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3-01-20 記者 張真弼
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武漢市第一職業教育中心,近年生源連年爆滿。前年,學校招生600人,超額完成當年招生計劃。去年,學校計劃招收600人,實際有700多名新生就讀該校。目前,學校已發展為擁有10個專業、5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00余人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成為湖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一個亮點。
武漢市第一職業教育中心辦學如此紅火,原因何在?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稱號的該校校長劉啟智說,關鍵在于學校堅持“面向社會,服務經濟”的辦學方向,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探索職業教育創新之路,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使學校充滿了活力。
構建多元辦學模式
為滿足學生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要,學校啟動通向高職的“直通車”,開設高三分流對口高考班,連續幾年對口高考升學率達95%以上,先后共有近700名學生圓了大學夢。在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學校從2000年起,先后同華中師大、江漢大學、湖北商專等校聯辦“3+2”分段制高職班,現已有400多名學生取得了大專分段制學習資格。他們在完成3年中專學習任務后,可直接升入對口大學深造學習。
學校發揮計算機和英語專業師資力量強、教學設備好的優勢,以英語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特色,走普職滲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型辦學路子,做到辦學既重視高中文化基礎課教學,又重視英語、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讓學生在雙學籍、雙文憑、雙特色、雙出口的前提下,多個時段分流,多個平臺就業,多個證書上崗。
學校去年與武漢華訊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辦計算機軟件專業,由華訊公司提供專業師資和實習場地,專門培養“軟件藍領”。學校原計劃開一個班,不料報名人數增多,后來只得開辦2個班,招收100人。
學校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發揮辦學資源優勢,開展社會人員培訓工作,走立體化辦學道路,先后被省、市確定為國家級計算機考試基地、少兒計算機考試基地、全國公共英語考試基地、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基地和武漢市人才培訓定點單位。近6年來,學校僅計算機專業就面向社會培訓1萬余人次,開展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5000多人次,為武漢市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著力打造品牌專業
做大做強計算機應用專業,將計算機應用專業拓展為計算機與電子商務、計算機與涉外文秘、計算機與圖像處理、計算機與網絡技術、計算機與軟件開發等專業方向,培養市場上急需的各類計算機中級應用型人才。
學校按照“寬口徑培養、小模塊變化、大菜單選擇”的思路,對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綜合職業技能的基礎上,加寬專業基礎課教學,加深計算機在業務領域中的應用。在課程設置上采用模塊式結構,淘汰落后于市場的課程模塊,增設新課程模塊,讓學生學到當今社會的主流技術。將適應性、基礎性較強的課程放在主要位置上,對流行的軟、硬件,經過科學論證也放入課程設置的“大菜單”中,供相關專業學生靈活選用。實踐表明,這種課程體系,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很有好處。
近幾年來,學校自籌資金,加大對骨干專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先后共投入700多萬元,建成校園網和初具規模的多媒體微機房、電子閱覽室等,配置各類計算機600多臺及最先進的軟件,并購置了大屏幕投影儀、掃描儀、實物投影儀、數碼攝像機、激光打印機、光盤刻錄機等設備,使骨干專業具備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學校還實施名師工程,迅速建立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實行技能訓練“四化管理”,根據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技能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使訓練內容課時化;實行課內訓練與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相結合,教學訓練與上崗實習相結合,技能訓練與測試、競賽相結合,做到技能訓練形式多樣化;充分利用先進的實習設備進行技能訓練,做到技能訓練手段現代化;組織學生參加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做到技能訓練考核規范化。這些措施優化了專業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了專業技能培訓質量,連續6年學生技能考核合格率達100%。
為培養學生全面適應市場的能力,學校投資30萬元,在校門口創辦了從事對外經營的橋臺計算機網絡技術公司。公司上至經理,下至員工,全由學生擔任,成為學生實習的基地,了解市場的窗口,展示才干的舞臺,使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武漢市第一職教中心努力創辦特色專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學有特長的學生,不少學生在校期間就嶄露頭角,有的未畢業就被用人單位“定購”。近5年來,學校畢業生2800人,除對口升學外,有2300人到香格里拉、華美達、聯想集團等單位就業。學校贏得良好的辦學聲譽,出現了學生進出兩旺的局面。
[武漢第一職教中心何以活力無限?]相關文章:
10.關于青春活力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