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設計(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8-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王蘭英 侯全民

          當前,我國中小學正在進行著一項巨大的綜合性、系統性、創造性的工程--課程改革。它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推動著傳統教育的變革和更新,尤其對語文這門基礎學科的觸動更為猛烈、深刻。

          長期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多、慢、差、費”現象嚴重制約著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廣大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培養目標、更新教材內容、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素養,于是,古今中外各種教育理念被兼收并蓄,形式繁多、內容豐富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筍,高學歷綜合型教師似澎湃春潮,語文改革風起云涌,但是,實際教學效果卻并不特別明顯。究其因,關鍵是忽視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摸索太少,缺少把優秀教材、教師知能迅速傳輸到受教育者身上的最佳途徑,教學方式仍然是“耳提面命、言傳身教”。有好車好貨但缺少良好的交通道路,教學效果最終依然是師生兩敗俱傷。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固然離不開平時勤奮不斷的學習積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須著眼于課堂教學。語文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心理對教材內容的篩選加工轉化和創造只是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前提條件,奠定了物質基礎。要把死準備轉化為活需要,把教師儲備轉化為學生具備,教給學生獨立掌握知識的本領,根本出路是在授-受、傳-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優化教學形式設計。以往人們僅僅把課堂看作知識傳遞的一種形式,卻忽視了教師的策略和真摯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學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樓,有了土地、材料、工人,還要有圖紙協調諸因素。課堂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應是四十五分鐘教學過程中教材、教師、學生、環節等諸變量的調控和優化組合,它的過程也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深層次的科學優化。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從表及里、有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課內到課外的認知規律,最重要的步驟是從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到他們領會、鞏固、運用知識及對學習效果的評價,這里簡單概括為三個階段:激趣誘因(引導)、尋點剖理(共振)、遷移擴展(放飛)。

            教育理論與實踐都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堂課效果的優劣,直接受課堂學生心理氣氛的影響。激趣誘因就是在講授具體教學內容之前,從學生的興趣和可接受性出發,從教材實際出發,用極短的時間創造性地設置一種最良好的平等、輕松、和諧、熱烈的施教氣氛和環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求知欲望和進一步學習的內動力,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這是一個老師根據學生心理愿望營造的課堂動機激發和積極心向培養的“鋪路搭橋”過程。激主動學習之趣,誘自覺探究之因,去除單調枯燥、沉默壓抑、死氣沉沉、漫不經心的局面。情緒輕松、氣氛和諧、思維敏捷是開發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積極參與潛能開發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證。這一環節要新穎別致有情趣,可借助貼近生活實際的懸念巧設、感情渲染、新舊銜接、相機誘導、故事過渡、模仿體驗等相關觀念的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激情滿懷地展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我教《簡筆與繁筆》時在黑板上寫了兩首詩,請學生判斷優劣。一首簡而淡:“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一首繁而冗:“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子規啼。”激起了學生參與的強烈愿望,析詩明文,順利入境。分析《孔雀東南飛》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劉蘭芝如此賢惠,焦母為何還要驅譴她?學生對此問題的參與熱情很高。這一階段的目的是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空間、情感上的距離,產生教學活動的認同感,以便下一階段教學工作順利開展。但要注意,無論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誘因,都不可游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同時要淺易明晰。

            物體在受到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固有的頻率相等,振幅最大,這就是物理學中的共振。課堂師生雙邊腦力勞動過程也應力求和諧共振,才可獲取最佳教學效益。尋點剖理就是選取師生對教學內容共有的最佳切入點,擴大師生間知識和情感認同的空間,師生能思路高度一致地信息交流、逐步提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在參與教學中都得到發展。設計中要增強教與學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來有往,尋深入淺出之點,剖共同認知之理。具體方式有:1、師生換位思考,有意識地消解對內容理解接受的懸殊,消解交流障礙。2、要敢舍棄重難點,因為學生并非一無所知。3、運用移覺手段,化難為易。將不直觀的費解文字轉化為可感的形象,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播放歌曲《懂你》,讓學生形象與思維對接,感知主題。4、選準切入點,精心設疑,引發爭議。教師“引而不發、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挑起興奮點,激活思維;瞄準求知點,發展思維。5、點到為止,僅在學生思維發出偏差時或難以達成共識時稍加點撥。此階段要注意設計的層次性,使水平不同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通過充分的討論、爭辯,師生交流進入深層次,思維充分展開,形成學生一步一思考一飛躍的參與過程。

          把學生帶進課堂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學生是否走完全程且順利跳出是檢驗課堂教學成敗的標尺。遷移擴展就是從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轉換到學生自主學習探討、發展深化、鞏固知識、融會貫通甚至舉一反三、啟迪創造,將新知熔化到更完整的舊知體系中去。它包括教學效果的驗證、懸而未決問題的解決,也就是“會學”的檢測,由學會到會學,即知識到能力的再認識,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的過程。教師要拋棄傳統的總結、歸納、強調、模仿,而是給學生創設懸疑、遷移、比較、探究、創造的條件。要注意初步性、漸進性、升華性,讓學生能夠沿著課堂刺激走得更遠。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實際上是實踐-理論-實踐過程的設計,是教師與學生心靈撞擊和傳遞的過程。要堅持深刻性、全面性、層次性和整體性,正確處理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立足于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首先,要求教師真正轉變身份,減少師生因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文化水平、角色位置造成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異。其次,明確職責,把掌握方法、訓練思維、開發智力、提高素質作為教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不斷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科特點、目的、價值的教育,提高教學目標的效度和期望值。再次,提高自身素養,強化自身魅力,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淵博的文化知識、獨到的教學方法、杰出的教學才能吸引學生、贏得學生自覺的配合。強化溝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服務于教學,及時消除教學隔閡,化解教學矛盾。再次,要堅決防止牽強附會、不分主次、嘩眾取寵或無目的的實驗、肢解,避免因自身設計失誤導致學生思維混亂。最后,要求教學管理人員,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評定實際教學過程和效果。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是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也是一種組織協調的導演調控藝術,更是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基本途徑。

            作者簡介:山東省鄆城第三中學 侯全民 、高中語文教學20年,中教高級,鄆城第三中學業務校長。電話0530-6852019 作者郵箱: YLXQ1025@21CN.COM

          [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設計(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山中訪友教案優化設計

          2.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論文

          4.語文課堂教學案例論文

          5.我的語文課堂教學隨筆3篇

          6.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課件

          7.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8.語文課堂教學課件模板

          9.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研究論文

          10.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隨筆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黄线在线视频免费看 | 这里只有精品99久久 | 亚洲国产第一视频不卡 | 亚洲最大天堂在线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