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與殺子

          發布時間:2016-6-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聽話推薦 何友暉、彭泗清

              原載《方法》99年第3 期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孝道是一種傳統美德,舜是一位古代圣賢,

          而殺子卻是一個讓人心驚肉跳的字眼,將它們放在一起,未免有風馬

          牛不相及之嫌。但是,它們之間確實存在一種看不見的關聯:殺子的

          現象在中國古代并不少見,孝道是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源之一,而舜的

          傳說恰好包含了這兩方面的主題。在中國人的家庭關系和社會化的人

          際關系中,這種關鍵至今還若隱若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認真的探究。

              一、殺子與自我犧牲虞舜出身低賤,幼年喪母,父親瞽瞍是一個

          盲人。年輕時,舜就是有名的孝子。父親卻只知寵愛后妻和后妻的子

          女,對舜很壞并經常打罵;后母兇狠嫉妒,想殺死他;同父異母的弟

          弟粗野自私,常常欺負他。盡管如此,舜還是一片真心敬孝父母,愛

          護弟妹。堯帝在尋找合適的人選繼承帝位時聽人介紹舜的事跡之后想

          考察他是否勝任。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做妻子,又叫自己的9 

          個兒子和舜生活在一起,以此來考察舜的品行。堯還讓舜擔任官職,

          給他嚴酷的考驗,以此來考察他的才干。雖然做了堯的女婿,舜在家

          庭中的處境卻沒有改善。他的家人還是想害死他。一次,他們叫舜幫

          助修理谷倉,等到舜登上倉頂時,卻撤梯放火,想燒死他;又有一次,

          他們叫舜幫助淘井,等舜下井后,卻投石填土,想活埋他;還有一次,

          他們請舜喝酒,想等他喝醉后殺死他。在妻子們的幫助下,舜每次都

          死里逃生,家人的謀殺沒有得逞。

              按照孟子的說法,舜明白自己在家庭中悲慘甚至危險的處境。在

          去修理谷倉、淘井、喝酒之前,他都知道暗藏著殺機,妻子也勸他不

          要去。要不是得到神助,他必死無疑。但是,他還是去了。為了履行

          孝道,他別無選擇。

              行孝與殺子的聯系并非只出現在舜的故事中。事實上中國流傳甚

          廣的許多傳說和戲劇都包含了這個主題。在《二十四孝》中還有一個

          “為母埋兒”的故事,其主題與舜的傳說相同:子女有被自己的親生

          父親殺死的危險。故事是這樣的:“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

          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

          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子不敢違巨。巨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

          上云:天賜孝子郭,官不得取,民不可奪。”郭巨的兒子能夠活命,

          也靠的是上天有眼。

              應該指出的是,在這個故事的早期版本中,郭巨并不窮。在父親

          去世后,他把家中的所有財產分給了兩個兄弟,自己獨立承擔奉養母

          親的義務。準備埋掉的兒子剛剛出生不久。郭巨之所以要埋兒,是因

          為考慮到養育兒子可能會妨礙他履行供養老母的孝行。由此看來,并

          非只有窮人家的嬰兒才可能遭遇被埋的危險。遇到饑荒年份,殺嬰的

          現象就更加普遍。由于中國歷史上饑荒頗為頻繁,所以,殺嬰在中國

          人的集體經驗中是很突出的一件事。也許有人認為,這類行孝的倫理,

          其根源在于物質上的缺乏。但是,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為什么要犧牲嬰

          兒,而不是老人。正是孝道將饑荒時的殺嬰合理化。

              薛仁貴的傳說是又一例殺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成為京劇的傳

          統曲目。薛仁貴是唐朝時一個箭法高超的將領,他被調遣到遙遠的邊

          疆去執行軍事任務,并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在有一個版本的傳奇中,

          故事是這樣的:薛仁貴在戍邊18年之后,第一次回家。就在回家的路

          上,他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射殺野鵝。年輕人的箭法很好,薛仁貴便

          向他提出挑戰,要比賽箭法,聲稱自己可以用一支箭射死兩只野鵝。

          年輕人接受了挑戰,但是,薛仁貴沒有射野鵝,而是射死了這個年輕

          人。薛仁貴說:“我本來可以給這小子留一條命,但是,象我這樣的

          軍人,永遠都不能讓箭法超過我的人活下來”。故事的結局是悲劇性

          的:被射死的不是別人,正是薛仁貴的兒子。他于18年前在薛仁貴離

          開家不久后出生。

              在《紅樓夢》中,寶玉也差點被他父親賈政打死。有一次,寶玉

          接二連三做了幾件壞事,賈政聽了非常憤怒,他喝令侍從們將寶玉

          “堵起嘴來,著實打死!”賈政還嫌侍從打輕了,就“一腳踢開掌板

          的,自己奪過來,咬著牙狠命蓋了三四十下。”要不是王夫人及時阻

          止,寶玉就可能小命難保了。寶玉被打得“面白氣弱”,“由臀至脛,

          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無一點好處”(第三十三回)。

              當然,這些故事之間有一些重要的區別。舜的傳說是勝利者的故

          事。薛仁貴的傳奇卻是可怕的悲劇。在舜的故事中,主人公已經長大

          成人,可以養活自己;在“為母埋兒”中,那個嬰兒卻是完全無助的。

          按照儒家的標準,舜是孝的典型,而寶玉則是一個不守規矩、荒疏學

          業、辜負了父親期望的不孝之子。“為母埋兒”的父親心中想的是孝

          道;賈政的行為也以孝道為基礎。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如

          果寶玉被寵壞,成為無用之人,賈政就沒有對祖先盡孝--他應該管

          教好孩子,保護家庭的名譽。舜的父親則毫無理由來殺舜。因此,父

          親們相似的行為背后有著不同的情況和動機。但是,不管怎么說,他

          們的行為都是有意識的,都對其兒子的生命構成了危險。

              父親的殺子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與此相關的現象是子女為了父母

          而作自我犧牲。在儒家看來,一個人長大以后,就有責任銘記父母的

          恩情,將他們的幸福擺在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位置。在艱難困苦的

          條件下,子女不能讓父母處于那種很痛苦的情境:要決定是犧牲子女

          的幸福,還是犧牲他們自己的幸福。因此,子女應該主動地為了父母

          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幸福。用心理學的話來說,這樣做就是將外在的

          文化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

              在中國的傳說故事中,一再出現那種為了盡孝而做自我犧牲,不

          惜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的事跡。故事越曲折,自毀性越大,就越受到

          稱贊。在《二十四孝》中,這類故事很多。例如,一個8 歲的孩子為

          了防止蚊子咬他的父母,寧愿讓蚊子恣意咬他自己;孝子王祥受后母

          虐待,但是,當后母想吃魚時,他卻不顧天寒地凍,臥冰求鯉;一個

          孝子聽從醫生的指示,嘗父親的糞便,以判斷父親的病情,知道父親

          病危時,就祈禱上天讓他替父親去死;年僅14歲、手無寸鐵的楊香

          “扼虎救父”,“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二、孝道的神話與實質孝道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它代表了一

          整套思想和行為模式。

              第一,按照孝道,親子關系是“絕對密不可分的”(杜維明語),

          因而是無法逃脫的。夫妻關系可以破裂,但親子關系在任何條件下都

          不可中止。所以,行孝要貫穿一個人生命的始終。事實上,在父母死

          后,還要繼續孝敬他們:為他們報仇雪恨,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遵

          循他們生前堅持的原則,祭奠祖先。

              第二,行孝意味著維護父親的權威地位。父輩的權威是不可挑戰

          的,在某種程度上,薛仁貴的故事就表明了這一點。當親子關系出現

          問題時,按照孝的倫理,子女必須從自己身上去尋找原因,想辦法修

          補關系。子女首先要問的是,“我做錯了什么?”“我有什么缺點?”

          而不是問父母有什么錯。正如俗話所說:“天底下沒有錯誤的父母。”

          舜就是反躬自省的典范。對于家人對他不好一事,舜責備自己,而不

          是責備家人。他認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己不完美,而不是由于他

          父親和弟弟的惡毒。哪怕得不到善意的理解,甚至遭到敵意的拒絕,

          也要堅持不懈地行孝,實際上,正是敵意的拒絕突出了孝行的偉大。

          在這方面,儒家的英雄頗象那種“別人打你的左臉,再把右臉伸給他”

          的基督徒。但是,應該注意到,基督徒理應對所有的敵人都這樣做,

          而儒家的英雄只有對自己的家人才以孝報怨。

              第三,行孝還意味著子女的一切行動都要為父母的幸福著想。一

          方面,子女應該努力爭取生活上的成功,給家庭帶來榮耀。越成功,

          榮耀越高,孝行就越大。在談到舜時,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

          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孟子》,萬章上)另一方

          面,為了父母的幸福,子女要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此外,

          在某些條件下,一個孝子可以違背父母的意愿。如果順從父母的某些

          意愿會導致對父母不好的結果的話,違背這些意愿就甚至成為行孝的

          義務。因此,雖然瞽瞍想謀殺舜,舜卻不讓他得逞,否則就會使他的

          父親更不配當父親。孔子指出,當父親發怒要打人時,孝子應該保證

          自己的身體少受傷害。正如《孝經》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而且,如果父親對子女體罰得太厲害,也有

          違父慈的倫理,所以,躲開父親的體罰是有利于父親的行為。

              舜的婚姻大事也沒有事先告訴父母。在正常情況下,這種不遵守

          “父母之命”的行為,會被認為是不孝之舉。但是,孟子為舜做了這

          樣的辯護:“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

          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他又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萬章上)

          不管是躲開父母的體罰,還是背著父母結婚以延續香火,孝子都遵循

          著一個基本原則:一切行動都要為父母的最終利益著想。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孝道并不只是敬愛父母的人之常情,而

          是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平等的權力結構,行孝的結果可能并非和

          諧的天倫之樂,而是相當殘酷的人間悲劇。那么,為什么還要行孝呢?

          儒家的辯護是:示范性的孝行符合天意,終將得到善報。對舜來說,

          這種善報就是繼承帝位。一開始,使堯注意到舜的正是他孝子的名聲。

          孔子說:“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

          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

          壽……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第十七章)與此類似,孟子

          認為將天下交給舜的是天,而不是堯:“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

          孝行不僅符合天意,而且可以感動人心。舜的傳說就表達了一種樂觀

          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孝行具有將悲劇轉化為喜劇的力量。《孝經》

          中記載,舜堅定不移的孝行起到了一定的道德感化作用。

              三、對孝道的現代爭辯當代中國對于有關舜的傳說而引發的兩種

          相反的觀點,一是傳統主義的,一是反傳統主義的。杜維明是傳統主

          義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舜是儒家倡導的自我修養的典范。舜所面對

          的極其艱難的逆境,為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機會。他的觀點可以簡述如

          下:自我修養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它是實現人性潛能的必經之路。

          盡管家庭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但是,它卻并非儒家思想的終點。家庭

          是個人成長和相互支持的自然的、必需的最合適的環境。自我修養是

          規范親密關系、使之和諧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尤為重要的是,父子

          關系具有絕對密不可分的性質,處理好父子關系是自我修養和精神發

          展的一種重要途徑。舜遵循孝的倫理,“追求道德的完善”,克服了

          各種困難,設法協調與父親的關系。通過這種努力,他終于使自己和

          周圍的人都實現了創造性轉化。

              創造性轉化是一個美麗的理想,舜的傳說中含有很強的妄想成分:

          天可以被感動。如果天不被感動,他的家人也死不悔改,那么,他堅

          持不懈的孝行又會有什么結果呢?如果沒有上天的幫助,那些與舜一

          樣冒著生命危險行孝的人,大難不死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杜維明對這

          類問題保持沉默。

              杜維明的觀點中的基本缺陷是沒有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我們會

          為那些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出巨大的道德勇氣的人喝彩。生活為創造

          性轉化提供了無窮的機會,但它們可能與孝道毫無關系。我們必須考

          慮孝的代價:在孝道的支配下,舜成為一個思想單一、行為僵化、不

          能做出其它選擇的人。毛澤東曾經寫下“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句,

          他所向往的是敢想敢干、人定勝天的英雄,卻不是循規蹈矩、靠天救

          命的孝道的犧牲品。

              魯迅是反傳統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曾說過,聽了《二十四孝》的

          故事之后,就完全放棄了做孝子的想法。特別是“為母埋兒”的故事

          很可怕。魯迅問自己:如果他的父親也這么來盡孝,他可能會有什么

          遭遇?魯迅說自己再也不敢做孝子,而且,他也害怕父親想做孝子。

              心理學有關研究表明,從當代有關人的個性發展的觀點來看,孝

          道具有負面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孝道與認知保守

          性密切相關,深受孝道影響的人認知保守性強,認知改變的阻力較大。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孝道是以權威主義道德觀為特征的社會化

          模式的主要基礎。這一模式強調沖動控制,而非自我表達;強調道德

          上的正確,而非心理上的靈敏;強調對父母的服從和報答,而非自我

          實現。其負面的結果是造成個人情感與角色行為相分離而可能造成父

          子關系中出現情感疏遠、緊張和敵對等問題。

              儒家將父子關系視為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要求盡力使之和諧;而

          在實際生活中,父子關系不是親密,而多是疏遠。中國傳統的文化規

          范與其心理反應之間存在矛盾。孝道本身壓抑了對這個矛盾的意識,

          同時它造成了中國傳統倫理學研究的盲點。

              舜之類的故事對于文化盲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這些故

          事中,道德正確是最重要所在。遵循傳統道德戒律,而使內在的情感

          變得無關緊要。在無形的傳統價值觀的熏陶之下,兒童會形成這樣的

          觀念:生活就是聽話、守規矩,個人的意志、情感和需要必須被壓抑。

          他們需學會從社會和道德需要的角度來看待生活,個人心理方面的意

          識則逐漸淡漠。臨床觀察表明,絕對的父母權威造成的中國兒童有一

          些典型的反應類型:在情感上疏遠父母,特別是父親;出現害怕權威

          人物的普遍化趨勢;面對權威的指示,采取沉默、否定、消極抵抗的

          行為方式;出現將攻擊內向化的趨勢;情感與角色相分離。在代際關

          系充滿緊張、缺少關愛的情形下,情感與角色的分離,是應付孝道規

          范的一種心理機制。它使人可以不帶情感地去完成孝行,扮演孝子孝

          女的角色。

              在談到舜的故事時,孟子說:“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

          怨焉,親愛之而已俟。”(《孟子》,萬章上)。孟子用一種描述性

          的口氣來表達規范性的主張,把應然當做了實然。也就是說,應該做

          的被說成了已經做的,不應該做的被說成了沒有做的:“對弟弟憤怒、

          抱怨是不對的,違背了仁義道德”,所以,“這種憤怒、抱怨就不存

          在。”因此,中國的社會化模式特別強調對攻擊沖動的控制。而且,

          儒家沒有將錯誤的思想與錯誤的行為區分開來。錯誤的行為要禁止,

          錯誤的思想也不可接受。正如孔子所說:“思無邪”(思想純正)。

          因此,必須消滅心中所有錯誤的、不純潔的思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

          看,孔子所強調的就是思想控制。

              但是,如何才能使要不得的(錯誤的、不純的)思想和感情變純

          潔呢?我們能夠找到一把清潔思想的“心靈刷子”嗎?人心畢竟不是

          機器!說“壞”思想不應該存在,并不意味著“壞”思想就真的不存

          在。思想可以被壓抑,但不會因此而消失。心理學上的實然,必須跟

          倫理學上的應然區分開來。

              更嚴重的是,被壓抑的思想仍然可能起作用,它們會繼續引起心

          理沖突和緊張,對心靈造成更大的危害。

              人際關系的真正和諧,要求人們認識清楚自己對于他人的情感,

          并妥善解決其中的問題。否則,我們就會否認自己的負面情感和敵意

          沖動,所謂的和諧就會蛻變為口是心非口蜜腹劍的虛假的和諧。

              對于思想控制的看法,儒家思想與心理分析學派的差別是很明顯

          的。心理分析主張完全根除對思想的一切限制: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

          以想的。它對思想和行為作了基本的區分。我們認為,由自我(ego )

          控制的、有意識的思想,本身是無害的。只有在行為的領域,才需要

          控制。在今天,敢于想那些不可想的問題,是創造力的源頭。內在的

          思想控制只會扼殺創造力,導致精神上的殺子。

          [孝道與殺子]相關文章:

          1.宴子諫殺燭鄒閱讀答案

          2.關于孝道的論文

          3.孝道名言格言收錄

          4.《曾子殺彘》閱讀答案

          5.雙十二秒殺口號

          6.互相殘殺造句

          7.孝道心得體會【匯總】

          8.孝道演講稿作文

          9.有關孝道或立志的名言

          10.感悟孝道心情隨筆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亚洲乱码免费伦视频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天天高清在线3w | 色综合久久五月97 | 中文字幕一区韩国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