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 2003-01-09 記者 王勁松
柳州市是廣西最大的工業重鎮,80年代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90年代初,市區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九五”期間,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該市職業教育一度出現滑坡。面對困境,柳州市政府積極進行改革探索,2002年,該市的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又比2001年有所增長,普、職比例保持在1:1,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部分重點職業學校骨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其中升入各類高等院校的累計達3000多人。柳州市是如何使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近日,記者來到這座已有2100多年歷史的美麗古城,走訪了市政府及教育部門的有關負責同志,他們的做法可給人們諸多啟示。
柳州市現有中等職業學校52所,其中國家級重點10所,省部級重點2所,自治區示范校2所,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43970人。開設了機械制造、機電技術應用、旅游服務與管理、社區醫學等60多個專業,其中有計算機、汽車運用與維修、數控技術與應用等20多個骨干專業及奇石鑒賞、工藝雕塑等多個特色專業。職業教育社會性比較強,為此,柳州市政府成立了有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研究發展規劃和協調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和指導。市政府把發展職業教育列入《柳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并出臺了《柳州市貫徹執行職業教育法的若干規定》。該市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產業來發展,作為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來建設。同時,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嚴格控制職、普的比例1∶1,保證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協調發展。在經費上,據財政部門統計,自1998年以來,財政預算內撥付的職業教育經費分別為1708萬元、1828萬元、2699.58萬元、3051.73萬元,逐年大幅增長。
市政府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用產業的思想指導教育,規劃教育,引入市場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在學校管理上,實行5個“彈性”。1.專業管理彈性。圍繞柳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后形成的五大支柱產業,并針對未來產業結構、行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預測用人趨勢,對所辦的專業實行動態管理,增設新專業,停辦缺乏生命力的專業,合并性質相似的專業,延伸專業內涵,使培養的人才更符合柳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自2000年起,該市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及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學校則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門類。2.學制管理彈性。該市制定了《柳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彈性學習制度實施方案》,允許學生自主安排學習進度,自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前提下,適當提前畢業或延長學習期限。3.課程體系彈性。實行學分制的課程體系,分為必修課、限制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和形式。4.課程設置彈性。該市已建立起專業課為主體,文化課和實習課為兩翼的課程結構,以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同時淡化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界限,2001年以來有12所職業學校試辦綜合高中課程試點班。5.師資隊伍彈性。職業學校中的專業教師編制劃出一定比例為彈性編制,用于聘請開辦短線專業的教師,實現校際師資互通有無,吸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促進教師的合理流動。
與此同時,在辦學模式上,實行集團化、多元化。該市通過“合并、共建、聯辦、劃轉”重組職業教育資源,將5所成人高校、2所中專和1所技校合并組建為具有集團特征的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具有大專層次專業技術水平的技藝型、操作型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基地。他們打破各類教育和各種辦學形式間的種種界限,實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相結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等,職業學校既進行學歷教育,又是社會化的培訓機構。
該市職業教育開創性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近兩年,普、職協調發展,與全市五大支柱產業相對應的20個骨干專業已成為柳州市乃至全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專業和名牌專業。在2000年自治區首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評獎中,柳州市榮獲全區五個一等獎中的3個;今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計算機、服裝專業技能競賽中,柳州獲得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并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稱號。近5年來,該市的職業學校為社會培養了數萬名技術、管理人才和較高素質的勞動者,開展了數十萬人次的短期實用技術培訓,為柳州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1∶1 柳州是如何做到的]相關文章:
2.數字1的教案
4.12月1號說說
6.開學第1天日記
7.認識1和許多教案
8.開學第1周的周記
10.12月1日的早安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