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歌二首 教案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1-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兩首詩歌,了解惠特曼、葉賽寧兩位世界級詩歌大師,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了解并嘗試運用幾種鑒賞詩歌的方法。

          3.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朗讀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關鍵詞句,結合詩人的經歷、背景、創作風格等,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描寫對象--“橡樹”“母狗”寄托的情感與表達的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855年,美國一個極其平凡的年輕人,自費印發了一本薄薄的詩集,卻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一些保守人士極盡非難與詆毀。甚至當時文壇領袖惠蒂埃將它扔進了火爐。幸好文壇泰斗愛默生、梭羅大為贊賞,視為奇絕,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最終成為享譽世界、聲震寰宇的大詩人。他就是19世紀美國民主主義詩人--瓦爾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詩集就是《草葉集》。

          二、走近惠特曼(多媒體--照片及文字介紹)。

          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紀美國杰出的民主主義詩人。他是個木匠的兒子,自幼參加各種勞動,讀過幾年小學。后來他又當過鄉村教師、記者、木工、建筑師和政府的職員。他與下層人民群眾有著長期、廣泛的接觸,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戰爭中,他站在北方先進的資產階級一邊,反對南方的奴隸制。

          1845年回到布魯克林定居,他常常穿著長外套,戴著高帽子,挎著手杖出沒于上流社會。他天性散漫,感情豐富,坦率真實,卻為傳統禮節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稱是極端分子中的極端分子。

          惠特曼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寫作自由體的詩歌。1855年他自費印行了《草葉集》第一版。這個薄薄的詩集可以說是美國詩歌的大膽革新,非但未能引起文學界充分的注意,甚至遭到劈頭蓋臉的批評。只有當時的大詩人愛默生肯定了這本不同凡響的詩集,贊揚了它新穎的思想、樸實的語言、大膽的創造。此后,《草葉集》每出一版,就增加新的篇章,到1882年,已經是收有372首詩的巨著了。

          惠特曼以主人翁的姿態,以高亢的聲調,表現著開拓者的豪放氣魄,歌頌了他先進的國家、普通的人民群眾、富于民主和自由傳統的民族精神。可以說,“草葉”是象征人民的,惠特曼以此贏得了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

          今天我們通過一株橡樹,進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詩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板書詩題。)

          三、朗讀并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不看教材,聽讀詩歌。

          提問:這是一株什么樣的橡樹,如此吸引桀驁不馴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聽到的詩歌中的詞語。

          孤獨(詩中反復出現) 快樂 粗壯 挺拔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不作評價。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要求:至少朗讀三遍,并在書中畫出描寫概括橡樹特點的詞語。)

          3.學生齊讀,并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注意詩人反復強調的詞句:孤獨--“沒有一個同伴”“獨自生長”“沒有一個朋友,也沒有一個情人”;快樂--這么多“快樂”的葉子;粗壯、剛直、雄健等。

          4.惠特曼熱愛自然,那么面對自然界萬物生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株“孤獨”的橡樹呢?(再讀課文。)

          抓住關鍵詩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種奇異的標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愛”等。更重要的是兩處“我卻不能”,重復強調,體現詩人欽羨之意。

          我們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運用“知人論世”法來鑒賞,即結合詩人的經歷與寫作背景,學生可以自由暢談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結合文本,不可憑空杜撰。)

          解讀:這株高大奇異的活橡樹,一個昂然屹立的剛健而孤獨的形象,正是詩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產生的孤獨與憂悶的象征。而面對開拓中的孤獨前行,樂觀的“橡樹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

          5.體會惠特曼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譯文比較。

          與飛白的翻譯作比較,通過比較譯文,提高語言的準確表述能力,進一步理解惠特曼的思想與詩作手法。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見一棵櫟樹正在生長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見一棵櫟樹正在生長,

          他獨自屹立著,樹枝上垂著苔蘚,

          沒有任何伴侶,它在那兒長著,迸發出暗綠色的歡樂的樹葉,

          它的氣度,粗魯,剛直,健壯,使我聯想起自己,

          但我驚訝于它如何能孤獨屹立

          附近沒有一個朋友而仍能迸發出歡樂的樹葉,因為我明知我做不到,

          于是我折下一根小枝上面帶有若干葉子,并給它纏上一點苔蘚,

          帶走了它,插在我房間里在我的眼界內,

          我對我親愛的朋友們的思念并不需要提醒,

          (因為我相信近來我對他們的思念壓倒了一切,)

          但這樹枝對我仍然是一個奇妙的象征,它使我想到男子氣概的愛;

          盡管啊,盡管這棵櫟樹在路易斯安那孤獨屹立在一片遼闊中閃爍發光,

          附近沒有一個朋友一個情侶而一輩子不停地迸發出歡樂的樹葉,

          而我明知我做不到。

          思考:你覺得哪個翻譯更好,或某一句的譯文哪個更好?(好的標準:語言準確、生動;符合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交流。

          如:live-oak     活著的橡樹--櫟樹

            manly love   男性的愛--男子氣概的愛

          五、結語。

          在欣賞這首詩歌時,我們運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論世法、意象法、關鍵詞句法……)

          詩人惠特曼被稱為現代美國詩歌之父,開創了一代詩風。僅僅一首詩,一節課,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詩歌魅力的。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閱讀他的《草葉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灑脫。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積累”中第二題的1、2、3、4,以及“思考與討論”中的第一、二題。

          第二課時

          一、了解詩人葉賽寧(多媒體--圖片文字)。

          (看大屏幕)

          一百年才出現的詩人。

          詩壇的奇跡。

          俄羅斯的驕傲。

          偉大的民族詩人。

          像個地震儀,他捕捉到時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羅斯還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詩人了。

          這些贊美都是送給一位偉大詩人的,他就是--葉賽寧。

          (大屏幕)

          葉賽寧是繼普希金之后最閃亮的名字,是“俄羅斯詩人當中最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曾袒露自己的心聲,說他“喜歡葉賽寧的全部作品”,因為葉賽寧“是表現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的極其典型的俄羅斯詩人”,因為葉賽寧“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羅斯的鄉土氣息”。如今,無論是在俄羅斯本土,還是在俄羅斯境外,人們只要談起俄羅斯詩歌,便會首先想到普希金及葉賽寧。

          葉賽寧于1895年出生在梁贊省的一個農民家庭,不滿3周歲的時候就被寄養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其間,外祖母對他講述的許多民間故事,無不深深印在幼小的葉賽寧的腦海里。他天真活潑,善于思考。葉賽寧的外祖母可以說是詩人“最早的老師”,對詩人創作才能的發揮有著深刻的影響。

          葉賽寧15歲便開始寫詩,早期的詩歌在莫斯科的《處女地》報和《帆》《曙光》等雜志上相繼發表。他的第一本詩集《掃墓節》于1916年出版。葉賽寧的詩富有濃郁的大自然氣息,把讀者帶到了俄羅斯鄉村大自然的自由廣闊天地,那里有“眼睛會說話”的白樺樹,有綠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閃著銀光的河流……在俄羅斯詩壇上,葉賽寧一開始就被公認為“大自然的歌手”,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詩歌形象、聲音、色彩的搖籃,也是他傳達細膩情感得心應手的藝術手段。

          詩人創作出抒寫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勝收的杰出詩篇。葉賽寧愛花草樹木,視動物為朋友:他愛自然界的一切。如今,全人類都應該感謝葉賽寧,哪怕僅僅因為他以自己的詩讓全世界都深刻體會到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因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

          葉賽寧的代表作有抒情詩《母牛》《狗的歌》《乞討的小姑娘》,組詩《波斯抒情》和長詩《安娜斯涅金娜》等。他的詩極富感染力和藝術魅力,而這正是因為詩人內心充滿真摯。作為天才詩人,葉賽寧成熟得早,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顆“人間的流星”--他只活了30歲,最終因精神抑郁癥在圣彼得堡(前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鑒賞詩歌。

          1.學生自讀。

          要求:在熟讀的基礎上,運用上節課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的方法,自我賞析《狗的歌》。(15分鐘,寫自讀筆記。)

          2.學生自由交流。

          3.個別提問,說說自己對此詩的理解。

          (教師簡單點評,要求學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詩中“母狗”的形象。走進詩歌的每一個詩句、意象,去和詩人的心靈碰撞。)

          4.教師引導分析。

          (1)《狗的歌》你覺得是一首什么樣的歌?

          (凄慘、悲涼、催人淚下……)

          (2)你通過哪些情節或詩句體會到的?

          帶問題朗讀詩歌(至少兩遍)。

          引導學生注意以下詩句:

          ①母狗從早到晚撫愛著它的小狗,用舌頭舔梳它們身上的茸毛。

          表示舔得認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愛子之情。

          ②母狗沿著雪堆奔跑,跟著主人的腳跡追蹤。

          表示和主人寸步不離,傳神地表達出難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③那牛欄上空懸掛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個小寶貝。

          月牙兒是美的,自己棕黃的小寶貝也是美的。因了思念小狗,所以錯覺中那月牙竟似自己的孩子。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④只有兩只狗眼在無聲地滾動,宛若閃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用金色的星星比為眼淚,純潔而晶瑩,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潔。

          ⑤主人愁眉不展地走過來,一古腦把七只小狗裝進麻袋。

          “愁眉不展”也許是心有苦衷,可當他處置這些小狗時“一古腦”,毫不顧忌母狗的感受,何其殘忍。

          ⑥當人們嘲笑地向它扔擲石塊,像是扔過一串串賞錢。

          人們多么殘忍、冷酷無情。面對狗媽媽失子的痛苦哀鳴,竟然冷酷地扔石塊。

          (3)葉賽寧描寫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①表達了對母狗--自然萬物,真摯的愛與同情。

          ②寫人們的冷酷和殘暴,實際上是寫社會上人與人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③母狗象征了社會上被侮辱欺凌的人,詩人借以寄托真摯的愛與同情。

          (4)總結。

          同學們的理解都很好,有的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有的結合社會背景,感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懷。俄羅斯詩人鮑科夫說:“葉賽寧,就是大自然;葉賽寧,就是心靈;葉賽寧,就是創造出人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偉大的愛。”他的詩是心靈與大自然撞擊的火花。對于動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摯同情,使葉賽寧超越了詩人與動植物分界的空間,從他的詩琴上彈奏出一曲曲動人情腸以至催人淚下的愛的旋律來,他在用寫人的情感來寫動物。

          三、譯文比較。

          狗 之 歌

          〔俄〕葉賽寧

          早晨,在黑麥稈狗窩里,

          破草席上閃著金光:

          母狗生下了一窩狗崽--

          七條小狗,茸毛棕黃。

          她不停地親吻著子女,

          直到黃昏還在給它們舔梳,

          有如雪花兒融成了水滴,

          乳汁在她溫暖的腹下流出。

          晚上,雄雞蹲上了

          暖和的爐臺,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來,

          把七條小狗裝進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

          追蹤主人的足跡。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

          久久泛起漣漪。

          她舔著兩肋的汗水,

          踉踉蹌蹌地返回家來,

          茅屋上空的彎月,

          她以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

          仰望著藍幽幽的夜空,

          她發出了哀傷的吠聲,

          淡淡的月牙兒溜走了,

          躲到山岡背后的田野之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頭,

          仿佛聽到奚落的話語。

          滴滴淚水流了出來,

          宛如顆顆金星落進了雪地。

          你更喜歡哪篇譯文?為什么?(找到譯文中有較大出入的詩句或詞語,通過比較分析,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

          1.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溫暖的肚皮下流過。--有如雪花兒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溫暖的腹下流出。

          2.主人愁眉不展地走過來,一古腦把七只小狗裝進麻袋。--愁眉不展的主人走來,把七條小狗裝進了麻袋。

          3.當人們嘲笑地向它扔擲石塊,像是扔過一串串賞錢。--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頭,仿佛聽到奚落的話語。

          四、結語。

          高爾基曾說:“依我看來,在俄羅斯文學中,他(指詩人葉賽寧)是第一個如此巧妙而且懷著如此真摯的愛來描寫動物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愛,他才成為一個最獨特的詩人,才被譽為“天才詩人”。

          當我們這個看上去日益繁榮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個個珍稀動植物在滅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讀一讀葉賽寧?學會用他的愛,去愛自然,愛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大愛”“博愛”。

          讓我們再一次朗讀這首《狗之歌》。

           

          王云

          [外國詩歌二首 教案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2.仁愛版八年級下冊英語課件

          3.雜詩十二首其二教案

          4.古詩二首春曉草教案

          5.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教案

          6.最經典優美的外國詩歌教案

          7.八年級下冊窗教案

          8.八年級物理下冊《滑輪》教案

          9.八年級物理下冊《功率》教案

          10.八年級下冊物理功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洲日本午夜一级精品 | 午夜国产欧美理论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视频 | 制服丝袜中文丝袜点击进入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