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國卷詩歌鑒賞新題型15套(原創)

          發布時間:2016-8-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

          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于詩⑴

          杜甫

          鄭公樗散⑵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

          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

          蒼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

          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注釋】

            ⑴鄭虔,即鄭廣文,十八是鄭的排行。安祿山之亂,虔陷叛軍中,祿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稱病,并暗中與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陷叛軍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貶臺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⑵樗散,指無用之木。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首聯寫了鄭公的音容笑貌,更寫出了作者為鄭公鳴不平的情感,可見他們深厚的友情。

          B.頷聯之所以說“嚴遣”,是因為詩句描繪了鄭公面臨遙遠之地、垂死之人和中興之時的遭遇,字字血淚。

          C.杜甫實事求是地把唐王朝的行為斥之為“嚴譴”,毫不掩飾地為受害者鳴不平,表明他與唐王朝的決裂。

          D.作者在詩中發出了“便與先生應永訣”的感嘆,寫得情真意切,非常含蓄,令人動容。

          E.本詩絕不著色,字字至情,雖是筆筆頓挫,盡情放筆,白描如話,不傷直率,無限淋漓。

          2.請結合詩句分析“從肺腑流出”、“情見于詩”的藝術風格。

          參考答案:

          1.C、D(C項“表明他與唐王朝的決裂”判斷錯誤,杜甫是忠于唐王朝的。D項“非常含蓄”判斷錯誤,屬于直抒胸臆,直率,不是含蓄)。

          2.(1)“從肺腑流出”、“情見于詩”抓住了詩歌情真意切這最本質的東西。(解釋)

          (2)杜甫與鄭虔是好友,詩中說“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寫出了鄭公的音容笑貌,其含意是說明一位無政治野心、非危險人物受到“嚴譴”的不公,為鄭虔鳴冤。且鄭虔面臨的是遙遠之地、垂死之人和中興之時,更能激起的情感。(內容)

          (3)詩句“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白描寫法,堅決表示了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這表現了一個真正的詩人應有的人格,作者人格成就其藝術風格。(作用)

          (二)

          山行即事

          王質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濕,蘋 ①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②。

          注  ① :一種水草。②酲(chénɡ):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

          3.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首聯的“議”字用得好,好在點出了境界,“議陰晴”也用得好,好在可以統攝全詩。

          B.頷聯寫“荷雨”,所謂“荷雨”其實與“沾衣欲濕杏花雨”的杏花雨相類似,均寫出了令人涼爽之意。

          C.頸聯,借物襯托人,屬于側面描寫,是一種象征寫法,表達了作者如鵲鷗般的自由自在。

          D.尾聯,與首聯一樣采用了擬人手法,但這擬人手法是反面運用,加強了藝術表現力。

          E.“酲”按照注釋的說法是指精神不振的樣子,而喧狎則寫出了動物歡快的樣子,可見本詩是樂景寫哀情。

          4.全詩未見“行”,也未見“情”,究竟有沒寫行、寫情呢?何以見得?

          參考答案:

          3.C、E(C項的象征寫法,錯,鵲鷗沒有直接的象征物。E項“可見本詩是樂景寫哀情”判斷錯,本詩景喜人喜,精神不振只是當時疲勞之意)。

          4.(1)本詩以"山行"為題,結尾點"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

          (2)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景物的動態來表現人的“行”, “浮云”“來往”是人行走時所見的物態,“灑衣濕”“吹袖清”顯示了風雨兼程的行人形象。再景物的層次來顯現人的“行”,如浮云在空,到荷雨濕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

          (3)詩人且行且賞,處處是山間畫面,運用擬人化手法,藝術感染力強,物喜人喜,表達了作者對怡人山色的喜愛之情。雨后涼爽愜意,日出喜鵲歡唱,鷗鳥嬉戲,山色明凈秀麗,神清氣爽!未見情而情現。

          (三)

          海上

          明末清初   顧炎武(1)

          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云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計,艱難戎馬發深情。

          埋輪拗鏃周千畝(2),蔓草枯楊漢二京。

          今日大梁非舊國,夷門愁殺老侯嬴。

          注釋:(1)作者當時避亂于江蘇常熟。(2)千畝為地名

          5.下面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首聯寫國破家亡后的滲淡景象,作者撫今追昔,暗指明朝的破滅,也指清朝的殘暴。

          B.頷聯直接以感慨起句,寫了以往用兵多失策,造成戰局艱難,作者悲憤而心灰意冷。

          C.“埋輪”和“拗鏃”均指戰敗,以用典的方式寫出。“蔓草枯楊”則寫出了滿是荒涼。

          D.尾聯“非舊國”寫了改朝換代,作者自己雖存忠義之心,但無從救國,只好自比侯嬴發感慨。

          E.本詩既是悲歌,也是慷慨之歌。既寫家國破碎,也寫個人感情。

          6.結合本詩分析顧炎武是一位怎樣的詩人,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5.A、B(A項詩中沒有寫清朝是如何做的,B項心灰意冷判斷錯,作者依然忠誠,而不是心灰意冷)。

          6.(1)作者是愛國詩人。感概時局,撫今追昔,長看“蕪城”,見“海上生”,只見史可法殉國處和魯王飄泊處,體現了追憶前人發深情。

          (2)作者是悲憤詩人。“埋輪”二句:感慨以往戰爭失利,南北兩京相繼失陷,作者發出了雖存忠義之心,但無從救國的哀嘆之情。

          (3)作者是救國詩人,詩中作者以大梁指中原之地,以侯嬴自比,主張進擊、恢復中原,但老之至已,滿懷愁情。

          (四)

          書邊事

          唐  張喬

          調角(1)斷清秋,征人倚戌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2)。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注解:(1)調角:猶吹角。(2)梁州:當時指涼州,在今甘肅境內。

          7.下面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首句“斷”字,將“調角”與“清秋”融而為一,渲染了聲色并茂、深廣清幽的意境。

          B.頷聯中作者的視線從青冢又移到涼州,此時夕陽西下,余輝一片,一派日麗平和的景象。

          C.頸聯“窮邊”二字,寫出了西北邊塞因長期戰亂而造成生產廢弛、民生凋敝的凄涼景象。

          D.尾聯抒寫作者寄愿蕃情如水“長愿向南流”,在表達民族團結心愿的時候,其實也擔憂團結如水流走。

          E.本詩運用了虛實結合、對比映襯等多種藝術手法,全詩意境高闊而深遠而韻味無窮。

          8.本詩各聯之間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請從情、景角度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7.C、D(C項“造成生產廢弛、民生凋敝的凄涼景象”判斷錯。D項“擔憂團結如水流走”判斷錯,其實是長久流向中原,大家一家親多好啊)。

          8.(1)全詩寫景抒情,描寫了寧靜的邊塞景象,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抑揚頓挫,回腸蕩氣,韻味無窮。 

          (2)寫作者游歷邊塞的所見所聞,其景首聯寫邊塞安寧,征人安閑,頷聯虛寫昭君墓,實寫日麗平和,邊防安定;頸聯寫邊塞廣漠而無蕃兵阻擾,渲染和平景象。其景以“安和”結合在一起。

          (3)先通過“角聲回蕩,悅耳動聽”寫作者暢游邊塞的喜悅心情。再虛中見實,用漢昭君和親的典故、唐梁州復見清明白日景象,表現對邊塞安寧的贊美之情。最后,“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運用比喻,抒寫作者心愿,深化了詩的意境,表現出詩人對民族團結的渴望之情。

          (五)

          酒泉子長憶觀潮

          宋代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9.下面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滿郭人爭江上望”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是鋪墊,擁擠到錢塘江邊,為下面潮涌制造氣氛。

          B.上闋結尾兩句運用了比喻、夸張等手法,渲染了作者膽怯,故有結尾時的夢覺尚心寒。

          C.“弄潮兒向濤而立”屬于白描手法,表現了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

          D.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光,而壯美的背后卻是“空”,令人嗟嘆。

          E.本詞描寫了錢江涌潮的壯麗景象,作者把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結合起來,氣勢更盛。

          10.請你結合詩句分析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參看答案:

          9.B、D(B項渲染了作者膽怯判斷錯誤,渲染的應該是錢塘江潮的氣勢。D項壯美的背后卻是“空”,令人嗟嘆錯誤,壯美的背后是人們對壯美期盼與贊嘆。)

          10.(1)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光。豪邁既是自然也是人。

          (2)“滿郭人爭江上望”寫杭州人傾城而出,側面鋪墊了潮水的雄壯氣象,中間部分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表現錢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轉而運用白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表現了其大無畏精神。

          (3)本首詞對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匠心獨遠,別具神韻,對“弄潮兒”的描寫抒發出豪邁氣概,結尾言夢醒后尚心有余悸,人已經融進了潮水的雄壯意象中,前后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緊密結合,全詞渾然一體。

          (六)

          送韓揆之江西①

          李季蘭

          相看指②楊柳,別恨轉依依。萬里西江③水,孤舟何處歸?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應稀。唯有衡⑥陽雁,年年來去飛。

          【注】①一作“送閻伯鈞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長江在武昌一段稱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韓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隨"。

          1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 首聯與《詩經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樣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B.頷聯寫詩人佇立江邊,目送朋友的孤舟遠去,思緒萬千。

          C. 頸聯寫詩人想象別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絕。情感意蘊耐人尋味。

          D.頷聯與頸聯一實一虛延伸了時空,為尾聯的抒情作了鋪墊。

          E.尾聯寫唯有衡陽的大雁年年來回地飛,表達了對朋友離去的不舍。

          12、從全詩來看,本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11、A、E(A“一樣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不當,“相看指楊柳,別恨轉依依”并沒有寫樂景;并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出自《詩經采薇》;E“表達了對朋友離去的不舍”錯,應為“擔憂朋友一去而不返的惆悵之情”)

          12.①前四句表達了詩人送別朋友時依依不舍之情。第一二句寫了“楊柳”“別恨依依”蘊含了詩人朋友時的依依不舍之情(3分)。②后四句抒發詩人擔憂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訊全無的孤獨惆悵之情。后四句詩人描寫了朋友離開后“湓城潮不到,夏口信應稀”的情景,朋友音訊全無,只有衡陽雁年年飛來飛去,這些詩句蘊含了詩人擔憂朋友離開后的孤獨惆悵之情。(3分)

          (七)

          孤雁兒①

          李清照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簫簫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注】《孤雁兒》寫于李清照晚年,趙明誠去世之后。

          鷓鴣天暮春

          黃升

          沉水香銷夢半醒。斜陽恰照竹間亭,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凈瓶。

          鶯宛轉,燕丁寧。晴波不動晚山青。玉人只怨春歸去,不道槐云綠滿庭。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 “梅心驚破”句,是擬人法。詞人賦無情之物以知春的靈性。詞人著一“驚”字,就將梅花開放的形狀和神情都活現出來了。

          B. 《孤雁兒》一詞開篇就寫主人公躺在藤床紙帳里,早上睡醒起來,情緒即不大好,心中說不盡的郁悶憂愁,從而奠定了全詞傷春的基調。

          C. “戲臨小草書團扇”,這句摹寫閨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綃白團扇上臨摹字貼、戲學草書的生活情景,表達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閑情逸致。

          D. 李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凄婉的意境 。黃詞用敘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懷、憐花心事,曲折深入傳給了讀者。

          E. 兩首詞都寫到了“沉香”,李詞借時斷時續的香煙更突出了環境的凄冷與心境之痛苦。黃詞則用爐香漸消,天還未暮以突出永晝難消與心境之孤寂。

          14、兩詞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滿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請結合語句進行分析(6分)

          13、B C(B.“傷春”錯,詞人筆下之春為“春意盎然”之春,開篇奠定的是憂愁的基調。C. “表達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閑情逸致”錯,“戲臨小草書團扇”應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舉,抒發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懷。)

          14.《孤雁兒》中含蓄地寫出了對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驚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開了枝頭的梅花,春天雖然來臨了,卻引起了我無限的幽恨,個人悲歡已見筆底;詞末三句寫出尋尋覓覓之形及悵然若失之感,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借梅花寄托對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鷓鴣天﹒暮春》主要是表達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錮的失落與寂寞(1分)。詞的上片,寫女主人公春晝夢醒的無聊之狀,表現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懷、惜花心事。下片進一層寫景抒情,表現了女主人公留春無計、怨春不語的失落心境(2分)。

          (八)

          紗窗恨答冠月韻

          田茂遇

          笛聲陣陣因風送,老天涯,一聲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盤處,千山黑雪,馬嘶外,萬里黃沙。算春宵歸夢,好還家。

          15、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見駐守塞外時間之久,流露出詩人的不滿之情。

          B.“笛聲”意象包含愁苦,上闋既寫笛聲高亢凄厲,也寫詩人心中愁苦凄涼。

          C.落梅花,一是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飛飛落落,飄飄灑灑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詩人著一“黑”字,正寫出夜晚所見之景。

          E.“雕盤處”,“ 馬嘶外”,地域遼闊,突出了邊塞的特點。這一句再現了邊塞的壯闊景致。

          16、這首詩感情感情豐富,說出詩歌表達了哪些感情?請結合全詞簡析.(6分) 

          15、AD(A老天涯是寫笛聲陣陣溢滿天涯,D黑表現邊塞風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16、①表達了詩人戍守之苦。寫笛聲“凄切”就可見詩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涼,一聲“落梅花”,寫聲成象,撩撥起人內心深處的凄涼。

          ②表達了詩人在邊塞的豪邁之情。“雕”與“馬”都是邊塞特有的威風凜凜的物象,它們是雄壯的、威武的;“千山”“萬里”寫出了地域的遼闊無垠;“黑雪”“黃沙”讓人感到了風雪狂沙的肆虐。下片開首兩句,不僅再現著邊塞的壯闊景致,流露詩人的豪邁之情。③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結句“算春宵歸夢,好還家”,點破了鄉思離愁的主旨。

          (九)

          公安縣懷古①

          杜甫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②。

          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進犯靈武、邠州,京城震動。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便離開蜀地到荊楚一帶的公安縣暫住。②此二句主要寫了三國時劉備君臣的關系及呂蒙的戰績。

          17、下列對本詩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全詩八句四聯,對仗工整,頗顯詩人的詩律功底。

          B.首聯構思精巧,用筆著力表現出“山野”之“曠”,“江水”之“深”。

          C.頷聯中,“催”字將深秋季節里晝短夜長的自然情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D.頸聯“用典”,主要表現出了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以及呂蒙的赫赫戰功。 

          E.整首詩層次清晰明了,首敘古跡形勝,次寫想象之景,后直抒懷古情思。

          18、本詩與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6分)

          17、選D給2分,選C給3分,選A、B、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A.“五言古體詩”有誤,應為“五言律詩”。B.“用筆著力表現”的不應該是“山野”與“江水”,而應該是“營”與“城”。E.“次寫想象之景”有誤,應為“眼前時景”。)

          18、(6分)①相同點:詩人在兩首詩中均流露出了對古人(王昭君、呂蒙、劉備)的緬懷、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奈傷悲。(2分)②不同點主要表現在詩人對古人緬懷敬仰的具體情感。(1分)《詠懷古跡》(其三)中,詩人主要表達對王昭君凜然勇毅的家國大義的敬佩;(1分)《公安縣懷古》中,詩人主要表達對像“劉、關、張、孔”等君臣和睦關系的向往。(2分)(意思對即可)

          【附】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十)

          浣溪沙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①紅蓼,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19.請選出下列對詩歌鑒賞最恰當的項(  )(   )(5分)

          A.“旗梢不動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都是寫俯視洞庭湖之景。

          B.”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 詩人岸上遙望洞庭湖雖然視覺觀察的角度未發生變化,顯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魚雙尾玉刀明”指的寫了玉刀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

          D.“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

          E.“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運用了夸張、想象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夜晚的冷氣浸潤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20.詞的下片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6 分)

          【答案與解析】

          19.CD

          20.(1)動靜結合。“明”是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2)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征,也和“紅蓼”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強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

          (十一)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歐陽修

          故鄉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

          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為國謀。

          行路至今空嘆息,巖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親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將領仆固懷恩的女兒。生卒年不詳。手痕:在今山西靈臺。傳說公主出嫁回鶻時,路經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2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此詩是一首懷古詩,詩人借古生情,結合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歷史悲劇唱出了一曲悲傷凄涼的挽歌。

          B.詩從對比開始,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

          C.頷聯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詩人在這里沿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詩意,一個“魂”字,使詩情變得更為深婉。

          D.頸聯詩人寓于兩對矛盾現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聯道:“以詩言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

          E.在時間上,這首詩兩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躍,使詩情波瀾起伏,把讀者的感情之流導入詩人以激情沖擊而成的曲折回蕩的河道中。

          22.這首詩的尾聯表現詩人怎樣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現的?(6分)

          【答案與解析】

          21.AC(A項3分C項2分。)

          22.(1)表現對遠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對統治者對內統治嚴酷,對外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滿。(2分)(2)作者在尾聯上句直抒胸臆,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下一句用以景結情的手法來寫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手法答對兩種即可得4分)

          (十二)

          采桑子雜憶

          史惟圓

          當時已慣何曾惜,滾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當場幾度憐?

          今知此曲人間少,絕藝誰傳?往事如煙,滿耳箏琶值幾錢?

          注:史惟圓,明末清初人,經歷甲申之變,明亡之痛。

          23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滾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樂,意思是說過去天天聽慣美好的音樂。

          B.“字字清妍”是描寫音樂所達到的妙境,每個唱詞都能讓人感覺美好絕倫。

          C.“何曾”“幾度憐”,則表現了作者對錯過美妙音樂的后悔之情,過去沒有好好品味。

          D. “絕藝誰傳”表達出詩人對藝人們不思進取,不再鉆研音樂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煙”中“往事”既包括過去盡情欣賞美妙的音樂的生活,也包括身經戰亂的生活。

          24.“滿耳箏琶值幾錢”的意思作者認為現在的音樂不值得一聽,造成“箏琶不值錢”的原因有兩個?試簡述。(6分)

          【答案與解析】

          23.CD(C作者是認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沒有好好品味”不對。D身逢亂世,如何能專心學藝?詩歌并非責怪藝人,而是借音樂說時事說興亡之感而已)

          24.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現在的音樂確實不如往昔(1分),過去是“字字清妍”,現在是“人間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個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無心鑒賞(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詩歌當中的“往事如煙”,可以解說亂世心境如何能聽得下“滿耳箏琶”?

          (十三)

          減字木蘭花暮冬雜詠

          清史惟圓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時,散作春檐夜雨絲①。

          埋憂地下,移卻南山成曠野。根蔓牽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

          2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寄愁天上,埋憂地下”,作者借用來作詞的起拍與過片,成為詞的主旨。也為這首詞定下了基調。

          B.“石破多時”化用了李賀詩“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以愁思比雨絲,思與絲諧音。

          C.愁,本無形體,卻可以“寄”,這是化抽象為具體,他的愁多得無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納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長恨歌》中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

          E.最后一句是說,作者身處在曠野之中,看著眼前的蔓草,悲從中來,驅車任意行走,直盡頭。

          26.本詞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全詞又是如何表現這個字的?請簡述。(6分)

          【答案與解析】

          25.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處曠野,詩中只是比喻的說法,是一種想象)

          26、本詞是圍繞“愁”(或“憂”)來寫的(1分);上闋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見的愁把天空都撐破了,極寫愁思之深;(2分)下闋化抽象為具體,憂比喻成春草,由于憂多,只好移卻南山,變成平坦遼闊的曠野,把無邊無際的憂深深地埋下去。(2分)

          (十四)

          行香子

          (宋)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27.下列關于這首宋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詞上闋定點取景,以村莊為中心描寫四周景物,寫出了詞人所見的爛漫春光。

          B.本詞下闕與上闕相似,定點觀察,寫出了圍墻、茅堂、橋、流水等意象,表達了作者喜愛之情。

          C.本詞著力表現了清新自然、絢麗多彩、充滿生機的農家田園景象。

          D.正如詞人“倚東風、豪興徜徉”,本詞主要表現了詞人意興豪邁、曠達灑脫的情懷。

          28.請賞析這首詞的語言特色。(6分)

          【答案與解析】

          27.選BD。本題主要考察詩歌內容與情感的分析與鑒賞能力,也涉及到詩歌藝術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準確解讀詩歌內容。B項,下闋移步換景,以行蹤為線索由近到遠,動靜相間,風光如畫。結合整首詞內容,“豪興”是說明詞人游興正濃,“徜徉”是閑庭信步,與下闋“偶然乘興”相呼應,主要表現詞人享受田園風光時內心的快意與輕暢。“意興豪邁”“曠達灑脫”概括不準確。

          28.①通俗生動,樸素清新、質樸自然。“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如同口語,生動自然。寫景如“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簡單鮮明又顯出農家本色。②用詞準確。“倚東風、豪興徜徉”,“豪興”點明心情,“倚”“徜徉”則寫出詩人怡然自得的神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啼”“舞”“忙”與三個動物的活動特地安靜相對應,寫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齊,格調輕快。本詞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輕快流暢。(每點2分,注意要點+實例)

          (十五)

          倦行芳慢  (宋)王雱

          露晞向晚,簾幕風輕,小院閑晝。翠徑鶯來,驚下亂紅輔繡。倚危墻,登高榭,海棠經雨胭脂透。算韶華,因循過了,清明時候。

          倦游燕,風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斗。憶高陽,人散后,落花流水人依舊。這情懷,對東風,盡成消瘦。

          注:榆錢:榆樹早春未生葉時先開花,果實不久成熟,名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高陽:《史記酈生列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縣中皆謂之狂生。”他見劉邦時,自稱"高陽酒徒"。"高陽"之人即指游燕時的狂朋怪侶。

          29.下列對這首宋詞上闋內容的鑒賞,不準確的兩項是()(5分)

          A.傍晚時分,初夏的涼風拂過,吹動了重重簾幕,主人公在這寂寂的環境中獨處。

          B.“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寫黃鶯飛來,驚動枝上的花瓣紛紛下落,表現了詞人內心煩躁凌亂。

          C.“海棠經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寫經雨的海棠已經開放到最鮮艷最鼎盛的時刻,也暗示著盛極而衰、即將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闋最后三句略略點明題意,這清明時節美麗的春光又輕易流逝,有一種“無計留春住”的嘆惋。

          30.結合下闋內容,具體賞析詩人的有哪些傷春意緒?(6分)

          【答案與解析】

          29、.選AB。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分析與鑒賞能力。先理解詩句大意,注意結合上下語境。上闋著重描寫暮春景象。A項,上闋起三句描述了一個具體環境,時間是暮春白晝,地點是閑靜小院,氛圍沉寂清幽。B項“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寫雨停雨霽,黃鶯飛來,枝上的花瓣仿佛被驚動而繽紛下落,落紅點綴綠徑,色彩斑斕,猶如織鋪地,故曰“輔繡”。這里體現詞人觀察細密,用筆工致,使暮春景物變活,極具匠心,表現了暮春的凋零殘敗而又清新紅艷。雖清新紅艷但終將凋零,與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說這里詞人“煩躁凌亂”不準確。

          30.①春來懶事游宴。雖然“好景良辰,風光滿目”,只因無人攜手同樂,于游燕之事就意懶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歡,春愁之長之深。自有榆錢以來,所“買”得者是“兩眉長斗”,因愁苦而雙眉緊鎖。③因循歲月,蹉跎時光。酒侶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這一年又是這樣。④結尾三句寫自己因春消瘦,總收全文。(前三點每點2分,最后一點1分,具體酌情給分)

          本題考查分析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關鍵是要吃透詩詞大意。注意詞體的一個特點是講究鋪敘,基本上一個句號對應一個內容層次。學生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可依次提煉答案。“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斗”有些難以理解,應根據上下語境推出大意,似是用典亦未可知。

          肖子罡

          [高考全國卷詩歌鑒賞新題型15套(原創)]相關文章:

          1.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型

          2.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教案

          3.高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4.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5.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6.《送李端》詩歌鑒賞

          7.高考詩歌比較鑒賞題答題技巧

          8.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9.精編高考詩歌鑒賞技巧參考

          10.高考詩歌鑒賞課堂實錄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