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問的精神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12-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的 

          1.學習“發問的精神”。 

          2.學習本文引出論題后,從正面論證自己論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論點不正確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本文在正面論證過程中列舉事例,歸納出論點的方法。 

          2.難點:學習本文在反面論證過程中講述道理,逐層遞進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談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_ 

          是:對,正確。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l.作者簡介。 

          啟凡(1913-1986),原名賈必陶。湖南寧鄉人,長期擔任開明書店、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工作。曾同葉圣陶、郭紹虞等合編(開明新編國文讀本}。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學生》雜志等刊物上發表。(發問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從課文有關語句可知本文是作者當年專門為中學生寫的。 

          2.導語。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課文標題揭示了全文議論的中心。 

          三、正課 

          1.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講道理,設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 

          第一層(4段):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 

          第二層(5~8段):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的精神的可貴。 

          第三層(9段):小結,強調人要求知識、明道理,不能不勤于發問。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說法的不正確。 

          第一層(l段):提出“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 

          第二層(11~13段):從三個方面講道理,逐層深入闡明了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第三層(14段):小結,再次強調要能發問,勤發問。 

          2.提問:第2段用了一個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鑰匙? 

          討論并歸納:把事物的道理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發問的精神比作鑰匙。 

          3.提問:運用比喻來說理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來說理能把深奧的道理說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提問:課文第二部分舉了哪些事例論證正面論點的?事例是怎樣與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討論并歸納:列舉了牛頓、瓦特、釋邊牟尼、孔子因好問終于取得偉大成就的事例來論證正面論點的。在列舉事實前,作者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來開啟下文,在列舉事實后,作者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這一句呼應論點,作到論據和論點一致,上下文銜接自然。 

          5提問: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并歸納:不能。因為這關系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牛頓、瓦特)是“大科學家”,后兩位(釋迎牟尼、孔子)是“大思想家”,所以這里在歸納的時候接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6.提問:你覺得課文第2部分選用這四個例子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很妥貼。因為列舉事實前,作者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來開啟下文,本應選用“古今中外”的事例。但是,課文舉例只有古、中汐p的例子,沒有今人的事例。 

          7.提問: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例子嗎? 

          四、小結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第二部分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正面論點:“發問精神的可貴”。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釋迎牟尼()()2.潛心靜想() 

          3.鑰匙()()4.佛教() 

          (二)下列加點的字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不足介意日益敏銳潛修靜想萬世景仰 

          A值得有益秘密地風景 

          B.足夠增加不聲張景象 

          C.值得更加心靜而專佩服 

          D.足夠有好處隱藏情況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二、三題。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一、二部分,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寫法與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論點,然后列舉事例,最后歸納論點。第二部分的論點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論點卻是反面的,是錯誤,需要你去證明這個論點是不正確的,這應該怎么寫呢? 

          三、正課 

          1.提問:課文第三段怎么提出反面論點的? 

          討論并歸納:用“也許有人會說”假設了一個批評的靶子“何必多問”。 

          2.提問:課文哪些段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討論并歸納:第11、12.13段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課文用“第一”“其次”“更進一步說”這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分三層逐步遞進地進行分析論述。思路縝密,層次分明。 

          3.提問:第11段是怎樣論證反面的論點不正確的? 

          討論并歸納:先正面講道理世界天天在變動和進步,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再從反面反諸,假如墨守舊說,不能發問的后果是文明不能進步。 

          4.提問:第12段是怎樣論證反面的論點不正確的?討論并歸納:先正面講道理,知識和道理由于各人或少數人的見識有限,不免要弄出錯誤。經過傳播,往往會有歪曲和失實的地方。再從反面反潔,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用“再說”再補說一層意思。 

          5.提問:第13段是怎樣論證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討論并歸納:先論說求知明理更要緊的是把知識和道理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再進一步論述怎樣貫穿,最后總結出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 

          6.提問:第14段的三個問句是什么問?它們分別承接哪些段落? 

          討論并歸納:是反問句,分別承接第11、12.13段。 

          7.提問:本文多處運用反問的修辭方式,請從課文中找出,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 

          (1)“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2)“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3)“壺水滾沸,誰不常?吹?” 

          (4)“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進步呢?” 

          (5)“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以及第14段3個反問句。 

          反問句的使用,強化了語氣,強調了觀點,強調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瀾。 

          8.提問: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句中的“那把鑰匙”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討論并歸納:“那把鑰匙”指發問的精神,與前文第2段“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第3段“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相呼應。 

          8.請根據以上分析,編擬出閱讀提綱。 

          四、小結 

          本文議論了關于發問的精神。作者提倡發問,認為發問精神非?少F。闡述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論點和提出反面論點相結合的方法。在提出論題后,先提出正面論點,列舉事例從正面論述,然后提出反面論點,用講道理逐層深入論證,正反結合,強調發問的重要,發問精神的可貴,提高人們對“發問精神的認識。”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墒亲屑毾胂,就會看出漏洞。 

          第一,書本的記載,老師的講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結果?墒鞘澜缡翘焯煸谧儎,在進步的。變動和進步又不斷地給我們帶來許多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時甚至彼此沖突。假使墨守舊說,不能發問,那怎樣能研究,文明又怎樣能進步呢? 

          其次,知識和道理,是各人研究出來的。各個人或少數人的見識有限,不免要弄出錯誤來。而各種知識和道理,經過傳播,往往會有歪曲和失實的地方。我們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再說,即使我們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對的,經過反復的審問,真的自會益見其真,對的自會益見其對。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得到切實和透徹的了解,獲得正確的定論。 

          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緊的,是把知識和道理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必須這樣,知識和道理才能讓我們終身受用,才不會失去學習的價值。怎樣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書本上看到的,從教師那里聽到的,同實際生活里的事物參照比較。在參照比較中,發問是最重要的。發現的問題越多,對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時對于自己的所學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樣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 

          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么,你 

          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 

          1.上面語段提出的反面論點是____。 

          2.這個反面論點的漏洞是什么? 

          3.上面語段用____、____、____這些詞語把這 

          幾個指出漏洞的段落串聯在一起。 

          4.上文最后一段的三個問句是____問,其作用是____。 

          5.“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句中的“萬”強調了 

          ____!澳前谚匙”指____。

          [發問的精神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3.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4.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7.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8.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9.《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手机 | 制服丝袜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 | 一本综合五月花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