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喬
《祭十二郎文》作為悼念親人亡故的千古美文而被歷代傳誦,但我認為這一作品所包含的感情內核不應該僅僅是哀傷而已,披文入情,知人論世,我們至少可以感受到三種不同的情感:
一、家道敗落之痛。
韓愈作為一個封建文儒大家,家族觀念在他的腦海中必然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家道不旺,香火不盛”對封建士大夫而言無疑是最值得沉痛的事,而當時韓愈的家族可以說一直是很不興旺的。“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時又“兄歿南方”,“兩世一身,形單影只。”無怪他對嫂嫂所說的那句“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所內含的沉痛與悲傷能感受得那么深,記憶得那么切。因此,韓愈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以求顯達、光耀門楣,于是“年十九始來京城”,然功無大成卻驚聞噩耗,兩世一身,侄兒先去,韓家的將來還會有什么希望呢?豈不是要“香火不繼”?由此,作者大慟而說出“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這樣的糊涂話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人世無常之感。
此種情感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表現得最為充分。初聞噩時疑其非真、望其非實而終被確證,回憶往事歷歷在目,筆跡猶存而人天杳然。生命如此脆弱,所謂的人生目標、人生理想到哪里去找?一切終歸虛幻,一切終歸無常,一切都是無知。想我韓愈半世勞苦、碌碌奔波又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侄兒棄我先去,于他也許并不痛苦,可是生者呀,卻要時時刻刻將親人亡故的沉痛在有生之年細細咀嚼,真是生不如死啊!老天哪,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會比較滿意呢?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肯放過我呢?莫非真的是“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三、內心負疚之情。
兄嫂亡故之后,作為叔叔的我本對侄兒負有不可推卸的照顧責任,更何況自己從小由兄嫂撫養長大,于情于理我都應該照看好我的侄兒。可是仔細想一想,我這些年到底為他做了些什么呢?二十年來彼此見面只有三次,而且都是聚亦匆匆散亦匆匆,我還一直安慰自己說,等到有一天我事業有成了,就會把他接過來與我住在一起的,可是結果呢?就連侄兒是因何而死、何日而亡的都不能明了,如此即便回腸九結、泣淚成血,此心此意也不能使侄兒知曉,人天兩隔,此憾終生矣!而且這種愧疚又是無從補償的,料理后事、代撫遺孤也只能讓自己負疚的心得到些許安慰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披文入情、以心相感,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復雜的,的確“豈一個‘哀’字了得”。 作者郵箱: dkzsq@163.com
[《祭十二郎文》情感探幽(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譯
2.《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譯
3.祭十二郎文的文言文翻譯
4.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翻譯
5.祭十二郎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6.關于情感的說說
7.深度情感美文
8.微博的情感語錄
9.愛與情情感美文
10.海綿寶寶的情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