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第十中學 楊志宏
韓非子的《智子疑鄰》中的宋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懷疑鄰居是竊賊,不是依據事實根據,而是憑自己感情上的親疏,結果淪為后人譏笑的對象。其實,人相信自己親近的人,對感情疏遠的人產生戒備,這也是人之常情,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但是,如果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或判斷事理的時候,被感情蒙蔽了雙眼,那就不應該了。尤其在用人的時候,如果單憑感情去取舍,而忽視人的才能,那更是貽害無窮。
任人唯親,無論對一個單位、一個企業,還是整個國家的發展來說,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歷史上這樣的教訓是非常多的。楚懷王因為相信自己的兒子子蘭,結果罷黜了忠肝義膽,極具才能的屈原,不僅使自己命喪秦國,而且使楚國最終滅亡。漢代以后有多少君王相信自己身邊的太監或者與自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外戚,結果導致宦黨專權或者外戚奪政,不但把自己的江山大業給毀了,還留下了千古罵名。由此,我們看到,感情有時是最不可信的東西。回到現實,雖然我們的民主制度是大大的進步了,也更講究法制了,但任人唯親的現象并沒有絕跡,仍然在危害著人民,危害著國家。要不然,買官要官屢屢暴光,賄賂仍然盛行,那些下屬官員為什么不愿花精力去做點實事,而是絞盡腦汁地去鉆營?想必上級官員在提拔人才的時候并非以政績為標準吧,感情上的親近使他們失去了公正之心,所以才有下屬官員溜須拍馬、送禮送錢。
談到任人唯親,勢必想到任人唯賢,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擇才觀,其帶來的結果自然也是截然相反的。齊桓公打敗了政敵公子小白之后,并沒有把他的部下管仲置之死地而后快,反而重用他,請他為相,因為他克服了個人感情上的局限,任人唯賢,結果管仲幫助他完成了春秋霸業。唐太宗在登位之后,也并沒有因魏征原是太子的人,就棄之不用,反而重用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請他指出自己的過失。唐太宗也因為任人唯賢,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偉業。這些史實卻又告訴了我們,一個國家的發展要靠對人才的尊重。
歷史已矣,但它留給后人去咀嚼去品味的東西太多、太多。唐太宗在給魏征寫的墓志銘中有這樣的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后人更應該從歷史中總結教訓,以免自己重蹈覆轍。以感情上的親疏來決定人才的任用,說到底是為了個人利益或者小集團的利益,他們置人民與國家于腦后,可以說這是滋生腐敗的土壤。任人唯賢,量才而用是出于大公無私的正直,可以說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但愿身處高位的領導們能夠任人唯賢,拒絕任人唯親,這樣才會真正實現清末思想家龔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想,開創中華偉業。
作者郵箱: yzhh2570@SOHU.COM
[2003高考下水作文:任人唯親與任人唯賢(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7.高考臨近隨筆作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