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萬重山漫想(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0-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    郁洪千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指導學生體會方法,培養能力。

          2.揣摩語言,概括要點。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中心意思。  

          3.初步了解相似聯想和相關聯想。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主要內容

          一、導入課文

          1999年,我曾到過長江三峽。當立于船頭,看著東流的滔滔江水的時候,應該說浮想聯翩的--我想到:這個世界如果真有上帝的話,上帝對中華民族應該說是偏愛的。因為她賜給了這個民族多少秀麗的名山,澎湃的大川。而這山川又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

              此時我當然會想到李白,因為在這里,李白曾有過兩首詩--《上三峽》:“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鬂成絲。”///《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能重山。”

          二、學生感悟這兩首詩。

          感悟重點:這兩首詩所表達的不同心情。

          前者表現的是被流放途中的壓抑和凝重心情;后者是聽到被赦免的消息以后的歡快的心情。

          三、解題

          “漫”--①水過滿。②到處都是。③廣闊,長。④不受拘束,隨便。⑤莫;不要。

          “漫想”--不受拘束地、隨意地想。作者馳騁想象,思想活潑開闊。我們從標題可以悟出本文的內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見和聞。

          明明是過三峽,為什么不直說“過三峽漫想”,而要說成“過萬重山漫想”呢?(留存思考,最后解決。)

          四、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關鍵語句,理清整體思路。

          思考:題目是“漫想”,文章是不是真的就寫得很隨便呢?有沒有一條思路可尋呢?先請大家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語句。

          統一:表明整體思路的主要語句有:

          §2 “我們的船開向哪里?是回到往古還是駛向未來?是墮入地府還是飛上仙界?我不知道。”

          §3 “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

          --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

          §5 “于是,我的思緒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11 “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14 “幾百年后,假如三峽無恙,也還會有人從此穿過。”

          §16 “船已經穿過三峽,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由此可見,文章從進入三峽開始寫起,作者穿行三峽,為壯麗的景象所震撼,因而想到第一個敢于穿越并成功穿越三峽的人。由此作者進一步想到了歷史上許許多多的“第一個”。不僅如此,作者還聯想到“千百年以后”來看今天的業績,指出人們會崇敬我們的精神的。最后文章在“船已穿過三峽”時收尾。全文按“現實--遠古--未來--現實”這樣的思路展開,聯想豐富,但漫而有序,渾然一體。

          五、細究主體部分,理清局部思路。

              思考:作者在想到“第一個過三峽的人”的時候,又是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呢?再找關鍵句。

          統一:表明局部思路的主要語句有:

          §6 “既然有第一個,那么,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

          §7 “那個時候,穿過三峽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8 “再想下去,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絕然不是第一個。”

          §10 “他站立在獨木船上,拿起竹籬的時候會想些什么呢?”

              思路探究:先想到時間,因為時間越早,工具就越簡;工具越簡,以前失敗的人越多,于是“他絕然不是第一個”就合情合理了。因為沒走完的人多,于是精神壓力便更重了,那位第一個成功者出發時會想些什么,便很是重要了。前后呈因果關系,這樣的聯想就更具有邏輯性了。

          六、探究思想內容

              作者在本文中謳歌的是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今天的人們能發揚這種精神,創造更輝煌的業績。

              (如果學生只理解到前面的一半,可引導讀第14小節。)

              理解題目:為什么不用“過三峽”而用“過萬重山”呢?

          文章不用“三峽”而取“萬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峽山勢險峻,萬山重重的特點,為下文隱喻經歷千難萬險設下一個伏筆。

          找出關鍵句

          (略)

          七、總結規律:

          愛因斯坦曾經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聯想是不是有法可循呢?

          三大聯想定律:相似律、接近律、對比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記憶論》)

          相似聯想,又稱類似聯想、類比聯想。由一事物出發而想到與這想似的另一事物。

          接近聯想,也叫相關聯想。由一事物想到與之在時間、空間或性質上相關的另一事物。

          對比聯想,又叫反向聯想、相反聯想。由某一事物想到與之相反的事物。

          “直到今年--五十多歲了,才有機會第一次穿過三峽”、“船出了夔門,忽然落進另一個天地”、“面對這奇景”、“第一個”、“既然有第一個”、“那個時候”、“再想下去”、“那時候”、“船已經穿過三峽”

          八、聯想訓練

              圓的聯想。

          [過萬重山漫想(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早教中心親子課程教案

          2.《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4.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5.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6.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9.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外国一级AⅤ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第一福利一区二区 | 亚洲s图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成人不卡在线 | 性欧美黑人在线观看 | 欧美亚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