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在我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特別精彩:
做研究的目的
在中國,一般的認識是,研究是屬于高級科研人員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獨立研究,應待有豐厚的基礎知識以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漸完善后才能進行。因此,大學四年級本科畢業后,如果考上“研究生”,那才開始“研究”。四年本科……也只是在快畢業時,才有資格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研究“那么一下。
對比美國的教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頗有啟發的現象:即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因此,美國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為孩子獨立研究、獨立動手能力的發展提供所需的時間和空間。在美國的學校里,不僅是天賦教育這樣做,其他的一般教育也十分講究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能力。
礦礦(注:礦礦為本書作者黃全愈的兒子)在上小學二年級時,就開始搞“研究”了。第一次從礦礦嘴里聽到“研究”一詞,著實讓我樂了一陣。那時礦礦才八歲,剛開始讀些稍厚點的書,寫些由幾個長句子拼湊成的所謂的“文章”。一天,他從學校回來,一進門就纏著妻子帶他去圖書館,說是他正在作一個關于藍鯨的研究,要去圖書館找參考資料。
“老師說了,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
“研究”?“論文”?那時我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每天都在為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論文寫不清楚。
“才二年級,你懂什么研究?”看著兒子那一本正經的樣子,溜到嘴邊的俏皮話打住了。趕緊讓妻子開車帶著兒子上圖書館去。
臨走之前我對妻子開玩笑似地交待說:“如果市里的公共圖書館找不到好的參考資料,你們可以到邁阿密大學圖書館去看看。”
兩個多小時后,母子兩人抱著十幾本書回來了。
一進門,妻子就抱怨我,說:“都怪你提什么到邁阿密大學圖書館,礦礦非讓我帶他跑了兩個圖書館,還說老師說過參考資料要來自不同的地方。”
我翻了翻礦礦借回的“參考資料”,十幾本都是兒童圖畫書,有的文字說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紹關于藍鯨和鯨魚的知識性的書籍。
隨著兒子對那些十幾本書的閱讀以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斷地從他那兒獲得有關藍鯨的知識:
藍鯨一天要吃四噸蝦;
藍鯨的壽命是90-100年;
藍鯨的懷孕期是300-330天;藍鯨的心臟像一輛汽車那么大;
藍鯨的舌頭上可以同時站50-60人;
藍鯨的主血管可以任一個人爬進去。
說實在的,我以前只知道藍鯨很大,其他有關的知識并不知道什么。這回礦礦告訴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東西。
礦礦終于完成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
“論文”是由三張活頁紙訂起而成的。第一張是封面,上面畫著一條張牙擺尾的藍鯨。藍鯨的前面還用筆細細地畫了一群慌慌張張逃生的小蝦。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的寫著By Kuangyan Huang。中文的意思是,作者:黃礦巖。論文含四個小題目:1、介紹;2、藍鯨吃什么;3、藍鯨怎么吃東西;4、藍鯨的非凡之處。
我不知道礦礦是怎樣決定這些小標題的,也不知道他為什么對藍鯨的飲食問題這么感興趣。總之,老師要求至少寫三個題目,礦礦完成了四個。好歹也算超額完成任務了。小標題下的正文不過一兩句話,既沒有開篇段,也沒有結論段。讀起來倒也是開門見山,每句話也能畫龍點睛般地點到為止。
這應該算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短的論文。當然這也是一篇最讓我感興趣的論文。問題不是兒子在此次研究中學到了什么有關藍鯨的知識。我更感興趣的是,從這次研究的經歷中,孩子獲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孩子從一開始就擺開了一副正經八百作課題研究的架式。收集資料,閱讀,找觀點,組織文章……一步不差,一絲不茍。從決定題目,到從那十幾本書中發現對自己研究有用的資料,到著手寫文章,孩子始終處在一個獨立工作的狀態中。他必須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篩選材料,去決定“研究”方向……這個收獲要比知道藍鯨有我重、多長更具價值。
我手頭上還留有礦礦在五年級上天賦教育班時寫的一篇研究卡通畫和漫畫的文章。這是一份獨立自學的研究報告。所謂獨立自學,是指自選課題,利用自學課及課外時間進行的研究和學習。在研究結束之前,老師不對選題及研究過程發表任何意見,只是在學生提出要求時,老師為學生在收集資料方面提供參考意見。
與礦礦上二年級時寫的論文相比,這篇研究論文可以稱得上非常專業化了。論文是在電腦上打的,用我的激光打印機印制而成。就像任何一篇論文一樣,以非常工整的雙排空間間距洋洋灑灑地寫滿了四張紙。
開頭的一段文字,介紹為什么要選這個題目作為獨立自學的研究課題。然后分四個小標題,就卡通畫家和漫畫家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創作的動機,以及卡通畫和漫畫創作時的感覺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研究結果和自己的見解。文章的后部,還附上了參考資料的來源出處。
老師要求研究的參考資料至少應來自三個不同出處。這回礦礦明白了所謂不同的出處并不是指來自三個不同的圖書館。他除了去圖書館找參考書外,還在因特網上找了不少材料,并借看了錄像帶,最后采訪了一位邁阿密大學美術系的教授。充實的資料使得他的研究報告具備了游刃有余的發揮余地。
在議論中,礦礦像一個成年的行家,毫不掩飾他對未來卡通畫和漫畫藝術的看法:“到了2000年,可能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部電腦。到了那個時候,只要按一下鼠標,你就可以制造出一張卡通畫或漫畫。而且你也將會看到,按一下鼠標將是一件并不需要多少技巧的事。盡管如此,我覺得要想表現藝術家的個性,只能通過藝術家自己的手去繪畫。這樣的繪畫才能真正地表現你內心之所想……”
當然,孩子還是孩子,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孩子的童真童趣時時流露。
礦礦在做這個研究的同時,他還自己創作了一個系列卡通畫故事:克瑞斯蒂人(CREST MAN)。克瑞斯蒂(CREST)是美國市場上很流行的一種牙膏的名字。礦礦從小就很喜歡這個牌子的牙膏。每天刷牙前都要偷偷地嘗一點,或許是這個原因,礦礦把克瑞斯蒂人畫成了一個超級英雄--會飛,會發射牙膏彈。克瑞斯蒂的對手是一個叫做卡維笛的壞蛋。卡維笛是英文蛀牙蟲的中文譯音。這個壞蛋吃很多的糖、奶酪、巧克力,干了不少壞事,但他最怕克瑞斯蒂的牙膏彈。
以這個創作為背景材料,礦礦在研究報告中大言不慚地大談特談自己如何從生活中產生創作的動機和靈感,以及創作此卡通畫故事的感受,儼然像個成功的卡通畫家在介紹創作經驗。有趣的是在文章結尾時,礦礦談了此次研究的收獲。忽然大叫一聲:“LOOK OUT CAVITY!!!”(注意!卡維笛來了!!!)以一個充滿童趣的玩笑結束了論文。
礦礦的研究報告和他所創作的卡通故事在天賦教育班一個學期一度的教學成果展覽中展出。事后,礦礦的老師曾向我們建議,讓我們同CREST公司聯系。她認為CRSET公司很可能會對礦礦創作的克瑞斯蒂人感興趣。
很感謝這位懂得如何鼓勵孩子,培養孩子創造力的老師。
遺憾的是,由于忙,也可能由于我們看礦礦亂畫的東西太多了,當時我們并沒有把這位老師的建議放在心上。
比較礦礦二年級和五年級的研究報告,可以看到他獨立思考問題以及獨立研究問題能力的發展。
二年級時,他的所謂研究不過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材料整理類型的研究,孩子們還做過不少。比如就某一個歷史階段、某一個特定區域的某個項目做研究報告。礦礦在ETC四年級的課堂中,就曾做過有關中國長城的研究報告。
到了五年級,礦礦的所謂課題研究,就從簡單的材料整理進入到問題研究了。他已經開始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前面提到的礦礦所做的那個對卡通畫和漫畫的研究,他提出了對卡通畫和漫畫未來發展的見解。盡管他的研究還是比較散亂,不夠嚴謹,缺乏科學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創新意識、獨立意識,卻是顯而易見的。
在美國做的研究報告(不管是大學的還是小學的),主要由三個基本因素組成:
收集材料,研究前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然后,提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研究課題;
最后一個環節是確定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
礦礦小學五年級的研究報告已經有點像模像樣的美國式的“原汁原味”了。
而我是在大學的最后一年開始準備畢業論文時,才真正開始考慮如何做研究的。
在美國的中、小學里,如果說小學側重的是對孩子收集材料、獨立提問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到了中學,確定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則成為培養的重點。
礦礦在七年級時獨立完成了一個可以稱之為“真正”的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
自然科學課的老師在一開學時就給孩子們布置了科學研究的任務,要求孩子們自選一個課題,用兩個半月的時間獨立完成全部的研究過程。
1月的第一周確定課題(課題一經確定便不能更改)。3月15日參加全校七年級的科學研究成果展覽。
課題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動物到植物,從心理學到行為科學,愛選什么都行。但有一條必須要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復前人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礦礦早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自是成竹在胸,躍躍欲試。他一開始就認準了要做一個百分之百“真正”的科學研究--與那些科學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所做的一樣。既然白老鼠是科學家們常用的實驗工具,那就用白老鼠做研究好了。
研究什么呢?礦礦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個異想天開的課題: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這種題目也只有這些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才能想得出來。
我暗暗地為兒子慶幸,好在他沒打算去測試小老鼠的對話能力、動作語言或最快的奔跑速度等等太離奇、太出格的難題。但是,說實在話,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些傻頭傻腦、毛絨絨、胖乎乎的小玩意兒怎么會聽指揮去接受你的測試呢?
礦礦似乎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為難。他很順利地決定了研究方法。從寵物店買了兩只小老鼠回來,那只白的,長著一雙亮晶晶的紅眼睛;另一只是黃的,一雙黑眼睛總是滴溜溜轉。我家那只大黑狗吉吉小時候住過的一個塑料狗籠,成了這對小老鼠的新家及礦礦的試驗所。
礦礦想出了一個用食物引誘老鼠鉆洞的方法。他用一塊硬紙板把大塑料狗籠一分為二,并在硬紙板上一左一右開了兩個洞,再把兩個一尺長的紙筒接在洞口。測試時,讓小老鼠呆在一邊,在另一邊放上老鼠最愛吃的奶酪,然后測試老鼠鉆過洞來取得食物的時間。
兒子每天下課回家都在忙忙碌碌地搞他的測試。為了找到最佳測試方式,他設計了好幾種方法。經過比較,他最后采用的方法是,把整個測試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五天。第一階段,主要是訓練小老鼠鉆洞。礦礦把左邊的洞堵起來,只開放右邊的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機靈,每次只需十幾秒鐘就可以鉆過紙洞,吃到食物。而那只看上去賊溜溜的小黃老鼠,實際上卻是只實實在在的小笨蛋。它從來就沒能明白,鉆過洞來就會別有洞天。
第二階段,主要是讓老鼠知道左邊的洞--此路不通,右邊的洞則可以吃到食物。礦礦先是把右邊的洞堵上,把左邊的洞打開,用一張透明的塑料紙把出口封起來。小老鼠鉆過去會發現受到阻礙,不得不轉回頭。在老鼠回頭后,礦礦又把右邊的洞開通,讓小老鼠能鉆過去取到食物。
按照礦礦設計,第三階段是提供結論的階段。礦礦把左右兩個洞同時打開,左邊的還是用塑料紙封上,右邊的還是暢通無阻。然后看小老鼠的選擇。
那幾天,我和妻子都饒有興趣地去看礦礦做試驗。兒子手里拿著秒表,一絲不茍地記下小老鼠每次通過右邊洞獲取食物的時間。
別看那只小黃老鼠有時會來一兩個“引體向上”,卻還是那么傻乎乎地不會鉆洞。而那只小白鼠則十次之中有八到九次知道從右邊的洞鉆入。
測試結束。幾天后礦礦完成了他的論文。
一看他的論文,著實讓我吃了一驚!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規規的研究報告。
題目是:《老鼠有決策能力嗎?》
當然,題目下面照樣寫著By Kuangyan Huang(黃礦巖著)的字樣。
美國的專業學術論文都具有一個特定的格式。開篇通常是介紹,講些研究背景之類的東西,然后是研究的假設論點,即研究中想證明或反對的論點。跟著是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再接著是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材料。以及對這些材料的統計分析。最后是結論段,提出自己的見解。
翻看美國出版的學術刊物,幾乎本本如此,篇篇如此。我把這種研究文體稱為“美式八股”。
兒子的論文一步不差地模仿了這種美式八股,十頁正文外加三頁附加的分析表格。從頭至尾的敘述、分析有條有理。
他所寫的結論更是讓我對兒子刮目相看。他寫道:“研究的結論既沒有支持老鼠沒有決策能力的論點,也沒有支持老鼠有決策能力的論點。因為,如果老鼠有決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應該走進左邊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沒有一點記憶力的話,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選擇右邊的洞。所以最后的結論是,老鼠沒有作出復雜決策的能力,但它們的簡單記憶和本能會影響它們作出的決策。”
孩子自有孩子的邏輯,一個在開始被我看成過于不切實際的論題,就這樣讓兒子找到了一個自圓其說的“大團圓結局”。
在七年級的科學研究展覽會上,展示了100多個研究報告。每份研究報告都粘貼在一塊一米見方、大小一致的硬紙板上。除了展示論文外,作者們還極盡其藝術天才之能事,美化自己的那塊小天地。外加搬來了做研究用的各種各樣的儀器、實物,甚至小動物什么的。說句實在話,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七年級的孩子有著這么活躍、這么充實的思維。
下面,是我從這個展覽會上摘錄的一些有趣的研究課題:
--音樂(古典音樂、鄉村音樂、搖滾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色彩對植物生長過程的影響;
--食物的色彩與消費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來決定選擇玩具?
--貓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區的氣溫與環保;
…………
學校請來了幾個資深評委,對所有的參展科研項目一一做了評價。最后評出一、二、三等獎來。礦礦的研究獲得了動物研究組的一等獎。
還有什么能比看見孩子獨立地去完成一項科學試驗更能讓作父母親高興的呢?
………………………
[黃全愈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中的介紹 夏建萍(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6.升初中的自我介紹
9.應聘中的自我介紹
10.初中的自我介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