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市河陽中學 步一鳴
PR是“公眾關系”英文Public Relations的簡稱。PR存在的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它不僅存在于營利性部門如生產企業、商業企業、郵電運輸業、飯店旅游行業中;同時也存在于一些非營利性部門如學校、政府機關、軍隊中。筆者試探將PR引入課堂教學這一微觀領域中。
一、 從PR三要素上談課堂教學PR存在的可能。
現代PR研究者已經將PR三大構成要素確立為社會組織、傳播、公眾。社會組織是構成宏觀大社會的個人的特定集合。這種集合的特定性包括其有計劃,有領導,成員間有明確分工和職責范圍,有一套運行制度等。根據以上對社會組織定義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學校就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社會組織,課堂教學中的教師代表了學校的一面,是學校這個社會組織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形象則代表了學校的形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完成的教學目標則是學校總目標中的一個很微觀的子目標。公眾是PR信息的接受者。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充當了課堂PR中的公眾。學生在課堂中獲取知識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學生要獲得知識必須通過課堂教學中的傳播得以實現。對于傳播方式的選擇,傳播內容的編輯也會對課堂中的公眾產生影響。可以知道課堂教學中PR的三要素是存在的,即教師、知識傳播、學生。
一、 從PR角度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PR是指一定的社會組織與其相關的社會公眾之間的相互聯系。課堂教學中的PR是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種關系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因為課堂中的教師代表了學校組織的形象,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言行不再是純粹的個人言行,而是學校教育思想方針的一種體現。從PR學上講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在課堂中教師作為學校組織的一個成員充當了協調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塑造學校形象的角色。可以這么說,課堂中的教師就是一個PR操作人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應該讓學生知道”,而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我們可以從下表進一步了解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交際時兩種用語的比較
用語類型 一般用語示例 PR用語示例
要求學生答 題 請××同學回答 相信你能理解我的用意,給我一個你認為滿意的答案
肯定學生答 題 ××同學回答很對 這是你最滿意的答案,也是我最滿意的答案,我們互相理解
否定學生答 題 ××同學回答不對,還需考慮 我的提問讓你為難了,請你原諒
從表中示例可知:課堂教學中的PR要求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平等相處、互相理解的關系;課堂中的教師不再是惟我獨尊、我行我素,學生也不再是惟命是聽、嚴守師道。
學生是課堂中的公眾。PR活動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必須始終將公眾認作自己的“上帝”,學生應該是課堂教學中的“上帝”。教師作為PR活動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必須始終為自己的“上帝”--學生服務,直到公眾理解、滿意為止,正像商業企業中將顧客作為“上帝”一樣。可以設想一堂不能令學生滿意的教學能夠算成功的教學嗎?當前教育界正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不正吻合了PR學上以學生為“上帝”的觀點嗎?
二、 課堂教學中的PR要求教師要有綜合性知識結構。
PR 學上提到公眾分類時強調:同一個組織有不同的公眾,任何一個組織都不會只面對一種公眾。同樣,在課堂教學中作為公眾的學生不可能是同一種類型的學生。教師面對的公眾雖然同是學生;但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技能掌握能力。
同時,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科與學科之間有著互相銜接的關系。數學學科上的解題要靠語文學科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語文學科上要想對一個作家有一個深刻了解,首先得從這個作家所處的時代特征說起。了解詩、詞、曲、小說就不能撇開唐、宋、元、清,這就和歷史學科掛鉤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要具備綜合性知識結構。
王治衡主編的《教育理論基礎知識選編》中將一個理想教師的知識結構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
(二) 扎實系統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
(三) 全面準確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
筆者根據PR要求認為教師還得具備應合時代步伐的社會生活知識。坐在課堂內聽課的學生,他們的知識來源不全是課堂之內,社會生活知識豐富了他們的頭腦。他們往往會將一些自己獲得的社會生活知識疊加在課堂教學知識之上。教師應盡可能地廣泛攝取社會生活中的知識,以便在課堂中和學生自然地進行交流。
請看下面一則教學實例:
教師在一堂作文課中和學生進行交流,作文題是《我心中的明星》。在要求學生正式寫作時,教師問學生:“你們愿意把心中的明星告訴我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有學生回答:“劉德華。”教師馬上說:“哦,香港著名歌星、影星。他演的古裝片《神雕俠侶》你一定看過吧。”那位學生笑著點頭了。有學生回答:“貝利。”教師馬上說:“巴西著名球星,相信他踢的每一個精彩球你都會記住。”那位學生也笑了。
劉德華、貝利這些人物都是學生在報刊、電視上認識的,屬于生活中接觸到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在課堂上就顯得十分尷尬,很難和學生進行交流了。通過這樣的交流,教師的形象也勢必會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來。PR的宗旨就是樹立形象。
三、 選擇最佳的傳播模式。
傳播是社會組織利用各種媒介將信息和觀點有計劃地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溝通活動。課堂教學中的傳播是教師利用各種教學媒介將教學知識、技能有計劃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溝通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想取得比較好的溝通效果,選擇合適的傳播模式尤為重要。
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傳播模式:
1、 傳統的線形傳播模式
這種模式最早是香農和韋弗提出的。其模式是:
信息 信號 信息
2、 新型的控制論傳播模式
這種模式是美國學者施拉姆提出的。其模式是:
傳播 傳播
反饋 反饋
2、 PR傳播模式
這種傳播模式是根據新型控制論模式的理論設計的,并且包含了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下面是對以上三種模式的理解:
傳統的線形傳播模式和其他兩種模式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缺陷:第一,缺乏信息反饋;第二,在傳播過程中,忽視了外界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傳授雙方的能動因素。這種模式太機械化了。
控制論傳播模式與PR模式的區別:第一,沒有突出傳播過程中的媒介因素;第二,在傳播過程中,傳播信息和反饋信息的區別不明顯。這種模式太理想化了。
PR傳播模式應該是一種合理化的傳播模式。這種模式考慮了信息的反饋作用;考慮了傳授雙方的能動因素和外界的制約因素;突出了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受者對信息的接受效果。這些都是作為傳者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因素。
根據PR傳播模式,設計課堂教學傳播模式。用圖形表示為:
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都充當了信息傳者和受者的角色,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作為傳者傳播的是學校規定的教學內容;學生作為傳者傳播的是自己對教學內容理解之后的學習內容。根據不同的傳播內容需要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合適的傳播媒介。語言、手勢、黑板是常用的傳播媒介;為了使課堂教學更生動形象化,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應使用投影儀、放音機、電視、多媒體等教學媒介。在傳播過程中,教學效果獲取的方式也是多
樣的,如發問、測試、觀察等。一般來說,對于個別受者的了解用發問比較好,這樣做具有針對性,起到對癥下藥的作用;對于群體受者的了解用測試比較好,這樣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觀察這種方式既可以用于個別,也可以用于群體,這種獲取教學效果的方式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學知識。
涉及到課堂教學中PR方面的內容還有很多,筆者只有就所學到的淺陋知識作試探性的闡述。相信會有更多的能者將課堂教學中的PR給以普及。
----------------------------------
參閱書籍:熊源偉主編《公共關系學》,王治衡主編《教育理論基礎知識選編》。
作者郵箱: buyiming@mail.china.com
[課堂教學中的PR(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看雪》課堂語錄
4.邊城的課堂課件
5.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6.
9.學生課堂禮儀教案
10.課堂禮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