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課改”實驗,層層推開。隆重見于禮堂、廣場者多,扎實操作于課堂者寡。是領導不重視?那數以萬計的電教設備何以能堂而皇之擺設?是教師不熱心?那禮堂、廣場怎能座無虛席?其所以然者何?“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存在即合理。”自從人類有了國家,主宰人的命運的力量就歸權力,國家憑借國家機器掌握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命運,法學上稱“國家權力;”被統治者在生存的過程中日益覺悟而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力,法學上稱“社會權力”。兩種權力的矛盾斗爭,構成了人類政治文明的根本內容。國家權力通過資源配置方式來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影響生產關系的各要素。一般說來,生產力越發達,國家權力越向社會權力轉移,生產力越落后,社會權力越薄弱。于是,我國建國初期選擇計劃經濟實屬必然,但客觀上為以后的經濟、文化發展種下了素質隱患。
計劃經濟的暖腋下必然派生出應試教育,新中國曲折的經濟發展道路,必然產生畸形的教育。我國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80年代,經濟建設都在連續重創后的恢復期,對人才的需求自然饑不擇食,一考定終生,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應試教育模式確立,也在情理之中。現有師資人員多數是應試教育的產品,甚至,由于社會一度對教師職業的冷落,師范院校吸納的是“獨木橋”上的“尾數”。而今跨世紀、入“世貿”,中國市場匯入國際市場,發展教育自然成為時代的強音。在市場經濟中,科、工、農、商經濟實體越來越實現著自己的社會權力,人才市場化要求教育素質化,可是師資隊伍反差,教師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并非教師生存的第一需要,故而難以作出扎實反應。誠然,繼續教育、教研教改有提高素質的初衷,終因積重難返,又“法”不責眾而致“羊頭狗肉”者多。
看來,實施“課改”,還得配套“人改”,建立教師人才市場已刻不容緩。車輪因協調而前進,音樂因和諧而美妙。狼來了,人要跑,吃奶的力都得使上。國企的壇壇罐罐打爛了,換來的是現代企業制度;農村山區的田土荒蕪了,換來的是優良品種的推廣和退耕還林;教師隊伍進出口暢通了,迎來的將是素質教育喜雨普降和民族振興后繼有人。否則,“課改”的前途沒有理由樂觀。
作者郵箱: ls5419_cn@yahoo.com.cn
[課改與人改(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與人為善》課件
3.課改黑板報花邊
5.課改教學計劃
6.
10.游褒禪山記課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