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名言

          時間:2021-02-11 13:45:46 名言格言 我要投稿

          古文的名言

          古文的名言1

            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

          古文的名言

            2、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3、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

            6、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荀子·性惡》

            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8、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9、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1、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1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

            1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14、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1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16、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1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1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增廣賢文》

            19、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2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21、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23、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2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5、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26、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8、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

            29、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修身》

            30、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3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宋史·王安石列傳》

            32、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34、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

            35、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3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37、實事求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38、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39、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40、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41、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4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4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4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45、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

            4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4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48、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49、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5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51、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52、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5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54、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5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56、謹于言而慎于行。——《禮記·緇衣》

            57、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58、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

            5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60、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6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62、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63、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6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6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67、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68、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69、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0、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

            71、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72、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73、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7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75、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76、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77、輕諾必寡信。——《老子》

            78、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79、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8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8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8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

            8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漢書·班超列傳》

            85、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8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茍》

            8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89、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

            9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91、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9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征列傳》

            93、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沖國傳》

            9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95、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96、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9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98、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100、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101、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102、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103、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

            10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0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10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107、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

            10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109、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11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1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12、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

            113、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114、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11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

            116、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11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118、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119、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120、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2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12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12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124、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2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26、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27、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2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2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30、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131、貧賤之交不可忘。——《后漢書·宋弘列傳》

            132、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13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13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135、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13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7、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138、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139、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古文的名言2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注釋: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2、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注釋: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5、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7、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8、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9、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11、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出自《名賢集》。

            注釋: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12、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出自《三國志·魏書》。

            注釋: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注釋: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注釋: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16、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7、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出自(明)《增廣賢文》。

            注釋: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18、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出自(清)《增廣賢文》

            注釋: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19、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注釋: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0、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21、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22、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語·弟子行》。

            注釋: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2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25、首孝弟,次謹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26、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學》

            注釋: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27、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出自《孝經》。

            注釋:孝是天經地義的。

            28、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注釋: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出自(明)《增廣賢文》。

            注釋: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30、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出自《動報親恩篇》。

            注釋: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釋: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3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出自(春秋)《禮記》。

            注釋: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古文的名言3

            1、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6、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7、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8、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11、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漢]司馬遷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14、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16、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8、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19、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2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古文的名言4

            1、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2、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

            3、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

            4、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5、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6、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7、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8、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管子》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12、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1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14、夫婦和而后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1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1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

            1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20、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21、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22、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

            23、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

            24、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5、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27、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

            28、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29、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30、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3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2、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33、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修身》

            34、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

            3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36、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37、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3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0、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4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43、實事求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4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5、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

            4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4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茍》

            4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49、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5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51、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5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53、謹于言而慎于行。——《禮記·緇衣》

            5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

            55、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5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57、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58、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59、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60、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61、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

            62、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63、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64、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65、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6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67、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6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70、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7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2、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

            74、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75、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6、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7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78、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80、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81、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82、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8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84、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

            8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8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7、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

            88、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90、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9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9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增廣賢文》

            9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94、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荀子·性惡》

            95、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

            9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97、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98、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99、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

            10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01、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10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3、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104、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

            10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征列傳》

            10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0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10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09、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110、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111、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112、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113、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114、貧賤之交不可忘。——《后漢書·宋弘列傳》

            11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16、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1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118、輕諾必寡信。——《老子》

            119、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120、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古文的名言5

            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2.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3.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 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記》

            5.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6.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7.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8.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9.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10.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1.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12.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3. 安心恬蕩。棲志浮云。體之以質。彪之以文。如彼南畝。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豐殷。

            14.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5. 高以下基。洪由纖起。川廣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乃物之理。纆牽之長。實累千里

            16. 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國演義》

            17.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9.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20.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21.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22. 大儀斡運。天回地游。四氣鱗次。寒暑環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涼風振落。熠耀宵流。

            23. 水積成川。載瀾載清。土積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勉爾含弘。以隆德聲。

            24. 雖有淑姿。放心縱逸。出般于游。居多暇日。如彼梓材。弗勤丹漆。雖勞樸斵。終負素質。

            25.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26.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2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29.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0. 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舊唐書·魏征列傳》

            31.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32.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3.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34. 養由矯矢。獸與于林。蒲蘆縈繳。神感飛禽。末伎之妙。動物應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

            35.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36.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37.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古文的名言6

            1. 丹青不知老將至,貧賤于我如浮云。――杜甫

            2.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3.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4.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5.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7.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8.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9.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10.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古文的名言7

            1、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5、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6、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7、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9、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0、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1、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

            12、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3、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14、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

            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6、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17、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18、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1、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23、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若禪

            24、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5、學習永遠不晚。——高爾基

            26、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歌德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28、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兒

            29、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3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32、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33、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劉向

            34、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3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36、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37、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38、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39、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40、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4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4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43、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陳壽

            4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45、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46、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培根

            47、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4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9、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50、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銅匙。——列夫托爾斯泰

          【古文的名言】相關文章:

          古文讀書名言警句摘抄09-17

          有關勵志的古文名言名句摘抄05-15

          尊敬老師的古文名言匯編03-18

          作文常用素材之經典古文名言盤點06-16

          韓愈的古文主張03-24

          古文《觀潮》的教案11-17

          韓愈師說的古文詩11-03

          勵志古文語錄03-03

          文天祥古文11-13

          韓愈古文鑒賞11-1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在线看 |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男人的天堂喷水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 午夜视频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