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之竹》教學設計(長春版七年級語文下冊)

          發布時間:2016-4-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胸中之竹》教學設計(一)

          1、了解“題跋”的特點、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寫作特點。

          能力目標 

          觸類旁通,學以致用。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在閱讀中體悟道理,提高寫作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短文的學習,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系;靈感的出現或問題來臨,只是一瞬,必須隨機應變,不能固執成局。

          知識導航

          1、關于作者

          鄭板橋(1693-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寒微,幼喪母,由后母撫養。康熙時秀才,雍正時舉人,乾 隆時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因請賑得罪上司而 被罷官。鄭板橋為政清廉,有才干,關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擅畫蘭、竹、松、菊、 石等,尤以蘭、竹著稱。其畫取法石濤,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創作思想和筆意。其畫構圖注重剪裁,崇尚簡潔, 以側鋒畫蘭、竹,筆墨瀟灑縱逸,蒼勁豪邁。其畫通過題跋詩文,表現出對民間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論畫主張對所繪對象作直接觀察,抒發個人的真情實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聯系和區別,反映了藝術的創作過程。其書法在行、隸之間,以畫法作書、結體,行款縱橫錯落,整整斜 斜,人稱亂石鋪街,自稱六分半書。鄭板橋工詩文,為文主張“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詩能反映、揭露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鄭板橋集 》行世。

          2、關于文體

          題跋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文體,指的是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寫在畫幅上的叫題畫。題畫或文或詩,一般比較簡短。從內容上看,有的敘寫作畫緣由,有的點撥墨情畫意,有的借題寄意寫志,涉筆相當寬泛自由,然均追求畫面與題詞相互補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據載,有一次鄭板橋畫了一幅《墨竹圖》, 非常滿意,同時又覺意猶未盡,遂握筆題畫,成此名文。

          自主學習

          1、解釋詞語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筆           定則         化機

          2、通譯全文

          問題研究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你根據文中的描寫,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寫出來。

          2、文中引發了作者作畫的愿望和沖動的句子是那一句?

          3、從凝神構思到揮筆落墨,畫竹過程中可分為哪幾個階段?用自己的話加以 概括。

          4、作者由畫竹的經驗總結出了怎樣的創作原則?你這樣理解?

          5、《胸中之竹》中說“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說“意在筆先者,定則也”,可是鄭板橋在另一則題畫中又說“文與可畫竹,胸 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兩者之間是否矛盾?

          6、作者在結尾說:“獨畫云乎哉!”看來,作者的意圖并不 止于就事論事,而是要借題發揮。請結合你的切身經歷或者讀書積累,說說你對鄭板橋這一創作原則的理解。

          7、本文有怎樣的藝術特點?

          拓 展延伸

          鄭板橋既是書畫家又是文學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題畫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點:先就畫竹之事稍事渲染--這是本文的主體,接著以“總之”歸納“定則”與“化機”的不同--這是就事論事,最后拓展題旨(獨畫云乎哉)--這是觸類旁通。這樣的章法對你的作文構思有何啟迪?

          閱讀練習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眠覺(        )  造門(        )  經宿 方至(        )  人問其故(        )

          2、僅從簡單的注釋中略知左思和《招隱詩》,從這點出發,怎樣理解王子猷的“命酌酒”又“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系列行為?

          3、讀了本文,你認為王子猷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作業

          1、查找資料,了解鄭板橋其人其事。

          2、做《練習冊》。

           

          《胸中之竹》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題跋”的特點、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能力目標 

          觸類旁通,學以致用。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在閱讀中體悟道理,提高寫作水平。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 過短文的學習,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系;靈感的出現或問題來臨,只是一瞬,必須隨機應變,不能固執成局。

          教學重點  夾敘夾議,層層推進的結構方式。

          教學難點  景中含理,寓理于情的寫作特點。

          教學關鍵  

          注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和體驗,發揮想象,進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產生共鳴,理解作者的藝術主張。

          教學方法  啟發與點撥結合。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    具  多媒體

          課    時  兩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二、作者介紹

          鄭板橋(1693-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 ,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寒微,幼喪母,由后母撫 養。康熙時 秀才,雍正時舉人,乾隆時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因請賑得罪上司而被罷官。鄭板橋為政清廉,有才干,關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擅畫蘭、竹、松、菊、石等,尤以蘭、竹著稱。其畫取法石濤,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創作思想和筆意。其畫構圖注重剪裁,崇尚簡潔,以側鋒畫蘭、竹,筆墨瀟灑縱逸,蒼勁豪邁。其畫通過題跋詩文,表現出對民間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論畫主張對所繪對象作直接觀察,抒發個人的真情實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聯系和區別,反映了藝術的創作過程。其書法在行、隸之間,以畫法作書、結體,行款縱橫錯落,整整斜斜,人稱亂石鋪街,自稱六分半書。鄭板橋工詩文,為文主張“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詩能反映、揭露 社 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鄭板

          橋集》行世。

          三、解題 

          題跋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文體,指的是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寫在畫幅上的叫題畫。題畫或文或詩,一般比較簡短。從內容上看,有的敘寫作畫緣由,有的點撥墨情畫意,有的借題寄意寫志,涉筆相當寬泛自由,然均追求畫面與題詞相互補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據載,有一次鄭板橋畫了一幅《墨竹圖》,非常滿意,同時又覺意猶未盡,遂握筆題畫,成 此名文。

          四、聽讀課文,注意讀音,節奏、語速、語調。

          五、疏通文意

          1、解釋詞語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筆          定則         化機

          2、通譯全文

          六、小結  這是一則題畫竹的小品文。

          七、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 、做《練習冊》。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所學內容。

          1、  介紹作者。

          2、  解釋詞語。

          二、新課

          學生齊讀后,思考: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你根據文中的描寫,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寫出來。

          2、文中引發了作者作畫的愿望和沖動的句子是那一句?

          3、從凝神構思到揮筆落墨,畫竹過程中可分為哪幾個階段?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明確:(1)整個藝術創作過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先是觀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畫意勃勃,有繪畫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筆作畫,成“手中之竹”。

          (2)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發生了多次“變相”:由現實之象,到 心中之象,再到畫幅之象。在敘寫中點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表明藝術創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

          (3)最后總結說:“意在筆先”是“定則”,“趣在法外”是“化機”。“意在筆先”是藝術創作的必然規律。在這里,“意在筆先”是必須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稱之為“定則”。“趣在法外”是藝術創作的特有規律。這里的“趣”,指的是滲透、展現在畫面中的審美情 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說,藝術創造雖有一定的理,但沒有固定的法,審美情趣的有無、大小、濃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憑作者心靈的妙運,即在深切領悟創作規律后的巧妙運化,故而作者稱之為“化機”,而“化機”的大小,則取決于作者的智能和才養,即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4、作者由畫竹的經驗總結出了怎樣的創作原則?你這樣理解?

          5、《胸中之竹》中說“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說“意在筆先者,定則也”,可是鄭板橋在另一則題畫中又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兩者之間是否矛盾?

          參考答案:不矛盾。胸有成竹,并不是胸有定竹。雖有成竹,也只是初步的構思,是一片朦朧不甚明晰的印象,及至下筆一畫,可能又會有靈感出現或問題來臨,這時必須隨機應變,不能固執成局。先有成竹,后無成竹是境界的提升;后無成竹,必須從先有成竹的熟練而來。所以說都是一個道理。

          6、作者在結尾說:“獨畫云乎哉!”看來,作者的意圖并不止于就事論事,而是要借題發揮。請結合你的切身經歷或者讀書積累,說說你對鄭板橋這一創作原則的理解。

          三、小結   本文有怎樣的 藝術特點?

          (1)寓理于生動的形象描繪之中。

          (2)將理融化在親切微妙的情致之中。

          (3)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四、課堂練習

          五、拓展延伸

          鄭板橋既是書畫家又是文學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題畫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點:先就畫竹之事稍事渲染--這是本文的主體,接著以“總之” 歸納“定則”與“化機”的不同--這是就事論事,最后拓展題旨(獨畫云乎哉)--這是觸類旁通。這樣的章法對你的作 文構思有何啟迪?

          參考答案:《胸中之竹》借畫竹論藝,它的章法是寫感悟類作文常用的好方法。它啟迪我們寫作此類文章,構思時就要掌握兩個要點,一是“借題”,二是“發揮”。借題一定要借其精髓、內涵;發揮一定要發己之創新見解、深刻見解或具有普遍意義的見解。                                                 

          六、總結

          鄭板橋畫竹,畫了一輩子,他有繼承,更有創造,他勇于探索,也善于總結。他的畫竹題記里面就記載了豐富的經驗和精辟的見解。同時,他的畫竹題記又往往是優美的小品散文,短短數語,寫得那么清新自然,活潑生動,有記事,有抒情,也有議論。他的人品、畫風、生活情趣、藝術主張都包含在其中,文筆簡凈,含意深閎。他的畫竹既然早已在藝林中享有盛名,那么他的題記,也應該被我們看做是文壇上的一朵艷麗的小花。

          七、布置作業

          1、查找資料,了解鄭板橋其人其事。

          2、做《練習冊》。

          板書設計

          眼中之竹--客觀世界--形

          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主觀感受--靈感

          手中之竹--藝術創造--神

          劉維萌

          [《胸中之竹》教學設計(長春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相關文章:

          1.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2.長春版野荷塘教學課件

          3.七年級語文下冊暑假樂園試題及答案

          4.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5.語文s版下冊教學計劃

          6.七年級語文課件《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

          7.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檢測試題

          8.2017年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檢測試題

          9.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題

          10.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檢測試題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专区日韩专区欧美专区 | 亚洲天堂男人2020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思思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