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詩歌教學(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1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賈小燕  

            

          詩是抒寫心靈的藝術,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它是最富于靈氣

          與情感的一種言說形式,詩歌之美,不僅源于它所表達的內容,也表現在它所呈現出的形式上。它的內容含蓄而雋永,形式靈活多變,再加上不同時代的時代因素給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時代影響,因為詩人寫詩時,感情的迸發,提煉和傾注總是以個人為基點的。所以教師在教讀詩歌時遇到了許多難題和困惑,面對一首詩不知該如何下手,才能使學生真正意會而言傳。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個人的體會和方法。

          一、詩歌教學不能缺失情感和感情

          列寧說過:“缺失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詩歌的本質是情緒和情感的抒發,是人類某種共同的寶貴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因而在詩歌的教學中就更應該突出教師的情緒感染和情感熏陶,從而達到學生對詩歌的有效感之,感悟。要讓學生通過詩意的內容表現出屈原的憂國憂民,陶潛的悠然自得,李白的飄逸雄放,杜甫的沉郁頓挫;要讓學生感受到“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要讓學生表達出茅盾的深密,巴金的纏綿,孫犁的素淡,秦牧的厚重;要讓學生流露出對舒婷的認識,對海子的理解,對普希金的敬慕……

          特級教師于漪講課的一大特色就是聲情并茂,她上課猶如演員進入角色那樣動情,以自己獨特的情感方式駕馭教材,感染學生,她講《周總理,您在哪里》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的語言震撼了學生,讓他們不僅體會到了人民對總理的深厚感情,而且領會到了總理的精神實質。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 ,所以,無論讀詩,還是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為了培養學生對世對事對人的好奇心和真誠的關懷。

          二、詩歌教學不能缺失想象和聯想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語言,因此詩句間的跳躍性很大,這種跳躍性常表現為情感的斷裂,因此教讀詩歌時,就應盡量調動學生,力求通過他們豐富的想象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用他們的想象去演繹詩人的情感和詩歌體現的社會生活。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這首詩作于1847年6月,詩中作者通過幾組形成鮮明對比的意象,流露出“我”對愛人的一腔情懷,不管自己的處境有多么險惡,命運怎樣坎坷,只要能同“我”的愛人在一起,只要“我”的愛人能夠幸福,那么“我”也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戰勝困難,當然這是我們將之看作一首愛情詩作出的解讀,假如我們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可將之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了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歌頌了為民族解放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的革命理想。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靠創造性的想象去完成。

          三、詩歌教學不能脫離對意象的解讀

          “意象”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個術語,它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這里的“意”指的是創作客體的客觀物象。按一般情況說,物是客觀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樣子,就應當說成什么樣子,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這便是所謂的客觀表述。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這就是古人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文心雕龍神思》)因此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詩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讀詩歌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加入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對詩歌作出多義性的解讀并揣摩詩人的情感。如狄金森的《籬笆那邊》這首詩形式短小,語言簡樸,意思淺顯。全詩大意是:“有一棵紅色的草莓在籬笆那邊向我招手,我想爬過去采摘,可又怕弄臟了漂亮的圍裙。過去還是不過去,我的心里有點矛盾了。如果上帝也是個小孩,他會不會爬過去呢?也許他會,也許不會。”這僅僅是我們通過字面意思對此詩作出的一點理解,可以說這種理解充滿童趣。當然,假如我們還想對此詩作出更多的理解,除了這種字面上的解讀外,我們還可以抓住本詩的中心意象--草莓,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結合詩人的創作風格,對此詩作出多樣性的解讀。 

          “草莓”可以說是作者主觀意念在大腦中的一種投影,我們可以通過它鮮美的色澤和可口的味道,想像得出在作者的心中,它一定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理想,追求,幸福,愛情等。而此詩中出現的另外兩個意象“籬笆”“上帝”,前者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實現理想,達到目標時所歷經的挫折和坎坷。后者可理解為一種扼制力量,在對這幾個意象作出理解之后,我們便可以引導學生馳騁想象,發掘潛能對此詩作出多樣性解讀。如:

          1、 此詩傳達的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孤獨和無奈。

          由于詩人的生活圈子很狹小,也很封閉,因此他肯定想獲得和外界的交流,但是由于特定的生活環境長期養成了她本能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所以她始終無法逾越心靈上的那道“籬笆”,因此詩人面對主觀意念上的“籬笆”,傳達出的正是她內心世界的一種孤獨和無奈。

          2、此詩傳達的是她對童真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童年的向往。

          本詩的中心意象“草莓”,可理解為一種童真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有“草莓”的世界永遠是那么美好和純真,因此她想不顧一切地爬過去采摘,哪怕是弄臟了自己漂亮的圍裙,但在上帝即成人的眼里,孩子為一棵“草莓”弄臟圍裙太不值得。成人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審美觀去衡量孩子的行為,正是這種心靈上的距離,成人永遠都走不進孩子的世界,于是孩子的天性被泯滅了,孩子的心靈被子扭曲了。在暮年之際,當詩人在寫下這首詩的時候,也許她在為自己的童年感到遺憾,因此詩傳達的正是她對童真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童年的向往。

          四.詩歌教學不能脫離學生自身的感悟

                  詩可以言志,可以傳情,也可以寫人生。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開展“品讀詩歌,感悟人生”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通過詩歌作品以及相關的大量閱讀,從而形成自己對詩人及詩作的獨特觀點和看法,然后在班上交流。我在教讀高三冊第一單元的詩歌時采用過這種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曖花開》時,我給學生提供了許多關于海子的材料及他的詩作。海子,他像一顆流星一樣迅速地從當代詩壇閃過,對于這樣一位才子,同學們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大家各抒己見,氣氛活躍,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同學A說:“其實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一個精神的世界里,僅僅是物質世界的滿足,遠遠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海子的詩及他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讓人有一種歡欣明朗的感覺,讓人深深地感到當一個人不為外物所拘束,心靈自由,并且對自己所擁有的懷有知足感恩的心情,那么他永遠是快樂的。”同學A飽含深情地陳述了上面的觀點后,教室里爆發出雷鳴般地掌聲。接著同學B又踴躍地走上講臺慷慨陳詞:“對于這樣一位英才的早逝,眾說紛紜,也許是他的思想行為與社會的不可調和,也許是由于他精神的極度空虛和迷惘,但我總覺得更多的可能則是出于對詩歌 藝術的一種生命的投入和精神的回歸。”同學B的發言的確發人深省,聽了他的發言,我的腦海里立刻出現了許多人,如:老舍,海明威,茨威格,屈原,川端康成,三毛,這些作家都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不僅在本國文壇而且在世界文壇上也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們最后都是以人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什么呢?我陷入了長久的深思之中。突然同學C又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他說:“讀這首詩時,讓人想起了《桃花源記》只不過陶淵明選擇了山林,而海子則選擇了雄渾開闊地大海”,并且還附了一首詩《致海子》:“既然決定離開、就懷著滿心的善良,知道從此,徜徉云端。將最后的美,在人間釋放。海闊仍有邊,你面對的無垠,只是心中的延展,花開葉落,參不透,不能承受定數,就一定要停止了思想,隔斷時空的相似,掙扎在塵世的網。所謂的幸福,是一種信仰,握不住的虛幻,太遙遠的理想,得不到,于是就迷惘,當那是一點靈光,在天涯消沉。我轉身輕嘆,此生無望,何必來生。”

               同學們的發言確實很精彩,也很令人為之振奮,雖然我們不是詩人,但我們卻可以用詩一般的心靈,詩一般的語言去品讀詩歌,感悟詩人的人生。

          西北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賈小燕

          2002年2月10日

           作者郵箱: jiaxiaoyan@nwnu.edu.com

          [漫談詩歌教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詩歌教學反思

          2.漫談清高與金錢

          3.語文活動課《漫談溝通》教學課件

          4.漫談中秋散文

          5.詩歌海燕的教學課件

          6.關于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7.小班詩歌教學活動教案

          8.幼兒詩歌教學活動教案

          9.兒童詩歌教學設計

          10.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方法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一级中文字幕免费乱码专区 | 亚洲精品首页在线播放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