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03-07-15 婉雯
原始新聞 女學生當眾遭體罰受驚嚇出現尿失禁
“一個小兔加一只小鴨等于幾個小動物?”因為答錯這個極為簡單的問題,順義西辛小學一年級二班的張蘭(化名)卻挨了老師的體罰。張蘭的媽媽張淑鳳向記者哭訴:“因為這事,孩子已經嚇出尿頻了!”而且“挨打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張淑鳳介紹,一年多前,張蘭還在其他小學就讀的時候,因為一次遲到就被一名姓王的老師“打了兩個嘴巴子”。自從那次事件后,張蘭就患上了恐懼癥,睡覺時總是喊“老師打人了!”為了減小打人事件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張淑鳳不得不將孩子轉學到了順義西辛小學一年級二班,而可怕的一幕在新學校再次上演。和張蘭同班的四個學生接受了記者的隨機采訪,他們當中的三個孩子都被教數學的劉老師拽過臉,都是因為他們答錯問題,或者引起了老師的不滿。(北京娛樂信報)
主持人:婉雯今日播報
新聞關鍵詞 體罰
教師體罰學生到底造成多大傷害?
教師體罰學生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體罰帶來的惡果令人震驚。暴力行為的直接后果就是給承受者造成身心傷害。許多孩子僅僅因為一點點輕微的過失,就遭受到成人社會惡劣而又殘暴的懲罰。河南省汝陽縣一小學生張某因上課精力不夠集中,被老師隨手擲來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經鑒定為七級傷殘。遼寧省昌圖縣學生梁某因為作業字跡稍為潦草,右尺橈骨遠端被老師打成骨折。東北一小學9歲女生因為老師體罰,導致左耳神經性耳聾、癲癇和雙下肢癱瘓;山西省永濟市某中學初二年級學生趙超死在自己班主任的拳頭下……教師、父母和整個成人社會對于孩子是多么冷酷和暴虐,我們實在應該深深反思。
加拿大學者就體罰對孩子將來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做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調查。被體罰的兒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兒童的兩倍,而且患上焦慮癥、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郁的幾率大大增加。在偶爾被打的受訪者當中,有21%患上焦慮癥、70%患上抑郁癥、13%酗酒、17%嗜毒。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全國貧困兒童中心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蓋爾紹夫經長期研究發現,體罰可能產生10種不良行為,如易進攻、反社會和成年后對子女及配偶濫用暴力等。她說,體罰并不一定與敵視或暴力傾向相聯系,具體情況則根據不同父母有所不同,即體罰的使用頻率、強度以及父母動怒程度或是否與其他教育方式結合使用等。她說,體罰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它不能教會孩子辨別對錯,雖然當父母在場時孩子循規蹈矩,但是當孩子確信能夠逃過懲罰時還是會肆意妄為。
教師體罰學生有何特征?
教師體罰學生,至少有這樣一些特征。第一,教師是成年人,體力上占絕對優勢,學生絕大多數是未成年人,身體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教師哪怕是隨手一巴掌或者一拳頭,對學生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第二,教師作為教育者通常擁有絕對的權威,他對學生的懲罰常常帶著公正、正義的意味,面對教師的暴力,學生一般不會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暴力對抗,而只是恐懼而又絕望地承受。消極地承受暴力比積極抵抗暴力顯然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暴力襲擊比社會上的打架斗毆更容易導致嚴重而又惡劣的后果。第三,教師在知識上和教育體制上的權威地位使得他們在施暴于學生時常常具有巨大的心理優勢,學生對教師的地位優勢和心理優勢具有清楚的體會和認可。他們受到侮辱和傷害以后,基本上沒有可能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行政調解、訴訟等途徑得到處理和釋放,而是全部轉化成內在的精神壓力。這精神壓力一般具有兩種走向,一種是演變為由內向外的復仇沖動(包括對施暴者個人和對整個社會的復仇),另一種是對自我心理和身體的巨大摧殘,造成各種各樣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礙。
主持人:鮑朋今日播報
新聞觀點 合理處罰代替體罰
體罰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報上屢見教師體罰學生的報道,我們的老師為什么對學生“恨之入骨”?大多數后果嚴重惡劣的體罰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師的素質有密切關系。不少老師由于各種壓力和原因,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他們對學生的態度往往都很嚴厲,極易導致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一旦發現有學生不聽自己的話,平時積聚在內心的壓力和火氣就會一股腦兒迸發出來,很容易做出難以控制的不理智行為。
社會觀念也是導致體罰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體罰現象在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廣泛存在,一方面反映教師素質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傳統的中國教育思想“嚴師出高徒”的慣性體現。此外,升學考試指揮棒高懸在教師頭頂的現象,也導致了教師體罰學生行為層出不窮。很多農村的家長認為:老師打人本來無可厚非,只是不要打得太重了。就連一些學生也覺得老師打學生理所當然,認為“老師打你,還不是為你好?”
另外,對于法律觀念的淡漠,也是體罰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有律師認為:對于體罰學生的做法,中國目前還缺乏法律方面的規定和制裁,因此會導致體罰現象反復出現。在法制發達的國家,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或者其他成人,稍微對孩子進行打罵,立刻就會有警察或有關部門來干涉和依法處置。而在中國,普通的體罰行為夠不上違法,更談不上犯罪。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并不是故意傷害,大多數體罰也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正是因為缺乏法律對校園暴力的規制,教師才會在不知不覺中犯下大錯。
不體罰怎么辦?
對于能否體罰學生,國內國外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泰國采取禁止體罰的法律,可家長卻難以接受,認為有些情況下給孩子幾記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英國政府明白家長的苦心,同意家長可以用手打孩子屁股。那么老師呢?在學生擾亂課堂紀律老師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老師怎么辦?
真正的嚴師不是“罰”師。真正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好老師,不會體罰學生,而是會采取更為有效的方式去幫助學生。心理學家早已用實驗證明,對學生的肯定遠比“必要的懲罰”有用得多。對學生的錯誤采取消極或負強化也比直接的懲罰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師不能總以為只是學生有錯,而自己就絕對正確。很多錯誤的發生都不只是單方面的。
另外,在尊重人格的原則上進行適當的處罰對學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錯要受到社會輿論、刑法等處罰,孩子犯錯也應當受到一定的處罰。讓他知道犯錯所要承擔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該如何正確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錯,第二是盡量用合適的處罰代替體罰,畢竟目的是為了讓他改錯,而不是懲罰。
教育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為,是的,有的學生會睡懶覺,有的學生會遲到,有的學生考試會作弊,有的學生會抽煙,有的學生會賭博……那么,需要耐心教育的就耐心教育,應該校紀處分的就校紀處分。由于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超越社會規則的行為,這些行為必須得到及時糾正。如果學校、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常規、班規和校紀的有關規定來處罰學生,那么讓學生受到懲罰的不是人而是制度,這就是“法治”。學生最初超越社會規則的行為得到校園中“法”的及時糾正,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法”的觀念將根植在他們的頭腦中,這就是法制教育。我們的學校、老師不能用體罰這樣的“人治”行為代替“法治”,從這個意義上講,必須用體罰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無能的一種表現。
[體罰屢禁不止,體現教育無能?]相關文章:
2.體罰學生心得體會
4.無能為力的近義詞
5.體現家庭教育的故事
7.體現人生哲理的話
10.體現蘇軾報國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