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an
著名學者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一文,現收錄于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本中。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本人遇到了一個疑問,即如何把握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課后練習一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默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正如教參(教師用書)有關練習說明中所言:“本題旨在訓練學生準確把握論點,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眳㈤喗虆⒂嘘P課文說明,其中明言:“文章開頭引用我國古代學者的名言,通過這兩句名言提出了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痹诰毩晠⒖即鸢钢,除了有如上同樣的表述外,還加上了“(或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一說,而把“懷疑不僅從消極方面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立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一句一分為二,作為兩個分論點。
對上述分析,我個人認為有可商榷之處。
其疑一:課文預習提示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課文開頭有什么特點?提出了怎樣的論題?顯然,這個思考題前者意在使學生明白這篇課文用古人名言開篇這一特色,從而區別于前一單元的課文,后者則顯現了它在全文結構中,引起話題、總啟全篇的作用。這里,把古人名言作為是一個話題。我們知道,在議論文中,論題和論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預習提示和練習設計本身似有矛盾之處。
其疑二:就引文而言,其意固然都談到了要有懷疑精神,但細品其味,其實兩句各有側重。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是就做學問的方法而言的;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一說,前后分句互為因果,強調了懷疑對于做學問的重要性。因此,如果要把引文作為論點的話,相比之下,張載的話意思更簡截、更切近。
其疑三:不少分析認為,開頭的引文既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又是引用名言作論據。這好比是數學中的證明題,拿求證的問題,作為證明的根據,說法更嫌牽強。
那么,究竟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據我看,其實作者在文中有明確的表述,即“懷疑不僅從消極方面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立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理由是:
一、本文課題是《懷疑與學問》,表明討論的話題是兩者的關系問題,即“懷疑”對于“學問”的意義何在?作用究竟多大?因此,如果從正面立論,當在這一方面著眼。事實上,作者在文中正是圍繞“懷疑”的作用問題,從消極和積極兩個層面上作了具體的闡述,并在行文中間(第六節),對此作了明確的概括。這既是對程、張學說的明確和具體化,也可看作是作者的經驗之談。正是基于“懷疑”對于“學問”的這一重要作用,我們自然可以體會到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向人們倡導一種“懷疑”精神。而開篇引述,即借古代大家之口,以引起人們的敬畏。據此,把引文作為論據,看來更合理一些。
二、中心論點,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它既能在內容上涵蓋全篇,又是全文結構的總綱,在文章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我們看該篇除開頭引啟部分外,前后兩層就是圍繞懷疑對于學問的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的。試若我們把開頭引文去掉,雖然可能使文章稍有遜色,但讀來還是完整、清晰的;可是,倘若我們刪掉作者的概述,恐怕這“古論”和“今說”之間,就有隙可乘了。
三、再從行文的角度看,開篇引文,也是寫作的常式。這樣寫,引文的作用或引出論題,或開啟全文,為文章定基調、作引子、造聲勢;然后接引正文,進入正題。依我看,本文就是這樣。
另外,如果按教參說明把它作為分論點來理解,也有于理不通之處。所謂“分”當指論點分散于各段各層,如果合在一處,硬地把人家“拆散”,則更是“于情不容”了。
當然,文章的寫作各盡其妙,不拘一格;個人的理解,也可以是仁者見仁,毋求茍同。但對于語文教材中的名篇,對于議論文中心論點的把握等特殊的對象和關鍵問題,恐怕不能沒有比較合理而統一的意見。因此,本人不避淺陋,以求教大方。
紹興縣柯橋中學 周學安
郵編:312030
e-mail :x_uean@sohu.com
2003、9、21 作者郵箱: x_uean@sohu.com
[《懷疑與學問》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懷疑的反義詞
10.學問與智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