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邗江區甘泉中學 張春來 郵編:225123
摘要: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學生能力的形成,學習內容的選擇,實施類型、形式、步驟,教師指導和評價策略
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新課程改革正好適應這一社會需要。新課程改革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研究性學習課程應運而生,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要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研究性學習,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俗話說:你聽來的就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開放性表現在: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空間的開放;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收集信息的渠道的開放;師生關系的開放。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與學生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圍繞著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所以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培養: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使學生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得到培養。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于科學家探索的活動,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 驗,培養創新精神。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很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培養了科學態度、科學道德。
5、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系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三、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取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不能提供現成的材料,而是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所以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于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法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1、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等類型。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第一、小組合作研究,一般由3-6名學生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教師做指導。 。第二、個人獨立研究形式,例如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范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第三、采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
3、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步驟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五個階段::第一、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最終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第二、收集證據。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指導學生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選擇有用的信息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得出相應的結論。第三、提煉解釋。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教師及時指導學生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第四、做出評價。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認真聽取他人意見和建議,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第五、表達和交流。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
五、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指導策略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著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因此,教師在指導中應注意: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創新。提供盡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淡化結論的正與誤,允許結論的多元化,主要看過程。提倡多重互動,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
六、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策略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評價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重視應用能力的評價,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重視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的評價。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的評價。重視全員參與的評價。
評價要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從三個環節入手,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于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等方式予以解決。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經歷了課題的確定,信息收集和篩選,社會調研,研究方法的選用,得出結論等各個環節,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資料:①霍益萍、張人紅:《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1期。
②[美]羅卜特.E.斯萊文著,王紅澤譯:《合作學習與學生成績:六種理論觀點》,《外國教育資料》1993年第1期。
③王國章、吳永玲:《合作學習及其嘗試》,《教育改革》1995年第1期。
④《化學課程標準解讀》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化學課程改革》吳俊明主編
[淺談研究性學習實施策略(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淺談教師禮儀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