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歸類整理

          發布時間:2016-3-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而 ér

          (1)連詞。

          ①表并列關系。不譯或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行善而備敗(《召公諫厲王弭謗》)

          ②表遞進關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③表承接關系。不譯或譯為“就”。 

          吾從而師之 (《師說》)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始得西山宴游記》)

          ④表轉折關系。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

          ⑤表假設關系。如果,假如。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勾踐滅吳》)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⑥表因果關系。因而。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⑦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一般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 順風而呼 (《勸學》)      則群聚而笑之(《師說》)

          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⑧表目的關系?刹蛔g。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2)代詞。通“爾”。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3)復音虛詞。

          ①而已:語氣助詞,放在句末,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②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會兒。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何 hé

          (1)疑問代詞。

          ①單獨作謂語。表原因,后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于“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②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代處所和事物,什么。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③作定語。什么,哪一個。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短歌行》)

          (2)副詞。

          ①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疑問、反問。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     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

          ②用在形容詞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3)復音虛詞。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李將軍列傳》)

          ③何乃:可譯為“何況”。

          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將軍列傳》)

          ④幾何,何許:譯為“多少”。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召公諫厲王弭謗)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锻淼侨竭望京邑》

          3、乎 h

          (1)助詞。

          ①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赤壁賦》)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②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③表測度或商量語氣,相當于“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赤壁賦》)     財用于是乎出(《邵公諫厲王弭謗》)

          (2)介詞,相當于“于”。

          ①表示動作的對象。對,對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②表示地點、時間、范圍。在,在……時候,在……方面。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罚

          ③表示比較。比。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3)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nǎi

          (1)副詞。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          乃號令于三軍。(《勾踐》)

          ②表條件。才。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③表轉折。竟然,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吾能彌謗矣,乃不敢言。(《召公》)

          ④表限制范圍、數量、程度。僅僅,只,才。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⑤表判斷。為,是,就是。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魏公子列傳》)

          (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3)復音虛詞。無乃……與:表猜測,譯為“恐怕……吧”。

          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

          5、其 qí

          (1)代詞。

          ①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他(她、它)們。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②人稱代詞。表第三人稱領屬關系。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勸學》)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③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也表領屬關系。我(的),自己(的)。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始得西山宴游記》)/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

          ④指示代詞。那(些),這(些)。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勾踐滅吳》)

          其與能幾何?(《召公諫厲王弭謗》)/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召公諫厲王弭謗》)

          ⑤代詞。其中的。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高祖本紀》)

          (2)副詞。

          ①加強揣測、估計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還是”等。    

          吾其奔也! (《重耳之亡》)

          ③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者乎?(《勾踐滅吳》)

          (3)連詞。表選擇關系。譯為“或者”,“還是”,“是……還是……”。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5)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6、且 qiì

          (1)連詞。

          ①表示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且引且戰,連斗八日。(《李將軍列傳》)

          ②表示遞進關系。而且,并且。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③讓步關系。尚且,還。       

          猶且從事而問焉!(《師說》)

          (2)副詞。

          ①暫且,姑且。       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報任安書》)

          ②將要,快要。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③將近,幾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復音虛詞。

          ①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

          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7、若 ruò

          (1)動詞。如同,像。

          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始得西山宴游記》)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

          (2)代詞。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3)連詞。表假設。如果,假如。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

          (4)復音虛詞。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轉換。再說,至于。

          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8、所 suǒ

          (1)助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事物、地方、情況)”。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固定結構。“為”和“所”呼應,構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與“以”構成復音虛詞。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人等)”。

          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召公諫厲王弭謗》)

          ②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9、為 wéi/wèi

          (1)動詞。

          ①做。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②治理。      為民者宣之使言。(《邵公諫厲王弭謗》)

          ③作為,當作。霓為衣兮風為馬。(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變為,成為。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勸學》)                圣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不與培塿為類。(《始得西山宴游記》)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賦》)

          ⑤認為。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⑥是。        鮑叔不以我為貪。(《管仲列傳》)

          (2)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讀wèi。向,對。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讀wèi。給,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讀wèi。為了,因為。

          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④表被動,讀wéi,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的格式,譯為“被”。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高祖本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助詞。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焉 yn

          (1)代詞。

          ①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相當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召公諫厲王彌謗》)

          鄭文公亦不禮焉。(《重耳之亡》)

          ②疑問代詞。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2)助詞。

          ①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重耳之亡》)

          ②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

          ③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3)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是”“于此”“于彼”。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重耳之亡》)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11、也 yì

          (1)助詞。

          ①表判斷語氣。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②用在句末,表陳述或解釋語氣。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③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嘆的語氣。         我不欲匹夫之勇也。          (《勾踐滅吳》)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赤壁賦》)

          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吾其奔也。                  (《重耳之亡》)

          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2)復音虛詞。

          ①也哉:語氣助詞連用,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②也歟:表感嘆,相當“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師說》)

          12、以 yǐ

          (1)動詞。

          ①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②率領。       欲以客往赴秦軍。(《魏公子列傳》)

          ③認為,以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憑借……”“用(憑借)……身份”。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②表示動作處置的對象。把。

          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勾踐滅吳》)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因為。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處所。在,從。

          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魏公子列傳》)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和,與,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魏公子列傳》)

          (3)連詞。用法相當于“而”。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而”或不譯。

          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表示因果關系。因為。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雔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示目的關系。以便,來,用來。

          [高中常用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歸類整理]相關文章:

          1.高中常用文言文虛詞

          2.高中文言文常用虛詞

          3.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其的用法

          4.高中文言文句式歸類

          5.高中文言文虛詞實詞區別

          6.2018年高中語文文言文8個虛詞

          7.高中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區別

          8.木蘭詩的文言虛詞

          9. 關于優美句子歸類整理

          10.作文素材常用成語歸類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 专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AV | 性爱国产精品福利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