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的藝術魅力(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0-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李和明  

          文學作品以至文藝作品(繪畫、攝影等)都喜歡表現水中倒影的形象。

          元好問《泛舟大明湖》詩:“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這和劉鶚《老殘游記》中第二回所描寫的內容正好“英雄所見略同”,眼處心生,機杼不二:“千佛山的倒影映在大明湖里,比上頭的千佛山還要好看。”也許這是劉鶚想到了元好問的這句詩,也可能是觀察和表現的暗合。即使是想到元好問的詩句,也一定是在劉的心目中得到認可和稱賞的。為什么水中的倒影更富于表現力呢?這是一個很耐玩索的問題。

          達芬奇也有過這樣的疑問:“鏡中所映出的畫面,好象總比鏡外所見到的為美,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在攝影時都會有類似的感覺,收入鏡頭的景物總是比我們一般所見到的自然景物來得有神采,有美感。電影中所表現的黃山風光和我們游覽黃山時所見到的風景也不可同日而語。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這是一個美學上的理論問題,說明它,可以幫助我們糾正一般所說的“文藝反映生活”觀點中出現的某些偏差。現在該是重溫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更集中、更概括、更深刻”的文藝理論的時候了。

          古代詩文中描寫水中倒影的文字,大概可以追溯到宋代。張先(子野)《題西溪無相院》:“浮萍破處見山影。”是膾炙人口的“三影”之一。(“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影是投影,與此處所說的影不同)宋代翁靈舒《野望》中也有“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的詩句,但都不如元好問所拈示的“更佳”之說。

          體物窮形盡相的像唐代謝偃《影賦》:“平湖數百,澄江千里。群木懸植,叢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純浸山,影動裊窕沖融間。船底冥戛云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又《渼陂西南臺》:“顛倒白閣影,錯磨終南翠。”竇庠《金山行》:“有時倒影沉江底,萬狀分明光如洗。乃知水上有樓臺,卻從波中看啟閉。”其中刻畫最為細致的是儲光羲《同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魚龍隱蒼翠,鳥獸游清泠。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輕。”清代錢牧齋(謙益)在《初學集》中盛贊楊無補“閑魚食葉如游樹,高柳眠陰半在池”一聯,野正是由于這聯中的魚如游樹之語給人以新奇生動的藝術魅力。這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詩句:“采薜荔兮水中,罾何為兮木上?”大概也應該看作是水中倒影的形象。“洞庭波兮木葉下”,正是秋潦水清的時候,而湘江的水又正是以“漫江碧透”為其特征的。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中寫道:“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其中“翔”字的運用正得藝術神髓。元代詩人楊敬德《臨湖亭》:“魚在山中泳,花從天上開。”王鐸《水花影》:“波面波心流蛺蝶,樹頭樹底浴鴛鴦。”明代阮大鋮《園居雜詠》:“水凈頓無體,素鮪如游空。俯視見春鳥,時翻藻荇中。”清代吳縣人潘次耕(耒)《遂初堂詩集》卷八《題可帆亭》:“魚游天上餐云影,樹倒波心濯練光。”許許多多的例子,都是寫這種倒影的神奇魅力,雖然有的工,有的拙,但是都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

          有趣的是,17世紀法國的哈撥特曾經寫卡那爾河波明如鏡,世界萬象都被攝入其中,天與地在水中會合,魚好像飛上了樹梢,鳥兒則仿佛在水中游動,可以垂釣而得。這里所采用的藝術手法和中國古代詩人的創造如出一轍,這也可見倒影中所蘊涵的藝術哲理是很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思考的。

           作者郵箱: shihushuyuan@sina.com

          [倒影的藝術魅力(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時光的倒影現代詩歌

          2.經典美文:水的倒影,浪的清波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高清一级欧美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 在线永久免费AV网站免费观看 | 亚洲天堂在线2024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