“后山”來的“后山人”。甚至我看到這兒的一些婦女打罵孩子有一句口頭禪:“你再不聽話,我把你們送給后山人。”每當我聽到這些話語,心理總感覺不是滋味,好像人格遭受侮辱的感覺,很想痛罵一頓,但欲言又止。你們沒去過后山嗎?請你們記住,是后山人養活著你們的父輩幾代人,后山人是你們的衣食父母呢。現在了還在用這種觀念對待后山人,后山人開寶馬的也有,后山人在全國各地定居的有,后山人現在植被全覆蓋,綠蔭成蔽,是天然的氧吧,后山的有四季清澈的河流,后山怎么啦!

            那是在舊社會,甚至解放了以后還延續了許多年,你們這兒的土地含鹽質高,你們把它融入到水中,不停的澄清,再澄清,而后析出發黃的顆粒狀食鹽,俗稱“土鹽”。背上“土鹽”,去后山的村頭莊尾,換取糧食來養活一家人。

            殊不知“后山人”對你們也稱呼為“土鹽客”,是奸詐、狡猾的代名詞。

            隨著在單位工作的時間一長,同志們知道我這個外鄉人的身份,茶余飯后,說起“后山”,言語都很檢點,原因可能一是我的工作已經得到他們的肯定,二是我已經漸漸融入到他們當中,我猜測是這樣。

            2

            說起外納,據傳說,雖然無多少歷史記載,但在縣志上可以查到,五代十國時這兒確實建立過一個外納國,稱“葭蘆”。宋朝楊家將古戰場的遺跡現在仍然依稀可現,響崖壩的茶馬古道,依然停留在陡峭山腰,可以想象當年古道的繁榮景象。對于外納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漢朝,其歷史沿革就有千年之久。當年這兒生活著羌、藏民族,后來因戰亂,這些少數民族向西遷徙。一部分漢族從中原遷移到這兒。這樣可以看出,這兒的本土名族不是漢族,漢族也是外鄉人。民間傳說,外納人是從河北移民而來,所以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外納”,意思是從外面容納之意,也是對曾今發生在歷史上的這次移民的記憶,保存在外納人的傳說中。

            剛剛移民到這兒的先民,最早都居住在高山上,那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山澗泉水叮咚,鳥語花香,真是很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植被破壞嚴重,鳥兒也遠走高飛了,泉水也不在清澈,直到現在,每個山頭光禿禿的,不長一根草,不長一顆樹,山的容顏不再濕潤光澤,像是戈壁灘地貌,但這兒除了山就是山。如果不是高山,像是走到了西域,給人有種荒涼的感覺。

            這些人也開始在區域內進行自然遷徙移動。住在山上,難以維持生機。他們就慢慢探索向山腳地帶遷徙。而山腳一帶是白龍江纏繞而過,到處都是險灘。他們也學會了選擇在江邊地勢穩固,江面寬闊的地方,圈地,種稻,種菜,不在擔心干旱。可以把白龍江的水引來澆灌稻田,又發現江邊的氣溫比山上高的多,一年四季可以種蔬菜。覺得在江邊可以生存,拋卻了不置江邊田的錯誤思想,江邊完全可以生活。

            后來,山里的人們慢慢向江邊遷徙,筑壩、圈田和挖窯洞。到現在還保留著一排排的窯洞,雖然沒有人居住了,可以順藤摸瓜,揣摩古人最早來這兒生活的痕跡。

            從窯洞出來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學會修屋。而這兒因缺少林木,弄一些瓦片很困難,他們干脆用土修筑。墻用土筑,屋頂也用土覆蓋,并且屋頂是平的。因地取材,活學活用,足見這些古人的智慧。

            人口的繁衍,房屋的增多,并且越來越集中,就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小鎮。

            小鎮原先在一個沿江靠山而居,小鎮原先蜷縮在一個崖角前的一個平臺上,像一個雞窩,全鎮人住在這兒,很安全,不怕江水淹沒,也不怕外敵侵擾。也可以看出古人對風水的講究,選地,修屋,筑鎮。

            現在,經5.12地震的破壞,小鎮的古建筑基本上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小樓房。

            3

            國道212線豎直穿過這個古鎮,一直伸向天府之國。也可以說是蜀道通途中的一條主要通道,像一條玉帶,纏繞在深山,飄向山外。

            國道、街道和集市三位一體,就這么一條街,兩旁的店面林立,有琳瑯滿目的百雜門市部,有打著明星靚照廣告的理發店,有富有個性招牌的飯館,有鄉間別墅式的農家樂,有韻味獨特的休閑娛樂場所,凡所應有,一應具有。

            每逢農歷147,這兒集市就忙碌起來了。街道兩旁,柑橘,紅薯,小白菜,鑲牙的,賣呱呱涼粉的,賣鍋碗瓢盆的,賣家用電器的,各類聲音一齊響起,此時,一條車水馬龍,停留在街道正中央,延續到街頭街尾。各類汽車的喇叭此起彼伏的響起,夾雜在各類音響和叫賣聲中,別有一番風味,很有農村小鎮的繁華、熱鬧景象。而穿梭在街頭街尾的人們,有的很時尚,有上海的范兒。而大部分是從山里來的老實巴交的村民,賣著土特產,換回家庭必備的日常用品和農藥種子,偶爾在飯店搓一頓,來上二三兩小酒,爾呼爾呼,臉上飄起朵朵紅暈,待到太陽落山,慢慢回家,吃上幾口飯菜,和家人閑敘片語,倒床而臥,呼嚕聲聲,直到天明,新的一天又來到,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田間地頭。

            逢集時日,雖然有車水馬龍穿梭在這個小鎮,但你要順順當當的通過,就是有飛天的本事都很難。本來就是單行的國道,兩旁擺攤設點又一次占路面,車輛想通過,休想!因此,每到逢集,站在樓上觀看著這一壯觀景象,讓人想入非非,苦思良久。一條由各類車輛組成的長龍,靜靜的停留在這條街上,向前不能,向后難為。來過這兒的司機們都有經驗,在逢集的那一天,趕早就通過這兒,否則一直要等到散集,時間就這樣折磨在路上。最容易停留的就是這條街的咽喉處,這個咽喉正好處在街道的中央,是一座橋,橋兩旁被集市用過后,車輛通行就非常難,再沒有別的道路可繞道而過,只有停在那里。難怪人們常說:“官家渡口,氣死霸王。”此時你在有多大的本事,無處可施展,讓你無可奈何。

            4

            這條國道確實是這個小鎮的經濟大動脈,每天的車流量都很大,南來北往的客,由甘入川的車,與小鎮打聲招呼,擦肩而過。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為了各自的心中夢想,打拼,奔波,走在路上。

            鎮子上的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接收河南來的煤,足不出戶就可以接收陜西來的白雜貨,甚至不用伸手就可以接吃到城里來的涼粉呱呱,還可以坐在家門口就可以吃上從四川來的水鮮,方便多多,實惠多多,惠及了鎮子,惠及了鄉村。

            一條白龍江,使鎮子一年四季有新鮮蔬菜可食用,夏天有美味可口的草莓,秋天有香甜味醇是蜜桔,真是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難怪人類的文明都與河流有關,中國的文明發展最先是在黃河流域,原因可能是人類最早的需求是基本生活需求,吃穿是否滿足顯得很重要。先民們首先要學會種莊稼,學會灌溉,這不能不說是與河流結下了情結。就在這樣一個小鎮,假如沒有這條江,我估摸可能人們早就遷徙到別處去了。你看,現在人們學會了治理河流,在江邊筑堤種地,春夏秋冬在江邊綠色一片,分不出是四季更換。抬頭向山上一看,一年四季光禿禿,寸草不生,何況要想見到綠色,很難。一個個鐵青著臉,矗立在白龍江兩岸。

            有了國道,不說是四通八達,可以說是東同川渝,西達甘青。小鎮的人們,開始在道路兩旁修店面,開旅館,慢慢發展成了車路和街道一體的商業化道路。小鎮的人學會了經商之道,使自己田中種植的各類蔬菜上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商品。經濟意識開始增強,男女練就了一副談價論賣的好口才,說的頭頭是道,蠻有章可循似的。

            有一個現象,就是學校修那兒,那兒就人氣旺旺,那兒就店鋪云集。

            這個小鎮,有一所九年制學校,后來初中獨立后,重新征地,修建新學校。據說新征的地是這個小鎮的墳墓陵園,按小鎮人的說法,每到晚上,這兒是鬼哭,鬼唱,鬼笑的地方。所以一直是小鎮的人們對這兒很忌諱,人們路過這兒必須在天黑之前經過,否則會聽見鬼叫聲,那他就會到八輩子霉。

            可是,學校修建到這兒,學校周邊隨即也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各類小吃店,玩具店,精品店,文具店,書店,娛樂場所蜂至沓來,圍著在學校周圍。近幾年,這些店面不斷擴展,與以前的小鎮街道連在一起了,使這座小鎮縱向發展,沿國道成狹長形狀。并且最繁華地段就是學校周圍了。學校給這兒帶來文化氛圍,也促進了這兒的經濟快速發展。

            5

            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錯,這座小鎮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山雖然寸草不生,但像一座屏障,阻擋了從外吹進的風沙,也減弱了從外面飄來的發展信息,使得這座小鎮總是比周邊的地方發展慢半拍。也可以看到這座小鎮,像一個老人,躺在這里,溫暖,舒適,安靜,祥和,沒有遭受多少風霜,所以也就看不到大開大合的發展軌跡。顯得有蹈光養晦之心態,偶爾也追隨時代的列車,可是車行走到這兒,因山高而減慢了車速。

            倒是水促進了小鎮的發展節奏。在這條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若干水電站。水電站的蓄水都是從山中打隧道而引流,一座隧道的打通,少則三年,多則五年。修電站確實拉動了這兒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電站用地賠償,這個小鎮平均每戶都拿到了不少的補償金。水,就是財富。難怪有人說這兒是“有山有水,我們要做山的文章,發水的財。”仔細一想,也不無道理。

            小鎮從古代走到今天,已經改了昔日的容顏。歷史留下的只是一些美好的回憶,引領小鎮發展,曙光就在眼前,你看,川渝鐵路由此從山中穿過,蘭渝高速已經貫通,從小鎮身邊穿過,蘭州到九寨溝的高速公路規劃經過這座小鎮,開工建設指日而待。

            仔細一想,學校促進了這個小鎮的文化繁榮,白龍江綿延著小鎮的縱向發展,國道加速了小鎮的經濟發展。真是三維一體的向前發展。所以,有山,有水就是財富。

            小鎮睡臥在山谷,漸漸蘇醒,伸展著腰肢,兩眼看著前方,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2014年11月3日于寒舍

          【江邊小鎮隨筆】相關文章:

          江邊詩歌05-03

          描寫江邊的句子09-18

          江邊的蘆葦作文03-09

          江邊的夢作文05-03

          江邊夜景作文08-06

          江邊閱讀答案10-09

          獨立江邊(詩歌)01-27

          江邊美景作文10-24

          小鎮的冬天11-02

          贊美江邊夜景的句子12-0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 亚洲中文字无幕码中文字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 亚洲第一线路在线观看 | 亚洲Av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