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教育 2003-01-24
宋含璋今年10歲了。為了讓她早日成才,身為工薪階層的父母勒緊褲帶,特地把她送到了一家收費頗高的民辦小學去就讀。忙碌的一個學期過去了,但對小含璋來說,寒假卻意味著又一個緊張階段的開始,父母早已經替她報名參加了奧數預備班、繪畫班、鋼琴輔導等六七門輔導課程。
據東方網(孫健敏)報道: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所謂的“天才兒童”,成千上萬像小含璋這樣的中國兒童在父母加班加點的“制造”下,向提前“成才”的目標負重前行。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這已經成了當今國人家庭生活的頭等大事。也許正是為了迎合這種心理,在一些文化商人和媒體的聯手操作下,“七歲作家”、“流浪小神童”等神話不斷涌現出來,培養“天才兒童”的“革命性”學習方法、經驗和心得也不斷地見諸于報刊和廣播電視,反過來又成為一種標準,繼續加深父母們原有的教育觀念。
最近一位教育界人士對這種中國式的“天才教育”提出了質疑,呼吁廣大父母盡快從這一誤區中走出來,以免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哈佛女孩”的經驗不可重復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師大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忠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社會對“天才兒童”的盲目炒作,實際上是在誤人子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萬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敖逃卸啻竽、孩子就有多高才”的觀點,實際上違背了教育的客觀規律。
趙忠心曾和風靡全國的“哈佛女孩”劉宜婷的母親作過交談,認為他們在對劉宜婷的教育過程中實際上過于嚴格了一些,但恰好他們的孩子很特別,屬于那種非常聽話的孩子,所以能取得成功。這樣的經驗如果用到其他孩子身上可能會起到相反的結果。趙忠心說,家庭教育應該堅持“無為而治”的原則,“‘無為而治’不是說不教育,而是指教育應該適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為樂趣而學習,而不要為了功利的目的而學習。”父母不尊重不關心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想讓孩子成為父母所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這是中國式“天才教育”的重大誤區。
如何看待教育中的利益問題
其實這種非功利的教育思想,許多父母并不是不明白,但在現實中卻常常會碰壁。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許多家長也表達了自己的顧慮: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他們總不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輸掉了。
對家長們的這種顧慮,趙忠心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他說,生存競爭愈發激烈,所以利益問題不能不在教育中有所考慮,但必須將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不要用眼前利益代替長遠利益。父母對孩子的強化教育不是永久性的,即使能讓孩子在初期超過別人,但當大家都起步后這種優勢很快就消失了。因為一個處于被支配狀態中的孩子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都是被動的,不可能持久,F在都強調文憑,但文憑只有在第一次就業、求職時有用,用人單位最后還是要看你個人的實踐能力。真正好的教育實際上是教兩本“書”,一本是“有字的書”,一本是“無字的書”,古人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萬里路就是那本無字的書。
過分教育會扭曲孩子的人格
由于受錯誤的“天才教育”思想的誤導,許多父母對孩子實施了過分教育,結果反而對孩子造成了人格上的扭曲。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支配過多,會讓孩子變得很脆弱,常常為了避免錯誤而放棄了自己的創造性,放棄通過失敗來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強烈的壓抑會讓孩子產生人格上的兩面性,在父母和老師面前是一個樣,背后又是一個樣。
趙忠心舉了幾個“天才兒童”的例子來說明危害性。像7歲就能寫出長篇小說的竇蔻,這個孩子的性格已經有點扭曲,對誰都嚴加防范,不信任。記者采訪他時提問題,他不正面回答,總是反問記者。他小小的年紀,自視高人一等,沒法跟別的孩子一起玩。這樣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也容不下他人,跟任何人都無法正常交往、溝通、合作,真的不知道這孩子的發展前景將會如何?另外,像有媒體報道,南京有一個11歲的孩子獨自到長沙,10多天里一分錢不帶,隨身只帶著自己寫的書,到車站、旅店就拿出書來自我介紹是小作家。未成年的孩子單獨一個人出門,是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這么小的孩子單獨出那么遠的門,沒有出問題,那是僥幸。孩子過早出名,孩子會變得很浮躁,往往會莫名其妙地傲視周圍的一切,自以為了不起,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藐視、防范甚至敵視周圍的人,最后很有可能變成“小時了了,大時平平”的悲劇人物。
中國式的“天才教育”,應該緊急叫停了!
[中國式天才教育違背教育規律]相關文章:
2.小學教育教育論文
4.學前教育教育論文
7.
8.人事教育總結
9.教育感言2018
10.教育行業口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