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布時間:2016-3-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蘇洵,積累、梳理并歸納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理解并掌握本文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嚴密的論證及借古諷今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思和對比手法。

          2、學習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 

          特色。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提綱:

          1.    閱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清句意,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提出疑難問題。

          2.    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3.    朗讀課文,注意讀正字音、讀清文意、讀出感情。

          一、激趣導入,培養興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蘇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菜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 原來蘇軾行的酒令是( 嬴政并吞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蕩、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七雄爭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后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略蘇洵精辟與廣博的分析 

          二、知人論世

          (一)學生眼中的作者

          請學生結合課前預習及相關資料進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課前預習中的疑問。

          (二)老師眼中的作者(老師ppt小結,給大家一張蘇洵的名片)   

          1.作者簡介:  

              蘇洵(1000─1066)字明允,號老泉,宋朝眉山人。與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成為文學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門就占了三人。朱德老總曾有詩稱贊: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蘇洵長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議論鋒利,切中時弊,說服力強,著作有《嘉佑集》。據說蘇洵27歲因應試不中,焚去以前所寫文章,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終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風格。由于他下筆頃刻數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 年間,歐陽修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師,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為《嘉佑集》。本文選自《嘉佑集》中的《權書》,原題為《六國》,一般選本改作《六國論》。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 

          2、解題

          1. 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常進行戰爭六國就是指的戰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六國論”在這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

          2.“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兩種,即政論文和史論文,政論文主要用于發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文主要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提問:本文屬于政論文還是史論文?

          (史論文)

          三、初步感知,梳理字詞句

          1、檢查預習情況。以游戲的方式檢查字音,以游戲的方式來鞏固字音字義。(分小組競賽,在規定時間內,由一小組提問某一字詞向其他小組的任意成員,若被提問者能回答正確,則被提問小組得分,若被提問回答不正確,則由提問者回答)

          2、匯報演講,鼓勵學生通過預習和游戲掌握的文言知識進行匯報,師生共同點評,教師在ppt中展示(以整理的準確度和齊全度加分)

          3、找茬質疑環節,鼓勵學生找茬質疑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以質疑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加分)

          4、營造氛圍,聽示范朗讀

          5、小組pk自選段落進行朗誦

          6、教師指導劃分節奏

          7、全班齊讀

          8、分段分組pk翻譯

          步驟與要求:   

          1、各小組一對一翻譯,記錄疑難問題。   

          2、小組內交流,互助學習。   

          3、任務組意譯相關段落。   

          4、各小組質疑,任務組答疑。

          四、整體閱讀,理清思路

           1、教師ppt出示“戰國七雄形勢圖”補充講解史實:

          在我國歷史上戰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并不鞏固,外交上,秦采取 “連橫”這一有針對性的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

          1、對于如此歷史事實,蘇洵有著怎樣的見解,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那么蘇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2、文章是以怎樣的論述結構這個中心論點的。(各小組進行討論,小組匯總討論結果。)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合作探究研讀剖析】 

          本文既是一篇有見地的史論,也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請從文章的論證結構探究其典范性。  

          論證結構:  

          一、(  1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開宗明義)  

          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分論點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二、(2-3)本論--論證中心論點,從論證兩個分論點來論述。  

                  第2段:論證“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論證方法:例證法(小則獲邑,大則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引證法(以地事秦……火不滅)。  

          第3段: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論證方法:例證法(齊附于秦、燕趙用兵后亡),對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  

          三、(4-5)結論--總結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教師分段進行探討解析

          【補充史實】--六國與秦的有關史實  

          (1)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陽予秦。  

          (2)秦滅六國時間表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賂秦之國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不賂之國   

          (3 )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河外。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四、了解文章大意、明確寫作意圖

          1.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注意這是一句被動句,用“破滅”引出意念上的被動。并且接著強調“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由于賄賂秦國導致實力虧損,才是被消滅的根本原因。

          3. 提問:聯系課文后邊的內容來看,六國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賄賂了秦國呢?哪些國家沒有賄賂秦國?為什么說賄賂秦國才導致六國相繼滅亡?

          明確: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齊、燕、趙。

          沒有賄賂的國家是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的,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單獨保存自己對抗強大的秦國。

          師補充介紹秦滅六國的順序:

          秦滅韓:前230年 、滅魏:前225年 、滅楚:前223年、滅燕:前222年 、滅趙:前222年 、滅齊:前221年

          4.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第三、四段,概括第三段大意,并找出不賂的三國分別滅亡的原因。

          明確:第三段談賂者是如何導致國力削弱終于使國家滅亡的,概述了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史實,論述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第四段不賂三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齊“與嬴而不助五國”、燕“以荊卿為計”、趙“牧以讒誅”。以三國的的事例為例,深化并具體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

          (針對六國滅亡,老師也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些史實幫助學生分析理解)

          5.    學生個人朗讀第五、六段,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學生結合注釋可能的回答,文中通過議論六國滅亡,批評北宋朝廷賄賂契丹、西夏以求茍安的國策,告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師投影顯示北宋與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圖,補充講解時代背景:

          北宋第一個皇帝趙匡胤是從軍事政變中取得政權的。他鑒于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害怕武將擁兵自立,反對中央,因而實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但這種做法卻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并在此基礎上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

          (以上內容教師簡要介紹)

          歷史與現實有時候是驚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一個“賂”字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以“六國破滅之道”來諷諫,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復轍,于是寫下了這篇醒世文章。

          6.    我們在學習前人對歷史解讀的同時自己也要學會總結、反思歷史,大家回顧我們學過的歷史,還有沒有類似六國和北宋這樣用賄賂以求茍安的史實呢?

          明確:學生可以反思歷史事實,比較容易想到中國近代史,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聯系現實,全世界人民該如何面對美國的四處干涉行為和目的,要汲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不要被美國的表面氣焰嚇倒,為了世界和平而團結協作。

          (這一部分,通過多種誦讀形式,引導學生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最后歸到寫作目的時再補充講解時代背景,引發學生對歷史的回顧反思,還可上升到引發學生從歷史發展觀的角度思考蘇洵見解的局限性。對問題的回答,強調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價和補充。)

          課堂小結

          蘇洵這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北宋散文家,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以六國為喻,反復申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其結果是削弱自己,強大敵人,最終導致自己的滅亡。作者借古諷今,用以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之覆轍。

          布置作業:

          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重要實詞、虛詞的含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及用法。

          熟讀課文,并閱讀教材配套讀本“興亡的評說”三篇史論。

          板書設計: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韓、魏、楚             

           

          弊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在                        齊“與嬴而不助五國”                               勿從六國破亡

          賂               不賂者以賂者喪   燕“以荊卿為計”                      之故事

          秦                        趙“牧以讒誅”

           

          趙意

          [六國論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六國論名師教案

          2.《六國論》蘇洵教案

          3.六國論優秀教案

          4.六國論優秀教案范文

          5.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

          6.人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雷雨》教案

          7.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8.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9.六國論第二課時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 | 日韩欧美一区不卡 | 日本特黄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在线中文国产精品一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